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중화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2346
  • 国内刊号: 11-205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www.cjns.org.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忠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的诊治体会

    作者:王建军;孙炜;周剑云;王利清;张新;王宇;高海滨;吴陈兴;战祥新

    正常压力脑积水(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NPH)早由Admas和Hakim在1965年首次命名[1],其特点为脑室系统扩大,无明显颅高压,伴有痴呆、步态不稳及小便失禁典型三联征表现.而继发性NPH是指患者由于外伤、脑出血、颅内感染或颅内占位性病变及中脑水管硬化等颅内疾病所致NPH.脑积水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脑脊液内引流术,而分流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是13%~50%[2],近期宋明等[3]综述文献感染率为3% ~29%;陆业平等[4]综述文献感染率为1.5%~24.6%.临床实践证明,三联征对于原发性脑损伤继发的NPH评价困难,其往往混于脑损伤的临床表现中,而单纯的脑室额角指数(Evens指数)也受到了颅内原发损伤致脑室额角变形,甚至术区与脑室相沟通等因素的影响[1].本文回顾性研究27例继发性NPH,以影像学多指标结合肌张力评定做为诊断及术后观察指标,结合脑脊液释放试验作为脑室-腹腔分流术的依据,评价此方法在继发NPH诊治中的价值.

    关键词:
  • 颅骨修补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作者:张震军;张春阳;苏里;侯海东;杨建华;赵志军;梅小龙;赵立军;孙建营

    我科2000年4月至2010年8月行颅骨修补术218例,其中1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5.0%,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218例中,男142例,女76例;年龄18~62岁,平均38岁.缺损部位:额、颞、顶部157例,占72.0%;颞顶部45例,占20.6%;额部16例,占7.3%.颅骨缺损时间:<2个月1例;2 -6个月130例;7-11个月68例;1-2年12例;>2年7例.缺损面积:8 cm×8 cm以下15例;8 cm ×8 cm~11 cm ×11 cm 182例;11 cm×11 cm以上21例.

    关键词:
  • 颅内表皮样囊肿自发性破裂二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鹏;詹升全;郭文龙;李昭杰;周东;陈光忠;周德祥;李炎稳;毛承亮

    颅内表皮样囊肿是颅内常见的外胚层组织肿瘤,约占原发肿瘤的1%[1].颅内表皮样囊肿自发性破裂发生率极低,且常存在一系列临床问题.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2例颅内表皮样囊肿自发性破裂病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
  • MRI阴性的颞叶癫痫的外科治疗

    作者:周健;鲍民;翟锋;栾国明

    目的 总结MRI阴性的颞叶癫痫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004年4月至2009年12月间行前颞叶切除的并且MRI为阴性的32例颞叶癫痫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检查、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及手术疗效.结果 Engel Ⅰ级为21例,占66%;EngelⅡ级为4例,占12%,EngelⅢ~Ⅳ级为7例,占22%,其中头皮视频脑电图痫波位于一侧颞叶的手术效果较好,86%可达到Engel Ⅰ级.结论 对MRI阴性的颞叶癫痫术前评估要更加全面,如检查结果趋于一致,手术效果良好,特别是癫痫样放电起源于一侧颞叶的手术效果更佳.

  • 中枢性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

    作者:胡永生;李勇杰;陶蔚;张晓华;张宇清;李建宇

    目的 研究中枢性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根据疼痛性质和部位的不同,行立体定向中脑毁损术1例、双侧扣带回前部毁损术2例、中脑加双侧扣带回联合毁损术9例、运动皮层电刺激术(MCS) 11例、脊髓电刺激术(SCS)3例和脊髓后根入髓区(DREZ)切开术79例次.结果 术后患者疼痛均不同程度减轻,1个月以内镇痛疗效满意,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随访12 -36个月,观察术后6个月以上的长期疗效,发现中脑加双侧扣带回联合毁损术好于单纯中脑或扣带回前部毁损术的效果;MCS和SCS治疗的多数患者疗效有波动;DREZ切开术的长期疗效满意,82.1%的臂丛神经撕脱后疼痛患者能够保持50%以上疼痛缓解率,88.9%的脊髓损伤后疼痛患者止痛疗效长期稳定.结论 神经外科止痛手术能够确实有效地治疗中枢性疼痛,脊髓损伤、脊神经根撕脱等脊髓水平的中枢性疼痛应该首选DREZ切开术治疗,对于脑梗死、脑出血等原因造成的中枢性疼痛,MCS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 脑膜瘤级别及其临床特点

    作者:张健;费昶;衡雪源;孙金龙;孟斌;朱树干;郭锋

    目的 探讨脑膜瘤分级、发病规律、治疗及愈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膜瘤791例,按照2007年WHO脑膜瘤分级标准将其分为Ⅰ、Ⅱ、Ⅲ级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WHO Ⅰ级脑膜瘤占同期手术治疗脑膜瘤的93.0%,WHOⅡ级占4.6%,WHOⅢ占2.4%.WHO Ⅰ、Ⅱ、Ⅲ级脑膜瘤男女之比分别为1∶2.46、1∶1.77及1∶1.11(P>0.05).WHO Ⅰ级脑膜瘤的高发年龄为40~60岁,Ⅱ级为30~70岁,Ⅲ级为20 ~30岁、50 ~ 70岁.WHOⅡ、Ⅲ级脑膜瘤发生率与肿瘤的部位有关,凸面及矢状窦旁发生率较高,而鞍上及前颅窝发生率较低(P<0.05).WHO Ⅰ、Ⅱ、Ⅲ级脑膜瘤手术切除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 Ⅰ、Ⅱ、Ⅲ级脑膜瘤复发率分别为4.8%、38.7%及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大多数脑膜瘤为WHO Ⅰ级,Ⅱ、Ⅲ级脑膜瘤发生率较低,Ⅱ级脑膜瘤男女之比高于Ⅰ级脑膜瘤,而Ⅲ级脑膜瘤男女之比更高.凸面及矢状窦旁WHOⅡ、Ⅲ级脑膜瘤发生率较高,而鞍上及前颅窝发生率较低.脑膜瘤切除级别与WHO脑膜瘤分级无关,术后复发与WHO分级相关.

  • 132份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玉云;吴金英;范小莉;闫博

    目的 调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患者常规送检的脑脊液培养结果及耐药状况,为临床预防感染和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 2 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32株阳性菌株分离自1121份住院患者脑脊液标本,阳性率11.76%,其中革兰阴性菌80株(60.61%),革兰阳性菌52株(39.39%);排名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45株(34.0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5株(34.09%),阴沟肠杆菌18株(13.64%);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米诺环素高度敏感.结论 脑脊液标本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以院内感染为主,耐药状况严重,提示临床应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 翼腭窝的显微和断层解剖研究及应用

    作者:王明光;刘军;刘树伟;费昶;衡雪源;韦有义;张忠和

    目的 研究翼腭窝区解剖特点,为经上颌颅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 在10个甲醛固定成人头颅标本上,显微镜下观察翼腭窝内神经血管的解剖毗邻关系.利用冷冻铣切技术,获得横断、冠状及矢状位0.1 mm层面,在断面上连续追踪、观察翼腭窝的解剖结构.结果 翼腭窝内有上颌神经、翼管神经、蝶腭神经节及上颌动脉等重要结构,其内容物分为血管层和神经层.翼腭窝的解剖标志有圆孔、蝶腭孔及翼突,圆孔至翼管前口的距离为(0.872±0.242) cm,翼管至蝶腭孔的距离为(0.946±0.262) cm.圆孔位于眶上裂的外下方,圆孔至眶上裂距离为(0.846±0.264) cm.结论 冷冻铣切技术获得的断面清晰地显示了翼腭窝的解剖关系;显微和断层解剖方法相结合,阐明了翼腭窝区神经与血管分层的解剖特点,圆孔、蝶腭孔、翼突及翼管外孔可作为该区域的定位解剖标志.

  • 颞骨岩部和乳突部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林海峰;孙志刚

    目的 研究颞骨岩部和乳突部的解剖,为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颅骨标本10例;10例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湿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颞骨岩部、乳突部外侧面星点、顶乳突缝前角、乙状窦横窦之间的距离,观察乙状窦沟上曲在颅外的标志点.结果 乙状窦沟上曲转角上缘有80%在颅外对应点是顶乳缝前角;上曲转角下缘有75%在颅外对应点是星点前下方约4.67 mm.结论 顶乳缝前角、星点是幕上下联合开颅的两个关键孔,合理地利用两个关键孔可以减少术中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垂体催乳素腺瘤手术及放疗后继发脑膜瘤一例

    作者:王兴强;熊峰;丁伟;杨永林

    患者男,43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1h入院.7年前因垂体催乳素腺瘤而行经鼻蝶窦手术(图1),术后予以放疗.查体:全身皮肤细腻,肤色白,毛发稀疏,神志清楚,视力视野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颈部轻度抵抗感,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右侧病理征阳性,轻度性功能障碍.内分泌检查显示催乳素:1345μIU/ml,睾酮:0.34 ng/ml,雌二醇<5 pg/ml,CT及MRI显示左颞部脑膜瘤并卒中,左额颞部少量硬膜下血肿(图2).术中取左侧扩大翼点入路,见存薄层硬膜下血肿,肿瘤系脑外肿痛,基底位于左侧蝶骨嵴外侧,分块切除肿瘤,见肿瘤内存在暗红色血凝块.术后病理显示脑膜瘤(图3).术后恢复良好,血内分泌复查显示催乳素:958.5 μIU/ml,睾酮:0.48 ng/ml,雌二醇正常范围.

    关键词:
  •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横窦狭窄再通一例

    作者:梅其勇;孙克华;侯立军

    患者男,23岁.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性,为胃内容物,伴双眼视物模糊及右眼胀痛,时有胸闷出汗等.查体:神清,言语少,双侧视乳头水肿,左侧鼻唇沟变浅,右眼外展受限,闭眼正常.多次行腰椎穿刺提示脑脊液压力大于400 mmH2O.外院应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6h一次,症状控制欠理想.入院停用甘露醇6h后复查腰穿,测脑脊液压力为450 mmH2O,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均未见异常,墨汁染色未见隐球菌.颅脑MRI示脑室大小形态正常,中线居中,室周间质未见水肿,脑沟脑裂正常,未见占位性病变.颅脑MRV示上矢状窦走形正常,双侧横窦狭窄(图1a).完善相关检查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前调整阀门压力为160 mmH2O,术中间断释放脑脊液,待脑脊液压力下降后再将其连接阀门.术后症状缓解,1周后再次行腰椎穿刺提示脑脊液压力为130 mmH2O,复查颅脑MRV示上矢状窦走形正常,左侧横窦形态同术前,右侧横窦狭窄处再通(图1b).

    关键词:
  • 神经电生理监测脑干占位手术一例

    作者:郑锦平;刘庆良

    患者男,21岁.因饮水呛咳15年余,行走不稳4年,反复头痛2年入院.查体:行走不稳,呈小脑共济失调步态,步态不规则,行走不能成一直线,向右倾斜,左侧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左眼球向内下固定,左侧听力下降,右侧肌力Ⅳ级,轻瘫试验(+),左侧肌力、肌张力正常,Rombeg征(+),左侧Hoffmann(+),双侧巴氏征阴性.颅脑MRI示:脑桥偏后部内单发海绵状血管瘤,第四脑室及小脑蚓部受压,脑桥失去正常形态,体积明显增大.诊断:脑桥偏后部内单发海绵状血管瘤,第四脑室及小脑蚓部受压.经后正中入路行脑干肿瘤切除术,术中行Ⅴ、Ⅵ、Ⅶ、Ⅺ对脑神经肌电图(EMG)+双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在使用双极剔除肿瘤过程中,SEP N20波幅曾下降>50%(图1),立即行双极加水冷却,N20渐恢复,手术结束时已恢复至基本水平.在整个监测过程中脑神经EMG监测可见少量自由肌电出现,BAEP各指标一直稳定,未发生变化.术后病理证实: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术后2周复查,患者神志清醒,左眼闭合不全,左眼球向内下固定,双眼球垂直震颤,双侧瞳孔等圆不等大,左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肌力Ⅳ级,左侧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头颅CT示脑桥占位已切除,脑桥、第四脑室及小脑蚓部改变,枕骨局部骨质缺如.

    关键词:
  • 以对侧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的小脑脑桥角表皮样囊肿一例

    作者:倪红斌;梁维邦;孔杰;金伟;陈维涛;明兴;侯小山;朱天胜

    患者女,41岁.因“左侧面部阵发性不自主抽搐6年,加重伴头晕半年”入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面部抽搐,呈阵发性发作并逐渐频繁,发作时无恶心、呕吐,不伴耳鸣,无面部麻木、疼痛,每次发作持续2-3 min可自行缓解,疲劳及紧张时加重,近半年症状加重,伴头晕.入院查体:神志清,左侧面部抽搐,额纹、鼻唇沟、鼓气露齿均正常,双耳听力正常,双侧面部感觉正常,指鼻试验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纯音听阈示双侧听力正常.MRI示右侧小脑脑桥角(CPA)区T1低信号,T2高信号占位,表皮样囊肿可能(图1).全麻取右乙状窦后入路,行CPA表皮样囊肿切除术.术中全切肿瘤及部分包膜.术后左侧面肌抽搐减少,1周出院,术后1个月抽搐全部停止.病理证实右CPA表皮样囊肿.随访半年无复发.

    关键词:
  • 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诊治进展

    作者:甄英伟;李海红;岳树源

    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卒中的一种少见类型,约占成人脑卒中的1%~2%[1-2].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CVST的临床诊断获得了更深入的认识,个体化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措施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效果[1,3-4].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病因仍不清楚,许多病例仍然难以获得早期诊断,其治疗仍欠规范[3,5-6].本文分析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CVST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阐述.一、流行病学.

    关键词:
  • 脑胶质瘤干细胞巢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国滨;刘福生;王忠诚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肿瘤,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一半.虽然胶质瘤很少发生远处转移,但是它们能侵袭性生长入正常的脑组织中,手术难以完整切除,放疗和化疗也只能延缓肿瘤的复发,不能根治肿瘤.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肿瘤的疗效.目前,有些学者提出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靶向性杀伤癌症干细胞,这些干细胞样肿瘤细胞只占恶性白血病和许多实性肿瘤细胞中的一小部分,但在疾病的实验模型中它们是引起肿瘤侵袭、增殖、转移、耐药及复发等的独立因素[1].

    关键词:
  •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作者:董生;庄平;张晓华;李建宇;李勇杰

    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儿童期发病的神经精神疾患,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主要特点为多发性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1],常同时伴有注意缺陷、多动、强迫行为等精神症状[ 2],抽动发生前的强烈感觉预兆是TS的重要特征.多数TS患者的症状往往在青春期后自行缓解.T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阐明,基底节环路和多巴胺系统的功能异常可能与其相关.遗传因素加之环境因素可能导致发病.TS的药物治疗主要应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行为学治疗也可以改善某些患者症状,近年来,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开始用于治疗TS,并有效改善某些患者症状[3].本文综述TS的研究进展,为提高T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 缝隙连接蛋白43在内皮素诱导的脑基底动脉收缩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赵万巨;王海涛;洪涛

    目的 探讨Cx43在内皮素诱导的脑基底动脉收缩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 血管环张力实验检测内皮素诱导的脑基底动脉的收缩变化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基底动脉Cx43蛋白的表达变化,染料传输实验用来检测脑基底动脉收缩过程中平滑肌细胞间缝隙连接的功能变化.结果 浓度递增的内皮素导致脑基底动脉呈显著浓度依赖性的收缩,一定浓度缝隙连接阻断剂苷珀酸显著缓解该收缩;收缩过程中,Cx43的蛋白表达呈显著时间依赖性的升高,苷珀酸减弱该表达的升高;内皮素刺激下,血管平滑肌细胞间的染料传输呈时间依赖性的升高,苷珀酸显著减少染料在细胞间的传输.结论 脑血管痉挛过程中,通过增加Cx43的表达,血管细胞间缝隙连接的功能被内皮素激活并在血管痉挛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缝隙连接的功能是有效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新途径.

  • 小容量复苏对脑外伤合并休克大鼠脑超微结构和vWF表达的影响

    作者:梅弘勋;王恩真;韩如泉

    目的 观察小容量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HHS)复苏对脑外伤合并休克大鼠脑超微结构和Ⅷ因子相关抗原(vWF)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2)脑外伤+休克组;(3)HHS组;每组各18只.脑外伤+休克组和HHS组建立脑外伤合并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随后在HHS组进行小容量HHS复苏.观察各组脑超微结构和vWF的表达.结果 电镜显示HHS对神经元、星形细胞和血脑屏障均有保护作用.脑外伤+休克组在损伤后4h和24h vWF的表达显著减少(P<0.01),48h开始恢复,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HHS组(P<0.01);HHS组在损伤后4h,vWF的表达显著减少(P<0.0l),24h开始恢复,至48h恢复正常.结论 小容量HHS复苏治疗脑外伤合并休克大鼠,可以抑制脑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微血管修复,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治疗

    作者:王云彦;李学恩;李刚;李新钢

    目的 总结小脑后下动脉( 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研究16例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6例行后正中入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4例行枕下远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6例行血管内栓塞术.结果 术后15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1例合并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5例出院时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PICA远端动脉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动脉瘤和PICA的形态,可以选择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

  • 淀粉样脑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的病理研究

    作者:王鑫;杜郭佳;汪永新;朱国华;张慧端;范雁东;赵恒;更·党木仁加甫

    目的 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中淀粉样脑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CAAH)的比例及其病理特点.方法 经头颅CT证实为自发性脑出血的124例患者来自于有代表性的南北疆6家三级甲等医院,入组患者接受开颅手术,标本取白血肿腔周围,通过HE染色、刚果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β淀粉样蛋白(Aβ)免疫组化检测明确是否存在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结果124例患者中11例为CAAH,占8.9%,其中4例为嗜刚果红血管病,1例表现为斑样血管病,6例为混合型.结论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手术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中8.9%与淀粉样脑血管病(CAA)相关,其比例随年龄增加;CAA表现为受累的血管壁增厚,血管壁正常结构消失,淀粉样物质在血管被膜中层和外膜中沉积;部分患者脑实质内可见β淀粉样蛋白沉积.

  •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中瘤颈撕脱的处理技巧

    作者:丰育功;梁崇乾;李环廷;唐万忠;粟世方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动脉瘤术中瘤颈撕脱的处理方法.方法 自1997年12月至2011年8月期间行颅内动脉瘤夹闭765例,其中ICA动脉瘤288例,有8例术中瘤颈撕脱.在早期的4例术中不得不将ICA夹闭;后期的4例术中采用自体硬脑膜包绕技术加窗式动脉瘤夹成功夹闭破裂口.结果 8例中,早期术中夹闭ICA的4例,术后2例死亡(GOS评分1分),2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GOS评分3分);后期保留ICA的4例术后均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结论 在ICA床突上段动脉瘤手术中,一旦发生瘤颈撕脱无法夹闭破裂口时,不要盲目闭塞ICA,可采取自体硬脑膜加窗式动脉瘤夹闭术,既可闭塞ICA的破裂口,又可保持ICA的通畅性.

  • 术中超声辅助下经脑沟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切除

    作者:买买提力·艾沙;麦麦提力·米吉提;周庆九;成晓江;刘源;卡合尔曼·卡德尔;柳琛;更·党木仁加甫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实时定位在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6例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开颅后,应用术中超声对病灶进行实时定位,选择合适的脑沟切除病变,同时用超声判断病灶切除的程度.结果 病变定位准确,26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均完整切除,无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随方均恢复良好,影像学证实均未复发.结论 术中超声可在术中对病变精确定位,有效地引导手术进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并血肿急性期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海涛;庞一强;杜新亮;韩志强;赵建春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急诊手术治疗的19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并血肿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1例;年龄9~4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 h-3 d.患者均无外伤史及高血压病史,均急性起病,其中头痛、咽吐及意识障碍、伴有单侧肢体肌力减退10例,伴失语2例,伴癫痫发作4例.入院后出现昏迷变深、瞳孔及生命体征改变1例,伴脑疝形成2例.

    关键词:
  • 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作者:邓东风;金点石;曲凯;周敬斌;朴翔宇;蔡鸣;张艳丽;孙瑞坦

    目的 探讨41例巨大及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治疗方法以及选择不同支架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急性期使用支架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Neuroform(Ⅰ、Ⅱ)、LEO以及SolitaireAB支架,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Orbit圈.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28例,择期栓塞13例.结果 41例44个动脉瘤栓塞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2例巨大动脉瘤90%栓塞,其他均95%以上栓塞.结论 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提高了颅内巨大及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急诊栓塞时未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准备而使用支架,虽无相应并发症出现,但还需慎重.

  • 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呼吸抑制患者的手术治疗

    作者:周新民;韩进;冯东侠;叶富华;高恒

    目的 评价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呼吸抑制患者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同顾性分析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呼吸抑制患者的资料,患者均在进行呼吸功能复苏抢救后急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以GOS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7例患者的7个动脉瘤均显微手术夹闭,术后6个月时的GOS评分:恢复良好2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自理3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1例,死亡1例.结论 对即使已经合并呼吸抑制的高分级动脉瘤患者急性期手术治疗是可行的,结合及时的气管插管控制呼吸,脑室外引流以及去骨板减压等处理可以帮助改善其预后.

  • 淀粉样脑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慧端;杜郭佳;汪永新;朱国华;唐献江;于建华;王鑫;更·党木仁加甫

    目的 探讨淀粉样脑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CAAH)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影像、手术预后的特点.方法 收集3年来6家三级甲等医院经手术治疗的101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标本经送我院病理科诊断后分为CAAH组11例,HICH组90例.对两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术后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AAH组发病平均年龄高于HICH组,而术前偏瘫的发生率低于HICH组.CAAH组出血部位多在脑叶,而HICH组以基底节区常见.CAAH组年龄≥70岁患者术后病死率高于HICH组.随访期内CAAH组2例再次出血,其中1例死亡,4例出院后因长期卧床并发肺部感染,1例出现左眼视力颞侧偏盲,生活基本自理.结论 CAAH在临床和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年龄较大者预后较差.外科手术干预近期有较好的效果,术后肺部感染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常见并发症.

  • 分次栓塞治疗大型颅内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分析

    作者:梁国标;陈军;高旭;李志清;曹鹏;林军;张海峰;于春泳;魏学忠

    目的 评价分次栓塞治疗大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 23例大型(直径≥6 cm)颅内AVM患者,分次行AVM栓塞术,8例栓塞后行γ-刀治疗,术后随访1-2年,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14例达到完全栓塞,治疗过程中再次出血3例,脑梗死4例.影像学治愈19例;20例GOS评分较术前无下降,2例GOS评分较术前下降,1例死亡.结论 分次栓塞治疗大型颅内AVM可取得良好的影像学和临床疗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较好的辅助治疗手段.

  • 吲哚菁绿荧光强度分析在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四方;王占祥;谭国伟;郭剑峰;陈东汉;Yoko Kato;HirotoshiSano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荧光强度分析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荧光强度分析在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中的作用.术中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的血流情况,并通过荧光强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47例中有4例通过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测到动脉瘤夹闭不全,术中荧光强度分析为3例动脉瘤的夹闭提供了重要信息.结论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能在术中对术野血流情况进行实时的分析,而通过荧光强度分析可进一步提高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对血流分析的准确性.

  • 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损害与Claassen分级的关系

    作者:李江;钟鸣;谭显西;赵兵;杨运俊

    目的 探讨Claassen分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40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Claassen分级、动脉瘤部位、年龄与aSAH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多因素分析仅Claassen分级进入回归方程(P<0.01);Classeen分级与总智商量表分存在负相关,两者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98(P<0.01);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与其他部位动脉瘤患者在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功能损害广泛存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SAH是破裂动脉瘤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Claassen分级是预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分级越高认知损害发生的危险性越大;动脉瘤的部位与患者认知损害的发生及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 Onyx经动脉入路栓塞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作者:于瀛;黄清海;许奕;洪波;李强;杨鹏飞;刘建民

    目的 总结运用Onyx栓塞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初步体会,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6例明确TCCF的患者(共7侧瘘口),采用球囊封闭颈内动脉瘘口,经颈内动脉将微导管超选进入海绵窦内,通过微导管注射Onyx胶,或联合可脱性球囊及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除1例双侧TCCF患者在栓塞一侧瘘口后脑血流发生显著变化后,行分期治疗对侧瘘口外,其余5例均一期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一期治疗的6侧瘘口完全闭塞,一侧二期治疗瘘口注胶结束后造影瘘口完全消失,在撤出微导管重新造影时可见少许静脉早显,所有患者颈内动脉保持通畅.4例术前视力障碍患者,术后完全恢复正常;无新发神经系统体征.3例患者术后2-7个月DSA或MRA复查未见瘘口复发.结论 采用球囊辅助经动脉入路Onyx栓塞治疗复杂性TCCF是安全、有效的.

  • 中脑周围池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临床分析

    作者:麦麦提力·米吉提;周凯;成晓江;华实;汪永新;买买提力·艾沙;更·党木仁加甫;柳琛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池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PNSH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7例患者均无意识障碍,Hunt - Hess分级Ⅰ~Ⅱ级,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出院时GOS评分均为优.3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46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患者均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结论 PNSH患者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特点独特,康复期短,并发症少,预后良好.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DSA检查及不必要的开颅探查.

  • 开颅术治疗侧脑室出血

    作者:黄亚波;张世明;虞正权;孙春明;朱昀;朱巍巍

    目的 探讨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或经额叶皮层入路治疗侧脑室出血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18例原发性高血压侧脑室出血或丘脑或尾状核出血并发脑室出血的患者,均行经纵裂胼胝体入路(6例)和经额叶皮层入路(12例)清除脑室内血凝块.手术前后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使用GO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结果 预后良好者(GOS≥4)达到50%.术后死亡1例.结论 在侧脑室出血的手术治疗中,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或经额叶皮层入路能够安全和有效地清除脑室内血凝块.

  • 基层医院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现状分析

    作者:刘窗溪;熊云彪

    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日益上升,高达50.6 ~80.7/10万[1],且病死率和病残率均很高,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居民占80.0%左右,大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就治于县级基层医院.发病后有相当数量的病例需手术治疗[2-4].换言之,大量的手术是由基层医院的医生来进行,“十二五”期间新型合作医疗覆盖更广泛,患者所支付的费用更少,到基层医院就诊的患者必将大增.然而,这些医院医疗设施相对落后,手术器械不够先进齐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手术操作技术不够精湛等原因,患者预后往往不佳.因此,必须提高基层医院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水平,保障人民健康.

    关键词:
  • 烟雾病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杨树源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是一种慢性腩血管病,其特点是双侧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进行性狭窄和闭塞,伴有受累动脉供血区及其周围的血管网形成烟雾血管( Moyamoya vessel).可疑烟雾病为单侧出现的上述病变.烟雾病综合征(Moyamoya syrdrome)为系统性疾病,伴有血管造影中出现类似于烟雾病表现的综合征.

    关键词:
中华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