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创伤性鞍鼻畸形21例
背景:外伤致鼻基本支架塌陷后,软组织也会塌陷收缩,另外外伤损伤鼻软骨会引起鼻软骨无菌性炎症从而致部分软骨吸收,所以长期的鞍鼻畸形常伴有鼻小柱过短.外伤性鞍鼻畸形合并鼻小柱过短用医用硅橡胶矫正时张力大,易出现皮肤穿孔、破溃等并发症.目的:观察应用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创伤后鞍鼻畸形的效果.方法:纳入21例外伤性鞍鼻伴鼻小柱过短患者,男6例,女15例,年龄16~45岁,均有明确外伤史,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取自体右侧第7肋软骨塑形成柳叶形鼻梁模型假体,鼻小柱支架修复外伤后鞍鼻畸形.在鼻小柱底部人中凹陷处行"V-Y"皮瓣推进缝合以延长鼻小柱.观察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后患者鼻畸形恢复情况,移植软骨有无排出及切口瘢痕情况等.结果与结论: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后患者鼻外形、鼻尖高度形态满意,鼻小柱延长,切口愈合良好,供软骨区无并发症发生.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患者无移植软骨排出,无软骨变形,外形良好,鼻小柱底部人中凹陷处瘢痕小.提示应用自体肋软骨移植、人中凹陷处"V-Y"皮瓣推进缝合是修复创伤后鞍鼻畸形的理想方法.
-
大鼠背部超长原位回植皮瓣成活:人参皂甙Rb1影响的验证
背景:国内外将人参皂甙Rbl应用于心、脑、肺、肾及肝损害的保护与治疗的报道较多,但是将人参皂甙Rbl用于皮瓣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bl对大鼠背部超长宽比例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于大鼠背部设计制备蒂部在尾部的超长皮瓣80 mmx20 mm(长宽比4:1),原位回植.术中即刻、术后第1-5天腹腔注射2 mg/kg人参皂甙Rbl生理盐水溶液,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 d取材测定皮瓣一氧化氮和丙二醛含量,术后10 d测定皮瓣存活率,取皮瓣近、中、远段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1 d实验组皮瓣一氧化氮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0 d,实验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户<0.001 o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纤维增生较对照组明显.结果提示罔手术期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bl能明显改善大鼠皮瓣血供,提高皮瓣的成活面积和成活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内皮细胞分泌释放NO、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促进皮瓣血管新生有关.
-
Tpap基因在小鼠睾丸中的表达
背景:精子发生过程受许多特异分子及细胞间作用的严格调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化及一系列特定基因程序性表达调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适的体内和体外研究模型,精子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较慢,尤其缺乏对关键调节基因的认识.目的:筛选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并分析其表达特点.方法:将4,9,18,35,54 d和6月龄小鼠睾丸组织cDNA探针与Affymetrix全基因组芯片进行杂交,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然后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小鼠睾丸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对Affymetrix全基冈组芯片杂交结果分析后,筛选得到1个差异表达杂交点.通过在NCBI与小鼠全基因组序列Blast分析可知该差异表达基因是Tpap基因.该基因在4,9,18,35,54d和6月龄小鼠睾丸中杂交信号校正值分别是4.4(A)、12.9(A),262.4(P)、1 136.7(P)、1 617.5(P)和1 128(P),表明4,9 d小鼠睾丸中该基因无表达,18 d小鼠开始表达,RT-PCR结果表明小鼠Tpap基因在小鼠9 d及之前的睾丸中没有表达,在18 d睾丸后开始表达,与基因芯片分析相一致.结果表明,Tp印基因为小鼠年龄依赖性表达基因,小鼠Tpap的表达与小鼠精子发生的过程有很强的一致性,推测该基因在哺乳动物精子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随意皮瓣血液灌流与断蒂时机:激光多普勒成像可能评价吗?
背景:随意皮瓣作为刨伤修复的一个主要手段,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对其血液循环建立情况也有很多研究,但对随意皮瓣的血流灌注情况进行系统观察、测定的研究较少.另外,断蒂时机的选择也是随意皮瓣研究的热点,但尚未有较成熟的临床检测手段来判定断蒂时机.目的: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液灌流成像仪对临床随意皮瓣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了解皮瓣血流灌注情况,判定佳断蒂时机.方法:18例病例分为传统断蒂组和早期断蒂组,观察皮瓣术后即刻、3、7、11、15、19 d、断蒂前、断蒂后即刻、24 h共8至9个时相的皮瓣远端及皮瓣蒂部两点的血液灌流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传统断蒂组和早期断蒂组皮瓣远端血液灌流值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各时相血液灌流值与皮瓣术后血液灌流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断蒂术后此处的血液灌流值再次降低,传统断蒂组断蒂后与皮瓣术后即刻的血液灌流值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别(P<0.05);早期断蒂组断蒂后即刻血液灌流值与皮瓣术后即刻血液灌流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断蒂后24 h的血液灌流值与皮瓣术后即刻的血液灌流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皮瓣蒂部血液灌流值变化较小(P>0.05);其两者比值在断蒂前达到高峰,断蒂后逐渐降低,在两者比值达到1.2以上时,断蒂较安全.
-
全厚皮移植中简易负压引流的应用
背景:全厚皮移植是烧伤整形基本操作之一,植皮后均匀加压和局部制动是保证皮片成活、避免皮片坏死的关键.传统的手术方法是植皮后打包加压固定,但往往会出现残留死腔和皮片固定不确实的情况,且打包固定的缝线处易出现缝线瘢痕.目的:观察简易负压引流在全厚皮片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8只,分别在大白兔脊柱两侧3个术区建立全厚皮片移植模型.3个术区分别采用简易负压引流、传统缝合打包加压和普通包扎,观察皮片成活情况,第14,21天计算皮片成活率.第3,7,14天在移植皮片上取材,组织染色处理后,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对于负压引流组,拔管时间选择在引流液不再增加或引流液变清亮时.结果与结论:植皮后各时相点简易负压引流组皮片成活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传统缝合打包加压组的皮片成活率显著高丁普通包扎组(P<0.05).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植皮后早期,简易负压引流组皮片表皮层部分坏死,炎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变性,线粒体肿胀;后期成纤维细胞和基底细胞增生,线粒体、质粒等细胞器功能活跃.提示负压引流可以提高皮片成活率.
-
瘢痕移除后瘢痕皮回植原位皮肤再生治疗增生性瘢痕
背景:已有的研究表明原位皮肤再生法可使深Ⅱ度以内烧伤创面和供皮区刨面生理愈合无瘢痕,可促进Ⅲ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排除、移植皮生长、减少减轻瘢痕,在瘢痕移除创面使用原位皮肤再生法以达到明显减轻瘢痕症状、减少瘢痕的效果,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搬痕移除原位皮肤再生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方法:选择烧伤或刨伤后出现多处增生性瘢痕的患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16~52岁;瘢痕病程1~11年.每例选择2处瘢痕相似的部位,进行自身对照.实验组采用瘢痕移除、瘢痕皮回植后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药纱覆盖的原位皮肤再生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瘢痕移除、瘢痕皮回植后应用传统凡士林覆盖治疗.观察比较疗效,应用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估瘢痕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回植的瘢痕皮均成活.实验组创而愈合速度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瘢痕移除后6个月,实验组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估均优于对照组(户<0.05,P<0.01),瘢痕所致的疼痛、瘙痒等症状消失,皮片平整且颜色较回植前明显改善,与周围皮肤接近.结果提示对自体皮源不足、瘢痕面积大的增生性瘢痕患者或不愿增加新的供皮区创面患者,应用瘢痕移除瘢痕皮回植原位皮肤再生的方法治疗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自体骨髓复合人工骨联合髂骨骨膜移植修复四肢难治性骨不连:与单纯骨膜移植及骨髓联合人工骨移植的比较
背景:自体骨髓富含诱导性和确定性骨祖细胞的惟一组织,是治疗骨不连的首选移植材料:保留一定成骨诱导活性的人工骨可为成骨细胞的长入提供支撑和支架作用;髂骨膜厚、血循环丰富、取材容易,移植可改善局部动脉血供,对骨愈合具有促进作用.目的:利用自体骨髓复合人工骨联合髂骨骨膜移植治疗四肢难治性骨不连,并同单纯髂骨植骨等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四肢难治性骨不连患者36例39肢,根据治疗方案分为3组,自体骨髓复合人工骨联合髂骨骨膜移植(联合组)19肢,自体骨髓移植联合人工骨(骨髓组)9肢,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髂骨组)11肢.观察骨愈合时间、固定物取出1个月患肢功能评分和移植后X射线评分.结果与结论:39肢终均达骨性愈合,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在骨愈合时间、固定物取出1个月患肢功能评分和移植后X射线评分方面,联合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5).提示自体骨髓复合人工骨联合髂骨骨膜移植治疗四肢难治性骨不连临床疗效优越.
-
不同免疫抑制剂对全血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分泌的影响
背景:器官移植后的患者常规使用地塞米松、他克莫司、环孢素A和麦考酚酸等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有关不同免疫抑制剂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作用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对全血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影响.方法:取健康志愿者全血与不同免疫抑制剂(他克兑司,环孢素A,地塞米松,麦考酚酸,每种免疫抑制剂又分为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作用6 h后,用佛波酯联合离子霉索刺激6 h,比较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及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水平.以全血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麦考酚酸和他克莫司不能有效抑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分泌;1,10 mg/L地塞米松、0.05,1.25 mg/L环孢素A均能够显著抑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分泌.因此,地塞米松和环孢素A可能通过抑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水平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联合使用5 μg/L他克莫司、10 mg/L.麦考酚酸和1 mg/L地塞米松或者联合使用0.25 mg/L环孢素A、10 mg/L麦考酚酸和1 mg/L地塞米松都可以有效抑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分泌,而上述免疫抑制剂单用时,仅地塞米松能有效抑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分泌.
-
川芎嗪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术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川芎嗪有清除氧自由基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涉及各种脏器,但对川芎嗪在皮瓣移植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报道甚少.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腹部皮瓣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途径.方法:纳入24只健康SD大鼠,制备腹蹙浅动脉为蒂的轴型缺血再灌注皮瓣.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川芎嗪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皮瓣无缺血再灌注过程:模型对照组于造模前30 min给予生理盐水4 mL/kg:川芎嗪组造模后再灌注即刻给予川芎嗪4 mL/kg腹腔注射.模型对照组及川芎嗪组在皮瓣形成即刻、缺血8 h、再灌注1 h,假手术组在皮瓣形成即刻、术后8,9 h,取皮瓣中远处组织,测定组织匀浆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结论:缺血8 h、再灌注1 h,模型对照组皮瓣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0.01),川芎嗪组皮瓣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0.01).再灌注1 h,模型对照组皮瓣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川芎嗪组皮瓣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川芎嗪组皮瓣超微组织结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轻.提示川芎嗪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活化、黏附,减轻组织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拮抗自由基的脂质过氧化,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异种抗原瘤内注射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背景:异种抗原的免疫原性比较强,容易引起较强的免疫应答.如果将异种抗原直接引入肿瘤内部,在肿瘤内部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有可能逆转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达到抗肿瘤的目的.目的:评价人红细胞膜抗原瘤内注射对荷S180肉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复制昆明小鼠S180肉瘤皮下瘤模型,瘤内注射质量浓度为5 g/L的人红细胞膜抗原或生理盐水,连续注射5 d,记录注射前及注射第3,7,14天肿瘤体积变化.同时设肿瘤细胞与人红细胞膜抗原同时接种组、免疫后瘤内注射人红细胞膜抗原组、免疫后瘤内注射生理盐水组.另取60只小鼠复制S180肉瘤皮下瘤模型,免疫及瘤内注射人红细胞膜抗原或生理盐水同前.注射第14天每组处死6只小鼠,肿瘤称质量,行病理学分析,每组剩余小鼠继续观察生存情况.结果与结论:各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第14天人红细胞膜抗原与肿瘤细胞同时接种组、免疫后人红细胞膜抗原瘤内注射组、人红细胞膜抗原瘤内注射组肿瘤体积均小于瘤内注射生理盐水组.瘤内注射人红细胞膜抗原可显著降低肿瘤质量.瘤内注射人红细胞膜抗原后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坏死、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未观察到各组小鼠生存期有明显差别.结果表明异种红细胞膜抗原瘤内注射可以抑制小鼠S180肉瘤肿瘤生长.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背景:冠脉搭桥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较高,其发病原因是多因素的.目的: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2-09/2009-08南京市鼓楼医院冠脉搭桥患者761例,男443例,女318例,年龄32~89岁.按年龄(≥或<70岁)、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或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进行分组比较,使用统计学方法揭示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76例冠脉搭桥患者中41例患者术后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70岁组22例(14.9%),<70岁组19例(3.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7例(5.3%),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34例(5.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9),实验还发现颈动脉狭窄>50%患者术后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概率较高;死亡8例,其中2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于严重感染,4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癫痫持续发作.存活33例,平均随访3年,死亡3例.3例肢体活动障碍部分恢复,1例发生严重智力障碍.结果显示冠脉搭桥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其中老龄(≥70岁),颈动脉狭窄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未见明显差异.
-
同种异体人心脏主动脉与肺动脉瓣膜的生物力学比较
背景:目前同种心脏瓣膜已成熟应用于瓣膜替换手术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中,但人心脏肺动脉瓣膜与主动脉瓣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对比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对比分析深低温液氮保存人心脏主动脉瓣膜和肺动脉瓣膜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对比观察试验于2004-03/07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先天性心脏病研究室完成.取深低温液氮保存的健康成年男性脑死亡6 h内志愿捐献者的人心脏主动脉瓣膜和肺动脉瓣膜各6例,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应用HD-10型厚度仪测定瓣膜组织的厚度,应用Instron拉伸机测定周向瓣膜组织的生物力学参数:瓣膜组织的断裂强度、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及伸长比.结果与结论:与人主动脉瓣膜相比,人肺动脉瓣膜组织厚度明显变薄;但二者的乍物力学参数瓣膜组织的断裂强度、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及伸长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人主动脉瓣膜与肺动脉瓣膜的生物力学特性基本相似,从瓣膜水平上分析,人肺动脉瓣膜可满足主动脉瓣位生物力学的需要.
-
大鼠Delta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背景:近有数据表明,Notch信号通路在外周移植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调节性T的分化,诱导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推测Notch/Notch配体可能在MHC:TCR界面发挥作用.目的:构建大鼠Deltal基因(Notch配体)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大鼠骨髓细胞中获得全长Delta1基因片段,并将此基因片段构建在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上.利用脂质体基因转染技术将含大鼠Delta1基因片段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Delta1转染入树突状细胞中,观察Delta1基因在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Delta1已成功构建在pcDNA3.1的Hindlll和Xbal双酶切位点之间,任选一个酶切阳性克隆pcDNA3.1/Deltal送上海生工生物公司进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Delta1基因序列完全一致,阅读框正确.转染Delta1基因的树突状细胞形态与其亲本细胞类似,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到细胞内Deltal的表达显著增高.实验成功利用基因转染方法将Delta1基因导入树突状细胞,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Delta1,并使之高效表达并分泌Delta1蛋白.
-
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1 223例次资料回顾
背景:尿路并发症是肾移植后常见外科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及移植肾功能,甚至患者生命.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主要包括尿瘘、输尿管梗阻、输尿管返流等.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二军医人学火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于1993-12/2007-04开展的1 223例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输尿管情况及受者下尿路情况,尿路重建采用输尿管-膀胱黏膜下隧道吻合法948例次,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法275例次.肾移植后发生的尿瘘、移植肾输尿管梗阻、膀胱输尿管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方法,主要为外科治疗.分析尿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观察治疗后移植肾功能变化,记录移植肾3年存活率.结果与结论:1 223例次肾移植共发生尿路并发症92例(7.5%),其中尿瘘43例(3.5%),35例经再次手术治愈;输尿管梗阻35例(2.9%),29例经外科手术治愈;膀胱输尿管返流14例(1.1%),6例经外科手术治愈.70例行外科处理,其中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35例(占50%),输尿管-膀胱重新再植18例(占25.7%),泌尿内镜治疗11例(占15-7%),其他手术6例(占9.6%).除1例由于供肾肾孟、输尿管全段坏死行移植肾切除外,其余患者肾功能均得到恢复,未发生由于尿路并发症导致的移植肾丢失及患者死亡.出现尿路并发症及无尿路并发症移植.肾3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大都需要外科处理,其中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是常用术式,处理得当对移植肾远期存活率无明显影响.
-
不同纲(罗非鱼/大鼠)肝细胞移植中的细胞免疫反应
背景:由于人肝细胞来源困难,许多学者尝试异种肝细胞移植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多的是猪肝细胞,受体多为大鼠、豚鼠等,这些均属于哺乳纲内不同目或科动物之间的移植.不同纲动物间的肝细胞移植报道较少.目的:将罗非鱼肝细胞植入大鼠脾内,探讨不同纲动物间肝细胞移植的细胞免疫排斥反应机制.方法:以胶原酶冷消化法分离罗非鱼肝细胞,以生理盐水重悬,细胞浓度调整为2×1010 L-1.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脾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脾内移植罗非鱼肝细胞.在移植后4,8,24 h,3,5d,各组分别处死2只大鼠,以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移植物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移植物周围大鼠CD4,CD8阳性细胞.结果与结论:移植后数小时即发生排斥反应,8 h后受体脾内很难见到正常肝细胞.移植后4 h移植物周围可见CD4和CD8阳性细胞聚集.提示罗非鱼肝细胞移植到大鼠脾内数小时诱发了排斥反应,细胞免疫参与其中,自然杀伤细胞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肝性脊髓病肝移植后的远期疗效
背景:肝性脊髓病是肝病晚期引起的脑脊髓损害,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肝移植可作为从病因上治疗该疾患的一种尝试,但有关肝移植治疗肝性脊髓病的远期疗效罕有报道.目的:进一步探讨肝移植对肝性脊髓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8/2004-09于解放军第三○九医院行原位肝移植的2例肝性脊髓病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8,43个月,对肝移植后2例患者下肢肌力的恢复进行严密观察.结果与结论:两例患者肝移植后4周全身情况恢复良好,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获得明显改善,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指标全部正常,移植肝功能正常.于移植后6周出院.患者1于移植后6个月可下床长时间站立,12个月手扶参照物缓慢行走,移植后43个月手无扶物可缓慢行走,下肢肌力4级:肝功能正常.患者2:移植后6个月双下肢可在床上移动,18个月手扶参照物可缓慢移动,下肢肌力3级;肝功能正常.说明肝脏移植可有效控制肝性脊髓病的发展并明显有利于双下肢肌力的恢复;肝移植对肝性脊髓病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总结的肝移植治疗肝脊髓病例数较少,观察时间短,其疗效有待于进一步多方面评估.
-
零点肾穿活检:对供者临床资料与组织学异常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背景:目前,活体肾脏捐赠的数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增长,因此,保障供者安全在亲体肾移植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准确诊断移植供者可能存在的肾脏疾病,以指导供者手术后潜在肾脏病治疗和肾功能保护成为亲体肾移植后保障供者安全的重要课题.目的:建立一种对供者捐肾前的临床资料与组织学异常情况间相关性的评价方法.方法:对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008-02/2009-11所有亲属肾移植的相关数据做回顾件分析,于供肾血管离断并灌注完成后进行穿刺.用零点肾穿的方法评估下列病变: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微小动脉透明变性,肾小球系膜增生和肾小球硬化.移植前的统计数据包括: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清肌酸酐,肾小球滤过率和蛋白尿.结果与结论:62例供者术前检查均未发现明显肾脏疾病征象,零点肾穿活检发现肾脏病理改变28例,其中间质纤维化与收缩压和肌酐清除率,肾小管萎缩与舒张压和尿蛋白,小动脉透明样变与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系膜增生和体质量指数具有弱相关性,肾小球硬化与其他变量均无相关性.
-
输注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脾组织移植诱导肝移植大鼠的免疫耐受
背景:有研究显示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下,同种脾脏细胞移植可诱导免疫耐受,使移植物长期存活.另有研究还显示异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延长移植肝存活时间.目的:观察输注与受体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脾组织移植对诱导大鼠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受体Lewis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急性排斥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环孢素A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灌胃给予环孢素A;干细胞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同期输注异体Lewi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脾组织移植组在干细胞移植组的基础上同期移植DA大鼠脾组织.观察各组生存期,肝功能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嵌合体的形成情况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其他各组相比,脾组织移植组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索、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Y水平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明显升高(P<0.05),30 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显示,环孢素A组和于细胞组移植肝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急性排斥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脾组织移植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说明大鼠肝脏、脾组织移植后输注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町减轻移植肝的排斥作用,甚至诱导免疫耐受.
-
促卵泡刺激素干预改善绵羊卵巢组织玻璃化冻存后异种移植的效果研究
背景:卵巢皮质片移植是无血管吻合移植,因此,提高卵巢组织对冻存-解冻和移植后缺血的耐受力是提高冻存后移植物卵泡存活和延长功能寿命的关键环节.目的:观察促卵泡刺激素在玻璃化冻存过程中对绵羊卵巢组织形态和功能的保存效果,为成人卵巢组织的冻存提供技术方法.方法:BALB/c品系雌性裸鼠随机分为3组.均行羊卵巢皮质片裸鼠异位移植:①新鲜移植对照组,取材后即移植.②玻璃化冻存移植组,采用玻璃化冻存解冻后移植,所用液体均未添加促卵泡刺激素.③添加促卵泡刺激素的玻璃化冻存移植组,采用冷冻液、解冻液和培养液均添加促卵泡刺激素的玻璃化冻存后移植.移植后检测受体鼠动情周期恢复率、恢复时间、卵泡数和发育状况,于移植后4周取移植卵巢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血清雌二醇水平分析.结果与结论:含促卵泡刺激素的玻璃化冻存移植组与新鲜移植组相比动情周期恢复率、每高倍视野卵泡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卵泡计数高于未添加促卵泡刺激素的玻璃化冻存移植组(P<0.05);动情周期恢复需要的天数接近于新鲜移植组,明显短于未添加促卵泡刺激素的玻璃化冻存移植组(P<0.05).移植后4周,含促卵泡刺激素的玻璃化冻存移植组组织学观察见卵泡发育,未添加促卵泡刺激素的玻璃化冻存移植组仅偶见原始卵泡.含促卵泡刺激素的玻璃化冻存移植组与新鲜移植组相比血清雌二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著高于未添加促卵泡刺激素的玻璃化冻存移植组(P< 0.05).结果提示,在玻璃化液中加入促卵泡刺激素可提高冻存绵羊卵巢组织移植后卵泡存活率.
-
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中尿肾损伤分子1的监测价值
背景:肾损伤分子1已被证实是一种诊断急性肾缺血损伤的特异性分子并参与肾损伤修复过程,研究表明肾损伤分子1可作为诊断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但其在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过程中动态表达的意义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肾移植后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和早期肾功能恢复的关系,为临床更好地评估及预测移植肾功能恢复能力提供依据.方法:纳入46例肾移植受者,根据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3组,肾功能迅速恢复组22例,肾功能缓慢恢复组14例,肾功能延迟恢复组10例.肾移植后2周内每_犬收集24 h尿液标本,用ELISA方法检测尿液肾损伤分子1含量,同时检测尿液肌酐浓度和当天血清肌酐浓度.观察肾功能恢复过程中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变化,并分析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和血清肌酐浓度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各组肾移植后2 d内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处于高水平状态,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肾移植2 d后肾功能迅速恢复组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随肌酐的下降而讯速下降;肾功能缓慢恢复组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肌酐正常后开始下降:肾功能延迟恢复组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迅速下降,但在肌酐开始下降的前一两天迅速上升并持续到肌酐恢复正常.提示尿肾损伤分子1动态检测对预测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肾损伤分子1水平高可能预示肾功能的恢复.
-
自制PV液与大鼠肝脏低温保存:与UW液的对比
背景:目前许多学者对UW液成分进行改进,其目的主要在于进一步探索器官保存的原理,提高保存的技术和延长保存的时限;简化UW液的成分,以进一步满足临床运输、储存和使用的方便;寻找合适的替代品,降低UW液的成本以满足市场需要.目的:观察自制PV液对大鼠肝脏低温保存的效果,并与UW液进行对比.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即UW液组、PV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制作大鼠肝脏非循环离体灌注模型,分别使用相应灌洗保存液.每组再根据不同的保存时间分为保存0,6,12,18,24 h 5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测定保存不同时间后肝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变化,以及灌注流出液中氧自由基代谢产物丙二醛浓度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观察胆汁分泌量及镜下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结论:PV液组与UW液组比较,灌注流出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保存6 h后,PV液组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显著高于UW液组(P<0.05):保存12 h后,UW液组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PV液组(P<0.05);保存18 h后,PV液组胆汁分泌量低于UW液组(P<0.05);两组光镜、电镜下组织形态改变相似.提示PV液与UW液对Wistar大鼠肝脏功能均具有保护作用,两者短时间保存效果相似,在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方面,PV液略优于UW液.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者体质量指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背景:超重及肥胖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是否存在影响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目的:验证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者体质量指数对其妊娠结局足否有影响.方法:选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患者184例,按体质量指数分为3组:偏瘦组(体质量指数<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18.5 kg/m2≤体质量指数<24 kg/m2)、超重及肥胖组(体质量指数≥24 kg/m2).对患者实施超促排卵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妊娠的确定等均按本中心工作常规进行.比较3组患者促性腺激素片j药天数和剂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雌二醇水平、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的差别.结果与结论:在促性腺激素用量上,超重及肥胖组用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升高,促性腺激素用量随之增加.3组在促性腺激素刺激天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雌二醇水平、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在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促排卵过程中,超重及肥胖患者与正常体质量及偏瘦患者相比,需要更大的促性腺激素用量;但在妊娠结局方面,超重及肥胖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结局无显著影响.
-
胰肾联合移植5例分析
背景:胰肾联合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但这些患者由于长期糖尿病史,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较复杂,且手术涉及胃肠道,并应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约物,移植前准备和移植后处理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重要保障.目的:对胰肾联合移植的免疫抑制用药、凝血药物应用、围手术期以及移植后管理注意事项等进行多方面讨论,为胰肾联合移植提供一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泌尿外科进行胰肾联合移植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免疫抑制剂、抗凝药物的应用及围手术期临床监测重点等治疗经验.结果与结论: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3岁,均为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移植前胰岛素用量为1.5~2.4U,(kg·d),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次眼底出血;2例合并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移植前心脏射血分数分别为52%和50%.移植胰腺外分泌液均经肠道引流.3例恢复顺利,肾功和血糖均恢复正常.其中1例于移植后第7天出现排斥反应,激素冲击后肾功能恢复;1例移植后出现移植十二指肠急性排斥反应,肠瘘,终移植胰腺切除,但移植肾脏保留;2例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1例移植后消化道出血,多器官衰竭死亡.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肾病的有效方式.移植胰腺外分泌经膀胱引流由于并发症较多,已被经肠道引流取代.移植肾功能的恢复足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移植后早期他克莫司可不必急于口服,可待血肌酐恢复到300 pmol/L.时再考虑应用.凝血药物的应用是移植胰腺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空肠造瘘是围手术期预防肠液向移植胰腺返流的重要治疗措施,且移植后随访期建议应用通便药物,预防便秘发生,减少肠液返流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
移植坐骨神经大鼠相应背根神经节中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
背景:周围神经移植后,相应的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内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时程与规律尚未明确.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移植术后GAP-43在相应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假手术组:实验组行坐骨神经移植,分别于术后3 d,1,2,4,6,8周6个时间点处死后取其手术侧L4~L5背根神经节,应用Fn-PCR和Westem Blot技术检测GAP-43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GAP-43 mRNA表达量较低,且随时间无明显改变;实验组术后1周时GAP-43 mRNA在相应背根神经节中即有表达增强,2周时达到高峰,6~8周表达逐渐减弱.两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GAP-43蛋白与GAP-43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相同.结果表明神经损伤后相应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存在损伤反应性变化.
-
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19例:同一治疗机构43个月资料回顾
背景:目前,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治疗效果欠佳,有关肝移植受者乙型肝炎复发后的抗病毒治疗经验及研究,国内外较少报道.目的:应用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抗病毒治疗方案,探讨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复发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肝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01/2008-10于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治疗的208例乙犁肝炎相关终末期盯病患者.所有患者肝移植后给予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复发,术后随访6~43个月,共有19例复发,其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13例,明确育YMDD变异8例.19例复发患者均在原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阿德福书酯治疗.结果与结论:19例乙型肝炎复发患者在治疗12,24,48周时,乙型肝炎病毒DNA、谷丙转氨酶与前次比较明显下降(P<0.01).治疗48周时谷丙转氦酶复常率、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转率、乙型肝炎病毒DNA阴转率分别为84%,77%,79%.说明联合应用阿德福韦酯+拉米大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治疗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
-
宫腔内人工授精中应用上游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的系统评价
背景:精子体外优选方法很多,常见的是上游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采用何种方法来减少体外处理过程对精子的不良刺激,优选出具有良好受精潜能的精子,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系统评价上游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在宫腔内人工授精中的应用,比较两种精子优选法的优劣.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手工检索专业相关期刊,检索时间为1966-01/2009-02.纳入关于两种精液优选法在宫腔内人工授精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6个研究,包括4个随机对照试验和2个半随机对照试验,共486例患者,1099个周期(优选精子的次数).Meta分析结果显示,上游法与梯度离心法相比,周期妊娠率[OR=1.11,95%CI(0.8,1.55)]、流产率[OR=0.31,95%CI(0.09,1.04)]、精子密度[WMD=-0.89,95%CI(14.17,12.38)]、精子活力[WMD=2.31,95%CI-7.27,2.65)],4项测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尽管与其他精子优选法相比,上游法与梯度离心法的周期妊娠率较高,但是该系统评价结果还不能提示这两种方法在宫腔内人工授精应用中何者临床效果更好.建议今后进行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为临床提供佳证据,并且增加处理前后精子的质量对比,包括精子活力、精子密度以及精子功能等指标测量,以全面考察两种方法的优劣.
-
许旺细胞修复大鼠脊髓损伤:静脉移植的可行性及优势
背景:目前细胞移植是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热点之一,许旺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大量相关文献证实了其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的恢复.针对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方法很多,其中静脉移植具有操作方便、能够避免传统移植方法造成的附加损伤等优点.目的:探讨许旺细胞尾静脉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体外分离Wistar大鼠双侧坐骨神经,植块法培养,S-100染色鉴定,Hoechst33342标记许旺细胞.Impactor model-Ⅱ打击仪制作 Wistar大鼠T10脊髓损伤模犁60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术后未作处理,DMEM对照组、许旺细胞移植组术后1周分别尾静脉注射1 mL.DMEM或1 mL.许旺细胞.术前1 d,术后1,3 d,1周及以后每周进行BBB评分.移植后1,2,4周取材行冰冻切片观察移植许旺细胞的迁移.移植后8周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段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经纯化鉴定获得纯度为95%的许旺细胞.移植后1,2,4周损伤段及邻近节段脊髓内可观察到Hoechst33342阳性细胞.术后4周,许旺细胞移植组与空白对照组、DMEM对照组BBB评分差异开始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许旺细胞移植组高于空白对照组、DMEM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示各组均有脊髓空洞形成,许旺细胞移植组空洞小于空白对照组、DMEM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空白对照组、DMEM对照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反应较强,许旺细胞移植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面积小于其他组(P<0.05);许旺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阳性面积明显大于其他组(P<0.05).提示静脉移植许旺细胞修复大鼠脊髓损伤是可行的,操作简便,且有较好的疗效.
-
肝移植后胆道铸型4例全蛋白质的表达
背景:肝移植后胆道铸型综合征的胆道铸型形成机制尚未彻底被阐明,因此胆道铸型中是否存在一些和其形成有关或对铸型形成有预警作用的蛋白质还不清楚.目的:了解肝移植后胆道铸型综合征患者胆道铸型中全蛋白质表达情况,总结其规律.方法:武警总医院肝移植研究所实施肝移植患者4例,于移植后3个月经T管窦道行纤维胆道镜检查治疗时取出胆道铸型,将4种不同颜色质地的胆道铸型深低温保存,经过蛋白质提取、酶切,后经高解析离子淌度质谱仪鉴定并经MASCOT数据库查询,得出每份标本的全蛋白质名称.比较4份标本的差异,找出共同的蛋白质.结果与结论:通过检测及查询4份标本分别包含82、44、56及65种蛋白质,经比对分析,重叠4份标本的共同蛋白质13种,除此外,重叠3份标本的蛋白质7种、重叠2份标本的蛋白质5种.重叠4份标本共同蛋白质中已命名蛋白质8种,未命名蛋白质5种,命名蛋白质包括:α-纤维蛋白原前体、β-纤维蛋白原前体、纤维蛋白原γ链、载脂蛋白A链、人组织蛋白酶G、钙结合蛋白A9和乳铁蛋白等.证实胆道铸型中确实存在蛋白质,4例胆道铸型的共同蛋白质揭示了胆道铸型的形成与胆道上皮受损后的胆道渗出性炎症(纤维蛋白渗出)有关:一些蛋白质有可能作为预警胆道铸型综合征的出现、判定胆道上皮受损后胆道炎症程度及胆道铸型综合征预后的标记物.
-
电切术后黏膜下注射表柔比星治疗肾移植受者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安全及有效?
背景:肾移植受者处于低免疫状态,与普通人群相比,发生的膀胱移行细胞癌进展快、易复发.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肾移植受者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的:验证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黏膜下注射表柔比星治疗肾移植受者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用自身对照法回顾9例合并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肾移植受者的病例资料,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分别采用羟基喜树碱或丝裂霉素常规灌注和膀胱黏膜下注射表柔比星时,患者的无瘤间期、肿瘤复发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膀胱肿瘤复发时分级分期变化和移植肾功能等.结果与结论:使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黏膜下注射表柔比星治疗易复发、相对难治的肾移植受者膀胱移行细胞癌有效、安全,与常规灌注相比,患者无瘤间期明显延长,1年内复发次数明显减少,可提高肾移植患者生活质量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率.
-
改良法构建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
背景:目前有关活体肝移植后肝脏再生的研究较少.在大鼠肝移植实验中不断改进手术方法和技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是进行大鼠肝移植研究和获得可靠实验数据的基础.目的:验证以改良方法构建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的有效性.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70对制备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前模型,100对制备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后模型.供体为雌性,受体为雄性,供体体质量比受体轻10 g左右.改良前方案采用取下全肝后在修肝盆中进行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后方案如下:供体采用单人裸眼操作,在取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修肝时将套管柄置于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的正前方,将幽门静脉结扎点外翻于套管外并置于套管柄的左侧,即肝脏的左侧;将右肾静脉结扎点外翻于套管外并置于套管柄的右侧,即肝脏的右侧;供肝套管完成后用灌注液对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进行冲洗;然后以左膈静脉为标识点进行7/0无损伤血管缝线吊线;受体采用双人裸眼配合操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左右固定位点采用"8"字形外翻缝合,后壁和前壁分别采用连续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采用改良的双袖套法,胆管支撑管法建立大鼠减体积的稳定模型.结果与结论:改良后供体手术时间为(32+9)min,修肝时间为(6±2)min,受体手术时间为(40±3)min,无肝期时间为(14±3)min.移植成功率为92%,移植后3 d生存率为85%,移植后2周生存率83%.与改良前比较,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供肝的冷保存时间缩短(P<0.05).提示改良后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比较稳定,可靠,移植成功率较高,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研究减体积肝移植后肝脏再生提供了有效的改良手段.
-
他克莫司替代环孢素A为基础方案治疗不同病理类型慢性移植肾肾病:有效性和安全性
背景:研究证实以他可莫司代替环孢索A的免疫抑制方案能够改善移植肾的功能,提高移植肾的牛存率,但国内外尚未报道这种以他可莫司联合霉酚酸酯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是否对所有病理类型的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都有相同或相似临床有效性.目的:观察以他可莫司联合霉酚酸酯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对不同病理类型CA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59例接受尸体供肾移植患者,移植后均接受以环孢素A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经病理证实和分型后分为2组:CAN伴慢性排斥组(n=31)和CAN不伴慢性排斥组(n=28).所有患者在被病理证实为CAN时,立即停止环孢素A,转换为他可莫司联合霉酚酸酯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他可莫司的起始剂量为0.08 mg/(kg·d),其目标血药质量浓度为5~8 μg/L.,霉酚酸酯按固定剂量1.0 g/d,2次/d.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药物的副作用调整药物剂量.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血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24 h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5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6个月后,CAN伴慢性排斥组和CAN不伴慢性排斥组患者血肌酐、总胆同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和24 h蛋白尿均较转换前明显降低(P<0.05),CAN伴慢性排斥组更明显(P<0.05),两组肾小球滤过率均明显升高(P<0.05).CAN伴慢性排斥组中20例患者好转,7例患者稳定,4例患者无效;CAN不伴慢性排斥组中9例患者好转,15例患者稳定,4例患者无效.两组有效率分别为64.5%,32.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转换前相比较,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和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有显著性下降(P<0.05),而糖尿病、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以他可莫司联合霉酚酸酯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可以显著性的改善CAN患者移植肾肾功能,尤其是对CAN伴慢性排斥反应患者.
-
高氧液对大鼠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背景:目前可供移植的器官日益短缺,但因灌注冷保存所至的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仍然有一定的发生率,减少灌注保存所至的器官损伤有较大的临床意义.目的:观察高氧液对大鼠肝移植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即高氧乳酸林格液组(高氧液组)和乳酸林格液(普通灌注液组),每组20只,各组供、受体各半,制备肝、肾、胰器官簇移植模型.高氧液组使用高氧液灌注,普通灌注液组使用普通林格液灌注,比较两组灌注末、肝移植后第1,3天透明质酸质量浓度、谷丙转氨酶活性、CD8+CD28-T细胞含量,以及移植后肝组织病理急性排斥评分.结果与结论:移植前两组透明质酸质量浓度、谷丙转氨酶活性、CD8+CD28-T细胞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高氧液组透明质酸质量浓度、谷丙转氨酶活性均低于普通灌注液组(P<0.05),CD8+CD28-T细胞含量高于普通灌注液组(P<0.05),高氧液组Banff评分低于普通灌注液组(P<0.05).提示高氧液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肝移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从胆道内镜角度分析和认识原位肝移植后的胆遭并发症
背景: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后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胆道内镜微创技术正逐步成为解决原位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手段.目的:分析文献中关于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阐述和论证,明确胆道内镜在胆管铸型并发症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以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biliary complications, Biliary tract, endoscope technique 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80-01/2008-10);以肝移植,胆道并发症,胆管铸型,胆道镜为检索词,检索维普咨询数据库(1994/2009-01)、CNKI数据库(1994/2009-01).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肝移植后胆管损伤导致胆管并发症相关的内容.排除肝移植胆道并发症以外的研究.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52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30篇进行分析.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后患者常见死亡原因,由于早期识别困难及处理棘手,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治疗性ERCP和胆道镜技术,成为解决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和首选方法.
-
承德市群众角膜捐献意识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承德市是中国北方角膜病致盲的多发城市,而供体缺乏是角膜移植开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了解承德市群众角膜捐献意识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承德市部分医院眼科门诊、病房患者、部分高校学生、公园、超市、车站、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18岁以上、户口所在地为承德市且在承德市居住1年以上普通人群3 200名作为对象.这些群众基本涵盖承德市各年龄层次、各行业领域、不同文化程度.其中男性占48.60%,女性占51.40%.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角膜捐献相关问题和影响角膜捐献因素3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发放问卷3 200份,有效答卷2 971份,有效率为92.84%.大于50%的人赞同角膜捐献,大于40%的人能够捐献角膜并且支持亲友捐献角膜.不能捐献角膜原因中,对捐献并不了解占42.81%,成为不能捐献原因中主要因素;缺乏法律约束,担心捐献的角膜用于歧途占21.07%,成为不能捐献原因中第二位因素.性别和群众城乡来源对角膜捐献意识无影响,年龄、行业、不同文化程度对角膜捐献意识有影响,其中18~40岁人群多于40岁以上人群,医疗卫生行业者多于其他行业者,专科及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者多于专科以下文化程度者.结论:承德市群众对角膜捐献持肯定、积极的态度,加强角膜捐献相关知识的社会宣传,建立通畅的捐献途径,完善角膜捐献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会促进角膜捐献行为.
-
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肌支移植修复腋神经前支:13例恢复三角肌功能的疗效分析
背景:腋神经损伤后致三角肌麻痹,上肢外展功能受限,其手术治疗方案存在争议,采取后位入路的神经移位移植方法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移位移植至腋神经前支恢复肩外展功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收治的13例腋神经损伤且无任何恢复征象的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28.4(18~55)岁,三角肌肌力为M0或M1即三角肌功能完全丧失.采用后入路于10倍手术显微镜下将桡神经长头支移位移植至腋神经前支修复肩外展功能.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者肩外展功能恢复结果.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经21(6~5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的术后感染及血肿,肩外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三角肌恢复M4以上肌力7例,M3肌力4例,M2肌M1肌力各1例,有效率达92%,优良率达到85%,均末出现伸肘功能障碍.说明采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移位移植修复腋神经前支恢复三角肌功能,是一种简便、可靠的修复肩外展功能的方法,且本术式适用于臂丛神经部分损伤、腋神经损伤及严重的四边孔综合征.
-
三种不同组织移植方法一期修复外伤性甲床缺损:40例51指甲床的随访比较
背景:指端皮肤和软组织缺损合并甲床部分缺失理想的治疗方法以术后尽可能地保留手指的长度、恢复指端外形及具有良好的感觉为目的,以往的治疗方法包括指骨缩短或皮瓣覆盖创面,各有不足之处.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一期修复甲床缺损的效果,综合评价其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2002-12/2009-02在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整形外科就诊的40例51指甲床缺损就诊者.在骨膜存在条件下,当甲床缺损≥5 mm,但小于同指甲床面积的1/3者,采用同指中厚断层残留甲床移植;当甲床缺损在大于同指甲床面积的1/3者或合并两指甲床缺损时,采用第一、二足趾为供区:当末节指骨骨膜缺损时,甲床缺损面积在1/3~1/2范围内,采用有血供的断层甲床组织瓣局部转移.伤者术后随访,观察指甲形态和手指功能.结果与结论:经过1个月~2年随访,平均6个月.优良36例44指,即86.3%的病例获得良好的外形及对捏、持物功能.提示根据不同伤情采用对应甲床修复方法可达到一期修复甲床缺损的目的,恢复指甲形态和手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