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烯酰胺中毒对大鼠脊髓细胞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丙烯酰胺(ACR)亚慢染毒对大鼠脊髓细胞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中毒性神经病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180~230 g)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以ACR20、40mg/kg(每周3次)腹腔注射雄性2个月,对照组给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
翼核果素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细胞骨架蛋白F-actin的影响
目的:研究翼核果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翼核果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HE、吖啶橙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周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形态学变化.结果:翼核果素可明显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作用于HepG2细胞24 h的IC50值为124.77 μmol·L-1.显微镜可见细胞核变形、染色体聚集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60、90 μmol·L-1翼核果素给药组细胞凋亡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G2/M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呈现解聚断裂状态.结论:翼核果素可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细胞骨架蛋白F-actin解聚有关.
-
梓醇对高糖致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破坏的保护作用研究
梓醇为地黄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缓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水肿,促进内皮细胞存活与增殖作用.而其是否对高血糖引发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间紧密连接损伤具保护作用还未知.该文评价了梓醇对高糖致大鼠BMECs紧密连接破坏的保护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原代分离7~15 d SD大鼠BMECs,经30 mmol·L-1高糖损伤后,观察梓醇对其存活率、内皮素-1分泌、跨膜电阻、紧密连接超微结构、骨架蛋白F-actin重构、紧密连接蛋白和黏附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梓醇(0.3,3.0,30.1 μmol·L-1)呈剂量依赖性提高BMECs存活率、降低内皮素-1的分泌、提高BMECs间跨膜电阻;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其还能增强BMECs间紧密连接;免疫荧光染色证实梓醇上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ZO-1的表达,逆转高糖所致F-actin细胞骨架重排;q-PCR结果也进一步证实梓醇呈剂量依赖性上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occludin,ZO-1,ZO-2,ZO-3和黏附连接蛋白α-actintin,vinculin,cateinins的mRNA表达(P<0.05).该研究表明梓醇对高糖致BMECs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细胞间紧密连接与黏附连接表达,逆转细胞骨架蛋白F-actin重构有关.
-
扣带素--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新靶点
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顶端的紧密连接是构成旁细胞屏障的重要结构。紧密连接由跨膜蛋白和胞浆蛋白组成,其中胞浆蛋白作为桥梁连接跨膜蛋白和细胞骨架蛋白,因此在决定紧密连接结构的完整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血管内皮中特异性表达的重要胞浆蛋白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扣带素(cingulin)是1988年发现的一种紧密连接胞浆蛋白,已有研究表明 cingulin 在上皮细胞中参与调控紧密连接跨膜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的增殖能力。然而,cingulin 在血管内皮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作者首先使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到人皮肤、脑和肺组织的血管内皮上存在 cingulin 特异性的表达,其与经典的紧密连接粘连蛋白(zonula occludens-1,ZO-1)存在共定位。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过表达 cingulin 可增加紧密连接链的长度,增加跨内皮细胞电阻值,并降低分子量为376 Da 和70000 Da 荧光示踪分子的通透性;而在敲低 cingulin的小鼠内皮细胞中,低分子量荧光示踪分子的通透性显著增加,这提示 cingulin 可经促进紧密连接的形成进而增强内皮细胞的旁细胞屏障功能。进一步,作者在 cingulin 敲除小鼠中通过尾静脉注射生物素(作为旁细胞途径示踪分子)后发现,菱形窝下缘后区的神经元以及浦肯野细胞均呈现生物素阳性染色,提示在这些部位的血脑屏障受到了破坏。以上结果表明,cin-gulin 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其机制与调节紧密连接结构的形成和稳定性有关,这为将来治疗脑和外周器官的血管渗透综合症提供了新思路。
-
LFA-1与配体ICAM-1黏附分子功能的研究进展
LFA-1和ICAM-1介导的跨膜双向信号传递在淋巴细胞渗出、活化、黏附、免疫监视、免疫突触形成中都起到重要作用.LFA-1与ICAM-1转导信号依赖于两者之间结合能力的变化.LFA-1对ICAM-1结合能力的调节是一动态过程,LFA-1的亲和力和亲合力变化是两种主要调节方式.LFA-1亚单位的磷酸化、细胞骨架蛋白talin1在LFA-1和ICAM-1信号调节中起重要作用.LFA-1和ICAM-1还可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促进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本文就LFA-1结合能力的调节、LFA-1亚单位的磷酸化调节、talin1在LFA-1和ICAM-1信号转导中的作用、LFA-1与ICAM-1的协同刺激信号进行了综述.
-
细胞角蛋白染色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所有哺乳类动物细胞质都含有复杂的细胞骨架蛋白包括Ⅰ微丝、微管以及中间丝,中间微丝有6种类型:细胞角蛋白Ⅰ及Ⅱ型、结蛋白、波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神经纤维组成,细胞角蛋白是为复杂的中间丝,Moll等将细胞角蛋白分成20种.细胞角蛋白又可根据等电点的不同分为酸性及碱性,一般而言,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细胞角蛋白总是与大的细胞角蛋白配对;而酸性细胞角蛋白总是与碱性细胞角蛋白配对,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类型上皮细胞表达不同的细胞角蛋白.上皮组织恶变后,其表达的细胞角蛋白与正常组织基本相同,因此,细胞角蛋白的表达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本文将主要探讨不同肿瘤的角蛋白的表达[1].
-
细胞骨架与机械信号传导:椎间盘突出机制研究的新靶点
椎间盘突出的起始病因不清.作用于椎间盘上的非正常机械力及其导致的细胞外基质代谢变化是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起始原因.细胞骨架蛋白如肌动蛋白、微管蛋白和波形蛋白是机械信号传导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胞外机械刺激信号转换为细胞生物学反应,以帮助维持椎间盘组织胞外基质成分的正常代谢和更新.多种因素尤其是年龄会导致椎间盘细胞中细胞骨架蛋白结构和表达的改变,影响细胞应对不同机械力刺激时胞内信号传导能力,导致椎间盘组织胞外基质成分代谢和结构改变,终诱发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对于机械力与细胞骨架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由椎间盘突出所引起的腰背痛和腰腿痛提供新的思路.
-
离子通道病的研究现状与治疗
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可分为两大类:原发性心电疾病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原发性心电疾病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一类以心电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长QT综合征(LQTS)、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室颤(IVF)、儿茶酚胺介导的多形性室速(CPVT)、孤立性房颤,可能还包括遗传性心脏传导阻滞、不可预测的夜间猝死综合征、婴儿猝死综合征、短QT综合征等.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则是心肌病伴发室速,包括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扩张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近十多年来,分子遗传学、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心脏病学的结合使这些疾病的分子致病机制得以阐明.到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原发性心电疾病都是由编码各主要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这类病可通称为"通道病".相反,在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中发现的致病基因主要影响肌纤维膜和细胞骨架蛋白.以下概述各种离子通道病的研究现状及治疗.
-
米非司酮对早期妊娠妇女绒毛组织中波形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波形蛋白是一种细胞骨架蛋白[1],它在维持细胞和细胞器的形态、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3].为了解波形蛋白在早期妊娠妇女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米非司酮对其表达的影响,我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组化、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结合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位和检测早期妊娠妇女绒毛组织中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比较米非司酮作用前后的变化,旨在探讨米非司酮抗早孕的机理.
-
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主韧带和阴道前壁组织中钙蛋白酶2及钙蛋白酶抑制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组织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其他盆腔脏器的位置和功能发生异常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及压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POP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发病机制尚小清楚.目前研究认为,POP的发生与盆底支持组织结构功能完整性的破坏密切相关[1].钙蛋白酶( calpain)是人体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中性蛋白酶,并和各类细胞骨架蛋白的降解密切相关,在肌纤维、胶原以及其他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受影响将导致支持组织失去弹性,盆底松弛、PFD相继发生.在病理状态下,细胞中常常伴有Ca2+体内平衡失衡的情况,并伴随有钙蛋白酶底物的蛋白质水解.其中钙蛋白酶2则可能在病理情况下才能被激活,导致疾病发生.钙蛋白酶抑制蛋白( calpastatin)是细胞内专一抑制钙蛋白酶活性的蛋白质,该蛋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的特异性钙蛋白酶家族抑制剂,与钙蛋白酶共存,起负调节作用.钙蛋白酶抑制蛋白调节钙蛋白酶活化所致的蛋白降解,它可以识别钙蛋白酶与钙结合引起的构象变化,并与之结合,在各种组织中均可表达,可能与盆底组织的重塑有内在联系,构成女性POP的发病基础.本研究通过测定子宫脱垂患者主韧带、阴道前壁组织中钙蛋白酶2、钙蛋白酶抑制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与POP的关系.
-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新生鼠肾小管上皮细胞calpain的影响
calpain是一种钙依赖性半胱氨酸蛋白酶,钙离子浓度升高使其激活.细胞骨架蛋白和膜蛋白都是calpain的水解底物.过去calpain被认为介导了缺氧对心脏、肝脏和大脑所致的损伤.
-
晶状体中钙蛋白酶的研究
钙蛋白酶(calpain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包括晶状体在内的人全身各脏器组织中的钙离子浓度依赖性中性蛋白酶.在人的晶状体中m-钙蛋白酶的表达占主导地位,同时存在内源性抑制剂--钙蛋白酶抑制剂(calpastatin).各种原因引起的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可激活钙蛋白酶,使晶状体内的晶状体蛋白、细胞骨架蛋白和膜蛋白等多种蛋白质发生水解,从而导致白内障形成.钙蛋白酶的抑制剂可不同程度地抑制蛋白的水解作用,从而降低高钙引起的晶状体透明度的丧失,可为白内障的药物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
细胞骨架及相关蛋白在人牙周韧带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目的 探讨人牙周韧带细胞(PDLCs)成骨分化过程中细胞骨架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模式及其可能的功能作用.方法 酶消化法培养PDLC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vimentin的表达;取诱导前(对照组)及矿化诱导7、14和21 d的PDLCs,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vimentin、actin、caldesmon(CaD)、tropomyosin(Tm)和 annexin A4 mRNA的表达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结果 PDLCs表达丰富的vimentin;Vimentin、actin、CaD和Tm mRNA的表达在诱导7 d组下调,诱导14 d组和21 d组逐渐上调;Annexin A4 mRNA的表达在诱导7 d组表现为上调,诱导14 d组和21 d组逐渐下调;Vimentin的mRNA表达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aD和Tm在诱导7 d组与14 d组之间的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tin和annexin A4在对照组与诱导21 d组之间的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显示类似的表达趋势.结论 在PDLCs成骨分化过程中,一组细胞骨架及细胞骨架蛋白相关蛋白呈现相似的表达变化,提示其参与调节PDLCs成骨分化.
-
运动对结蛋白的影响
大量的形态学研究表明离心运动会诱导骨骼肌损伤.肌原纤维z线和结蛋白(desmin)细胞骨架破坏是在离心收缩后的损伤肌纤维中观察到的典型特征[1,2].本文分析了运动对细胞骨架蛋白--desmin的影响,并从desmin角度讨论了离心运动造成骨骼肌损伤的可能机制.
-
结蛋白和波形蛋白在肌肉损伤和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Lazarides和Hubbard[4]于1976年首次证实结蛋白(desmin)的存在,随后Frank[10]在1978年又从细胞中发现了波形蛋白(vimentin).这两种细胞骨架蛋白的发现为肌肉病理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关于这两种蛋白在肌肉病理过程中的表达、意义和作用的文献日益增多,研究涉及到肌病病理、肌源性肿瘤的判定、心肌动力学、以及血管平滑肌动力学等众多领域[6、9、17-19].``
-
钙蛋白酶及其抑制蛋白研究进展
自首次报道钙离子依赖性蛋白酶(Calpain)以来,Calpain家族中至少有14个成员被确定,它们的化学和生物学功能也被广泛研究,如Calpain参与细胞骨架蛋白重整、细胞转化和迁移、缩短细胞周期[1].
-
三邻甲苯基磷酸酯对鸡大脑组织细胞骨架蛋白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邻甲苯基磷酸酯(TOCP)中毒引起迟发性神经毒性的机制.方法用Western印迹方法测定了TOCP中毒后鸡大脑组织中高分子量神经丝蛋白(NF-H)、中分子量神经丝蛋白(NF-M)、低分子量神经丝蛋白(NF-L)、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及β-微丝蛋白6种细胞骨架蛋白的相对含量.结果鸡大脑组织沉淀中,NF-H在TOCP 375和750 mg·kg-1组分别降低23%和47%(P<0.01);而在上清中,分别升高31%(P<0.05)和215%(P<0.01).NF-M在沉淀中750 mg·kg-1组降低47%(P<0.01);而在上清中分别升高248%和233%(P<0.01).NF-L在沉淀中750 mg·kg-1组升高17%(P<0.05);在上清中也分别升高220%和197%(P<0.01).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和β-微丝蛋白在上清和沉淀中相对含量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大脑组织中神经丝含量改变较微管和微丝蛋白明显,这种变化可能与TOCP引起的迟发性神经毒性有关.
-
自由基与Alzheimer病
Alzheimer病(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原因,然而自90年前首次对其临床表现及神经病理学问题阐述至今,其病因、病机仍不十分清楚.病理学的研究表明,AD涉及局部特殊神经元的脱失、突触病变、神经元纤维缠结(NFT)和以老年斑(SP)为特征的细胞内外蛋白的沉积.其神经病理学的主要变化包括细胞骨架蛋白(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β-淀粉样蛋白(Aβ)及其前体的代谢异常和载脂蛋白-E(Apo-E)的多态性等.另有证据表明脑葡萄糖代谢异常、线粒体功能紊乱、兴奋性毒性物质、免疫损伤和高级糖化终产物(AGEs)的生物合成均在AD的病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β-连接素、P53的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比较
β-连接素是一种细胞骨架蛋白,具有信号传导和细胞粘附两大功能.β-连接素过度表达而干扰P53的降解,从而导致P53的蓄积.正常的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而它的突变则是一种癌基因,可引起癌痛[1].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β-连接素和P53的表达.
-
P120蛋白与恶性肿癌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对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研究表明,肿瘤的本质是基因病.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可能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灭肿瘤抑制基因,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被转化的部分细胞变种克隆性扩增并异质化,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的能力,形成恶性肿瘤.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已知许多细胞间信息传递分子参与该过程,而近几年来作为原癌基因编码(或产物)的重要的信号转导蛋白、信号转导分子与肿瘤之间的关系的发现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加活跃,例如对连环蛋白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的认识把细胞粘附分子与肿瘤恶性行为的关系研究推向新的阶段.连环蛋白是细胞骨架蛋白和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能与钙粘附蛋白胞内肽段结合,参与细胞粘附、生长、增殖等过程.现就P120ctn蛋白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