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중국위중병급구의학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3.0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52
- 国内刊号: 12-143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改变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例终末期肝硬化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术.采用心排仪持续监测围术期Sv-O2、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O2)、体温、心排血量(CO)、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分析肝移植围术期Sv-O2与上述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Sv-O2在无肝期前15 min较术前增高(P<0.05),在无肝期30 min较无肝期前15 min显著降低(P<0.05),在新肝期30 min和术毕较术前均显著增高(P均<0.05).机体DO2、VO2在无肝期30 min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在进入新肝期后均显著增高(P均<0.05);ERO2进入新肝期后显著增加(P<0.05).Sv-O2在各时间点均与VO2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而与DO2、血红蛋白无相关性(P均>0.05);Sv-O2术前与CO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他时间点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持续监测SvO2对于改善氧代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整合素αv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和鉴定及对人肝癌细胞黏附特性的影响
目的构建表达人整合素αv亚基(整合素αv)重组腺病毒,并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中表达,探讨整合素αv对肝癌细胞黏附特性的影响.方法将人整合素αvcDNA克隆到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下游,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在细菌内同源重组,在HEK-293A细胞中包装成整合素αv重组腺病毒.以重组腺病毒感染SMMC-7721细胞24 h后,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整合素αv的表达;通过黏附实验研究其对SMMC-7721细胞黏附的影响.结果构建了整合素αv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出高滴度重组腺病毒.重组腺病毒感染SMMC-7721细胞后,整合素αv能够正确表达,并且SMMC-7721细胞黏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结论整合素αv基因在SMMC-7721细胞的黏附中起重要作用,是肿瘤转移的重要分子基础.
-
一氧化氮合酶对早期内毒素休克猕猴肾脏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内毒素休克肾脏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猕猴11只,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只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6只,静脉注射脂多糖(LPS)2.8 mg/kg.LPS攻击后120 min,处死动物,取肾脏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ABC法)]进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染色,观察eNOS和iNOS在早期猕猴内毒素休克肾脏中的表达,同时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的改变、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变化.结果LPS攻击后120 min,可见肾脏组织超微结构明显破坏和细胞内溶酶体数量增加.实验组iNOS在肾小球血管内皮、肾小管上皮、肾小球血管内和肾小管周围均有表达,对照组无表达.eNOS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肾小球血管内皮及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结论一氧化氮在猕猴内毒素休克早期肾脏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潘生丁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潘生丁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潘生丁组,每组10只.常温下制备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潘生丁组于缺血前30 mm经门静脉给予潘生丁10 mg/kg加生理盐水至0.5 ml,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用小号无损伤钳阻断肝门45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并于1 h后取门静脉血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内皮素-1(ET-1),同时取肝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腺苷酸含量测定.结果缺血/再灌注组血清ALT、LDH、TNF-α及ET-1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潘生丁组则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1).缺血/再灌注组肝组织中腺苷酸含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潘生丁组则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1).潘生丁组肝组织病理组织学改变明显轻于缺血/再灌注组,并接近假手术组.结论潘生丁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术后30 d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对400例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发生率为30.3%(121/400例),常见细菌感染,占62.0%(75/121例);其次为真菌感染,占20.6%(25/121例),病毒感染,占12.4%(15/121例);其他占5.0%(6/121例).常见感染部位依次为肺感染(63例,占52.1%)、胆道感染(23例,占19.0%)、腹腔感染(22例,占18.2%)、导管相关性脓毒症(13例,占10.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移植肝功能恢复延迟、急性肺损伤、腹腔出血、肺水肿、既往糖尿病或术后新发生糖尿病、Child-Pugh评分>10分、年龄>60岁8项应视为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感染是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临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可以通过积极的监测、合理应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认真处理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改善移植肝功能等手段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
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术对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术式导致术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施行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分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3种评分、肝和肾功能8项实验室指标以及术中10项病理、生理指标的变化,分析筛选出术后早期发生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比较表明:两组间术前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术程、无肝期时间、出血量、低平均动脉压、低血压持续时间等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后保留的危险因素包括CTP评分、无肝期时间、出血量和低血压持续时间.结论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包括CTP评分、无肝期时间、出血量和低血压持续时间.
-
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Fas和FasL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探讨细胞凋亡在中毒性肝损伤发病中的地位及其意义.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再分为3、9、1 6、24、36和48 h 6个亚组,每组5只.制备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伤动物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肝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测定各时间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Fas和FasL在正常大鼠肝细胞中未见表达,实验组3 h后即开始有明显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表达相应增强;病理学和TUNEL检测结果均显示肝脏有严重损伤,大量肝细胞发生凋亡.大鼠染毒后血清ALT、AS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肝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十分显著(P<0.05或P<0.01).结论大鼠急性肝损伤时Fas和FasL表达显著增加,和肝细胞凋亡变化相一致,提示Fas/FasL系统及介导的细胞凋亡反应在中毒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
-
肺移植围术期的并发症处理(附18例报告)
目的观察肺移植围术期患者重症监护室(ICU)监测与治疗手段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于2002年9月-2005年4月,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有18例肺移植患者,其中肺气肿9例,肺纤维化5例,矽肺、支气管扩张、肺血管平滑肌瘤病及室间隔缺损(室缺)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各1例.手术方式:左肺移植9例,右肺移植5例,室缺修补加右肺移植1例,双肺移植3例.术后带管进入ICU行机械通气、免疫抑制治疗,并预防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的出现.术前常规心脏超声监测肺动脉收缩压并通过动脉血气分析监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iO2).结果术后机械通气平均脱机时间(7.39±4.89)d,平均ICU停留时间为(9.72±8.32)d.术后1周通过Swan-Ganz导管测得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有明显下降[(48.94±14.45)mm Hg比(39.59±7.45)mm Hg,1 mm Hg=0.133 kPa,P<0.05];PaO2/FiO2明显改善[(263.89±82.09)mm Hg比(345.56±92.18)mm Hg,P<0.05];PaCO2明显下降[(63.29±22.56)mm Hg比(38.37±9.19)mm Hg,P均<0.05].术后短期内有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于术后15 d死于急性排斥,1例于术后28 d死于真菌感染,1例术后36 d死于肺梗死.15例恢复良好出院,长生存达32个月.结论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病患者的佳选择,而肺移植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是肺移植手术成功和长期生存的关键.
-
原位心脏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治疗
目的探讨原位心脏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护及治疗对提高心脏移植早期存活率的意义.方法41例晚期心脏病患者接受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密切监护移植心脏的功能,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移植早期6例患者发生移植心脏急性右心衰竭而死亡,35例患者长期存活,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去神经心脏具有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围术期密切监护和注意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科学应用是减少早期移植物急性功能不全的关键.
-
原位肝移植术中液体的管理
目的分析影响原位肝移植术中补液的因素.方法96例肝移植患者根据其术前肝功能不同分为晚期肝硬化组(Child C级,50例)和非晚期肝硬化组(Child A级或B级,46例);非晚期肝硬化组根据术中出血量又分为A亚组(出血<2 000 ml)和B亚组(出血≥2 000 ml).监测手术前后血浆白蛋白与凝血功能变化,记录术中出血及输入血液制品情况.结果晚期肝硬化组术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长于非晚期肝硬化组(P均<0.05);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非晚期肝硬化组(P均<0.05),术毕两组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非晚期肝硬化组中A亚组术中输入各种血液制品量显著低于晚期肝硬化组(P均<0.05);B亚组术中输入各种血液制品量与晚期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肝移植术中,肝硬化晚期或出血量大的患者需要补充更多的血液制品.
-
肾移植术后肺感染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肾移植术后肺感染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若不能及时有效地给予处理,则病情会迅速发展,出现急性肺损伤(ALI)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其预后极差,常需行机械通气.2002年6月-2004年5月,我科共收治肾移植术后肺感染患者36例,其中并发ALI或ARDS 20例,应用无创机械通气(NIPPV)治疗12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
抗凝治疗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8例早期疗效分析
下肢骨折术后伴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较高,以往常被漏诊或误诊.临床确诊后多用抬高患肢、活血化瘀等较为温和的方法改善治疗.我院自2002年4月-2005年12月共诊治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58例,对比抗凝、祛聚、水化、取栓联合疗法与未使用抗凝、仅以抬高患肢等疗法的治疗结果发现,前者在改善患肢症状、缩短恢复期方面较后者有明显优势,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
超滤脱水抢救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急性左心衰竭21例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4月2005年6月用快速超滤脱水抢救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并急性左心衰竭(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78例疗效分析
2000年1月-2004年6月,收治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患者97例,现对其治疗经过及愈后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老年骨折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迅速重建髋关节的解剖结构,恢复功能,解除疼痛,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保守治疗和内固定的高失败率,根据患者全身健康状况、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骨的质量和年龄等因素,专家多建议使用人工关节置换.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 2005年收治的5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机械通气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34例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临床表现为骨骼肌及全身腺体功能障碍,严重时出现中间综合征,常需血液灌流(HP)及机械通气(MV)治疗.2003年后我院治疗AOPP患者34例,报告如下.
-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急性肝功能衰竭(ALF)或慢性肝病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均可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而导致致命性并发症,是肝功能衰竭(肝衰)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人工肝支持治疗除能替代复杂的肝脏代谢功能外,尚有助于逆转导致死亡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应用连续性动-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HDF)联合血浆置换(PE)对40例危重肝衰合并MODS患者进行治疗,报告如下.
-
血浆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2004年2月-2005年12月,我科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血浆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32例,取得较显著的疗效,报告如下.
-
16例烧伤复合冲击伤患者的救治体会
严重烧伤复合冲击伤(烧冲复合伤)后,患者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病情复杂多变,救治难度大,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我院2005年6月初收治16例同一爆炸源所致的严重烧冲复合伤患者,通过统一指挥、"个性化"综合措施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
抗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与评价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重型肝炎病势凶险,病死率极高.近年来随着对乙型重型肝炎治疗的深入研究,在传统综合治疗措施基础上,抗病毒疗法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现将近年来抗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评价综述如下.
-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在肝功能衰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HF)是一切肝脏疾病重症化的共同结局,病情凶险,预后极差,据报道,其病死率高达60%~80%[1].准确评估HF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有助于预测病死率和指导选择治疗方案.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是美国Mayo Clinic的Malinchoc和Kamath于2000年创立的一个判断终末期肝病病情的新分级方式,2002年被美国器官分配网络中心(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UNOS)确立为等候肝移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测指标.目前,国内外对MELD评分在重型肝炎/HF中的应用展开了广泛研究.现就MELD评分特点及国内外应用MELD评分研究重型肝炎/HF的相关新进展综述如下.
-
腹腔间隙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当各种原因引起腹内压(IAP)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多个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称为腹腔间隙综合征(ACS).国外文献报道ACS病死率高达29%~62%[1,2].随着急危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国内相继建立了各种专科或综合性重症监护室(ICU),被报道的ACS病例逐渐增多.ACS的诊断与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现就其发生、发展、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综述如下.
-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重型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机制与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紊乱密切相关.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抑制单核因子的产生,具有抗炎作用.本研究中通过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水平,探讨IL-10在重型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指标探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差,因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本院48例DIC患者的早期诊断指标,报告如下.
-
外伤性右支气管离断1例救治体会
外伤性支气管断裂是胸部外科的严重急症,如不及时诊治常危及生命.我院2005年11月成功救治1例右支气管完全离断患者,报告如下.
-
利福平和异烟肼致暴发性肝功能衰竭1例
1病历简介患者男性,50岁,因纳差、乏力、恶心、呕吐、黄疸2 d,呼吸困难伴昏迷6 h急诊入院.患者发病前1~2个月曾服用过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和异烟肼,否认有肝炎病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6.5 C,脉搏160次/min,呼吸频率24次/min,血压69.8/42.8 mm Hg(1 mm Hg=0.133 kPa).
-
肝移植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成功1例
成功抢救肝移植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1例,报告如下.
-
关于肝移植围术期的用血原则
输血治疗曾经是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治疗手段.时至今日,尽管已经有许多实验和临床证据表明不适当的和过量输血会导致不良的临床预后,然而血红蛋白<100g/L或血细胞比容<0.30的输血指征仍然被广大的临床医生普遍接受和应用.肝脏移植是大型的腹部外科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患者凝血功能不良,大多数患者术前因合并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营养不良、感染等诸多因素而已经存在贫血,因此术中需输入大量红细胞和血浆等血液制品.
-
重症医学的发展与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规范化
作为在医学领域中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重症医学的学科发展已经明显地形成出与兄弟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的局面.同时,重症医学的发展也表现在自身更加的系统化和规范化.重症医学主要研究的是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危重病是指那些临床情况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的一个或多个器官或系统功能受累,或已经潜在危及生命的疾病或综合征.危重病一直都是医学研究和临床医疗的重大课题,也是影响疾病治愈率提高的主要困难所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作为重症医学的临床基地,集中了医院内的危重患者,正在医疗实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
29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体会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非外因直接引起的自然死亡,在国内外其院前复苏成功率总体水平均不高.回顾分析我区急救中心2002年1月-2004年12月29例猝死患者院前现场抢救临床资料,旨在分析、总结现场复苏抢救措施,探讨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报告如下.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1 | 02 |
1990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