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脏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Liver Diseases(Electronic Version) 중국간장병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肝病患者TBA、PA、Cys C、GLDH、CHE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谷氨酸脱氢酶(GLDH)、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和胆碱酯酶(CHE)联合检测在肝病患者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53例肝病患者分为急性肝炎(84例)、慢性肝炎(93例)、肝硬化(46例)、肝癌(30例)4组;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TBA、PA、CHE、GLDH、Cys C浓度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肝病患者各组患者PA、CHE浓度明显降低,以肝硬化和肝癌组为明显;Cys C、GLDH、TBA显著升高,依次为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A、CHE变化反映各型肝炎早期肝细胞的损害程度.TBA、Cys C、GLDH是各种肝病的敏感指标,对肝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
六味五灵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六味五灵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HBV DNA、HBeAg阳性的CHB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6例.治疗组给予六味五灵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单用替比夫定治疗,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肝功能、慢性HBV标志物、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结果治疗组血清ALT、AST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及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六味五灵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活动性CHB肝硬化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小,疗效优于单一用药组,是治疗活动性CHB肝硬化的有效方法.
-
化痰消脂方对慢性乙型肝炎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
目的观察化痰消脂方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随机将62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化痰消脂方联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单用干扰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MA-IR、HBV DNA定量、HBV-M的变化及超声显示的脂肪肝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脂肪肝改善率、病毒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或P < 0.05),HOMA-IR明显降低(P < 0.01).结论化痰消脂方能明显提高CHB并发NAFLD患者的抗病毒应答率,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此类患者脂肪肝及胰岛素抵抗状况有关.
-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Toll样受体3触发后DC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MoDC)上TLR3 触发后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方法选择ACLF患者6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0例,20例健康者作对照组(NC组),取其抗凝全血,通过密度梯度法离心及免疫磁珠阳性选择法分离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为MoDC,经poly(I:C)刺激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LR3及核因子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的表达,液相蛋白流式检测促炎性因子IL-6、IL-8、IL-10、IL-12p70、IL-1β和TNF-α的分泌水平,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poly(I:C)刺激后,ACLF组患者NF-κB mRNA显著高于CHB组和NC组(P < 0.01),而其IRF3 mRNA低于CHB和NC组(P < 0.01).3组研究对象MoDC分泌的IL-6及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5),其分泌水平为ACLF组> CHB组> NC组.分泌的IL-10在ACLF组低于CHB组(P = 0.021),但与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2p70的分泌水平在ACLF组显著低于CHB组和NC组(P < 0.001).IL-8分泌水平为ACLF组< CHB组< NC组(P < 0.005).IL-1β的分泌水平在ACLF组与NC组(P = 0.001)、CHB组与NC组(P = 0.007)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ACLF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TLR3信号转导通路受损,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可能是肝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原因之一.
-
六味五灵片预防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六味五灵片预防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肺结核患者3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应用"2HRZE(S)/4HR"方案进行抗结核化疗.同时治疗组加用六味五灵片,对照组加用葡醛内酯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肝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有1例发生肝损伤,对照组患者有4例发生肝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7%和2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六味五灵片能有效预防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
-
水飞蓟宾胶囊治疗酒精性脂肪肝4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水飞蓟宾胶囊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选择酒精性脂肪肝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口服水飞蓟宾胶囊,对照组口服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疗程均为12周,并加强日常生活指导.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39/45),对照组为46.7%(21/4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水飞蓟宾胶囊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较好,可改善肝功能,降血脂,显著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应用安全.
-
甘露糖结合蛋白基因突变与肝硬化及肝癌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突变与肝硬化及肝癌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针对代偿性肝硬化(CC)患者73例、失代偿性肝硬化(DC)患者78例、肝细胞癌(HCC)患者35例和对照组88例健康者的MBP基因第54位密码子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HCC组的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C组、DC组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HCC组和对照组(P < 0.05),其中DC组突变率高(36.5%).结论 MBP第54位密码子与肝硬化进展相关,但可能并非HCC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
老年人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疾病谱及临床特点.方法比较53例老年慢性HBV感染者与相同例数的低年龄组慢性HBV感染者的性别、疾病谱、血清HBV DNA和ALT水 平.结果老年组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谱与低年龄组有显著不同,前者以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为主(66.0%),后者中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较多(47.2%).老年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和ALT均明显低于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两组总体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是老年慢性HBV感染的主要疾病谱,但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率仍较高,且存在HBV复制和肝脏病变.
-
趋化因子CX3CL1及其受体在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中的作用
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使细胞发生趋化运动的小分子细胞因子,其对不同靶细胞具有一定趋化效应.近年来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在急、慢性肝病起重要作用,其通过浓度梯度趋化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渗入受损的肝脏.不仅如此,随着炎症及纤维化反应,趋化因子还可直接影响肝内细胞,如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肝细胞.
-
门脉高压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进展
门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是各种原因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基本病理生理特征是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压升高并伴侧支循环形成[1].关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的机制有学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学说:"前向血流学说"和"后向血流学说".
-
赖氨酰氧化酶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s,LOXs)又称蛋白赖氨酸-6-磷酸酶,是一种在细胞外基质(如胶原和弹性蛋白)的修饰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酶类,可以引起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交联效应,包括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1].因此,在细胞外基质形成和修复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2].
-
硫化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目前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的生理学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被认为是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之后的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gasotransmitters)[1].三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作为一种气体递质,H2S像CO、NO一样,可以不借助任何特殊的运输工具即可以快速通过细胞膜,对一系列生物靶点施加生物影响,产生细胞毒性效应和细胞保护作用[2].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为亚急性重症肝炎合并细菌感染1例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 virus 4,HHV-4),其感染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且多样,病情轻重不一,误诊率达69.2%,易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颈淋巴结炎、肝炎、化脓性扁桃腺炎、急性肾炎、化脓性脑膜炎等[1-3].
-
高龄妊娠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1例
1 病例资料1.1 主诉患者,女性,35岁,因"乏力、尿黄2周、妊娠34周"于2011年3月18日入院.1.2 现病史患者22年前入学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后未定期复查.妊娠12周时于妇幼保健站体检时肝功能正常.
-
干扰素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2例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ganization,WHO)报道,全球60亿人口中,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1].抗病毒治疗是防止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主要措施.
-
毒蕈中毒致急性肝衰竭2例
我国毒蕈(毒蘑菇)有200多种,广东则有100多种[1].部分毒蕈及食用蕈的外观无明显区别,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每种毒蕈均有数个毒性肽,引起的临床表现也各异[2,3].本文报道一起食用自采野生蕈(致命白毒伞,广东常见的剧毒蕈类)后发生6例中毒,其中4例为胃肠炎型、2例为肝损害型,现将该2例临床特征报告如下.
-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专家共识
2011年5月,<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讨论并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推动和规范了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联合抗病毒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