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胸腺内的定居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并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目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还不完全了解,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否迁移到免疫器官胸腺尚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衰老模型大鼠免疫器官胸腺组织内的存活情况。
方法:以腺病毒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体外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移植给衰老模型大鼠,于移植后第3,7,14,21天取材,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到胸腺的存活情况。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3天,取材胸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细胞部位的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第3,7天:绿色荧光蛋白荧光表达较强,细胞轮廓清晰,两者平均吸光度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移植后第14,21天:绿色荧光蛋荧光表达较弱,与第3天平均吸光度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细胞移植后第3天:胸腺组织切片光镜显示无急性排斥反应特征出现。④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血液循环迁移至受损胸腺组织,且至少能够存活1周。 -
立体定向脑内移植神经干细胞改善颅脑损伤大鼠的神经运动功能
背景:细胞替代治疗是重建受损神经系统组织结构,恢复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种有效策略,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对颅脑损伤大鼠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应用改良的自由落体方法制备脑损伤模型,伤后1 d研究组大鼠脑实质内移植胚胎神经干细胞,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不含干细胞的培养液。在脑损伤前1 d、伤后1 d、1周、2周运用神经学缺损评分法评价大鼠运动神经功能。移植后2周,取脑组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抗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β微管蛋白Ⅲ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与结论:伤后1,2周研究组大鼠的神经学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大鼠受损脑组织中有较多的BrdU阳性神经干细胞,一部分细胞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β微管蛋白Ⅲ和酪氨酸羟化酶阳性表达,对照组大鼠受损脑组织中未见有BrdU阳性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立体定向脑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可以在颅脑损伤灶中增殖分化,进而显著改善大鼠的神经运动功能。 -
高渗环境结合氯化钴低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
背景:有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椎间盘退变类疾病,但由于椎间盘的低氧高渗的特殊环境,使得体外培养的干细胞移植到椎间盘以后存活率及分化能力降低,治疗效果不佳。提高干细胞的移植效率及治疗效果成为干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目的:观察氯化钴和高渗溶液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疾病效果的影响。
方法:①细胞体外实验,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培养,高渗组采用体积分数1%高渗母液干预,低氧组采用100μmol/L氯化钴干预,高渗低氧组采用体积分数1%高渗母液和100μmol/L氯化钴联合干预,培养1周后,使用体积分数2%高渗母液和200μmol/L氯化钴作为应激条件分别对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未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刺激24 h,以RT-PCR检测caspase-3的表达评估细胞凋亡情况;②动物体内实验:将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细胞移植组造模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高渗低氧治疗组造模后采用高渗低氧预处理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细胞分别移植至大鼠针刺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椎间盘中,2周后取材,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分布情况、RT-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评估预处理对于干细胞治疗效果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①细胞体外实验:经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caspase-3 mRNA的表达相比未经处理的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②动物体内实验:相较于对照组,细胞移植组椎间盘caspase-3、白细胞介素1β以及多项椎间盘退行性指标的 mRNA 表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高渗低氧治疗组的效果更佳(P <0.05);③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潜力,且经高渗低氧预处理后对高渗低氧应激的适应性增强,移植效果更佳。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慢性哮喘气道炎症
背景:以往研究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通过减轻炎症程度来改善病情。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慢性哮喘大鼠的治疗效果。
方法:通过卵白蛋白腹腔注射加雾化刺激的方式制备大鼠慢性哮喘模型,待模型稳定后,尾静脉注射4×105及8×105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30 d后,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RT-qPCR、ELISA法检测肺组织和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卵白蛋白腹腔注射配合雾化刺激的方法可以制备稳定的慢性哮喘模型。②治疗后30 d,肺组织病理显著改善,肺组织及外周血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水平显著下降,两治疗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实验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治疗慢性哮喘的潜力。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背景:目前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一般采用非特异性免疫抑制方法,但是预后存在易感染、复发率高等问题。
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16只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移植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收集小鼠尿液采用Bradford 法检测尿蛋白水平,采集两组小鼠尾尖血液,利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抗ds-DNA抗体浓度;组织学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肾脏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眼内眦血液、新鲜脾脏与胸腺中CD4+CD25+T细胞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0周内,两组MRL/LPR小鼠尿液中尿蛋白均逐渐升高,对照组尿蛋白升高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从第4周至第10周,实验组小鼠尿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②对照组小鼠肾脏组织被淋巴细胞浸润,出现少量的浆细胞,表现出间质性肾炎病理,实验组小鼠无肾脏病理改变。③对照组与实验组小鼠的肾小球系膜区域均呈现出免疫复合物,对照组呈片状分布,实验组呈点状分布,相对所占面积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④实验组小鼠血液和胸腺内CD4+CD25+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小鼠脾脏CD4+CD25+T细胞水平略高于对照组小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⑤实验组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⑥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的病理损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佳时机选择
背景:神经干细胞移植为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提供了重要思路,但是在治疗时机选择方面,尚无明确的定论。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及其佳治疗时机。
方法:选择178例颅脑损伤后遗症患者,均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按照治疗时机分为损伤后6个月以内组(60例)、损伤后6-12个月组(59例)、损伤后12个月以上组(59例),分别在损伤后6个月以内、损伤后6-12个月、损伤后12个月以上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记录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损伤后6个月以内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损伤后6-12个月组和损伤后12个月以上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②与移植前比较,3组患者的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显著提高(P <0.05);第4次移植后3个月,损伤后6个月以内组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③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损伤后6个月以内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 <0.05)。④结果表明不同时机移植神经干细胞均可以获得一定的效果,其损伤后6个月以内是临床佳治疗时机。 -
黄芪多糖干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变化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可以为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提供一定的支持。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情况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的影响。方法:取正常人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传代培养及鉴定。收集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酶标仪法描绘出生长曲线。使用MTT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不同质量浓度(0.5,1,2,4,6,8 g/L)黄芪多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使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正常人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呈现出CD34阴性和CD44阳性表达,表明所获得的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倍增时间显著短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③当黄芪多糖干预的质量浓度为1和2 g/L时,多发性骨髓瘤组的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质量浓度为6和8 g/L时,细胞增殖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④与1 g/L黄芪多糖干预的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1 g/L黄芪多糖干预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G0/G1期所占比例较少,S期和G2/M期所占比例增加;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⑥经0.5,1和2 g/L黄芪多糖干预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下降;⑦结果表明,一定质量浓度的黄芪多糖可以促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下降。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促进骨髓干细胞增殖:200μg/L为佳质量浓度
背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是一类对免疫细胞有趋化作用的小分子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对骨髓干细胞和牙周膜细胞都有趋化作用。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比格犬骨髓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佳质量浓度。
方法:利用100,200,300μg/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比格犬骨髓干细胞进行干预,MTT比色实验检测骨髓干细胞的增殖情况,筛选出佳质量浓度,再次采用MTT比色实验检测佳质量浓度干预后骨髓干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与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100,200,300μg/L时对骨髓干细胞均有促进作用,但200μg/L与300μg/L效果更为显著,且这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因此选择200μg/L作为佳质量浓度。相对于空白对照组来说,200μg/L佳质量浓度组细胞增殖明显。结果表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能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且质量浓度为200μg/L时促增殖作用显著。 -
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记
背景:目前尚缺乏高效、无创的方式将干细胞植入靶器官,探索引导干细胞到达靶器官或组织的途径以及提高干细胞归巢效率是现今干细胞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目的: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反应体系建立一种简单可行的细胞表面化学修饰方法,并评价此方法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的效率及其对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全骨髓培养法得到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以磺化生物素-N-羟基琥珀酰亚胺、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将黏附分子配体唾液酸化的路易斯抗原装备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通过荧光显微镜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的效率,锥虫蓝染色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活性, CCK-8比色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功能;成脂、成骨诱导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分化功能。
结果与结论:①全骨髓培养法培养2周,可得到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达CD90,CD29,不表达CD34和CD45。②以生物素及链霉亲和素成功将黏附分子配体唾液酸LewisX(SleX)装备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且对细胞活性、增殖、分化功能影响不大。③运用这种方法对细胞进行表型修饰,操作技术简单,修改效率可达88%,有望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率,未来会有广泛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
基因芯片技术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中Wnt信号通路的激活
背景:通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向神经元样分化的 Wnt 信号调控机制进行研究,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及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测试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分离和纯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第5代细胞,基于GatewayTM载体构建技术构建慢病毒载体,将Wnt-1转导至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置3个实验组,分别为对照组、未转导组以及转导组,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基因芯片检测 Wnt 信号通路基因的调控变化及差异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下发现:转导 Wnt-1并诱导分化的细胞具有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②基因芯片杂交技术检测发现:3287个基因上调,4215个基因下调,与神经系统发育和分化相关基因有上调和下调的变化。③从中挑选了相关基因验证,表明转导Wnt-1后细胞内Wnt通路激活,下游基因转录,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分化。 -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80℃低温条件下的冻存
背景:以-80℃作为冻存温度条件,探索一种低消耗,简单易行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贮存方法。
目的:筛选适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冻存的适保护液,并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较长期低温冻存后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贴壁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纯度;以-80℃为温度条件,不同配比的低糖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和二甲基亚砜作为冻存保护液,短期冻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择适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冻存的适保护液;以选择出的保护液冻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于1,3,6个月复苏,并继续培养,传代;对传代细胞行免疫荧光鉴定,确定在-80℃下保护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采用80%DMEM+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0%二甲基亚砜作为冻存保护液,适于在-80℃条件下冻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苏后的细胞能够在体外增殖,并正常传代,冻存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仍可保持原有的生物学活性。 -
过氧化氢刺激人牙髓干细胞的衰老进程
背景:细胞移植治疗受区存在氧化应激过程,影响疗效。研究氧化应激对牙髓干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面的报道较少。
目的:分离培养人牙髓干细胞,分析加入过氧化氢(H2O2)对其衰老程度的影响。
方法:牙髓干细胞分为3组,分别用PBS、100μmol/L H2O2、200μmol/L H2O2刺激2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观察细胞衰老程度,BrdU试剂盒和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检测细胞骨架排列情况和sirt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sirt1、p16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牙髓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梭形外观。②H 2O2刺激后,细胞体积增大、β-半乳糖苷酶染色加深、细胞增殖能力降低,随着H2O2浓度增加,牙髓干细胞衰老增强,在此过程中,p16表达上调,sirt1表达受到抑制。③结果表明H2O2刺激促进牙髓干细胞衰老,sirt1、p16参与了此过程,为牙髓干细胞移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支持。 -
异氟醚抑制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可促其向神经元分化
背景:异氟醚不仅可诱发新生大鼠广泛的大脑神经元凋亡,还可抑制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发生,引起海马依赖性的学习记忆缺陷。
目的:探讨异氟醚对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方法: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气组和异氟醚组,每组13只。异氟醚组大鼠先吸入体积分数2.5%异氟醚3 min后再吸入体积分数1.5%异氟醚维持4 h,空气组仅吸入空气。干预后检测两组大鼠血糖、动脉血气指标;干预前以及干预结束后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苷,末次注射5-溴脱氧尿苷后24 h取脑组织,制备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大鼠pH、PaO2、PaCO2、HCO3、BE以及SaO2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异氟醚组大鼠BrdU+细胞计数显著少于空气组(P <0.05)。③异氟醚组NeuroD+/BrdU+细胞显著高于空气组(P <0.05)。④异氟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显著高于空气组(7.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⑤结果表明异氟醚能够抑制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向神经元分化。 -
红景天多糖对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背景:体外建立快速、有效的培养方法以获得满足临床治疗应用的精原干细胞,是进行精原干细胞移植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的:探讨红景天多糖对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方法:无菌条件下从小鼠睾丸组织中分离精原干细胞和Sertoli细胞,将精原干细胞接种于Sertoli细胞饲养层上共培养后分为3组,分别为实验组1(单纯细胞培养基),实验组2(细胞培养基+150 mg/L红景天多糖)和实验组3(细胞培养基+150 mg/L红景天多糖+1 U/L白血病抑制因子+10μg/L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共培养7 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体外增殖状态,计算细胞活性率以及精原干细胞已知抗原标志物GFRa-1、Thy-1和C-kit的阳性表达率。
结果与结论:①共培养7 d后,细胞生长迅速,细胞生长形态呈集落样和葡萄串样,细胞团数量增加明显,符合精原干细胞的增殖特征。②精原干细胞中的GFRa-1、Thy-1和C-kit 蛋白均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主要表达于细胞膜中。③精原干细胞活性率、GFRa-1阳性率、Thy-1阳性率:实验组3>实验组2>实验组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C-kit阳性率:实验组1与实验组2之间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实验组3高于实验组1及实验组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⑤结果表明,红景天多糖单独或与白血病抑制因子、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能增强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 -
卵巢癌CD90+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背景:卵巢癌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中有一小部分具备自我更新、多向分化的干细胞,属于卵巢癌复发和耐药的根源。相关研究结果显示:CD90能够作为间充质干细胞和其他癌症的干细胞标志物。
目的:探讨卵巢癌CD90+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从卵巢癌患者腹水中分离原代卵巢癌细胞,以流式分选法得到CD90+、CD90-细胞,采用 RT-PCR法检测干细胞相关基因及上皮间质化相关基因表达,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侵袭力,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增殖分化能力,悬浮成球实验观察干细胞潜能,动物体内成瘤实验观察成瘤率。
结果与结论:①原代卵巢癌CD90+细胞的干细胞相关基因CD44、CD133、ALDH1表达以及EMT相关基因N-cad、Vimentine表达明显高于CD90-细胞(P <0.05),EMT相关基因E-cad表达低于CD90-细胞(P <0.05)。②随着接种细胞数目的增加,CD90+、CD90-细胞的成瘤率升高,CD90+细胞升高更明显。③CD90+细胞穿膜细胞数、细胞克隆数以及悬浮成球数目显著高于CD90-细胞(P <0.05)。④结果提示 CD90+细胞高表达间质属性基因和干细胞相关基因,具备更高的侵袭力、增殖分化能力、体内成瘤能力和干细胞潜能,CD90+细胞分离可能成为卵巢癌干细胞分离的新方法。 -
上皮间质转化在胃癌SGC7901细胞向胃癌干细胞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背景:有研究发现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的侵袭、转移以及耐药性密切相关,但关于上皮间质转化在胃癌SGC7901细胞向胃癌干样细胞转化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较为少见。
目的:探讨上皮间质转化在胃癌SGC7901细胞向胃癌干样细胞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长春新碱诱导胃癌 SGC7901细胞,并对长春新碱诱导的胃癌SGC7901细胞进行培养筛选制备胃癌干样细胞,鉴定细胞 CD44表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干细胞相关标志物、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分子。
结果与结论:①胃癌 SGC7901细胞传代后经过长春新碱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了改变,无血清悬浮培养后,见克隆样细胞球生成,同时CD44表型的细胞比例下降;②胃癌干样细胞中的SOX2和OCT4的表达水平以及间质标志物Snail1 mRNA、Twist mRNA和Vimentin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胃癌SGC7901细胞,但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胃癌SGC7901细胞;③结果表明胃癌SGC7901细胞能够成功转化为胃癌干样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参与了胃癌SGC7901细胞向胃癌干样细胞的转化。 -
滋养干细胞转录因子叉头蛋白D3过表达在人绒癌细胞株JAR的恶性生物学特性中的作用研究
养细胞相比,绒癌细胞株JAR中叉头蛋白D3的转录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增高。短发夹RNA干扰叉头蛋白D3表达抑制了体外JAR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同时抑制了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降低了肿瘤细胞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分泌。通过初筛和后期验证,发现7个受叉头蛋白 D3调控的局部黏附分子(ITGA5, ITGB6, THBS4, COL6A3, VTN, NRXN3和NLGN1),同时短发夹RNA干扰叉头蛋白D3表达后,JAR细胞内局部黏附激酶活性降低。提示过表达的叉头蛋白D3通过调控局部黏附分子表达和局部黏附激酶活性进而增强JAR的恶性生物学特性。
背景:绒毛膜细胞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能力的滋养细胞肿瘤。叉头蛋白 D3作为胚胎干细胞和滋养干细胞的转录因子,在胚胎发生、肿瘤发生和进展等很多生理、病理状态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研究叉头蛋白D3在绒毛膜细胞癌恶性生物学特性中的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短发夹 RNA 干扰叉头蛋白D3在人绒毛膜细胞癌细胞株JAR 中的表达,体外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实验检测JAR的细胞功能学改变,体内动物成瘤实验检测肿瘤生长情况。Agilent转录表达芯片初筛叉头蛋白 D3调控下游基因并通过定量实时PCR验证。
结果与结论:与原代培养的正常妊娠滋养细胞相比,绒癌细胞株JAR中叉头蛋白D3的转录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增高。短发夹RNA干扰叉头蛋白D3表达抑制了体外JAR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同时抑制了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降低了肿瘤细胞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分泌。通过初筛和后期验证,发现7个受叉头蛋白 D3调控的局部黏附分子(ITGA5, ITGB6, THBS4, COL6A3, VTN, NRXN3和NLGN1),同时短发夹RNA干扰叉头蛋白D3表达后,JAR细胞内局部黏附激酶活性降低。提示过表达的叉头蛋白D3通过调控局部黏附分子表达和局部黏附激酶活性进而增强JAR的恶性生物学特性。 -
多聚赖氨酸修饰γ-Fe2O3纳米颗粒标记不影响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背景:维甲酸是有潜力的神经母细胞瘤微小残留病灶的诱导剂,能诱导体内细胞分化,同时伴有肿瘤细胞增殖减低。
目的:探讨纳米颗粒标记对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及13-顺维甲酸对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方法: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多聚赖氨酸修饰γ-Fe2O3纳米颗粒标记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在含有13-顺维甲酸的培养液中诱导分化培养,RT-PCR法检测标记前后和诱导前后Oct-4的表达变化,用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标记前后和诱导前后nestin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20例患者的骨髓标本中有5例成功培养出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②多聚赖氨酸修饰γ-Fe2O3纳米颗粒标记不影响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能力,Oct-4 mRNA表达和nestin表达也没有明显变化。③加入13-顺维甲酸培养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生长速度减慢,Oct-4 mRNA表达和nestin表达逐渐降低。④结果表明多聚赖氨酸修饰γ-Fe2O3纳米颗粒可以用于标记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13-顺维甲酸可以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分化。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调节变应性鼻炎T细胞的免疫状态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潜能,并具有低免疫原性以及免疫调节优势。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变应性鼻炎T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
方法:①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组表示为致敏/激发/处理):卵清蛋白/卵清蛋白/高剂量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简称高剂量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卵清蛋白/卵清蛋白/低剂量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简称低剂量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卵清蛋白/卵清蛋白/PBS 组、卵清蛋白/卵清蛋白组/0组、PBS/PBS 组/0组、正常对照组。前5组分别于第0,7,14天的相同时间腹腔注射200μL卵清蛋白致敏液或PBS进行基础致敏,第15-19天每天给予20μL卵清蛋白激发液或PBS进行激发,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致敏激发后的第20-22天,前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0.1 mL的高、低浓度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液及PBS。②末次处理48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和干扰素-γ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脾脏上述各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标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鼻黏膜的迁移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鼻黏膜的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高剂量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与卵清蛋白/卵清蛋白组相比,血清和脾脏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下降(P<0.05),白细胞介素10和干扰素-γ水平显著增加(P<0.05)。②低剂量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与卵清蛋白/卵清蛋白组比较,血清和脾脏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下降(P <0.05),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显著增加(P<0.05),白细胞介素4和干扰素-γ的水平无显著性变化(P>0.05)。③荧光标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向鼻黏膜迁移分布,高浓度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明显多于低浓度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④高、低浓度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轻。⑤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免疫失衡和Treg细胞缺陷发挥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