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卒中与神经疾病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Stroke and Nervous Diseases 졸중여신경질병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1.4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0478
  • 国内刊号: 42-140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0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卒中与神经疾病》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张兆辉 曾庆杏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如何安全有效栓塞已破裂的颅内动脉瘤

    作者:李作贵;毛善平

    目的 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已破裂的动脉瘤(aneurysm,AN)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GDC栓塞颅内已破裂的AN 36例,前交通AN 12个,后交通AN 18个,大脑中AN 6个,按Hunt-Hess分级:Ⅱ级15例、Ⅲ级18例、Ⅳ级3例,对部分病例辅以篮筐技术、球囊Remodeling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技术以及蚕食技术.结果 成功栓塞36例颅内动脉瘤,其中完全填塞31例、次全填塞4例、部分填塞1例,随访0.5~7年,除1例术后1周死亡外,其余35例均未再出血.结论 根据导管操作熟练程度,医学工程所作设计理念以及术中对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能力分为各种层次,选择适应自己层次的病例,GDC栓塞颅内AN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谢龙舟;陈爱;徐靖文;叶朝阳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内压、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50例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治疗)50例,治疗前后以MMSE进行评分,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结果 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MMSE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0%)高于对照组(76.0%)(P<0.05);2组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安全、有效.

  • 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急性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作者:于芳苹;顾彬;赵迎春;蒋萍;吴英

    目的 检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动态变化,探讨S100B蛋白与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60例急性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 h内,第3、5、7、14 d血清S100B蛋白水平,并与大面积脑梗死组、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在发病后24 h内开始升高,第3d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 h内,第3、5、7、14d的血清S100B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也高于大面积脑梗死组(P<0.05).结论 血清S100B蛋白水平早期升高可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出血的参考指标.

  • CTA评价胚胎型大脑后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作者:曹志刚;祝婷

    目的 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随机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两个医院行颅脑多层螺旋CTA扫描的226例患者,排除存在脑外伤、手术、Moyamoya病、动静脉畸形、脉管炎等易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疾病的患者24例,202例纳入本组研究,将后交通动脉(PCoA)直接延续为同侧大脑后动脉交通后段,且后交通动脉血管外径大于同侧起源于基底动脉的大脑后动脉(PCA) P1段,定义为胚胎型大脑后循环.依据胚胎型大脑后循环患者的同侧大脑后动脉P1段是缺如或是发育纤细,分为完全胚胎型组和部分胚胎型组,大脑后动脉P1段血管外径大于同侧后交通动脉的患者为对照组,统计3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完全胚胎型大脑后循环34例,其中11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部分胚胎型大脑后循环20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0例,以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做比较,完全胚胎型组和部分胚胎型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比值比分别为1.448和3.027,进行Fisher's精确检验P值分别为0.391和0.0307.结论 部分胚胎型大脑后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增加有关,而完全胚胎型大脑后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关系.

  •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结梅;黄国志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预防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及改善上肢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Treat Group,TG)与对照组(Control Group,CG)2组.观察组运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并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上肢的运动功能.结果 观察组共发生肩手综合征4例(8.00%),对照组共发生肩手综合征12例(25.53%),观察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肢Fugl-Meyer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并能改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作者:包正军;刘琳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A)斑块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检测78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尿酸(U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及斑块.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UA水平及IMT值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内高尿酸(HUA)组TG、LDL水平较尿酸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脑梗死组内颈动脉粥样硬化亚组尿酸水平比较,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尿酸水平较IMT正常组高(P<0.05).结论 HUA血症可能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

  • 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病新型管理模式探索

    作者:王加才;熊毅;万俊刚;黄惠英

    目的 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高血压病新型健康促进模式,并探索该模式对乐山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病的干预效果.方法 建立由神经内科专业人员参与的监控管理、社区直接管理、患者及家庭组成的高血压病长程监控管理体系,并筛查出159例伴高血压病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方案.结果 该新型高血压病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脑卒中预防中的高血压病管理效果,平均收缩压下降23.7 mmHg、舒张压下降11.4 mmHg.经干预后血压控制率从9.4%提高到70.4%.高血压病患者的知晓率、用药率、控制达标率、依从性、控盐、运动等均明显提高.结论 该新型健康促进模式是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措施,能降低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血压水平,减少高危人群的脑卒中发病率,应加强社区的脑卒中知识教育.

  • 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风险

    作者:林志坚;车秀娟;程欣;董晶;谢闻悦;童晓欣;吴军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与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4.7±12.1)岁.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10 d后采集外周静脉血,运用全血阻抗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程度,0.5 mmol/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大于0欧姆即定义为AR,根据上述标准将患者分为AR及AS(aspirin sensitive,AS)组,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终点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心肌梗死、死亡.结果 110例患者中31例患者为AR,AR的发生率为28.2%;AR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大于AS组(P<0.05);AR组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大于AS组(22.6% vs 7.9%,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91,95%CI=0.024~0.946,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AR;2型糖尿病可能是AR发生的危险因素;AR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风险.

  • 三种亚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横向对比研究

    作者:张丽文;武兵;王秀梅;杨爱平

    目的 对三种亚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患者进行量表评定及横向对比研究.方法 采用神经心理学量表对21例遗忘型(a-MCI)、19例血管型MCI(v-MCI)和16例酒精依赖型MCI患者以及38名健康对照组(年龄≥60岁)进行比较,比较这几种亚型MCI的神经心理学特点.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各亚型的MMSE及CAMCOG-C总体量表评分差异均明显(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CI组在近记忆、定向、语言表达、计算、注意、思维方面均受损,差异明显(P均<0.05);远记忆、语言理解与执行能力相对保留,差异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v-MCI组在记忆、定向、语言表达、注意与执行功能均受损(P<0.05),语言理解、计算、思维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酒精依赖型MCI组在近记忆、远记忆、执行、注意及思维功能方面损害有显著性(P均<0.05).定向、语言能力、计算改变不明显;(2)各亚型组间MCI量表评分比较:a-MCI组与v-MCI组相比,CAMCOG-C总体评分及其子项中的近记忆受损显著,差异显著(P<0.05);酒精依赖型组与a-MCI组及v-MCI相比,CAMCOG-C总体评分及其子项中的语言能力、计算差异显著,酒精型MCI的语言能力及计算受损较轻;(3)a-MCI组及v-MCI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DS评分显著增高,具有明显差异(P<0.05),酒精依赖型MC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a-MCI组及v-MCI组GDS评分高于酒精依赖型MCI组(P<0.05).结论 三种不同亚型MCI认知损害均为多区域性,a-MCI主要表现为记忆损害,且以近记忆受损明显;v-MCI以执行功能损害为主,其它多项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酒精依赖型MCI除记忆及执行功能受损外,注意及思维等也不同程度存在损害;a-MCI及v-MCI较其他亚型更易出现抑郁倾向.

  • 脑梗死分型与睡眠结构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强;高薇薇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睡眠结构的差异及睡眠结构改变与睡眠障碍及抑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入组258例为收入本院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睡眠评价及多导睡眠监测,分析不同组别患者各睡眠参数的差异、各睡眠参数与睡眠障碍评分及抑郁评分的相关性、各组患者抑郁的发生率.结果 4组患者睡眠结构的差异均明显(P<0.05),组间比较皮层梗死组及脑干梗死组患者较其他2组患者均不同程度表现出觉醒时间、NREM1+2期延长及NREM 3+4期及REM期缩短(P<0.05).PSQI评分、HAMD评分与微觉醒指数、NREM 1+2期呈线性正相关(r>0,P<0.05),与NREM 3+4、REM期期呈线性负相关(r<0,P<0.05).4组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皮层下病变更容易出现睡眠结构紊乱,而睡眠结构的改变与睡眠障碍评分及脑梗死后抑郁评分有关,脑梗死后早期患者睡眠结构的改变可能更为明显.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阿尔茨海默病脑内可溶性Aβ清除作用的研究

    作者:汪琦;徐逸;王伟;潘邓记;朱舟

    目的 通过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侧脑室持续注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以观察SDF-1对脑内可溶性β淀粉样蛋白(Aβ)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28周龄的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和APP/PS1转基因小鼠分为对照组和SDF-1α干预组,分别予以侧脑室注射SDF-1α和PBS,1周1次,连续注射4周和8周.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脑内可溶性Aβ的水平,采用Wse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的水平.结果 SDF-1α侧脑室注射后APP/PS1小鼠脑内可溶性Aβ-40和Aβ-4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APP/PS1小鼠及WT小鼠脑内Iba-1水平较对照组增加.结论 SDF-1α侧脑室注射可能减少APP/PS1小鼠脑内可溶性Aβ的水平,其作用的机制可能是SDF-1α增加了脑内小胶质细胞由外周向中枢的募集,从而促进Aβ的吞噬清除.动员与趋化骨髓来源的小胶质细胞可能成为治疗AD的新靶点.

  • 脑梗死急性期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分析——附11例报道

    作者:赵媛;冯凯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梗死急性期合并肺栓塞患者的年龄、住院日期、可能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1);脑梗死急性期合并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FIB、Hcy、CRP、MPV、P-LCR水平均增高(P<0.0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合并肺栓塞不少见,临床无明显特异性,应高度重视高危患者,加强D二聚体、Hcy、CRP及血小板功能的检测意识,及时抗凝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东;张咏;潘金保;邓可;周中华;孙越鹏;龙倩

    目的 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4月治疗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7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无严重副作用.结论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改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脑缺血后处理与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阳月

    多年来研究者和临床医生致力于开展脑卒中后的缺血再灌注治疗,使得缺血的脑组织恢复血流、改善缺血,但同时也导致了再灌注损伤.而缺血后处理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探讨脑缺血后处理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主要回顾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缺血后处理的作用及研究现状.

    关键词:
  • 重症肌无力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作者:刘书平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疾病,以骨骼肌无力、晨轻暮重、症状有波动为主要临床特点.近年来老年MG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新发现的一些抗体(anti-MusK和anti-LRP4)能诊断原抗体检测难以诊断的MG,新的电生理诊断方法(单纤维肌电图和双神经刺激试验)能发现常规肌电图不能发现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传递障碍,新涌现的治疗药物(单抗隆抗体和粒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会给MG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对近年来的MG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 脑出血后血红蛋白及降解产物的毒性作用

    作者:辛亭;苏志强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有关脑出血后脑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大多认为在早期阶段主要由血肿直接压迫所致,后期主要是由红细胞的降解引发一系列损伤级联反应,释放出多种具有神经毒性物质对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造成损伤.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裂解释放的主要成分之一,在脑出血后脑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就脑出血后血红蛋白及其降解产物毒性反应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 非瓣膜性心房纤颤与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卜乔;周立春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AF根据病因可分为瓣膜性AF及非瓣膜性AF,前者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后者是指无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或心脏换瓣术后发生的心律失常.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AF患病率约为0.61%,非瓣膜性AF所占比例为65.2%[1].AF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AF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平均为5%,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群AF患者年发生率为12%[1].AF占所有脑卒中原因的15%~20%,有AF者与无AF者相比,脑卒中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和死亡的比例更高[2].目前AF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就非瓣膜性AF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分层评估和抗凝药物的应用现状予以综述.

    关键词:
  •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伴颅内多发钙化2例报道

    作者:郝悦含;胡庆哲;何志义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少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手足搐搦、症状性癫痫发作、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影像学可见颅内多发对称性钙化.现将本院收治的2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伴颅内多发钙化的病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邓燕芬;谢菊生;杨杰

    上消化道出血和肺内感染是重症神经内科患者常见的严重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往往导致病情加重、恶化甚至死亡,既增加医疗费用又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颅脑疾病导致应激性的急性胃粘膜病变发生率16%~47%,应激性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40%~80%[1].同样患者发生肺内感染的几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如何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是神经内科医生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 疑似食物中毒导致的A型胼胝体变性1例报道伴文献复习

    作者:王彦喆;姜美曦;李珊珊;李蕾;何志义

    一般认为胼胝体变性是由慢性乙醇中毒引起的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又称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 (MBD).本病于1903年由Marchiafava及Bignami两位病理学家进行详细表述并命名.我国学者在1994年首次报道.MBD患者以出现选择性的胼胝体部位对称性脱髓鞘为其病理特征,而临床表现方面则缺乏特异性,以往诊断主要靠尸检,由于神经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使本病的生前诊断及治疗成为现实.以往认为MBD由乙醇中毒引起.近年来非乙醇中毒引起的MBD报道越来越多,但由食物中毒导致的MBD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报道1例疑似食物中毒导致的A型MBD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关键词:
卒中与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Z1
1998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