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急性肺损伤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分析

    作者:杨松斌;吕庆伟;周晶;黄杭斌;章国海

    急性肺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是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2].目前研究证实,急性肺损伤是STBI后脑缺氧的独立危险因素[3],颅内高压与STBI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4].作者既往研究揭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STBI患者并发急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5].这些研究提示,急性肺损伤可能与STBI预后显著相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一组STBI患者,进一步揭示急性肺损伤与S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关系,从而探讨其临床价值.

    关键词: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研究

    作者:王凯;翟志朋;成晓江;卡合尔曼·卡德尔;尼扎米丁江·热夏提;买买提力·艾沙

    目的 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到2014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9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高危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的病历资料,随访观察术后1周,术后30 d以及术后1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行神经功能评价,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差别.结果 本项研究共纳入患者59例,平均年龄(67±8)岁,其中男49例(83%).术前颈动脉造影平均狭窄程度为(87±6)%,术后平均狭窄程度(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和术后30 d内不良事件的发生5例.其中卒中3例,短暂脑缺血发作2例,1例患者因术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致颅内出血导致死亡.随访1年,1例患者因脑梗死发生大卒中,其他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评价均有所好转或保持相同水平(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对高危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三叉神经痛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神经分支定位的电生理监测

    作者:李秀华;武百山;左欣鹭;杨惠婕;李艳;何亮亮;倪家骧

    目的 观察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逆向神经传导电生理监测对三叉神经第2支(V2)、第3支(V3)定位的可行性及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采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的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9例(139个分支,排除第1支疼痛者).CT定位引导下穿刺针进入卵圆孔后,给予感觉(50 Hz,0.1 ms)和运动(2 Hz,1 ms)刺激,根据患者主诉明确刺激是否覆盖三叉神经分支疼痛区域,定位准确且刺激电压≤0.5V时说明穿刺针的位置正确.应用多通道肌电图仪从0V开始监测各分支的神经传导波形,并记录相应分支出现波形的阈电压值.结果 术后第2天疼痛完全缓解(视觉模拟评分≤3分)率为96.0% (95/99).V2和V3分支定位时,肌电图仪分别记录到V2或V3支痛患者在相应通道出现明显的神经传导波形.50 Hz感觉刺激时,V3支阈电压值为(0.07±0.04)V,V2支为(0.10±0.06)V,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2 Hz运动刺激时,V3支阈电压值为(0.09±0.04)V,V2支为(0.13±0.07)V,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结论 逆向神经传导监测可用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V2、V3分支的定位,且V3支更敏感.

  • 中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时间窗的研究

    作者:巩冰;杨明飞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经常发生凝血功能障碍[1-2],这种凝血异常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预后不良.然而,通过文献检索,鲜见中型TBI凝血功能障碍发病时间和持续时间的研究.本研究是为了评估中型TBI凝血功能障碍的时程(发病时间和持续时间)及其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系.

    关键词:
  • 320排容积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准确性

    作者:陈文华;邢伟;何忠明;彭亚;王祁

    目的 评价320排容积CT血管成像(V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1年2月至2014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疑诊颅内动脉瘤患者462例,行320排V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462例患者中,通过3D-DSA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313例,共发现381个颅内动脉瘤.非减影VCTA漏诊10个颅内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动脉瘤漏诊的主要原因是颅骨的遮挡;非减影VCTA诊断大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1.7%、99.3%和96.8%.减影VCTA漏诊2个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减影VCTA诊断大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2%、99.3%和98.6%.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统计结果,非减影VCTA与减影VCTA之间、非减影VCTA与3D-DSA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减影VCTA与3D-DSA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减影VCTA在大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准确性较高,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320排非减影VCTA对于靠近颅骨的颅内动脉瘤相对容易漏诊.

  • 颅骨钻孔术Y-型双腔引流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70例

    作者:吕然博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颅骨钻孔术(burr hole craniostomy,BHC)是目前治疗CSDH应用为广泛的手术方法.Weigel等[1]和Lega等[2]均认为,BHC是针对“并不复杂的”CSDH的佳治疗选择.开封市陇海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9月至2014年9月选择“Y-型双腔引流管”作为引流管,共治疗CSDH患者7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小棉片辅助夹闭颅内微小动脉瘤

    作者:张世明;吴江;刘建刚;黄亚波;胡小辉;惠品晶;王中;高广忠;鲁峻

    目的 探索小棉片辅助夹闭术在微小动脉瘤夹闭术中瘤颈撕裂的处理以及对瘤夹滑脱、动脉瘤破裂的预防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与泰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2月至2014年12月应用小棉片辅助夹闭术治疗19例23个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2个动脉瘤瘤颈撕裂,以载瘤动脉破口为中心,用长方形小棉片包裹载瘤动脉,其余21个动脉瘤均用棉片包裹动脉瘤,然后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用棉片辅助动脉瘤夹闭术成功修补2个载瘤动脉破口,用棉片包裹的21个动脉瘤均成功行夹闭术,未见动脉瘤夹滑脱与动脉瘤破裂现象.随访2周至7年,平均随访30.4个月.18例破裂动脉瘤中,14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的患者恢复良好,4例Ⅳ~Ⅴ级的患者中1例恢复良好,3例因手术时间短,正在康复中.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小棉片辅助夹闭术在微小动脉瘤手术中预防动脉瘤夹滑脱、动脉瘤破裂以及载瘤动脉破口的修复方面起关键作用.

  • 非火器类异物致眶颅贯通伤的救治(附20例报告)

    作者:卢香琼;吴惺;袁强;吴思荣;虞剑;孙一睿;杜倬婴;毛颖;周良辅

    目的 通过总结20例眶颅贯通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眶颅贯通伤的处理提供数据支持与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非火器类异物所致的眶颅贯通伤患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异物种类、手术方式、受伤类型及范围、住院时间和视敏度,以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以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眶颅贯通伤患者共20例,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9~66岁,平均31.7岁.GCS评分15 ~ 14分19例(95%),12分1例(5%).所有损伤均为意外事故导致,其中金属异物11例,木质异物4例,竹制品3例,塑料异物2例.CT检查结果示8例异物眶内入口位于内眦,8例位于下眼睑,2例位于外眦,2例位于上眼睑.10例异物由眶上裂进入颅内,8例颅内入口位于蝶骨大翼,2例颅内入口位于前床突.5例患者经双额底入路、1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5例患者并发颅内感染,终痊愈出院.GOS分级Ⅴ级18例,Ⅳ级2例.结论 对于非火器类眶颅贯通伤,早期发现颅内损伤和正确的手术治疗将显著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

  • 神经导航引导下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分析

    作者:崔刚;杨海峰;孙跃春;李宾;王秀芹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 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1].高血压是常见原因.中老年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头颅CT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2].国内对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常采用常规开颅清除血肿、小骨窗血肿清除、立体定向及CT引导下穿刺引流血肿等方法[3].北京市健宫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对4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BrainLab神经导航引导下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僵直迟缓型和混合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丘脑底核振荡活动特点

    作者:冯焕焕;庄平;张宇清;李建宇;李勇杰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神经元振荡活动特点与帕金森病僵直迟缓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3例僵直迟缓型、14例混合型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底核刺激电极埋植术时采集靶点神经元和对侧肢体肌电活动.应用单细胞、功率谱分析神经元振荡活动和肌电活动特点.相关性分析探讨神经元振荡活动与肢体肌电的关系.x2检验和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僵直迟缓型23个针道共甄别出130个神经元,混合型21个针道共甄别出102个神经元.僵直迟缓型β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混合型(43.8%比19.6%,P<0.05);而震颤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混合型(0.8%比26.5%,P<0.05).僵直迟缓型12%的β振荡活动神经元与肢体肌电相关(P<0.05).振荡活动神经元(96.0%)主要位于丘脑底核的背侧.结论 丘脑底核β振荡活动神经元参与帕金森病僵直迟缓的病理生理.振荡活动神经元位于丘脑底核的背侧,为丘脑底核刺激电极埋植术有效触点的选择提供依据.

  • 脊髓神经电刺激治疗外伤性持续植物状态二例报告

    作者:马喜;王勇;马东;张国清;王俊平;殷金珠;黄建军

    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丧失任何具有认知或能够对外界的事情或刺激所表达出有意识的情感、行为反应的证据,但具有睡眠-觉醒周期,下丘脑及脑干自主神经功能完全或部分保留,当这种认知丧失持续超过一段时间后就称为PVS[1],而我国神经外科学会将3个月无意识活动,存在睡眠-觉醒周期者确定为PVS[2].严重颅脑损伤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维持在PVS.近年来,随着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脊髓电刺激术(SCS)应用于临床,作为PVS患者的促醒治疗手段有明显效果[3].在Kanno等[4通过SCS治疗的201例PVS患者中,高达54.2%的患者出现了意识恢复等积极的反应.2008年山西大同同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例PVS患者经SCS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自体颅骨修补的现状及前景

    作者:王林林;李宗正;吴佳龙

    导致颅骨缺损的原因很多,如颅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以及先天性疾病等,而颅骨修补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可以保护脑组织,恢复颅内与颅外的解剖结构,达到轮廓的美观,以及提供对颅面部软组织的支撑;二是可以缓解因颅骨缺损带给患者严重的心理负担[1].颅骨修补材料虽然众多,但自体颅骨仍然被众多专家一致认可为理想的修补材料.自体颅骨修补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关键词:
  • 神经肿瘤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硕;颜成睿;马文斌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组织学、分子遗传学和预后方面存在很大的异质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主要依据肿瘤组织形态、发生部位、年龄分布及生物学行为,将肿瘤分为Ⅰ~Ⅳ级[1].然而,仅依靠病理学分型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分子分析方法的应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进一步揭示了神经肿瘤形成的机制,为神经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乃至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 继发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病理学及表观遗传学特征

    作者:王天宇;肖雄;康鹏;李德岭;张扬;张力伟;季楠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常见的,恶性程度高的脑肿瘤.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从星形细胞瘤发育而来的继发GBM是一种从本质上区别于原发GBM的肿瘤这种观点终于从星形细胞瘤与继发GBM的分子表达相似性及同源性上得到证实[1],无论从临床预后还是从分子病理学和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继发GBM与原发GBM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肿瘤.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综述对继发GBM的分子病理学表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
  • 颈内动脉闭塞的研究现状

    作者:蔡新旺;高南南;杨新宇

    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是引起脑缺血事件的主要病因之一.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美国白人中症状性ICAO的发生率为6/10万,从而导致美国每年有15 000 ~20 000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ICAO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无任何症状(常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有症状者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偏瘫甚至致死性脑卒中,但其脑卒中发生率相对较低[2-4].ICAO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40%~69%和16% ~ 55%[5-7].近年来,国内外对于ICAO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
  • 侧脑室出血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伟一;陶英群

    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通常指自发性IVH,即在非外伤因素作用下颅内血管发生破裂,血液破入脑室系统.IVH是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脑出血并发IVH的发病率为42%~52%[1],IVH的致死率为50% ~ 80%[2].文献报道,低体质量早产儿的IVH发病率为15% ~ 20%,病死率为20%~50%[3].IVH的致死、致残率高,内科治疗疗效差,因此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更为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

    关键词:
  • 国际植物状态流行病学调查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杨艺;何江弘;焦辉;黄勇华;李亚品;徐如祥

    随着神经外科学和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的患者的数目与日俱增,从病理生理功能的角度对VS的解释愈加清晰,但是一个基本的问题——VS患者的数目还是不清楚.1972年英国的Jennett和美国的Plum[1]提出了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的概念.1994年美国多学科工作组(mulit-society task force,MSTF)发表了有关VS的命名、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相关报告[2],并提出了VS分级标准.1997年,来自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神经康复方面的专家又提出了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这个概念用来描述那些具有但不能持续遵从指令的患者的意识状态.

    关键词:
  • 大鼠催乳素腺瘤MMQ细胞株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作者:陈健;蔡霖;宋晓晓;陈贤斌;黄卡特;卢江龙;吴哲褒;苏志鹏

    目的 探索大鼠垂体催乳素腺瘤MMQ细胞株中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并观察其增殖、分化及种植成瘤的特点.方法 采用含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无血清培养液悬浮培养MMQ细胞,获得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球(简称细胞球),行克隆培养,观察其增殖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CD133阳性细胞比例,Western blot试验测定细胞球CD133、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球CD133、nestin、归巢细胞黏附分子(HCAM/CD44)、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干细胞抗原1(SCA1)的表达,以及细胞球分化细胞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微管蛋白([3-tublinⅢ)和S100蛋白的表达.取雌性裸鼠27只,随机分为细胞球种植组、MMQ细胞种植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9只.皮下种植6周后,测量肿瘤体积及血清催乳素(PRL)水平,肿瘤组织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在无血清培养液悬浮培养条件下,仅少数细胞能存活并形成细胞球,吹散后细胞能克隆增殖成球,细胞球中CD133阳性细胞比例为(1.10±0.17)%.细胞球上CD133、nestin、HCAM/CD44、OCT4和SCA1呈阳性表达;细胞球分化后,细胞阳性表达GFAP、β-tublinⅢ和S100蛋白.细胞球种植组成瘤体积为(1262.2±279.1)mm3,MMQ细胞种植组为(495.9±158.9) mm3,P <0.05;细胞球种植组荷瘤裸鼠血清PRL[中位数(P25,P75)]为36.08(34.23,41.42) ng/ml,MMQ细胞种植组为21.51 (20.39,22.98) n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26(0.15,1.03) ng/ml,P<0.05.肿瘤组织HE染色显示,与大鼠垂体腺瘤相似的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RL和神经突触素(Syn)表达阳性.结论 大鼠垂体催乳素腺瘤MMQ细胞株中存在少量具有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特性的细胞,并能在体外培养成功.

  • 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1在恶性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国滨;张晋;徐恒周;周益强;程森;刘福生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神经胶质瘤中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1(BCAT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增殖的关系.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2至2013年手术切除的54例神经胶质瘤标本,免疫组化检测54例神经胶质瘤中BCAT1和Ki-67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AT1基因的表达程度.结果 (1)BCAT1表达水平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多(P<0.05);(2)其表达程度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0.825,P<0.01);(3)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BCAT1 mRNA的表达增高,WHO Ⅰ级(0.5587±0.2038)和Ⅱ级(1.3499±0.3964)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WHOⅡ级和Ⅲ级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WHOⅢ级(2.0004±0.4025)和Ⅳ级(3.0656±0.4955)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CAT1与神经胶质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恶性程度越高其BCAT1表达水平越高.

  • 微小RNA-451对人脑U87胶质瘤细胞株增殖和侵袭影响机制的研究

    作者:郭红宝;南阳;甄英伟;郭丽云;王乐;张亚辉;俞凯;黄强;钟跃

    目的 探讨微小RNA-451(miRNA-451)通过靶标钙结合蛋白39(CAB39)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 α(HIF-1α)的表达对人U87胶质瘤细胞株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脑U87胶质瘤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无义序列组及miRNA-451 mimics处理组(简称miRNA-451组);将合成的寡核苷酸miRNA-451拟似物(miRNA-451 mimics)转染至U87胶质瘤细胞.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转染后胶质瘤细胞miRNA-45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AB39、肝激酶B1(LKBl)、HIF-lα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噻唑兰比色分析法(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 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空白对照组、无义序列组、miRNA-451组的miRNA-45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08 ±0.48、12.91±0.66、9.94 ±0.29,CAB39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5±0.05、2.40±0.04,0.41±0.02,LKB1的相对表达量为1.05±0.04、0.95±0.04、0.28±0.02,HIF-1α的相对表达量为0.60±0.02、0.54±0.03、0.14±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分析表明,空白对照组、无义序列组及miRNA-451组细胞G0/G1期DNA含量分别为60.48%、58.70%、7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TT法分析显示,miRNA-451组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第6天细胞增殖率仅为41.48%;Transwell法分析显示,miRNA-451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明显减少,仅为24个,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无义序列组的51个和45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NA-451通过降低靶标CAB39的表达调控HIF-1α的表达,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 颅底与非颅底脑膜瘤增长率的Meta分析

    作者:姚祥;许阳;魏婷;吴邦财;杨光伟;刘翼;徐涛;顾应江

    目的 评价颅底与非颅底脑膜瘤增长率的差异.方法 在线检索有关脑膜瘤增长情况随访的研究文献,对符合条件的研究用Review Manager(5.3版)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共纳入7篇符合要求的观察队列研究,包括未经处理的脑膜瘤患者361例.(2) Meta分析结果显示,颅底与非颅底脑膜瘤的绝对增长率(年)、相对增长率(年)、倍增时间(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 =0.42,95%CI(0.20,0.64),P =0.0002;WMD=1.05,95% CI(0.82,1.29),P<0.01;WMD=-0.55,95%CI(-0.77,-0.33),P<0.01].结论 根据现有资料表明,颅底脑膜瘤增长率小于非颅底的脑膜瘤.

  • 钙网膜蛋白在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钙化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作者:华海;漆松涛;刘忆;汪潮湖;邝欢;高修众;曹永福;张世超;潘军

    目的 探索钙网膜蛋白在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肿瘤钙化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患者的资料.依据肿瘤术前钙化程度将其分组.对各组标本进行钙网膜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同时将颅咽管瘤原代细胞进行培养后,用钙网膜蛋白siRNA转染细胞,比较转染前后培养基钙质沉积情况.结果 16例肿瘤提示无钙化,22例(29%)肿瘤轻度钙化,24例(31%)呈中度钙化,15例(20%)呈重度钙化.63例标本免疫组织化学阳性.钙网膜蛋白和钙化程度成正相关水平(r=0.853,P <0.00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保持一致.对原代细胞转染钙网膜蛋白siRNA后,培养基内钙质沉积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 钙网膜蛋白在钙化的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间质中表达,其表达和颅咽管瘤钙化程度成正相关.钙网膜蛋白在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钙化中机制需要更多的研究.

  • 2008~2013年四川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确诊病例统计报告

    作者:王翔;周桥;刘艳辉;毛庆;游潮;陈铌;陈锦秀;熊力;段劼

    目的 了解四川省神经外科住院人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及分布特点.方法 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资料直接来自四川省内86家大中型医疗机构.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进行手术且病理确诊的原发及继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例.分析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及分布情况,以及在不同性别、年龄、部位中的分布情况.对儿童人群及藏族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病情况也进行了分析.结果 手术且病理确诊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35 496例.数量在前四位的是:脑(脊)膜瘤(10 119例,28.51%),垂体腺瘤(5 322例,15.00%),神经鞘瘤(4 887例,13.77%),及胶质母细胞瘤(4 197例,11.82%).在胶质瘤、转移瘤等恶性肿瘤中男性所占比例较高,而在脑(脊)膜瘤、神经鞘瘤及垂体腺瘤等非恶性肿瘤中女性占较大比例.平均发病年龄大的是脑转移瘤(54.5岁,9~85岁),小的是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9.3岁,1~91岁).神经上皮肿瘤中,岛叶及小脑肿瘤大多是低级别胶质瘤(分别占61%及80%),丘脑及基底节大多是高级别胶质瘤(分别占80%及83%),额叶中高级别胶质瘤及低级别胶质瘤的比例为6∶4,脑干高低级胶质瘤之比为4:6.0~19岁儿童及青少年中常见的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囊肿以及颅咽管瘤.藏族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生情况较汉族人群低,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发生概率显著降低(P =0.0009).结论 本研究体现出四川省神经外科住院人群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及分布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中国人罹患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疾病特点.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丘脑胶质瘤及预后分析

    作者:伍碧武;张义;汪洋;庄冬晓;花玮;胡枢坤;李文纲;徐立权;黄山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丘脑胶质瘤的疗效,分析预后.方法 自201 1年12月至2015年1月,采用经顶上小叶、经胼胝体、经额叶侧脑室及经外侧裂岛叶4种手术入路治疗丘脑胶质瘤57例,术后47例同期行放(化)疗.观察术后症状及并发症情况,计算总体生存率(O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本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39例次全切除(>90%),18例大部切除(60% ~ 90%),均经病理明确诊断为胶质瘤.术后症状改善40例,无改善11例,恶化6例,12例术后未出现并发症.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OS分别为80.4%、53.3%和28.6%,PFS分别为71.4%、41.3%和17.2%.中位生存时间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4.0个月(95% CI:13.1 ~20.7)和12.0个月(95% CI:9.4 ~ 14.6).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和治疗方式是影响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手术治疗丘脑胶质瘤近期效果较好,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辅助放(化)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黄荧光辅助引导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李健;郝淑煜;侯宗刚;王兴朝;季楠;谢坚;高之宪

    目的 探讨黄荧光辅助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术前诊断为颅内恶性肿瘤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术中均使用装有YELLOW 560 nm滤光片的PENTERO 900荧光显微镜切除肿瘤,根据术中肿瘤的荧光染色情况判断肿瘤边界,结合超声技术进行肿瘤切除.结果 21例患者术中无对比剂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术中荧光显影19例,2例未见肿瘤黄荧光染色或弱荧光染色.术后病理诊断:胶质母细胞瘤13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4例,间变性少枝胶质细胞瘤2例,胶质肉瘤1例,转移瘤合并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结论 对于颅内恶性肿瘤,黄荧光辅助技术有助于辨别肿瘤边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伽玛刀治疗

    作者:鲍恩萌;刘阿力;王美华;孙时斌;罗斌;潘剑;刘鹏;高德智

    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伽玛刀治疗的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共治疗12个瘤灶,肿瘤体积0.04~14.3 cm3,平均体积为3.75 cm3,平均周边剂量为13.7 Gy(11~ 15 Gy),平均中心剂量26.8 Gy(18.0 ~33.3 Gy).随访根据伽玛刀治疗前后的MRI和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进行评判.结果 平均随访46个月,5例患者核磁共振显示肿瘤缩小,1例消失,1例无明显变化,2例肿瘤复发.4例患者有10分的KPS评分改善,3例KPS评分不变.1例KPS评分下降,1例患者出现脑室播散,伽玛刀后42.5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伽玛刀治疗总有效率78%.1例患者脑室增大,伽玛刀后半年缓解,无放射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伽玛刀治疗术后残留或复发的中枢神经细胞瘤安全有效.临床随诊除评估肿瘤局部控制外,还需注意可能的脑室变化及肿瘤种植播散等问题.

  • 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一、概述自发性脑出血(sponteneoue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以下简称脑出血)是指非外伤引起的成人颅内大、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自发性破裂所致的脑实质内出血.按照发病原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出血.其中,原发性脑出血在脑出血中约占80% ~ 85%,主要包括高血压脑出血(约占50%~70% [1])、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CAA,约占20% ~30%)和原因不明脑出血(约占10%).继发性脑出血主要包括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畸形、动静脉瘘、Moyamoya病(烟雾病)、血液病或凝血功能障碍、颅内肿瘤、血管炎、出血性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原因导致的脑出血.

    关键词: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