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海马硬化型癫痫的手术治疗

    作者:董艳芳;张春阳;梅小龙;程景丽;郝向成;张玲;王照一

    内侧颞叶癫痫是指颞叶内侧海马结构原发性病理改变引起的癫痫,常见原因有海马硬化、肿瘤、蛛网膜囊肿和皮层发育不良等[1-2].内侧颞叶癫痫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佳选择[3].我院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2年间,对13例内侧颞叶海马癫痫患者实施了前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手术,术后常规随访,疗效满意,现将病例资料总结汇报如下.

  •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春雷;王玉海;蔡学见;蔡桑;杨理坤;朱军;陈磊;李敏

    目的 通过对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为院前急救及后期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54例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例组)与270例同期未发生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着力部位、误吸、低血压、高血压病史、原发脑干伤、合并多发伤、颅底骨折等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原发脑干伤、低血压、着力部位(枕部)、误吸、年龄等因素与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原发脑干伤、低血压、着力部位(枕部)、误吸是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危险因素;高龄是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保护因素.

  • 慢性肥厚性硬脑膜病变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二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汪阳;王淳良;杨玄勇;洪涛

    慢性肥厚性硬脑膜病变(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opathy)是以硬脑膜慢性、进行性增厚和纤维化炎性反应为主要病理改变,以头痛和脑神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罕见疾病,多在神经内科就诊,神经外科医师对其认识不足[1-3].病变长期反复发作,会使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脑膜明显增厚[4],有时CT检查类似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误诊.我院在1997年和2010年收治2例慢性肥厚性硬脑膜病变患者,入院时均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通过介绍典型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以期引起神经外科医师的重视.

  • 垂体生长激素大腺瘤和无功能大腺瘤的生长模式分析

    作者:朱丹化;吴哲褒;陈贤斌;叶盛;诸葛启钏

    目的 通过分析垂体生长激素大腺瘤和无功能大腺瘤的生长特点来比较它们不同的生长模式.方法 回顾分析42例无功能大腺瘤和18例生长激素大腺瘤(微腺瘤和二次手术者除外),采用术前MRI评估两者的生长模式特点.结果 垂体无功能大腺瘤和生长激素大腺瘤的大肿瘤直径分别为34 mm和26 mm.无功能大腺瘤从垂体窝向外生长的部位如下:蝶鞍下侵犯19例(45.2%),蝶鞍上侵犯37例(88.1%),海绵窦侵犯14例(33.3%).生长激素大腺瘤向外生长的部位如下:蝶鞍下侵犯14例(77.8%),蝶鞍上侵犯4例(22.2%),海绵窦侵犯2例(11.1%).与生长激素大腺瘤相比,无功能大腺瘤更倾向于蝶鞍上侵犯(P<0.05)、海绵窦侵犯(P<0.05)和独立蝶鞍上侵犯(P<0.05);而生长激素大腺瘤则更易于向蝶鞍下生长(P<0.05)和独立蝶鞍下侵犯(P<0.05).结论 根据垂体腺瘤不同的组织病理类型来观察它们生长模式的本质区别.生长激素大腺瘤明显表现出优先突破鞍底向蝶鞍下生长的倾向,而无功能大腺瘤则倾向于突破鞍膈向蝶鞍上生长.

  • 外终丝与室管膜瘤

    作者:党秋红;李剑峰;刘福云;曾宪旭;楚天骄;邵峥

    目的 研究外终丝内结构成分,探讨外终丝室管膜瘤的发病原因.方法 切除10例正常胎儿的外终丝,置于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正常胎儿外终丝主要由纤维组织组成,可见钙化及神经节细胞等神经组织,未见室管膜细胞.结论 正常胎儿外终丝不存在室管膜细胞;骶骨内室管膜瘤可能起源于异位的室管膜细胞.

    关键词: 终丝 室管膜瘤 结构
  • 视频脑电图对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的分析

    作者:潘思培;刘兴洲;王芳;韩涛;王静;张玮

    目的 通过视频脑电图研究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探讨各种不同类型发作及睡眠与觉醒对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2009年153例癫痫外科术前进行视频脑电图患者,要求至少有一次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并将发作分为7期,分析各期持续时间,睡眠及觉醒对持续时间的影响,研究各种类型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在持续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153例患者共275次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平均持续时间(72.0 ±34.5)s,12%发作由完整的五个分期组成.睡眠期较清醒期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短(P<0.05),单纯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及由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起始的发作,三者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94.2%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少于2 min,睡眠期较清醒期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短.

  • AIP基因在国人复发性垂体瘤中的突变及意义

    作者:胡业帅;杨军;齐建发;马顺昌;梁继军;李志强;寸恩浩;常永凯;陈素华;于春江

    目的 通过研究国人原发性及复发性垂体瘤中AIP基因的突变,分析该基因的突变及与垂体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病理证实的国人原发性垂体瘤38例及复发性垂体瘤29例,对所有标本进行DNA提取,然后进行PCR扩增及DNA测序比对,并对该基因的突变与垂体瘤复发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原发性垂体瘤中AIP基因突变率为13.2%,而在复发性垂体瘤中AIP基因突变率为40.7%.经过卡方检验,两组样本中的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5).结论 国人原发性及复发性垂体瘤中AIP基因均出现突变,但后者的突变率更高,可见AIP基因的突变与垂体瘤复发存在相关性,提示对AIP基因的研究可能发现一种能早期诊断及治疗垂体瘤复发的新途径.

  • 椎管内原发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四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王亮;张俊廷;杨俊;李桂林;唐铠;郝淑煜;周大彪

    目的 探讨椎管内原发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本科室自2006年11月至2010年3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原发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4例,通过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1∶3,发病年龄在4 ~ 20岁之间,多以颈部疼痛作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迅速.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1例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术后均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4例均得到随访,2例死亡,2例存活.结论 椎管内原发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罕见,多见于青年人,临床上起病急、症状重,确诊需依据病理学表现,CD99染色阳性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治疗应以手术联合放、化疗为首选,本病患者预后不良.

  • 脑肿瘤术中处理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一例

    作者:贺定辉;刘庆良;郑欣婷;张少波

    患者女,64岁.自诉有血浆过敏史,未见有皮肤瘀斑,无明显出血倾向,否认凝血功能障碍及相关家族病史.入院时血压波动范围:170 ~ 190/90~100 mmHg.术前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血红蛋白浓度122 g/L(正常值范围113 ~ 151 g/L)、红细胞压积0.354(正常值范围0.335 ~0.450)、血小板计数257×109/L(正常值范围101×109/L~320×109/L)、凝血酶原时间测定10.5 s(正常值范围10.8 -13.5 s)、国际标准化比值0.90(正常值范围0.8 ~1.2)、活化部分凝血酶23.1s(正常值范围25-35 s)、凝血酶时间测定34.3 s(正常值范围14 -21 s)、纤维蛋白原0.8 g/L(正常值范围2.0 ~4.0 g/L),肝肾功检查无异常,骨髓检查无异常.头颅MRI显示:左侧小脑脑桥角肿瘤(3.7 cm×4.0 cm ×3.7 cm).

  • 脊神经根血管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郝淑煜;徐宇伦;张冰克;王贵怀;杨俊

    患者 男,29岁.主因"腰部不适3个月,加重伴右下肢麻木、疼痛2个月"入院.既往体检无视力减退及肝肾病变.查体:右下肢痛觉减退,温度觉及深感觉无减退,双下肢肌力Ⅴ级,双侧巴氏征阴性.腰部MRI示L5~S1水平椎管内结节状等T1、等T2信号影,病变均匀强化(图1).血常规:血红蛋白163 g/L(参考值110~ 160 g/L).术前诊断"L5~S1脊膜瘤".完善检查后行后正中入路L5~S1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L5神经根,桔红色,质地中等,与神经根关系密切,未见异常引流血管,仔细分离肿瘤周边,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血管母细胞瘤.

  • 高海拔地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复杂动脉瘤一例

    作者:黄承良;黄金龙;曾盛;李泽文;苏国强;邱克军;申军现;古如坚才;黄海燕;李生

    患者 男,39岁,藏族.因"突发头痛、意识不清伴呕吐2d"入院.既往患高血压6年,长期生活在海拔4 400m的地区.查体:血压180/110mmHg,神志昏迷状态,左侧瞳孔呈圆形,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瞳孔形状不规则,直径约4 mm,对交反射迟钝,病理征(-).头颅CT示鞍上池、双外侧裂池高密影(图1).DS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宽颈动脉瘤,大小约3.0 mm ×2.5 mm,瘤顶端有3.0 mm ×3.0 mm的子瘤染色(图2).按Hunt - Hess分级为Ⅳ级.GCS评分4分.术前2d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150mg,1日1次.

  • 经皮下隧道带蒂皮瓣转移治疗颅骨成形材料外露一例

    作者:尹绍雅

    患者 男,39岁.颅脑外伤后双额去骨瓣减压术后13个月,遗留有双额部颅骨缺损.拟行颅骨成形术入院.意识清楚,语言缓慢,反应迟钝.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行颅骨成形术,所用材料为三维钛合金.手术按常规颅骨成形术进行,术后第2日拔除皮瓣下引流后,发现左额皮瓣中央处有一处皮肤破损并有脑脊液渗漏,局部瘘口缝合+腰大池引流+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头皮切口正常拆线,愈合好.左额皮瓣脑脊液漏于腰大池引流后即停止,1周后腰大池引流管自行脱落,左额再次漏出脑脊液,且瘘口由原来的小缝隙样扩大为直径5 ~7 mm的椭圆形皮肤缺损,并可见钛板外露.期间由于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了一度发生的中度发热,脑脊液细胞计数为20×106/L.于颅骨成形术后10d行额部皮瓣瘘口处清创+皮瓣转移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者仰卧位,以龙胆紫标出头皮切口和带蒂皮瓣位置(图1).

  • 静态血氧水平依赖成像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作者:邱天明;汤伟军;周良辅

    近来科学家发现,宇宙中不为人重视的暗物质及暗能量(后者约占宇宙总能量的75%),是宇宙不断膨胀的主要动力.同样,我们的大脑也存在这种暗能量[1].研究发现,约5%能量耗于脑对环境刺激的可见反应中,大部分能量则耗于难以查觉的大脑自发的内在活动[2].经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功能磁共振(fMnI)技术证实,即使在清醒静息、睡眠甚至麻醉状态下,人脑也存在活动[3-4].BOLD -fMRI是日本科学家小川诚二在1990年发明,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的脑功能区定位等特点,早先的BOLD检查,需设立任务来获得任务激活脑区[5].近来静息态大脑自发内在活动的发现,不仅对人脑高级认知功能的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6],而且对任务BOLD成像结果提出新的认识.

  • 一种新型的亚低温治疗方法——血管内降温

    作者:王虎;梁恩和

    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资料表明,重型颅脑创伤的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水肿,从而增加脑灌注压,同时可以保护血脑屏障,阻断毒性代谢产物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可以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国内外神经外科医生开始将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中,并研究出了一整套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临床降温方法[1-7].目前国内外有条件的医院已将亚低温治疗方法列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常规.

  • 不同AKT1与AKT2表达状态的胶质瘤的生存分析

    作者:史振东;周旋;韩磊;张安玲;兰凤鸣;浦佩玉;康春生

    目的 探讨AKT1与AKT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荧光法检测手术切除的50例胶质瘤组织标本中AKT1及AKT2的表达水平,确定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并与生存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og - rank单因素检验,年龄≥50岁、KPS评分< 80分和WHO Ⅲ~Ⅳ级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缩短.胶质瘤组织中AKT1及AKT2在WHOⅢ~Ⅳ级的表达率显著高于WHO Ⅰ~Ⅱ级,两者表达存在正相关,且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 AKT1与AKT2的表达状态对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温度敏感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构建

    作者:李楚彦;董瓅瑾;蔡林;张赛

    目的 构建温度敏感型永生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tsSV40LTag - BMSCs).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tsSV40LTag - BMSCs的增殖情况.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FITC标记CD29、CD31、CD44、CD45、CD90抗体,CD34单克隆抗体荧光标记大鼠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pRNS -1质粒转染BMSCs以及阳性克隆的筛选和扩增.RT - PCR检测BMSCs中tsSV40LTag的表达.测定33℃和37C两种温度下,tsSV40LTag - BMSCs生长曲线.结果 成功构建tsSV40LTag - BMSCs.33℃时,tsSV40LTag - BMSCs生长增殖速度较快,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连续传代增殖;37℃时,细胞生长增殖速度明显减慢,甚至停止生长.结论 tsSV40LTag- BMSCs的成功构建,为其移植治疗颅脑创伤奠定了实验基础.

  • 缺氧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潜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振涛;孟庆海;粟世方;姚维成;金澎;宫安静;隋爱华;施双廷;万虹

    胶质瘤占脑内肿瘤的40% ~ 45%,具有高侵袭性、高度增殖性,传统手术加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主要针对的是肿瘤细胞,疗效不佳[1-3].根据肿瘤的生长、侵袭有赖于肿瘤血管生成的理论产生了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策略,但目前常规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4 ],说明可能存在其他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或其他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的因素.缺氧可上调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VEGFR)的表达,而VEGF是刺激肿瘤血管生成关键的生长因子,本研究在缺氧条件下培养脑胶质瘤干细胞,探讨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为改进抗肿瘤血管生成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 经侧裂-岛叶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体会

    作者:景文记;任红岗;赵伟;郭瑞中;关东锋;李怀龙;郭振峰;李渊;陈兴隆;高映熙;陈轶雄;付宏亮;卫昕伟;梁建荣;李双保

    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中风患者的21% ~48%,死亡率和致残率居各类卒中之首,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高达30% ~50%,存活者中超过30%遗留有神经功能障碍[1],手术治疗可使死亡率降至0~ 22%[2].如何降低致残率已成为大家研究的主要方向,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51例,现报告如下.

  •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巨大血肿的外科治疗

    作者:丁新民;任少华;吉宏明;甄志刚;姚晓辉;邹鹏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巨大血肿的外科治疗策略和经验.方法 1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巨大颅内血肿的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17 ~65岁(平均45岁),13例造影共计14个动脉瘤,1例合并后交通动脉动脉瘤.颅内血肿量25 ~ 60 ml,按术前Hunt - Hess分级:Ⅲ级3例,Ⅳ级11例,Ⅴ级1例.术前4例患者出现单侧瞳孔散大,1例发生双侧瞳孔散大,所有患者给予急诊手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11例急诊行额颞开颅,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术,其中7例患者去除骨瓣;3例患者急诊造影时直接行介入栓塞,然后行小骨窗开颅;1例外院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转入我院造影后直接行介入治疗.随访14例,随访时间6 - 48个月.GOS预后评分显示可正常生活或工作,恢复良好7例;中度致残,生活自理4例;遗留偏瘫,但生活可基本自理,重度致残2例;生活不能自理,死亡2例.结论 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夹闭动脉瘤,去骨瓣减压有助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术前Hunt - Hess分级较轻,年龄大,动脉瘤窄颈,行动脉瘤栓塞+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一种治疗选择.

  • 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急诊介入治疗

    作者:张翔;张全斌;孙继平;张孝军;蔡军;楼美清;陈左权

    目的 探讨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手术治疗经过.结果 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合并脑积水)为主要临床表现,13例DSA造影表现为串珠征;20例中有18例对侧椎动脉发育良好的病例采用夹层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的手术方式治疗,生存率达94% (17/18),随访未见闭塞血管再通或动脉瘤复发.结论 对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急诊行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 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方法

    作者:张炘;段传志;李铁林;汪求精;龙霄翱;罗斌;Tamrakar Karun;何旭英;李西峰;刘晓平;权涛;顾大群;苏世星;赖凌峰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IPR)的危险因素、破裂后的处理方法,评估术后临床效果,为今后术前评估IPR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IPR的治疗策略提供经验性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62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IPR的危险因素,并总结IPR的治疗策略,术后所有IPR患者定期接受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评估该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结果 IPR的发生率为0.98%,死亡率为37.50%.存活的10例患者中有8例得益于发生IPR后立即快速完成动脉瘤栓塞以及静脉注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钠逆转抗凝,2例得益于急诊脑室外引流.但是7例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3例完全康复.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 OR 21.086,95% CI 2.009 ~ 221.333,P=0.01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OR 39.246,95% CI 2.949~522.373,P=0.005)、FisherⅢ级(OR 127.139,95%CI 3.340~4 839.744,P=0.009)、脑血管痉挛Ⅰ级(OR 111.888,95%CI 4.154 ~3 013.480,P=0.005)和Ⅱ级(OR 93.024,95%CI 5.256~1 646.527,P=0.002)为颅内破裂动脉IPR的危险因素;颈内动脉分叉近端和基底动脉主干处(OR 0.003,95% CI 0.000~0.101,P=0.001)以及Hunt - HessⅡ级(OR 0.003,95% CI 0.000~0.316,P=0.015)为IPR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颅内动脉粥样硬化、FisherⅢ级以及存在脑血管痉挛(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容易发生IPR;颈内动脉分叉近端和基底动脉主干处以及Hunt - HessⅡ级的动脉瘤较少发生IPR.IPR发生后立即快速完成动脉瘤栓塞,同时予静脉注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钠逆转抗凝是急诊救治的关键.

  •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相关手术入路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陈永汉;田耀辉;杜国良;姚俊朝;李宗豪

    目的 通过模拟翼点入路和颞下入路,观察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两种手术入路显露范围的差异,为临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模拟翼点入路、颞下入路,解剖观察基底动脉顶端区域重要神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两种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 头偏对侧30°角,经间隙Ⅱ对鞍区后部、基底动脉分叉部显露充分,经间隙Ⅲ沿颅底视角由0°转向60°,其内侧缘可见度增大,外侧缘渐被颞叶遮挡,45°时间隙Ⅲ可使用面积大;颞下入路在小脑幕切开前,可暴露中颅窝底、后床突、鞍背、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大脑后动脉的后穿支动脉;切开小脑幕缘后可增加向下的视野暴露,扩大了脑桥中部外侧面视野.结论 翼点入路通过间隙Ⅲ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更占优势,利于高于后床突且瘤顶端指向前上方动脉瘤的处理.颞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相比可缩短手术距离,可从侧方直视下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及P1段后方穿支动脉,利于对动脉瘤顶部指向后和后下方动脉瘤的处理.

  • 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及预后

    作者:李达;吴震;郝淑煜;汤劼;肖新如;张力伟;张俊廷

    目的 探讨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7例手术治疗的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评价.结果 27例患者共出血48次,术前KPS评分为(64.1±9.7)分.经三角区入路18例,胼胝体入路4例,其他入路5例.病灶全切26例,近全切1例.平均随访(48.7±43.2)个月,肢体力弱(53%)、肢体麻木(61%)、行走困难(25%)和视力(67%)等症状较术前改善,而言语表达无明显改善.随访KPS评分为(81.1±15.8)分,其中22例改善,5例稳定.术前KPS评分>70分(P=0.04)和女性(P=0.028)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手术治疗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可取得良好预后.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宋晓东;李增惠

    我院于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采取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经验介绍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9.93±11.90)岁.所有患者都经过头CT或头MRI确认新发梗死面积大于同侧半球的2/3.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等系统性疾病、凝血功能异常、有手术禁忌的患者不被纳入.根据家属同意手术与否分成两组,手术组为从发病到开始手术时间≤40 h的患者,共13例,其中7例患者入院后经内科保守治疗后有意识水平的下降,复查头CT示脑水肿明显和中线结构的移位≥1 cm时,行手术治疗;没有得到书面手术同意书的患者为保守组,共16例.

  • 做一名合格的小儿神经外科主任

    作者:张玉琪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是中国规模大、水平较高的医疗中心之一,在以王忠诚院士为首的老一辈神经外科专家的努力下,他们以开拓者的创业精神,在现代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史上建立了足以让世界神经外科界为之骄傲的成绩.作为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我们有责任将神经外科事业继承下来,而我们的更大责任是将中国神经外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和提高.

  • 儿童期自发性颅内出血85例诊疗分析

    作者:余云湖;朱涛

    目的 探讨儿童期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特征、临床表现、手术治疗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收治的儿童期(≤14岁)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85例.结果 儿童期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以脑动静脉畸形多见(84.7%),其次是烟雾病(8.2%),动脉瘤少见(3.5%).出血部位多位于脑实质内,幕上多于幕下.以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者多见.DSA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血肿清除加针对性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 儿童期自发性颅内出血主要的病因是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是首选方式,可取得良好效果.

  • 468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临床分析

    作者:朱涛;余云湖;张大建;张建宁;张玉琪

    目的 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效果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收治的并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儿童(≤16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468例,按照WHO 2007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分别为431例(92.1%)和37例(7.9%),幕上288例(67.0%),幕下143例(33.0%).男女发病比为1.67∶1,各年龄段均有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肿瘤发病率呈增高趋势.颅内常见的五种肿瘤类型依次是星形细胞瘤(26.5%)、颅咽管瘤(15.5%)、生殖细胞肿瘤(12.5%)、髓母细胞瘤(10.2%)及室管膜瘤(7.4%).椎管内肿瘤常见的是神经鞘瘤(48.6%)、星形细胞瘤(21.6%)和间叶肿瘤(13.5%).高级别肿瘤治疗后2年生存率为83.4%,5年生存率可达到65.0%.结论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以男性居多,幕上多于幕下,星形细胞瘤常见,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及年龄相关,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后辅以放化疗可改善预后.

  • 儿童丘脑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甄英伟;张玉琪;薛超强;柏建军;姜涛;甲戈;马振宇

    目的 探讨儿童丘脑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总结49例儿童丘脑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分别采取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胼胝体-侧脑室入路、经顶或顶枕-侧脑室(经三角区)入路、经额-侧脑室入路、经颞皮层入路、经颞下小脑幕入路进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 初次手术中,近全切除23例,大部切除17例,部分切除9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39例获得随访,16例存活,其中15例生活可以自理.结论 手术是儿童丘脑胶质瘤的首选治疗,根据肿瘤的位置、生长方向及术者经验采取合理的手术入路,尽可能减少重要结构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

  • 儿童非病灶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苓;明扬;刘亮;刘洛同;顾应江;张智慧;陈礼刚

    目的 对儿童非病灶性癫痫致痫灶功能定位、手术方式、手术疗效和手术前后认知功能改变的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对21例经外科治疗的非病灶性癫痫患儿的术前定位、手术疗效和手术前后认知功能的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随机选择的20例健康学龄期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21例患者中,手术疗效按Engel标准随访1年后,Ⅰ级13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1例.手术前后事件相关电位和学习障碍筛查量表结果显示术前组与对照组、术后组P300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联合视频脑电图(VEEG)、fMRI、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对致痫灶进行功能定位,结合其临床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加上术中使用皮层电极监测,是治疗儿童非病灶性癫痫的有效途径,能很好地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障碍.

    关键词: 儿童 非病灶性 癫痫
  • 不同术式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经验

    作者:鄢克坤;张明;吴科;李冬华;魏剑波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是儿童常见的一种颅内良性病变,是指脑脊液样无色清亮的液体在颅内蛛网膜所构成的袋状结构内积聚而形成的囊肿,在儿童约占颅内占位病变的1%[1],本病多数无症状,常在无意中行头部扫描发现.而Dandy - Walker畸形则是一种先天性的脑组织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脑积水症状和颅压增高症状,脑积水系由后颅窝囊肿堵塞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侧孔造成[2],本文为治疗需要将其归为囊肿性病变.现将我院自2007年至2011年手术治疗的14例儿童颅内囊肿性病变做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 小儿顽固性颞叶癫痫的病理特点研究

    作者:余汉辉;周东;周德祥;詹升全;李昭杰;彭龙;李炎稳;郭文龙;毛承亮

    目的 研究小儿顽固性颞叶癫痫的临床病理学表现.方法 80例小儿顽固性颞叶癫痫患者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切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术后随访1-5年,根据Engel分级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切除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单纯海马硬化(26例)、良性肿瘤(20例)、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10例)和海马硬化合并颞叶其他病变(9例)四大类型为主.癫痫发作控制结果提示EngelⅠ级58例,Ⅱ级11例,Ⅲ级6例,Ⅳ级5例.结论 小儿顽固性颞叶癫痫病理表现多样,以海马硬化、良性肿瘤和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常见;颞叶切除疗效肯定;病理类型与手术效果之间的关系仍待更多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