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生物医学工程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Chinese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중국의약생물기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3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713X
  • 国内刊号: 11-551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www.cmbp.net.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铠
  • 类 别: 生物医学工程
期刊荣誉:
  • 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子痫前期和正常妊娠孕妇外周血和胎盘中表达量的对比

    作者:朱华英;朱丽;徐玲娣;陈廷美;刘颂平

    目的:通过对子痫前期及正常妊娠的孕妇外周血及胎盘组织中 Th17细胞相关因子 IL-17、IL-21、IL-22、HLA-G及 RORc表达量的检测以及 miRNA-21相对表达量的比较,探讨 Th17细胞相关因子以及 miRNA-21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镇江妇幼保健院的4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子痫前期孕妇20例,正常孕妇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 Th17细胞的水平,采用实时定量 PCR法检测外周血和胎盘组织中 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IL-17、IL-21、IL-22、HLA-G、RORc 的表达量和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定量 PCR法检测胎盘组织中 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初步证实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妊娠女性外周血 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IL-17、IL-21、IL-22、HLA-G、RORc 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妊娠女性胎盘组织中 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IL-17、IL-21、IL-22、RORc、HLA-G水平存在差异。⑴子痫前期患者的 IL-17、IL-21、IL-2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子痫前期组的 HLA-G、RORc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⑶子痫前期组的 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各项指标之间及各检测指标与临床指标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IL-17、IL-21、IL-22、HLA-G、RORc 水平在子痫前期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相关指标的监测可能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和监测病情变化,阻断这一途径就有可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子痫前期。

  • TPD52基因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颖;陈昶泷;黄绪琼;夏建川;张建华

    目的:探索 TPD52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荧光定量 RT-PCR检测33对肝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 TPD52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173例肝癌石蜡标本中 TPD5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肝癌组织中 TPD52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低(P <0.001);肝癌组织 TPD5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且其表达水平与 TNM分期存在负相关(P =0.023);TPD52高表达的患者较低表达的患者预后好(P =0.003,P =0.013),且能明显延长肿瘤小于5 cm、肿瘤单发或 TNM分期为 III期的患者的总生存期(P =0.015,P =0.025,P =0.018)和无病进展生存期(P =0.023,P =0.047,P =0.034)。结论 TPD52低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有高度相关性,是肝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 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减毒沙门菌促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作者:哈小琴;郭馨云;葛秀洁;杨迎桂;朱晓红;张萍;杨淑娟;薛荣利;张媛媛;肖娜娜

    目的:探讨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的减毒沙门菌体外促血管形成的效应。方法构建携带 HG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减毒沙门菌菌株(TPH),体外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后观察目的基因表达及其增殖活性;评价 TPH的细胞表达上清对鸡胚绒膜尿囊膜血管生成效应的刺激效应。结果构建的 TPH菌株在体外可有效转染 HUVEC并表达有活性的 HGF蛋白,6×105个 HUVEC细胞可表达160~190 ng的 HGF蛋白,和对照组相比,TPH转染组细胞表达上清可明显促进 HUVEC增殖,而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TPH 转染组细胞表达上清也刺激鸡胚绒膜尿囊膜小血管生成,其血管数量(133.0±11.5)/cm2明显大于转染 TP的 HUVEC细胞上清组(83.3±5.5)/cm2和对照组(62.7±7.1)/cm2(P<0.05)。结论携带 HGF基因的减毒沙门菌可有效转染 HUVEC并促进细胞增殖,刺激小血管新生,可能在组织创面愈合中起重要作用,在胃溃疡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柽柳内生链霉菌CLR304抗MRSA次级代谢产物304A的研究

    作者:刘少伟;李舟;胡辛欣;游雪甫;孙承航

    目的:从沙生植物柽柳来源的内生链霉菌 CLR304发酵液中分离鉴定具有强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对菌株 CLR304进行初步分类鉴定;采用液体发酵、溶剂萃取、正相硅胶层析、薄层层析以及高效液相制备分离纯化 CLR304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304A;根据紫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及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304A的平面结构;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菌株 CLR304为链霉菌,从其发酵液中分离获得抗 MRSA次级代谢产物304A,证明为维吉尼霉素 M1。抑菌活性实验显示其对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的敏感株和耐药株均具有较强活性(MIC =1~4μg/ml)。结论首次从柽柳中获得产生维吉尼霉素 M1的内生链霉菌,表明沙生植物柽柳蕴含药用放线菌资源。

  • CAR-T细胞疗法新靶点开发专利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作者:郭婷婷;田小藕

    采用 CAR-T细胞治疗,使一位当时年仅6岁险些被晚期白血病置于死地的患儿奇迹般地挣脱了死神的束缚,让更多的研发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CAR-T 细胞治疗研究日趋白热化。

  • 吉利德抗HIV药物专利发展分析

    作者:耿胜燕;何梅孜;王芳菲;陈红霞

    艾滋病(AIDS)是 HIV病毒感染造成的传染性疾病。自1981年发现首例感染以来,艾滋病席卷全球,造成650万人感染,250万人死亡,被称为世界瘟疫[1]。目前,除了积极采取预防手段,艾滋病治疗仍以药物为主。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抗艾滋病治疗市场规模为18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8.9%。预计到2015年全球抗艾滋病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40亿美元[2]。

  • IL-33在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鲁菲菲;蒋敬庭;周军

    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是2005年 Schmitz等[1]通过序列分析计算发现的 IL-1家族的新成员,其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通过人类及小鼠 cDNA序列分析可知 IL-33mRNA在胃、肺、脊髓、脑和皮肤呈高表达,而在淋巴组织、脾脏、胰腺、肾脏及心脏低表达[2]。细胞水平上主要表达于正常人体的第一道防御系统,如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细胞核[3],亦可诱导表达于感染的髓系细胞和组织基质细胞[4]。近年研究发现 IL-33通过促进 Th2型免疫反应与哮喘、肺损伤、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IL-33可能是上述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就 IL-33在呼吸系统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意义进行综述。

  • 催化甾体羟基化的P450氧化酶BM3的蛋白质工程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星;孔建强

    甾体关键位点的羟基化在药用甾体的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细胞色素 P450(CYP450)氧化酶 BM3在甾体羟基化合成中的潜在应用,基于细胞色素 P450 BM3的蛋白质工程逐渐发展起来。在取得的若干 P450 BM3突变酶的基础上,通过新一代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筛选出催化甾体羟基化的相关 CYP450。根据易错 PCR等定向进化技术获得了突变位点信息,进一步采用(饱和)定点突变等进化技术对活性氨基酸位点进行分析,再经过筛选获得既高于亲本酶也高于易错 PCR技术得到的突变酶活力的新突变酶,并对突变体进行功能验证,进一步阐明甾体羟基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此外,P450 BM3催化底物和生成产物的选择性可以通过迭代的组合活性位点突变而改变。本文旨在探究近年来科研人员在 P450氧化酶 BM3蛋白质工程催化甾体羟基化的改良领域中所做的尝试、获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 P450 BM3羟基化疏水性甾体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共刺激分子在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季蓉;徐婷;吴敏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渐进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特征是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和胆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破坏[1-3]。90%~95% PBC患者血清中都会出现高低度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阳性。PBC病因不明,可能是环境、免疫紊乱、遗传变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 PBC的发生与 T细胞的异常活化有关。原始 T细胞的活化不仅需要 TCR/CD3复合物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I、II类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识别,还需要共刺激分子的共同参与。共刺激分子是指参与免疫反应的辅助分子,存在于 T、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表面。共刺激信号在免疫应答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决定受到抗原刺激的 T细胞有效激发、适度效应和适时终止的关键因素。PBC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自身反应性 T细胞的过度免疫反应。因此,控制自身反应性 T细胞的活化和效应功能成为 PBC重要的潜在治疗靶点。现就共刺激分子 CD28/B7、CTLA-4/B7、PD-1/PD-L1、PD-L2在 PBC的免疫发病机制和相关治疗综述如下。

  • 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高岩;刘宗英;李卓荣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流行面广、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其波及范围之广、造成经济损失之大位于传染性疾病之首[1]。近年来,随着全球物种活动范围的加大,人、禽、猪和其他种属间流感病毒基因重组的概率大大增加,使流感病毒变异性增强[2],产生了具有高致病性的新变种病毒[3]。目前,应对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措施是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疫苗接种很难使老人、儿童等高危人群产生有效免疫,且不能为机体提供广泛持久的免疫防护;同时流感病毒株不断的进化和新病毒株的出现,更大大降低了疫苗的有效性[4];因此药物治疗仍然是好的控制流感病毒传播的手段[5]。目前 FDA已批准上市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包括2个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和2个 M2离子通道抑制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CFDA除已批准上述4个药物上市外,还批准了一个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帕拉米韦)上市。近十年来,这些抗流感病毒药物在体内外诱生出大量的耐药病毒株,如 H1N1病毒对奥司他韦产生了耐药、H1N1病毒和 H3N2病毒对金刚烷胺产生了耐药[6],因此,设计研发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已迫在眉睫。

  • 盐酸厄洛替尼片的临床应用概况

    作者:杨眉;刘凤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80%的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er,NSCLC),手术治疗只适用于少数患者且术后复发甚至死亡的比率高达60%,虽然化疗、放疗技术在不断提高,但 NSCLC患者的预后很差[1-2]。厄洛替尼(erlotinib)是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直接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通过抑制 EGFR,切断细胞内的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进程,进而达到抗肿瘤作用[3]。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本文就近年来厄洛替尼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协同刺激分子B7-H3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婷婷;汪良芝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机体特异性识别和清除内、外源性抗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 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有赖于双重信号,其中抗原递呈细胞上的 MHC-抗原肽复合体与 TCR特异性结合传递第一信号,而 B7-CD28等共刺激家族传递第二信号,由此决定了 T细胞的状态是增强、抑制、弱化或者演变为无反应状态。共刺激分子如 B7-CD28家族对 T细胞的正负调节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B7家族成员包括:B7-1(CD80)、B7-2(CD86)、B7h(CD75)、PD-L1(CD274)、PD-L2(CD273)、B7-H3(CD276)、B7x (B7-H4)等[1]。B7-H3是 B7家族的新成员,然而其受体及生物学作用尚未明确。B7-H3在多种消化系统组织细胞中均有表达,且与疾病的临床病理预后呈正或负相关。研究 B7-H3的结构、免疫学功能及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 国内阿尔茨海默病样本收集现状分析

    作者:汤惠;王丽萍;鲁军;潘云龙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普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占老年性痴呆总数的60%~80%)。自1906年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时间。常以短期记忆力减退为首要症状,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抑郁、焦虑不安、幻觉、妄想和失眠等)和行为障碍(踱步、攻击行为、坐立不安等),终进行性地发展为长期记忆障碍直至死亡。在世界老年人口(65岁以上)中每8人便有1人患此疾病[1-2]。

  • 生物样本库的临床信息整合探讨

    作者:郭爱华;陈畅;马蓓颖;唐中华;倪盛兴;何毅;傅启华;金燕樑;江帆;王伟;刘世建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日渐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1],倡导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的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来源于医院患者的生物样本库是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2],其中生物样本的临床信息作为临床生物样本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主要支撑。然而临床生物样本数据量庞大且非结构化,分布较为分散,如何从海量的临床数据中提取出可用信息,并与生物样本本身信息进行关联,形成临床数据与生物样本有效结合的样本库,是从事转化医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物样本库临床信息的有效整合,在提高样本信息使用率的同时也为临床数据分析提供便利。

  • 潮汕沿海地区食管癌样本库的建立及其应用

    作者:林旋豪;王少洪;吴智勇;蓝斌;李帆;肖坤胜;许秀娥;吴健谊;傅俊惠;章克毅;姚晓冬;范扬航;郑海波;郑春鹏;李锐雄;黄建豪;张仕义;陈捷鑫;李卓毅;朱天翔;杨彦龙;张泽淳;杜泽森;黄崇植;林晓榕;许小超;赵麟;许丽艳;李恩民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全球常见八大恶性肿瘤之一,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六位[1-2]。依据组织病理类型分类,食管癌主要包括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食管鳞癌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中东部和非洲等地区,而食管腺癌则在欧美等国家地区多发[3]。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食管鳞癌高发国,食管鳞癌病例占全部食管癌病例的90%以上,并呈现明显的地理性分布差异,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和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区,闽粤交界的潮汕沿海地区,鄂皖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四川北部地区,新疆哈萨克族居民居住地区和苏北地区等[4-5]。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潮汕地区是我国唯一的沿海食管癌高发区,与我国其他内陆型食管癌高发区相比,其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居民饮食生活习俗等均明显不同。1995–2004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食管癌的标化发病率为74.47/105[6-7]。在潮汕当地,食管鳞癌的发病率一直高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在此背景之下,毋庸置疑,建立潮汕沿海地区食管癌样本库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对揭示食管癌,尤其是食管鳞癌的病因,阐明这种特殊恶性肿瘤发病的分子机制,寻找其早期癌变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以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及监测治疗后患者病情发展转归、预警预后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多中心间的协同性决定队列生物样本的一致性

    作者:吴美琴;吴宇航;赵丽;周光迪;赵莎莎;王伟业

    作为转化医学、个体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生物样本的价值在于其本身既有疾病相关个体特异的临床信息,又可以通过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获得实验室的实验信息。比如对肿瘤的遗传基因分型以及高风险的遗传标志(基因型体质、风险家族史等)多方位的分析,再结合相应患者的临床表现(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符合性与特异性)和生活习惯(如环境暴露相关的致病风险因子)等信息可以对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做更加全面、可靠的分析,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任何实验室研究或临床观察分析所不可能提供的依据[1]。

  • 自动化在生物样本库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明星;周学迅

    为了将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充分应用到临床疾病诊治中,近年来,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概念逐渐兴起,作为有望成为跨越这个鸿沟的桥梁,生物样本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全国各地,科研工作者也把目光投向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建设以及随之而来的价值发掘上[1]。然而,生物样本库普遍存在样本数量少、样本数据不完整、质量不达标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相关研究结果的可靠性[2-3]。因此,高效地获取和存储质量合格、数据完整的生物样本,并更有效地为医学研究服务,便成为生物样本库行业发展的关键。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不断被探索出来,这其中重要之一就是“自动化”。“自动化”能大效率地提高样本制备质量,降低交叉污染,提高样本准备和处理速度,可追踪溯源从而降低出错风险[4]。“自动化”因其更统一、规范、高效的特点,成为了生物样本库的下一个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介绍自动化在生物样本库中的应用现状,希望能为同行起到借鉴作用。

  • 中国和加拿大合作出生队列研究数据统一及共享方法

    作者:周光迪;吴美琴;赵丽;吴宇航;翁鑫宇;蒋聪;赵莎莎;王伟业

    出生缺陷、代谢综合征、儿童孤独症、多动症、哮喘、糖尿病、不孕不育、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都与胎儿期的环境暴露关系密切[1-2],所以出生队列研究等针对生命早期环境暴露的研究近年来迅速发展,对病因学研究有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大样本量对于统计结果准确性的提升至关重要,单个项目常因资源不足而影响统计分析,而大型队列项目所需的资源量从时间、人力和物力方面难以实现,这样的矛盾直接影响了基于队列数据的后续研究[3]。因此,非常有必要整合不同队列之间的信息,并进行共享,来解决大样本量和大资源消耗量之间的矛盾[4]。

  • 生物样本库中血液样本microRNA和DNA的检测方法学探讨

    作者:蒋超;曹日昇;陈俊娣;石厚霞;黄娟;刘翠萍

    目的:探讨建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样本库中血液生物样本 microRNA的检测方法以及血凝块中 DNA的鉴定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本院生物样本库自2012–2014年存储的胃癌、肝癌血浆标本进行 microRNA的提取,后经 Q-PCR验证 miR-21和 miR-387的表达情况以及将对应的血凝块样本进行全血样本 DNA的提取,通过全自动核酸分析仪鉴定提取的 DNA的完整性。结果 Q-PCR结果表明,冻存血浆在保存了1、2、3年后都能检测到相关的 microRNA的表达,同时血凝块中提取的 DNA,经全自动核酸分析仪鉴定,DNA完整性也较好。结论该方法能够初步验证我院生物样本库中冻存的血样标本中的 RNA和 DNA的保存质量,血样质量基本能满足后续科研实验的需求。本研究中的血样标本质量鉴定的方法切实、可行,能较准确地反映生物样本库中血样本的质量,为今后我院组织样本的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 中国生物样本库向标准化迈进

    作者:郜恒骏

    过去一百多年,各国对肿瘤浩浩荡荡的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如 Leaf[1]在2004年Fortune所提到:“Why We’re Losing the War on Cancer -- and How to Win it?”。近10多年来,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高通量生物芯片、新一代测序及生物信息学、高通量 RNAi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癌症基因组(ICGC)项目的启动[2],使得我们将有机会看清肿瘤的全貌,一直在不断重演的“盲人摸象”式研究的历史有望结束。现在,肿瘤已被认为是一个系统性疾病,是全身代谢障碍的局部表现,研究者必须注重应用系统生物学的原理指导肿瘤诊治的研究。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使得3P医学[预测(Prediction)、预防(Prevention或干预 Preemptive)、个性化治疗(Personalized therapy)]应运而生,分子水平的早期诊断、药物靶点的发现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今年初,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即基于基因组学的个性化医学,受到各国政府、科学界、医学界与产业界的高度关注,我国政府到2030年预计总投入600亿人民币开展精准医学研究与实践。其实,我国在这一领域经过10余年的拼搏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癌症基因组(CCGC)项目于2010年1月也正式启动,我们都身临其境,深深地感受着这个时代的巨大变革并见证这个“不朽的传奇(An enduring legacy)”。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5年第10卷关键词索引

    作者:

    说明:⑴本索引关键词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⑵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关键词,按其后的汉字的拼音排序,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序;⑶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在各(字母)部之首;⑷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后为起止页。

  • TPP框架协议草签背景下谈我国新药审批制度改革

    作者:高雅;王超

    近年,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在促进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逐步推进,医药企业实现由仿制向自主创新的模式转变将成为大势所趋。为了能及时有效地保护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果,申请专利是佳选择。为了帮助广大医药工作者进一步了解医药及生物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质量,了解专利局的审查实践,更好地做好专利申请工作。我刊特邀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相关专家撰写了系列讲座,希望能够对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