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 중국골여관절손상잡지
- 主管单位: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265/R
- 国内刊号: 张东涛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 探讨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53例,对术中及术后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和随访.结果 术后有老年应激性精神障碍、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出现.随访6个月~6年,无假体脱位、下沉及二次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利于患者早期下床锻炼,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非手术治疗、钢缆环扎、锁定钢板内固定、加长柄翻修术结合钢缆环扎或结合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等方法治疗1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结果 8例获得骨折愈合,1例加长柄翻修结合铜缆环扎内固定的B3型和1例锁定钢板内固定C型骨折未愈合.结论 利用Vancouver分类系统,制定手术方法,确定治疗方法治疗假体周围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方法 采用延伸的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38例43足,分析早期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7例出现切口并发症,其中皮缘部分坏死5例、切口裂开2例,经多次换药后愈合.1例发生皮缘坏死并感染,切口迁延不愈,取出内固定物后切口愈合.结论 重视术前软组织损伤评估,熟悉手术入路解剖结构,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应用微刨外科技术及对术后切口的合理处理是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
全髋置换两种不同手术入路髋臼假体前倾角的比较分析
目的 分析后外侧和直接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前倾角的差异.方法 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86例90髋采用直接外侧入路40例42髋,后外侧入路46例48髋.术中测量髋臼假体安放时的前倾角,术中髋关节屈伸角度及术后脱位发生率.结果 直接外侧入路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8~20°,后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15~30°,术中髋关节中立位的大屈曲角度分别为95~120°和90~110°,大后伸角度分别为10~25°和20~35°.外侧入路组术后未出现髋关节脱位,后外侧入路组术后出现2例髋关节后脱位.结论 不同手术入路对髋臼假体前倾角的放置有不同的要求,直接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应当比后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小.
-
早期手术治疗四肢骨折合并重型颅脑损伤57例分析
目的 探讨骨折合并重型颅脑损伤进行早期手术固定骨折对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骨折57例,对合并骨折进行早期手术固定.结果 57例四肢骨折中2例死于重型颅脑损伤,3例重残,5例中残,余获痊愈,且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骨折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有利于颅脑损伤治疗及降低伤残率.
-
影响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切口愈合的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跟骨关节内骨折末后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1年4月72例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围手术期相关治疗及手术操作对切口愈合的影响.结果 72例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不愈合,无内固定物及骨外露发生.结论 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及规范的手术操作可降低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
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2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双侧人工全髋关节同期置换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26例有双髋关节置换指征患者进行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治疗.结果 26例均获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3分(16~47分),术后平均83分(74~96分),术后2例(3髋)发生异位骨化,1例(1髋)发生关节后脱位.其余患者疼痛消失,活动良好.结论 严格选择病例,规范的围手术期处理,行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安全有效.
-
闭合复位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采用闭合复位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效果.方法 应用闭合复位结合切开复位方法,选用空心钉、克氏针为内固定材料,对52例58侧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9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定功能:优15侧,良28侧,可10侧,劣5侧.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可取得良好效果.
-
旁腹直肌切口改良Stoppa入路治疗单侧髋臼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旁腹直肌切口改良Stoppa入路治疗单侧髋臼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1例单侧髋臼骨折采用旁腹直肌切口改良Stoppa入路,复位后用重建钛板固定.结果 本组随访3~21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髋臼骨折解剖复位9例,满意复位2例.结论 旁腹直肌切口改良Stoppa入路治疗单侧髋臼骨折,具有操作便捷、显露充分、并发症少等优点.
-
撬拨复位结合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舌型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应用撬拨复位结合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舌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82例90足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舌型跟骨骨折分为两组,应用接骨板内固定为观察组,应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Bohler角矫正情况、骨折愈合时间、1年后Bohler角丢失情况、关节面复位程度、随访伤口的感染率、皮肤坏死情况.结果 随访1~3年,平均1.8年.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矫正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美国足踝协会后足评分(AOFAS)进行功能评定,观察组的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同时出现皮缘坏死概率也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接骨板内固定可以早期进行距下关节功能锻炼,在关节面复位,维持跟骨高度等方面更具优势.
-
改良后内外侧手术入路在后踝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后内外侧手术入路在后踝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6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采用改良的后内侧入路及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10~1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皮肤表浅感染1例,下胫腓联合固定钉断裂1例.根据Bai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良率为84.6%.结论 改良的踝关节后内外侧手术入路不仅可充分显露后踝骨折,同时可兼顾内外踝骨折的整复固定,减少手术切口及损伤.
-
可吸收螺钉与AO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AO张力带与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83例髌骨骨折采用AO张力带内固定48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35例,比较两者优良率.结果 随访6~16个月,平均11个月.按陆裕朴等疗效评定标准:AO张力带内固定优35例,良5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83.33%;可吸收螺钉内固定优3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7.14%.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获得满意的对位及维持对位效果,并减少外固定时间,有利于骨折愈合,疗效优于AO张力带固定.
-
踝关节骨折脱位中后踝骨折的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脱位中后踝骨折固定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21例伴有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均采用手术治疗,后踝固定采取空心螺钉或T形钛板螺钉,术后1周开始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6~36个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5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 踝关节骨折脱位中后踝骨折应手术治疗,根据复位情况采取空心螺钉或T形铁板螺钉固定,恢复骨性结构、内外侧副韧带的张力,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
AIS-ISS评分在维和医疗救援外伤病员伤情判定中的作用及意义
目的 探讨AIS-ISS评分法在维和医疗救援外伤病员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维和医疗救援的诊疗水平及判断预后.方法 按ISS评分法对26例联黎中国二级医院收治的外伤病员进行评分,依据评分结果结合临床确定重伤员并加强诊治和护理.结果 ISS评分5~24分,平均15.6分,其中ISS≥20分定为危重伤员2例,10分≤ISS<20分定为重伤患者9例,<10分定为轻伤员15例.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或病情稳定后空运后送至上级医院.结论 AIS-ISS评分法在创伤伤员的救治中有临床指导意义并可判断预后,但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
胫腓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并原位再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目的 分析胫腓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并原位再骨折的原因.方法 收治35例胫腓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并原位再骨折,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角度分析.结果 钢板断裂有关因素是螺钉的数目不足、螺钉被放在离骨折处较远位置、钢板长度过短、钢板置于压力侧、粉碎性骨折和应力集中.结论 螺钉位置不当、钢板长度过短、粉碎性骨折是胫腓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并原位再骨折的3个主要原因.
-
顺向锤击在交锁髓内钉取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顺向锤击办法取出在体内留置时间较长、器械不配套的交锁髓内钉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无配套器械情况下,对21例交锁髓内钉留置体内5~11年,通过顺向锤击办法取出,观察出血量、手术时间、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21例交锁髓内钉均顺利取出,平均出血约80 ml,平均手术时间约55 min,其中1例锤击时出现交锁髓内钉下陷入骨髓腔,无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本组交锁髓内钉空锁孔内均有骨栓形成.结论 采用顺向锤击的办法取出在体内留置时间长、器械不配套且有骨栓形成的髓内钉,简单易行、出血较少、手术时间较短、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
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保留下极内固定手术新方法
目的 介绍一种采用锚钉技术复位骨折、髌韧带重建加固、联合跨髌腱“8”字钢丝内固定技术在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保留髌骨下极手术新方法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采用保留髌骨下极碎骨块、应用锚钉锚入髌骨体行骨折复位、髌韧带重建加固,联合跨髌腱经髌骨、胫骨结节“8”字钢丝减张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18例.结果 随访1年,骨折复位良好并全部愈合.按陆裕朴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例,良3例.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疗效确切,对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提供双重稳定可靠的内固定及髌韧带重建修补的治疗作用.
-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迟发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迟发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 对35例胫骨平台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急诊手术14例,择期手21例.结果 急诊手术4例术后出现迟发腓总神经损伤,并伴小腿前侧肌间隔区软组织坏死,均出现在单纯外侧钢板内固定术后.结论 急诊手术及外侧放置钢板易引发术后迟发腓总神经损伤,可能是发生了前侧肌间隔区局部筋膜间隙综合征.
-
弹性髓内针在儿童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治疗32例儿童股骨干骨折.结果 随访6~22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无骨感染、断针、拔针后再骨折现象.结论 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与传统技术相比,其具有损伤小,不损伤骺板,愈合快,住院周期短等优点.
-
关节镜辅助下撬拨复位经皮可吸收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撬拨复位经皮可吸收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牵引器复位跟骨结节,钢针撬拨复位塌陷的关节面并通过关节镜观察其复位效果,共计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19例22足.结果 随访8~25个月,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恢复到正常范围.按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15足,良5足,可2足.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撬拨复位经皮可吸收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关节面复位效果佳,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易于掌握的优点.
-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观察膝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广泛清理术结合钻孔微骨折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结果 24个月内,早中期组Lysholm 功能评分由术前(41.37±3.46)分提高到(80.3±7.94)分.晚期组Lysholm功能评分由(36.58±4.27)分提高到(75.6±6.36)分.结论 对早中期骨性关节炎采用关节镜下有限清理,对晚期骨性关节炎采用关节镜下广泛清理加软骨微骨折术,辅以积极康复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
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内侧副韧带损伤16例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内侧副韧带损伤加强膝内侧稳定的可行性.方法 对16例无法直接修补的膝内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结果 本组随访3~24个月,平均8个月.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18.5±5.58)分,术后(86.1±3.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无法直接缝合修补的膝内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可加强膝内侧稳定.
-
ETN在胫骨干骺端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解剖型胫骨髓内钉(ETN)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ETN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6例.结果 本组随访12~18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切口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ETN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具有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适用于开放性胫骨干骺端骨折或手术区域皮肤软组织条件差的患者.
-
关节镜下MMⅡ缝合器修复外侧半月板前体部损伤17例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膝关节镜下使用MMⅡ缝合器修复外侧半月板前体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MMⅡ缝合器由外向内技术对17例外侧半月板前体部损伤行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结果 术后随访10~14个月,所有患者疼痛缓解,关节交锁症状消失.疗效采用Lysholm标准评定:优9例,良7例,可1例.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MMⅡ缝合器由外向内进行半月板缝合技术能使半月板撕裂伤部位精确复位,牢靠固定,是治疗外侧半月板前体部损伤的有效方法.
-
空心加压螺钉加齿状垫片在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无法开展关节镜条件下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止点新脱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 通过对2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加齿状垫片固定.结果 随访1~2年,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优21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2.3%.结论 对此类骨折患者采取髌旁内侧小切口,空心加压螺钉加齿状垫片固定可避免出现膝关节不稳、伸直受限等并发症,获得早期活动,疗效良好.
-
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MIPPO)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笔者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行小切口,不暴露骨折端,间接复位后,经皮使用LCP结合MIPPO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15例.疗效及关节功能按Johner-Wruhs方法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6~24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6个月(3~10个月).按照Johner和Wruhs评价标准:优10例,良3例,中2例.结论 在正确掌握手术技术的前提下,经皮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疗效及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疗效及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 手术治疗207例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1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探讨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失效情况.结果 20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15例,髋内翻8例,内固定松动6例,骨折不愈合5例,术后假体脱位2例,再骨折1例,手术失效率17.9%.结论 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成败的主要因素有:患者全身情况、骨折类型、复位情况、内固定选择及手术操作等.
-
小切口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 探讨小切口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6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小切口DHS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6~18个月,骨折均愈合.按黄公怡标准评定:优45例,良19例,差3例,优良率95.5%.结论 小切口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
-
加长型PFNA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长节段骨折
目的 探讨国产加长型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下长节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股骨粗隆下长节段骨折采用加长型PFNA内固定术.结果 10例均获得随访,未出现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内固定失效及明显髋内翻畸形,无骨折不愈合.末次随访时参照Sanders等推荐的创伤性髋关节等级评分:优6例,良3例,中1例.结论 国产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粗隆下长节段骨折具有微创、固定强度高、生物力学特性好等优点.
-
带大粗隆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4例
目的 探讨带大粗隆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4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行带大粗隆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1个月内即能获得满意的髋部活动,并发症发生率低.本组经7~24个月,平均(14.3±7.0)个月髓访,优良率为88.23%.结论 对于年龄65岁以上不稳定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带大粗隆柄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
-
腓肠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膝部及胫骨上段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腓肠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有效修复髌前与胫骨上端软组织缺损伴骨与肌腱外露的治疗.方法 对16例膝部及胫骨上段软组织严重缺损的创面,采用腓肠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结果本组随访0.5~1.5年,15例生长良好,1例术后发生伤口周围感染,经上VSD负压引流1周后植皮成活.结论 腓肠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膝部及胫骨上段软组织缺损,不吻合血管,是修复膝部及胫骨上段创面的理想方法.
-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不同手术径路内固定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手术方式,分析比较应用不同手术径路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29例,其中采用后内侧、前侧联合入路10例(posteromedial plus anterior approach,PMA组),前侧入路19例(anterior approach,AA组),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期了解不同径路术式与骨折愈合、复位效果、复位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果 PMA组骨折愈合时间少于AA组.PMA组、AA组的术后即刻与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内翻角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而骨折复位效果、复位的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恢复两组术式并无差别,应依据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块的大小、位置以及骨折断端的走向、移位选择手术径路.
-
新型双向加压空心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远期疗效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双向加压空心螺纹钉系统(new bidirectional compressed hollow screws system,NBCHSS),简称新型双向钉(NB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根成年新鲜股骨颈标本制成股骨颈骨折模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NBS及B组采用三翼钉(smith-petersen nail,SPN)固定,进行抗压缩、抗旋转及抗弯曲力学性能测试.对168例股骨颈骨折采用NBS治疗,随访并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生物力学结果表明在抗压缩、抗旋转及抗弯曲力学性能方面,NBS均优于SP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8例股骨颈骨折经8~16年(平均10.2年)随访,后获得完整资料60例.该组病例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断裂,1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14周(平均11周).股骨头缺血坏死6例,占10%.远期疗效按Harris评分标准:优45例,良7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86.7%.结论 NBS具有生物力学性能好、内固定坚强、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低、后期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新型内固定系统.
-
X线和CT检查在骨盆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比较X线和CT检查在不同类型骨盆损伤中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对65例骨盆损伤行骨盆前后位X线片和CT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由2位创伤骨科医生进行独立分析,并不告知患者的损伤机制,体格检查、临床治疗等相关情况以及所有CT重建资料.要求读片者就每张X线片给出:①损伤的结构;②骨盆骨折的AO分型.再由另外2位创伤骨科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就这65例X线片和CT,结合损伤机制、体格检查等临床资料和二维、三维CT重建资料,手术情况,确定损伤的结构、AO分型,作为标准答案.将两次结果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 骨盆前后位X线片对于A、B、C型骨折的诊断率分别为:92.9%、38.9%,66.7%.而CT平扫对于A、B、C型骨折的诊断率分别为:85.7%,100%,100%.结论 骨盆X线片联合CT检查可大限度地提高骨盆骨折诊断的准确性,对骨折的分型和稳定性的判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
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估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分析与老年骨科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并初步制定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评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8年12月收集1004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病例资料,采用x2检验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围手术期相关因素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根据Logistic回归系数加权,制定评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危险度越高.按照评分分组,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情况.结果 出现并发症126例(12.55%),死亡15例(1.49%).经统计学分析得到,呼吸疾病、冠心病等10余项因素与不良预后,制定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评分(pre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 system of geriatric orthopedic patients,PRESGOP).根据评分标准评估所有病例,分为四组,总体平均分(19.77±10.48)分.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P值均小于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评估十分重要,本文所提评分是对量化评估的初步探讨,有待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迸一步完善.
-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位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2010年4月共收治28例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位,所有患者在第一次脱位均为膝关节外伤所致,伤后患膝明显肿胀及髌骨脱位-复位感,此后出现髌骨脱位3次以上者.手术方法:先行关节镜检查,髌骨外侧支持带紧张者行松解术,关节镜监视下调整MFPL的张力并于其解剖止点以同种异体肌腱重建MFPL,术后接受正规功能康复锻炼.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12~36个月).重建术后无髌骨再次脱位发生,髌股关节稳定.术前、术后均采用Lysholm和Kujala膝关节评分标准,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适当的病例,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是治疗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有效方法.
-
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对已发表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根据现有数据资料总结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预后的比较.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1975年1月~2011年5月发表的关于钢板或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英文文献.2位作者全文阅读并决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或排除标准,收集相关结果和数据,通过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加权汇总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功能预后和并发症.结果 有22篇文献纳入研究,包括880例手术患者.髓内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钢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髓内钉组的平均愈合时间显著短于钢板组.髓内钉组的感染率低于钢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髓内钉组的畸形愈合率显著高于钢板组.髓内钉组骨折的延迟愈合率和不愈合率与钢板组无统计学差异.髓内钉组的二次处理率(13.6%)高于钢板组(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此项研究结果,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可以更快愈合,使患者更早进行功能锻炼,但畸形愈合的概率高于钢板组,因此,具体的术式选择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习惯决定.
-
慢速梯度降温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附三例报告)
目的 总结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物治疗3例膝关节全层骨软骨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梯度降温冷冻保存的6枚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物治疗3例膝关节全层骨软骨缺损,2例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1例行关节切开移植.膝关节股骨髁关节软骨全层缺损平均面积2.16cm2.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时进行膝关节MRI检查,了解移植物与周围骨软骨组织的愈合情况.并于门诊复查时进行Brittberg-Peterson膝关节功能评分,了解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4~6个月,平均4.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无排异反应发生.术后3个月时,MRI 检查示术后移植物与宿主软骨下骨整合良好,移植软骨组织结构与内部信号良好.Brittberg-Peterson评分术后6个月比手术前明显降低.结论 经梯度降温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早期效果满意.
-
富血小板血浆与异体脱蛋白骨复合物颗粒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异体脱蛋白骨(DPB)复合物颗粒促进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2例接受ACL重建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行ACL重建术,实验组在两端骨隧道中填充入PRP+DPB复合物颗粒,术后6个月行CT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出骨隧道扩大数值,并行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结果 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1.8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CT测量的骨隧道直径扩大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PRP+DPB复合物颗粒可促进ACL重建术后骨腱愈合,减少骨隧道扩大,临床效果满意.
-
非透视国产交锁髓内钉有限切开整复治疗股骨干骨折
自2002年5月~2006年2月,先后为35例股骨干骨折在无C型臂X线机电透下实施交锁髓内钉固定,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24~55岁,平均(33.77±1.15)岁.车祸伤31例,高处坠落伤4例.左侧21例,右侧14例,粉粹性骨折27例.新鲜骨折32例,为伤后2~4h入院,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肺挫伤2例.2例钢板内固定失效者为首次伤后9~12个月入院,平均(9.26±1.21)个月.本组手术时间1.7~2.4 h,平均(2.26±1.32)h.32例新鲜骨折术前均行患肢胫骨结节牵引,并于伤后1周实施手术.全部患者均选用天津市欣荣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髓内钉及成套器械,直径8~10 mm,长度340~400 mm.
-
“眼眉征”在踝关节骨折脱位诊断和术前计划中的意义
踝关节骨折脱位是临床常见的损伤,诊断和术前计划常在常规X线基础上联合CT检查,CT的多平面扫描可以提示更多的信息[1].笔者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比研究15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X线和CT资料时观察到"眼眉征",认为其在踝关节骨折脱位诊断和术前计划中有重要意义.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3~54岁.左侧9例,右侧6例:开放性损伤2例,其余均为闭合性损伤;前踝骨折5例,后踝骨折6例,内踝骨折4例.术前均行X线及CT平扫和三维重建.术中根据骨折块位置、大小、粉碎程度不同,手术采用拉力螺钉固定以及螺钉联合支撑钢板固定的方式.
-
髌骨骨折张力带固定术后钢丝断裂游离到膝关节腔内一例
笔者自2011年12月收治左侧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丝断裂游离到膝关节腔内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43岁.因左侧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7年,内固定取出术后内固定残留9个月入院.患者缘于7年前因外伤致左侧髌骨骨折,在当地医院行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术后恢复好.出院后未复查,且一直未取出内固定.于9个月前因左膝上下楼梯时疼痛不适,行X线片检查显示:髌骨内固定断裂,部分钢丝游离到膝关节后方,遂在当地医院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术中断裂钢丝无法取出,因无关节镜设备,所以钢丝一直残留在关节内,为进一步取残留的内固定就诊本院,门诊以左侧髌骨骨折术后内固定残留收入院(图1).
-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进展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足踝骨科医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发生率约占踝部骨折患者的1/7[1],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是踝关节发挥大功能的保证,伤后若不予以妥善处理,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但是对于该病的治疗方式尚未达成一致,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
复合骨形态蛋白-2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人工骨结合带血供组织修复羊大段骨缺损的试验研究
目的 研究复合骨形态蛋白-2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PLGA-TCP-BMP-2)人工骨结合尺骨骨膜及长段自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手术造成30mm绵羊桡骨骨缺损,A组植入人工骨及带血运的长段尺骨,B组植入人工骨及带血运的尺骨骨膜,C组仅植入人工骨,D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四组均以钢板固定桡骨缺损区.术后行X线摄片,24周处死行CT及组织学检查,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X线检查示术后放射学评分A组高于其它各组.组织学结果显示,A组新生骨完全修复骨缺损区;B组新生骨与断端皮质骨融合,新生骨痂较为纤细;C组新生板层骨及骨陷窝排列较为紊乱;D组无骨连接表现.A、B、C组均未见人工骨材料残留.A组组织学评分高,D组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PLGA-TCP-BMP-2人工骨结合长段自体骨或带血供尺骨骨膜移植能够很好的修复绵羊桡骨大段骨缺损.
-
如何运用闭合复位技术治疗四肢骨折(上)
近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四肢骨折治疗中,闭合复位技术有逐渐被冷落趋势.临床医师关注力往往被新兴设计的内固定器械所引领,蜂拥而上.殊不知,闭合复位技术乃是创伤骨科的基本功,而创伤骨科又是整个骨科(包括脊柱、关节外科、骨疾病)的基本功.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