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呼吸道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进展及对灾后救援的指导

    作者:邓静静;徐爱晖

    病毒学是一门起步较晚的学科,1898年荷兰人Beijerink证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滤过性病原引起,奠定了病毒是一种新的微生物的基础。在此后10多年内相继发现了包括鸡瘟病毒、狂犬病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劳斯肉瘤病毒等10多种病毒。二十世纪30年代,实验动物、鸡胚和细胞培养技术的产生,成功地分离和培养了许多动物病毒,对病毒的检测方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再之后的体外培养细胞已经是分离、鉴定和大量培养病毒的简便而又十分有效的工具。到了五十年代,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为病毒的检测提供了另一种手段。与此同时,1942年荧光素标记抗体应用于微生物检测,1956年创建了放射免疫法,1966年的酶标记抗体细胞染色法,1971年改进后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皆对病毒的检测产生了重大影响, ELISA法至今仍是病毒快速检测的重要手段。然而,1953年Watson和Crick阐明DNA的双螺旋结构,开创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借着这个发展,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也应运而生。病毒基因的克隆、修饰、测序乃至人工合成,已是当今病毒快速检测的首选方法,为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 乙胺噻嗪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者:刘义;刘婉珠;王维信

    目的探讨乙胺噻嗪抗心律失常作用是否与抑制慢反应心肌细胞有关.方法在体外培养大白鼠乳鼠心室肌细胞,采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和细胞内动作电位记录方法,研究乙胺噻嗪对这种慢反应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传导性和动作电位时程等电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 0.1~5.0 μmol*L-1 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自发性搏动频率,大抑制率为 52%,半效抑制浓度为 0.17 μmol*L-1;乙胺噻嗪作用心肌细胞后15~30 min,对搏动频率的抑制作用开始达稳态;2.5 μmol*L-1乙胺噻嗪负性频率作用达稳态时,部分对抗了 2 mmol*L-1氯化钙和 1 μmol*L-1异丙肾上腺素的正性频率作用,完全对抗了 0.2 mg*L-1乌头碱的正性频率作用;0.3、0.9、2.5 μmol*L-1 乙胺噻嗪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动作电位参数APA、OS、Vmax、SP4和MDP,剂量依赖性延长动作电位周期长度SCL,0.9、2.5 μmol*L-1 略延长APD90.结论乙胺噻嗪对慢反应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传导有明显抑制作用、略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乙胺噻嗪对慢反应心肌细胞自律性的抑制可能与抑制Ca2+和Na+,特别是Na+的作用有关.

  • 成年兔心耳组织体外培养扩增心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朱正艳;严中亚;翟志敏;汪健;周珞平;胡闻

    目的探讨成年兔心耳组织体外培养扩增心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选新西兰成年兔11只,分别取少量心耳组织,酶解法制成细胞悬液,体外培养.于培养0、12、26、40 d进行细胞计数;培养12、26 d测定细胞染色体含量;培养0、40 d,取部分细胞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计算心肌细胞百分比;培养26 d,电镜检查细胞的超微结构;培养12 d,取部分细胞置-80℃冷冻保存,8周后快速解冻,体外继续培养观察.结果细胞计数分别为(0.54±0.06)×107、(7.38±0.73)×107、(58.00±16.14)×107、(24.91±11.86)×107;DNA 含量测定S期细胞分别为22.2%、56.5%;免疫组化判定心肌细胞的比例分别为82%±11%、87%±18%;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肌原纤维的横纹;冷冻的心肌细胞快速解冻后,体外培养可继续生长扩增.结论成年兔心耳组织来源的心肌细胞,在有限的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数目可扩增,其亚显微结构和成分基本稳定.

    关键词: 心房 心肌 培养细胞
  • 肝基质与MNNG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糖细胞化学作用的研究

    作者:明珍平;钟沁萍;董惠芬;蒋明森;张兆仁

    目的研究肝基质与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糖类物质的影响.方法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分别接种于普通小盖玻片(实验1组)和铺敷有肝基质的小盖玻片上(随机分为实验2组和3组),培养于含20%小牛血清及常量抗生素的RPMI-1640常规培养基中.培养第4d,实验1组和3组细胞分别在含3μg/ml MNNG的常规培养基中培养48h,彻底清洗后继续用常规培养基培养;实验2组细胞用不含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相同时间.培养第4w,均换用含5%小牛血清的低血清培养基培养.培养第5~7w,每周取各组细胞进行高碘酸雪夫(PAS)染色和唾液淀粉酶处理后的PAS染色,观察培养细胞内糖类物质的含量及分布变化.取培养第6w(MNNG作用后第5w)的各组染色细胞,用HPIAS-2000图像分析仪测定细胞内代表糖含量的光密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3组细胞与实验1、2组比较,PAS染色显示的四种类型细胞其着色均显著增强,淀粉酶处理后的PAS染色显示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培养过程中,第二类细胞数目逐渐增多,体积增大;分裂细胞增多.这种状况在MNNG处理后第5w为明显.结论肝基质和MNNG联合可显著增强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的糖代谢和分裂增殖能力,二者具协同作用能力.

  • 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SDH和LDH细胞化学研究

    作者:董惠芬;蒋明森;刘晴;钟沁萍;朱俊勇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分布及变化规律,了解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的能量代谢类型.方法将虫龄26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接种于小盖玻片上,培养于RPMI-1640含20%小牛血清附加常量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定时运用Pearson法进行SDH和LDH染色,用Olympus-BH2显微镜观察并拍照,用HPIAS-2000图像分析仪测量其含量,并作统计分析.结果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均具有SDH和LDH活性,两者均分布在细胞质内.培养1d细胞的SDH和LDH活性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其活性逐渐减弱,其中SDH活性下降较快,培养5d大部分细胞SDH活性已极弱;而LDH活性下降则较缓,培养56d细胞仍具LDH活性.结论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的能量代谢类型与成虫相似,既存在三羧酸循环需氧型呼吸链,也具有无氧糖酵解,但以无氧糖酵解为主.

  • 恒稳电磁场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LDH的影响

    作者:黄晶晶;董惠芬;明珍平;钟沁萍;蒋明森;李霞;周响玲

    目的 以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为评价指标,探讨恒稳电磁场对感染21d虫龄的日本血吸虫童虫培养细胞LDH的影响,筛选恒稳电磁场作用的适强度与时间.方法 将虫龄为21d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接种于小盖玻片上,培养于常规培养基中.接种后第2d,将一部分细胞分别置于强度为0Gs(对照)、5Gs、10Gs、15Gs、20Gs、25Gs的恒稳电磁场中作用48h;另一部分置于20Gs磁场强度中分别作用为0h(对照)、12h、24h、36h、48h、60h、72h.然后运用酶细胞化学方法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培养细胞进行LDH染色,Olympus-BH2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HIPAS-2000图像分析仪测定其含量,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日本血吸虫童虫培养细胞经不同强度恒稳磁场处理后其LDH着色均比对照组深,其中20Gs组的着色深,其次是15Gs组,再是10Gs组,5Gs组与25Gs组细胞的着色相似,为浅;统计分析显示,恒稳磁场处理后的各组培养细胞其LDH活性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显著(q5/0=32.7054,q10/0=51.1946,q15/0= 74.6917,q20/0=82.5062,q25/0=33.5342,P《0.01);各处理组之间两两比较,除5Gs与25Gs组间差别不显著(q5/25= 0.4181,P》0.05)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20=49.5414,q5/15=41.4658,q5/10=18.33163,q10/25= 18.1466,q10/20=31.3085,q10/15= 23.0460,q15/25= 41.5878,q15/20= 8.5468,q20/25= 49.7640,P《0.01).相同磁场强度作用不同时间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的LDH逐渐变深,48h时达到深,之后逐渐变浅;统计分析表明,不管磁场作用多长时间,培养细胞的LDH活性均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各实验组之间两两比较亦然.结论 恒稳电磁场可以明显增强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的LDH活性,其佳作用强度与时间分别为20Gs、48h.

  • 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的某些分子生物学特性

    作者:章金刚

    内源性反转录病毒(Endogenous Retrovirus,ERV)是指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外培养细胞基因组内的反转录病毒.已经分离或观察到这类病毒的哺乳动物有人、猴、狨、长臂猿、猩猩、狒狒、猫、犬、牛、鹿、猪、马、绵羊、兔、大鼠、小鼠、地鼠等,鸟类有鸡、鸭、鹅、火鸡、雉鸡、鹌鹑等.在鱼类和爬行类动物也有报道.可以认为,这类病毒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1,2].

  • 化学发光方法检测培养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

    作者:

    [目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培养细胞释放的NO.[方法]NO2-是生物样品中NO代谢产物的标志物.在酸性条件下,用KI将NO2-还原成NO,NO和luminol-H2O2体系产生化学发光.按照去细胞、去蛋白、加络合剂EDTA、将样品和KI溶液充氮气、把KI加到样品中、测化学发光值这几个步骤,我们检测了加脂多糖(LPS)、加N(G)-甲基-L-精氨酸(L-NMMA)、不加任何物质作对照三组培养细胞释放NO的水平.[结果]NO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LPS组>对照组>L-NMMA组,在1.0×10-11mol/L至1.7×10-9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1.0×10-12mol/L.[结论]此方法可间接检测培养细胞释放的NO,且灵敏度高.

  • 紫外线照射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谷氧还蛋白2上调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作者:郭辰峻;郭勇;王嵩;张婕;严宏

    目的 观察不同能量紫外线(UV)B照射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损伤作用及细胞线粒体中谷氧还蛋白2(Grx2)的表达变化,探讨Grx2对UVB诱导的人LECs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对HLE-B3进行体外培养,以不同能量的UVB(0、10、30、50 mJ/cm2)(波长297 nm)分别照射培养的细胞,分别于照射后2、4、8、12和16 h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采用TUNEL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Grx2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用pcDNA3.1-Grx2质粒转染培养的细胞构建Grx2过表达模型,以pcDNA3.1空质粒转染组作为对照,并以UVB照射转染的细胞,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细胞培养过程中未照射组细胞贴壁生长,细胞伸展良好,细胞中Grx2表达呈绿色荧光.UVB照射的细胞皱缩变小,死亡细胞增多,10、30、50 mJ/cm2 UVB照射后随着UVB剂量增加和照射时间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凋亡细胞逐渐增多.10 mJ/cm2 UVB照射组和30 mJ/cm2 UVB照射组照射后4h,细胞中Grx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3±0.48和3.53±0.14,均明显高于未照射组的1.01±0.08和1.00±0.09,50 mJ/cm2 UVB照射组照射后1h细胞中Grx2 mRNA相对表达量为15.30±3.01,明显高于未照射组的1.0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照射不同时间后细胞中Grx2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与mRNA相同.50 mJ/cm2 UVB照射后4h Grx2转染组细胞凋亡率为(15.34±1.71)%,明显低于空质粒组的(22.11±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9,P<0.05). 结论 不同能量UVB照射后诱导的人LECs凋亡和损伤程度呈UVB能量依赖性和照射时间依赖性,各剂量UVB照射LECs后细胞中Grx2表达量均表现为一过性上调,Grx2表达量增加对UVB诱导人LECs凋亡有抑制作用.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转分化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静;王泳;李东豪

    目的 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转分化的影响.方法 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进行常规培养后分为空白对照组、TGF.β1处理组及不同质量浓度HGF+TGF.β1组.TGF.β1处理组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10μg/L TGF.β1,不同质量浓度HGF+TGF.β1组在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10μg/L TGF.β1,然后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HGF(25、50、100、200μg/L),采用甲基偶氮四唑(MTT)法检测波长560 nm处各组细胞的吸光度(A560);然后选用100μg/L的HGF进行干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α.SM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体外培养的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呈长梭形,边界清楚,细胞中波形蛋白表达阳性并定位于细胞质.MTT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TGF.β1处理组及HGF25μg/L+TGF.β1组、HGF50μg/L+TGF.β1组、HGF100μg/L+TGF.β1组、HGF200μg/L+TGF.β1组细胞的增生值分别为0.203±0.025、0.497±0.101、0.426±0.062、0.354±0.040、0.272±0.084和0.241±0.0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10,P=0.003),TGF.β1处理组细胞增生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不同质量浓度HGF+TGF.β1组细胞增生值均明显低于TGF.β1处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细胞中未见α.SMA的表达,TGF.β1处理组及HGF100μg/L+TGF.β1组细胞的胞质中均可见α.SMA的表达,呈红色荧光,HGF100μg/L+TGF.β1组细胞中α.SMA表达荧光减弱,α.SMA表达细胞明显减少.TGF.β1处理组和HGF100μg/L+TGF.β1组细胞中α.SMA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0.0±4.7)%和(14.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56,P<0.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TGF.β1处理组和HGF100μg/L+TGF.β1组细胞中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42±0.032、1.330±0.069和0.884±0.040,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70,P<0.001),其中TGF.β1处理组细胞中 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HGF100μg/L+TGF.β1组细胞中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TGF.β1处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GF抑制TGF.β1诱导的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下调细胞中α.SMA蛋白的表达,阻止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

  • 谷氨酸对视神经脑膜上皮细胞的兴奋性毒性作用及其氧化应激机制

    作者:辛晓蓉;巩天祥;洪缨;党鸿

    背景 作为脑脊液-视神经屏障的主要细胞成分,视神经脑膜上皮细胞(MECs)直接与脑脊液相接触,脑脊液中的组分改变可影响MECs的功能,进而对视神经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对MECs功能的影响,为视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方法 将培养的人MECs株制备成悬液并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密度为1×104/孔,分别在培养液中用添加100、200、400、600、800和1 000 μmol/L谷氨酸孵育12、24、36、48和72h,未添加谷氨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MTS法测定各组MECs的增生率(吸光度A490)值.采用600 μmol/L谷氨酸分别孵育MECs 24 h和48 h,未添加谷氨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mRNA和热休克蛋白90(HSP90)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并通过荧光探针DCFH-DA观察细胞活性氧(ROS)的荧光强度. 结果 培养MECs生长良好,培养后72 h约80%细胞达到融合.不同浓度谷氨酸培养组随着谷氨酸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生率逐渐下降,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浓度=52.501,P<0.001;F时间=8.505,P<0.001).实验后24 h和48 h谷氨酸处理组细胞中SOD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78、t=16.724,均P<0.001);谷氨酸作用MECs后24 h细胞中HSP90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5,P=0.002).实验后24 h谷氨酸处理组细胞中T-AOC活性为(30.835±2.094) nmol/(min·L),低于正常对照组的(32.873±2.317) nmol/(min·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9,P=1.414);实验后48 h谷氨酸处理组细胞中T-AOC活性为(29.561±1.831)nmol/(min·L),低于正常对照组的(33.680±2.039) nmol/(min·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2,P=0.004).谷氨酸处理组细胞中ROS荧光强于正常对照组,谷氨酸处理组处理后24 h及48 h细胞中ROS含量分别为48.110±1.712和40.982±1.853,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6.608±1.009和37.153±1.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78,P<0.001;t=4.012,P=0.002). 结论 谷氨酸可抑制体外培养MECs的增生,其对MECs的兴奋毒性作用与氧化应激刺激作用有关.

  • 旋毛虫肌幼虫培养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李宛青;崔晶;姜鹏;牛洪涛;张西臣;王中全

    目的:观察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肌幼虫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方法:分离旋毛虫肌幼虫细胞,进行体外传代培养.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ISSR-PCR)标准引物对第3代培养细胞及肌幼虫基因组进行扩增,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贴壁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和结论:旋毛虫肌幼虫第3代培养细胞和旋毛虫肌幼虫DNA的ISSR-PCR扩增产物均在1 000 bp和750 bp处出现相同条带.扫描电镜下旋毛虫培养细胞的彤态有多种类型,可分为圆颗粒形、多角形、三角扇形、蜂窝型、似分裂型及褶皱型等.其中以圆颗粒形细胞占多数.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幼儿腹泻腺病毒

    作者:徐志勇;龙荣;杨勇;朱海龙;陈晓

    腺病毒是一种双链 DNA 病毒,依据病毒株红细胞凝集能力和 DNA 的同源性,分为六种类型,即 A、B、C、D、E、F[1-3]。其中 F 型的Ad40和Ad41是引起胃肠疾病的主要腺病毒[4,5]。目前检测腺病毒的主要方法包括病毒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病毒培养存在细胞病变效应和检测时程较长,并且有的腺病毒株不能在常用培养细胞里复制[1]等问题;血清学检测存在抗血清价格昂贵、分型技术繁琐、易出现假阴性结果等弊端。

  • 改进SP法检测热休克蛋白

    作者:富青;李萍;熊凡;易红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leins,HSP)是生物体(或离体的培养细胞)在受热或缺氧等不良环境因素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组保护性蛋白,其在稳定细胞结构、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上起到一定的作用.HSP的异常表达可能是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因此,HSP检测在实验研究和临床检验中正倍受关注.我们在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进行检测过程中发现,SP法常规染色,由于H2O2的稀释剂和"一抗"稀释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使实验结果不稳定,重复性较差,组织切片染色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H2O2的稀释剂由甲醛改为双蒸水,将"一抗"稀释方式由一次性1∶100倍稀释改为从1∶5到1∶100倍比稀释,避免了上述现象的发生.组织切片中HSP阳性颗粒定位于胞浆中,呈棕黄色细颗粒状弥漫性分布,细胞核兰色,细胞外间质、胶原纤维等不着色,背景十分清亮,效果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 043 当归及阿魏酸钠对内皮细胞中TGFβ1及bFGF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保华;欧阳静萍;魏蕾;刘永明;郑汉巧;涂淑珍

    目的: 检测高脂血清对内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 并观察当归、阿魏酸钠的作用. 方法: 实验分四组, 即: 正常对照组; 高脂血清损伤组; 当归+高脂血清组; 阿魏酸钠+高脂血清组. 用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为研究对象, 以高脂血清为损伤因子, 观察当归及阿魏酸钠的作用. 实验中用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变化,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测培养细胞中TGFβ1及bFGF的表达改变. 结果: 高脂血清能明显使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受损. 细胞表面干裂, 有孔隙; 微绒毛分布不规则, 减少甚至消失. 细胞中TGFβ1的表达明显增高, 而bFGF的表达降低. 结论: 当归及阿魏酸钠对内皮细胞TGFβ1、 bFGF表达的影响可能为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之一; 阿魏酸钠可能为当归的有效成分之一.

  • 单层培养细胞的脉冲Nd:YAG激光损伤模型研究

    作者:陈虹霞;杨在富;杨景庚;马萍;高光煌;钱焕文

    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水平探讨激光生物效应是激光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在进行激光生物效应研究,特别是探讨生物组织受到较强激光作用的损伤修复规律及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时,为避免体内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建立体外培养细胞的激光损伤模型,以便为深入探讨组织受到激光损伤后的变化提供直观、有效的方法.

  • 核糖核酸干扰技术在移植免疫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珉;陈刚;陈实

    核糖核酸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由双链RNA诱发的基因沉默现象.自从2001年在哺乳动物培养细胞中通过小型干扰RNA(siRNA)成功诱导了特异性靶基因表达沉默后,又有学者报道[1]用病毒载体系统在原代哺乳动物细胞、干细胞和转基因小鼠上都成功实现了RNAi,更拓宽了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虽然目前RNAi在移植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阶段,但我们可以通过从相关学科RNAi的研究进展中触类旁通,探讨其在移植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 活性皮肤替代物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王钰;李恒宇;夏照帆

    战、烧伤创面覆盖和修复问题成为战伤救治和后期康复的重点问题,而战、烧伤实验研究在创伤和创面修复上做了许多卓有意义的工作,其中目前研究热点就是以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的活性皮肤替代物(living skin replacement)等研究.组织工程是一个新兴的前沿学科,其基本方法是:取少量组织,在体外分离、培养细胞,将一定量的培养细胞接种到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三维支架材料上继续培养,或将其植入体内,通过细胞生长繁殖,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组织或器官.目前皮肤组织工程在其中居领先地位,迄今,已应用组织工程学方法研制出多种活性皮肤替代物并应用于临床.

  • 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磷酸酶细胞化学的动态变化

    作者:蒋明森;刘晴;董惠芬;朱俊勇;钟沁萍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将虫龄26 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接种于小盖玻片上,培养于RPMI1640含20%小牛血清附加常量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7,14,21,35和49 d时,分别运用改良的Gomori钙-钴法和Gomori硫化铅法进行AKP和ACP染色.结果: 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的AKP和ACP活性均渐减弱.培养21 d后,所有培养细胞的AKP活性开始减弱;培养至49 d,AKP阴性反应细胞所占比例增大,但仍有较多细胞具AKP活性;而ACP活性在培养14 d时,有的细胞显著增强,有的却明显减弱;培养至35 d,所有细胞的ACP活性减弱,并出现ACP阴性反应的空泡状细胞;至49 d,大部分细胞的ACP反应为阴性.结论: 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日本血吸虫培养细胞的AKP、ACP活性均减弱,AKP、ACP活性的强弱可以作为评价血吸虫细胞培养条件优劣的指标;培养细胞呈分批、逐步退化.

  • 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糖细胞化学的研究

    作者:刘昌军;董惠芬;蒋明森;钟沁萍;朱俊勇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内的糖类物质.方法:将32 d 虫龄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制成细胞悬液,接种在小盖玻片上,置含20%小牛血清附加常量抗生素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至培养第6 d,用高碘酸雪夫(PAS)法显示培养细胞中的糖类物质;阿新蓝-PAS法显示培养细胞中的酸性粘多糖;用淀粉酶处理后的PAS染色以鉴定细胞内的糖原.在Olympus-BH2显微镜下观察,统计细胞类型,拍照;HPIAS-2000图像分析仪测定含量,统计分析不同细胞类型间的差异.结果: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的类型不同,所含的糖类成分有所不同,有较多培养细胞内既有糖原,也有酸性粘多糖,以及中性粘多糖、粘蛋白、糖蛋白、糖脂等其它糖类物质;大多数细胞几乎不含糖原和酸性粘多糖;另有少数细胞仅含糖原和酸性粘多糖,以糖原为主,极少数细胞以酸性粘多糖为主.结论: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内既含糖原,也含酸性粘多糖,以及中性粘多糖、粘蛋白、糖蛋白、糖脂等其它糖类物质.

131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