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输注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阴性血液解决严重输血反应2例

    作者:贾桂欣;许彬;白月武

    临床资料患者1,女,53岁,以"周身乏力一年半,加重伴心悸,气短半个月"入院.体检:神清,重度贫血貌,肝脾无肿大.查血常规WBC 2.0×109/L,RBC 1.10×1012/L,PLT 215×109/L,Hb 59 g/L,入院后经骨穿后诊断为骨髓异常综合征(MDS-RA).

  • 干扰素-γ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君;梁标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原因不明,局限于肺组织的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疾病,呈慢性或亚急性过程,终导致心、肺功能衰竭.目前IPF发病机制不清楚,由于部分患者出现自身抗体,肺泡毛细血管上有免疫复合物沉积,而认为可能是自身免疫病.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制剂等抗炎治疗有一定效果,但疗效不理想,且有较多的不良反应.近年来有关干扰素-γ在肺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本文就此作综述.

  • 盐酸小檗碱纳米脂质体的优化制备方法及其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作者:李彩虹;王俊玲;周克元

    目的 优化盐酸小檗碱脂质体制备条件,以更好解决盐酸小檗碱药物毒性和生物利用度问题.方法 优化主动载药法制备盐酸小檗碱纳米脂质体,并对该脂质体进行包封率、粒径、形貌等考察,利用MTT法评价脂质体的生物安全性.结果 盐酸小檗碱脂质体优化制备工艺为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3:1,药物浓度为0.8 g·L-1,孵化温度为60℃.较低浓度(≤20 mg·L-1)的该脂质体,作用于HeLa细胞48 h后,存活率在80%以上.结论 利用优化工艺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达到83%,粒径在90 nm左右,明显提高了生物利用度.48 h内该脂质体比小糪碱纯品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小,预示这种改进的方法可能有助于改善药物的安全性.

  • 商陆抗病毒蛋白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陈瑞烈;林少锐;李忆璇;郑晓丹

    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pokeweed antiviral protein,PAP)是从美洲商陆属植物Phytolacca acinosa的不同生长阶段或不同组织中分离和纯化出来的一类具有酶功能的核糖体单链失活蛋白(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s,RIP).由于PAP具有特异的细胞毒特性,对细胞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以及广谱的抗病毒生物活性,而受到广大研究者的日益关注,本文就PAP抗病毒作用的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 细胞毒作用对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化学元素含量的影响

    作者:方政;史玉坤;黄为群;季莘;李荣

    目的通过观察细胞毒作用对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mf)化学元素含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宿主体内杀伤虫体的机制.方法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对细胞毒作用前后的周期型马来丝虫mf7种微量元素和2种常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所测的周期型马来丝虫mf7种微量元素中铁(Fe)含量高;镉(Cd)含量低.常量元素钙(Ca)高于镁(Mg).经细胞毒作用后虫体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含量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微量元素中的铁(Fe)、铜(Cu)、锰(Mn)、铬(Cr)、镉(Cd)铝(Al)和常量元素中的镁(Mg)下降显著(P<0.01).结论经细胞毒作用后虫体内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大量丢失,造成其营养代谢和生理功能的障碍,可能是宿主体内杀伤丝虫mf,导致虫体死亡的因素之一.

  • A型流感病毒PB1-F2研究进展

    作者:赵朴;郑玉姝;贾贝贝;刘兴友;李海燕

    在全面搜索病毒感染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呈递的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抗原时,Chen等[1]发现一个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CTL)肽不与IAV任一个鉴定的已知标准开放读码框相符.

  • 病毒的抗凋亡机制

    作者:吴玉水;朱忠勇

    宿主可利用细胞凋亡机制来对抗病毒的侵入。在细胞凋亡发生过程中,宿主细胞与病毒蛋白及核酸均被破坏。对机体来说,为防止病毒扩散,及时清除掉受病毒感染的细胞比保护它更有益。反之,延长受感染细胞的寿命则对病毒复制有利。受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可由病毒特异性的细胞毒T细胞(CTL)介导,也可以在无外界信号刺激情况下自发产生。即使在无抗病毒免疫反应的情况下,有些病毒如疱疹病毒、痘病毒、昆虫杆状病毒等的复制过程也可伴有感染细胞的凋亡。但有些病毒如Ⅰ型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和乙型肝炎病毒等的复制过程中,并不一定导致感染细胞的凋亡。病毒具有许多抗细胞凋亡和抗CTL活性的机制,一些含较大基因组的病毒(如疱疹病毒、痘病毒等)编码免疫调节分子和凋亡调节因子,而有些病毒则通过降低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以延长感染细胞的存活期。以下简要概述近年来对一些病毒干扰宿主细胞凋亡及逃逸细胞毒T细胞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 肿瘤医院护士化疗职业防护知信行调查

    作者:王惠婷;吴春华;李巧霞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等的变化,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2].肿瘤医院虽已成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但因某些原因,如:医生不能及时开出化疗医嘱,导致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能按时接收化疗医嘱;或患者病情变化需要更改治疗方案等,护士需要在病区治疗室配置部分化疗药物.现阶段使用的化疗药物大多为细胞毒制剂,护士在给患者执行化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通过呼吸道吸入、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或经口吞食等途径长期低剂量接触,对操作人员具有潜在的职业危害[3].

  • 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于民权;许立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利用噻唑蓝法(MTT)评价环维黄杨星D(CVB-D)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增长抑制的IC50,观察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形态和细胞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影响.结果:CVB-D作用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48小时后,可明显地抑制细胞增值,其IC50是111.47μmol/L,并且能够导致细胞发生皱缩和空泡化,48小时后细胞上清液中LDH漏出率明显蝽加.结论:CVB-D在体外对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转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总RNA对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白血病作用的体外研究

    作者:饶燕飞;邹湉;杨桂玲;王小中;丁伟荣

    目的:体外诱导和鉴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CML-DC),并探讨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总RNA体外转染对其介导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分离14例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rhIL-4、rhGM-CSF、rhTNF-α诱导培养CML-DC。分别于培养第1、3、6、14d用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学表型,染色体G显带技术检测其染色体核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并于CML-DC培养第5d,加入CML细胞总RNA脂质体转染,或裸总RNA转染,或不加任何试剂继续培养的DC,共三种CML-DC,分别致敏T淋巴细胞,另设以IL-2培养的T淋巴细胞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的致敏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CML 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前CD1α、CD83表达均在5%以下。而诱导成熟的CML-DC细胞CD1a、CD8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13±3.43%、26.76±2.79%,较诱导前均明显增高(P<0.01)。CML-DC细胞均存在Ph1染色体,并表达bcr-abl融合基因。总RNA脂质体转染CML-DC、裸总RNA转染CML-DC、单纯CML-DC分别致敏的T淋巴细胞在效:靶比为20:1时对CML单个核细胞的杀伤效率分别为75.33±3.11%、37.23±2.92%、29.62±1.6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87±3.43%,P<0.01)。总RNA脂质体转染的CML-DC所诱导的CTL杀伤活性强,与后三组杀伤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CML-DC既具有CML白血病源性,又具有DC细胞的特性,并能诱导特异性CTL杀伤白血病细胞。经脂质体转染CML细胞总RNA可以提高CML-DC介导的CTL特异性杀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

  • 卡介苗膀胱内灌注防治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

    作者:王晋;王仁顺

    膀胱移行细胞癌(Superficial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是泌尿系发病率高的肿瘤,浅表性(T2、T1、Tis)占70%~80%,是多中心性疾病,不但膀胱本身而且泌尿系其他器官也可同时或相继发病,经尿道电切(TURBT)是治疗浅表性BTCC的首选方法,但术后复发率高达75%左右,多在2年以内发生,故术后应采取抗复发措施.膀胱灌注细胞毒药物防治浅表BTCC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作用时间维持不长,效果不甚满意,1976年Morales[1]首先应用卡介苗(BCG)膀胱内灌注防治浅表BTCC,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病的处理开辟了新途径,并很快得到推广,其效果优于化疗药物膀胱灌注[2].

  • 肿瘤活化前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作者:李铭东;吉民

    全身性细胞毒抗肿瘤药前药的活化仅在肿瘤组织发生(tumour-activated prodrugs TAP),而不在正常组织发生,借助其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的差异,抗肿瘤药前药可提高肿瘤细胞的选择性,从而降低毒副作用.提高抗肿瘤药前药选择性的方法主要有:利用肿瘤独特的生理学性质,如选择性酶表达,组织缺氧,较低的细胞外pH值;利用肿瘤特异性传输技术,如外源性酶活化前药利用单克隆抗体输送前药到达肿瘤部位(antibody-directed enzyme-prodrug therapy ADEPT),或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肿瘤细胞DNA上构建含相应酶的基因(gene-directed enzyme prodrug therapy GDEPT).

  • 野桃树根对肝癌细胞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祝金泉;黄德强;张焜和;陈江;胡伟;谢勇;吕农华;王崇文

    目的:探讨野桃树根对肝癌细胞毒作用.方法:肝癌细胞株与野桃树根浸出液共同体外培养,MTT法测细胞毒作用.结果:0.2%,0.1%,0.05%,0.025%浓度的野桃树根浸出液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77.97%,64.06%,36.34%,33.75%;0.2%,0.1%,0.05%,0.025%,0.0125%浓度的野桃树根浸出液对SK-HEP-1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00%,100%,100%,88.98%,82.64%.结论:野桃树根浸出液在体外对肝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 我院化疗药物配置室构建及运行体会

    作者:邱想英;曾玉婷

    化疗作为肿瘤三大常规治疗手段之一,虽起步晚,却是肿瘤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1].但多数化疗药物为细胞毒制剂,属非选择性,在抗肿瘤的同时,也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可致畸、致突变性和致癌等,危害操作配制者,并导致环境污染.近些年来,国人也强烈意识到此危害,各大医疗单位陆续建立起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室),配备生物安全柜,将化疗药物进行集中配置与管理,切实做好化疗防护.2009年1月,我院临床肿瘤中心化疗药物配置室正式投入使用,现将其构建和工作运行体会报告如下.

  •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皂苷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作者:徐蕾;宋清平;杨爽;于明明;王远红;姜廷福;吕志华

    目的 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内皂苷类成分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研究纯化皂苷的抗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 以鲜仿刺参为原材料,选用60%的乙醇溶液从海参中提取出海参皂苷,然后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大孔树脂法、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海参皂苷,采用LTQ Orbitrap XL 质谱、Jeol JNM-ECP 600核磁技术对得到的海参皂苷进行结构鉴定,以人肺癌细胞(A549)、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肺腺癌细胞(NCI-H1975)和正常肝细胞(L1-02)为对象对纯化皂苷抗肿瘤细胞毒活性进行研究.结果 从鲜仿刺参同时得到3种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Holotoxin D、Holotoxin B1和Holotoxin A1.3种皂苷的细胞毒活性具有一致性,对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率,抑制率均随皂苷单体浓度增大而增大,且到达一定浓度后趋于稳定,均呈现弱效抑制作用.结论 从鲜仿刺参中同时纯化得到Holotoxin D,Holotoxin B1和Holotoxin A1,比例为1∶7.97∶14.94.3种皂苷单体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Holotoxin D抗肿瘤活性为首次报道,本研究为以后的肿瘤药物的筛选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西瑁岛软珊瑚Sinularia sp.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李松威;姚励功;梁林富;郭跃伟

    目的 对采自中国南海西瑁岛的软珊瑚Sinulariasp.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综合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 结合NMR和MS等波谱数据分析并对比文献数据, 对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选用A549和HL-60细胞株, 采用CCK-8筛选方法, 对化合物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 从软珊瑚Sinulariasp.中共分离鉴定了10个甾体化合物, 包括8个孕甾烷及其苷类化合物:3β-羟基-5, 20-二烯孕甾烷乙酸酯 (1), 20-烯-3-酮孕甾烷 (2), 1, 20-二烯-3-酮孕甾烷 (3), 1, 4, 20-三烯-3-酮孕甾烷 (4), 3β-羟基-20-烯孕甾烷 (5), 3β-羟基-5, 20-二烯孕甾烷 (6), 1, 4-二烯-3-酮-20α-羟基孕甾烷乙酸酯 (7), 3β-羟基-5, 20-二烯孕甾烷吡喃岩藻糖苷 (8);1个麦角甾烷类化合物: (22E, 24R) -3β, 5α, 6β-三羟基-7, 22-二烯麦角甾烷 (9) 和1个胆甾烷类化合物: (20S) -1, 4-二烯-3, 16-二酮-20β-羟基胆甾烷 (10) .结论 化合物1~10对A549细胞株均未表现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但化合物4和7对HL-60细胞株具有中等的细胞毒活性, 其IC50值分别为1.61和3.26μmol/L.

    关键词: 软珊瑚 甾体 细胞毒
  • 2株大白鲨鳃部来源青霉生物碱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冯妍;韩金媛;张翼;苏煦;ESSMANN Frank;GROND Stephanie

    目的 探索大白鲨鳃部共附生真菌菌株Penicillium sp.BP2T2和Penicillium sp.TBG2-2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 利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质谱、一维与二维核磁共振谱、比旋光测定和圆二色谱来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结晶紫法评价化合物细胞毒活性,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评价卤虫Artemia salina致死活性,采用纸片法评价其抗菌活性.结果 从菌株Penicillium sp.BP2T2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到1个生物碱Meleagrin(1),从菌株Penicillium sp.TBG2-2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到3个生物碱,分别为fructigenine A(2)、(—)-cyclopenol(3)和viridicatol (4).化合物1、2和4显示了对人结肠癌H CT 116细胞株的细胞毒性,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1、40.5和59.0μg/mL,并显示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氏菌弱的抑菌活性,25 μg/片剂量下抑菌圈直径为7.5~8.0 mm.化合物2对卤虫的24 h半致死浓度为125 μg/mL.结论 首次报道从鲨鱼鳃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以及化合物1、2和4对HCT116细胞株的细胞毒性,鲨鱼鳃真菌作为研究较少的真菌资源在产生生物碱等次生代谢产物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 黄河三角洲植物真菌的分离、活性菌株筛选及活性产物鉴定

    作者:许言超;刘培培;王乂;朱伟明

    目的 从黄河三角洲植物中分离真菌,筛选具有抗菌或抗肿瘤活性菌株,分离鉴定活性成分.方法 蔗糖密度梯度法分离菌株,对其发酵物进行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活性筛选,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河三角洲的9种植物样品中分离纯化真菌136株,筛选得到具有抑菌活性菌株25株、具有细胞毒活性菌株17株,并从1株枝孢属真菌Cla-dosporium sp.OUCMDZ-2046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对白色念珠菌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桔青霉素.结论 黄河三角洲的植物真菌具有开发为药用活性菌株的潜力.

  • 海洋放线菌分离及菌株Streptomyces sp.AH17-3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作者:崔萌纳;袭蕊;李德海;顾谦群;朱天骄

    目的 对海洋放线菌进行分离及抗肿瘤活性筛选,并对一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海洋放线菌AH17-3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溶剂萃取、柱色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对菌株AH17-3的发酵产物进行化学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方法并参阅文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以SRB法评价化舍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海洋样品中分离放线菌174株,从菌株AH17-3中分离得到了4个聚酮类化合物,经鉴定其结构分别为germicidin A(1)、germicidin B(2)、daidzein(3)、genistein(4).其中化合物1具有弱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为3.5×10-7M.结论 海洋放线菌是重要的药用微生物资源,化合物1,2均为首次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得到.

  • 南极海洋真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 PR4-1-3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作者:马红艳;李德海;顾谦群;朱天骄

    对一株具有明显细胞毒活性的南极海洋真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 PR4 -1-3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溶剂萃取、柱色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对菌株发酵产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手段进行化学结构鉴定,以SRB法评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采用CPE方法对化合物1和2进行抗H1N1甲型流感病毒活性测试.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5个芳香酚醌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secalonic acid D(1)、secalonic acid F(2)、chrysophanol(3)、emodin(4)和citreorosein(5).这几个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在50μg·mL-1时,对H1N1病毒的抑制率为50%,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南极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得到,并初步发现secalonic acid D具有一定的抗H1N1病毒活性.

337 条记录 11/17 页 « 12...891011121314...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