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鼻咽部大出血11例分析

    作者:王洪乾;李燕凤

    鼻咽癌患者经过根治性放射治疗后,出现鼻咽部致死性大出血虽较少见,但其病情凶险,是鼻咽癌致死的重要原因。笔者从1993年1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1?098例鼻咽癌患者,其中根治性放射治疗后回院复查或再住院的11例因出现鼻咽部大出血而致死。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1例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28~46岁,中位年龄38岁;病理均为鼻咽低分化鳞癌;均做鼻咽部CT。按1992年福州会议制订的分期标准分为Ⅱ期2例;Ⅲ期7例,Ⅳa期2例。首程放射治疗选用60Co γ射线或4?MV X射线常规分割照射。9例用面颈联合野,其中3例加面前野;另2例用耳前野,后界移至乳突前缘。剂量达DT36~38?Gy后,再缩野避开脑干、颈部脊髓,补充照射总量达70~72?Gy。颈部足量照射。CR 8例;PR 3例。

  • 应用Raystation治疗计划系统脚本实现Hausdorff距离的计算

    作者:郭飞宝;蔡传书;张纬建;洪金省;蓝林臻;陈秀英

    目的 应用RayStation治疗计划系统脚本实现Hausdorff距离的计算,并用于CT和MR图像自动配准中脑干形变误差的衡量.方法 在RayStation 4.7治疗计划系统中,应用IronPython语言编写脚本,先读取2个感兴趣区域的轮廓点集,然后计算它们之间的Hausdorff距离.结合XAML语言设计图形用户界面,实现Hausdorff距离的可视化输出.运行脚本后,在RayStation中弹出图形用户界面,从中选择需要计算距离的2个感兴趣区,然后单击"计算"按钮可获得相应的距离以及算法的执行时间.结果 从2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图像资料中,计算得到脑干的平均Hausdorff距离为1.20 cm,平均程序执行时间为11.01 s.结论 应用RayStation治疗计划系统脚本可实现2个感兴趣区的Hausdorff距离计算,可满足临床及科研工作中需要计算Hausdorff距离的需求.

  • 脑干胶质瘤三维适形放疗36例临床分析

    作者:贾海威;张军;康静波;徐云科;闫晓梅

    目的 分析接受三维适形放疗( 3DCRT)脑干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影响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8年12月36例明确诊断为脑干胶质瘤的患者,均给予局部病灶3DCRT,剂量50-54 Gy,25 ~ 30次,5~6周.放疗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及放疗不良反应,评价疗效,随访至诊断后3年,采用Kaplan-Meire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儿童组(23例)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成年人组(13例)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儿童组及成年人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3.5%(10/23)与76.9%(10/13)、26.1%(6/23)与46.2%(6/13)、8.7%(2/23)与38.5 %(5/13).入院时Kamofsky评分(x2=20.059,P=0.000)、病变累及桥脑与否(x2=17.585,P=0.000)、影像学分型(x2=21.247,P=0.000)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结论 3DCRT是脑干胶质瘤有效的治疗方法,儿童发病、病变侵袭桥脑、弥散型以及Karnofsky评分<80分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脑干血管母细胞瘤显微手术治疗的单中心经验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力;王汉东;潘云曦;丁可;祝剑虹;茅磊

    目的 探讨脑干血管母细胞瘤(BSH)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手术治疗的BSH患者16例,经临床及影像资料(CT、MRI)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进一步证实.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1~67岁,平均(49±11)岁;病程12 h~6个月,病程中位数30(4,120)d;大径2.0~5.1 cm,平均(3.4±0.8)mm;肢体乏力麻木5例,意识障碍2例,共济失调6例,头痛、头晕3例;急性出血患者6例(急性出血组),非急性出血患者10例(非急性出血组).病灶大小以大径≤3 cm为小型,>3~4 cm为大型,>4 cm为巨型.比较两组临床表现、病灶类型、病灶部位、病灶大径的差异.于患者入院及出院时采用卡氏评分(KPS)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术后每隔3个月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 (1)16例BSH患者中,枕下正中入路9例,枕下远外侧入路5例,颞下入路2例;病灶位于桥脑8例,延髓6例,中脑2例;小型5例,大型7例,巨型4例;实体型10例,囊肿型6例.急性出血组以实体型为主(6/6),非急性出血型以囊肿型为主(6/10),两组病灶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0,P<0.05);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病灶部位和病灶大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急性出血组中,5例术后复查头部CT示术区无出血,复查头部MRI示病灶全切;术后1例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完成随访3例,无不适主诉及复发.非急性出血组中,复查头部CT示术区均无出血,复查头部MRI示8例全切,2例残留;术后1例死亡,3例出现并发症,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完成随访6例,无不适主诉及复发.急性出血组与非急性出血组并发症发生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17,P=0.572).(3)16例患者术前KPS为(59±16)分,术后KPS为(76±13)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2,P<0.01).结论 显微手术可用于治疗BSH,且有利于BSH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但需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观察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 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郑静;游潮;万衡

    目的研究开颅夹闭颅内动脉瘤手术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脑电图3项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开颅夹闭术中,进行BAEP、SEP和脑电图实时监测,观察手术操作对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手术操作均不同程度引起BAEP、SEP及脑电图的变化.其中BAEP的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延长0.8~1.0ms,Ⅰ~Ⅲ、Ⅲ~Ⅴ波峰间期延长0.3~0.5 ms,Ⅰ、Ⅴ波幅电位较术前降低50%左右;SEP的N20、P25潜伏期延长3~5 ms,波幅较术前降低50%.结论术中动态监测BAEP Ⅰ、Ⅲ、Ⅴ波的潜伏期、Ⅰ~Ⅲ、Ⅲ~Ⅴ波峰间期及Ⅰ、Ⅴ波电位变化,SEP的N20、P25潜伏期、电位变化、脑电图波幅和频率电生理的敏感变化,对了解术中有无脑缺血,灵活调整断流时间及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磁共振灌注成像及脑干诱发电位不同特点的桥臂梗死三例

    作者:张道培;禹萌;张洪涛;尹所;付胜奇;张淑玲

    患者1 男,65岁,因眩晕、耳聋、行走不稳6d,加重6h于2015年9月8日收入郑州人民医院.入院前6d,患者活动时突然出现眩晕、耳聋、行走不稳、言语不利,当地医院以“脑梗死”收住院,治疗2d症状好转出院(具体药物不详).入院前6h,患者于安静状态下,上述症状突然加重,不能自行行走且向右侧偏斜,伴头痛、右手持物不稳,以“脑血管意外”收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左耳听力丧失5年;吸烟史30年,30支/d.

  • 小脑及脑干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合并静脉畸形伴出血一例

    作者:赵海清;高培毅

    患者 男,32岁,因头晕及右侧肢体麻木7 d于2015年4月27日入住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前7 d,患者晨起突发头晕、头痛,以后枕部明显,伴恶心、呕吐、视物双影且模糊,于2015年4月21日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压为253/160 mmHg,即给予静脉滴注治疗(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后症状无好转;2015年4月22日,患者仍觉右侧肢体麻木,肌力无异常,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 检查,显示桥脑片状异常低密度影;2015年4月23日,当地医院头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示左侧枕叶皮质小斑片异常高信号(图1a), T2加权成像(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示桥脑、双侧小脑半球及左侧枕叶皮质下多发高信号,遂于当日转入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急诊科测血压为180/113 mmHg,体格检查无阳性发现;头部CT检查显示桥脑斑点状高密度影,边界清,双侧小脑半球密度不均,周围未见明显水肿(图1b)。当日,急诊头部MRI显示,双侧小脑及左侧枕叶血管性水肿, DWI未见明显异常,双侧小脑半球及左侧枕叶多发斑点状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升高(图1c ~1f);桥脑病灶DWI 及ADC 低信号,暗化效应可能;T2WI及FLAIR显示双侧小脑半球可见斑点状高信号,桥脑病灶低信号,边缘清楚呈高信号环状表现;T1加权成像( T1WI)示桥脑及双侧小脑病灶信号稍低。T2WI、FLAIR、T1WI及DWI与当日外院头部MRI表现基本一致,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显示桥脑病灶低信号,大强度投影(MIP),示前方与异常静脉(中心引流静脉)相连(图1g),提示此处静脉有畸形的可能;此外,双侧小脑半球多发小点状低信号,为多发微出血灶。MR血管成像(MRA)提示,颅内大血管形态及走形均无异常,后循环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未见明显管腔狭窄征象。考虑脑梗死伴出血转化收入本院神经内科。患者自诉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史,有吸烟史10余年。入院时血压174/119 mmHg,意识清楚,未见病理征。入院诊断:脑梗死伴出血转化;高血压3级,极高危;右侧肾动脉狭窄。经降血压治疗后,血压由180/113 mmHg 降至144/96 mmHg。2015年4月29日凌晨,患者病情突然加重,上肢不能抬起,右下肢可平移活动但不能抵抗重力作上下运动。急行头部CT检查,发现桥脑出血灶周围可见小片状水肿密度影(图1h),与4月23日对比,桥脑病灶可见周围水肿密度影。嘱患者多喝水,增加静脉容量后病情较前好转。2015年4月30日至5月11日,患者血压平稳,均未超过140/90 mmHg。5月7日复查头部MRI,显示DWI 桥脑病灶高信号,ADC值降低,提示水分子扩散受限,而原双侧小脑病灶于ADC 图上消失(图1i),桥脑病灶于FLAIR 及T2WI 上显示高信号改变,而双侧小脑、枕叶皮质及皮质下发病时多发斑片及斑点状T2WI、FLAIR 及ADC 图上原病灶处高信号消失。患者共治疗25 d,2015年5月18日出院时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四肢肌力Ⅴ级,活动正常。2015年6月18日门诊复查头部CT,显示桥脑病灶呈小片状低密度改变,可能为出血灶吸收期;6月19日检查头部MRI SWI,显示双侧小脑半球微出血灶仍存在,桥脑偏左为小片状低信号改变,较4月23日SWI显示的低信号病灶缩小,MIP 图仍可见原畸形静脉走形处串珠样低信号改变,汇入前方静脉(图1j)。

  • 大型和巨大型椎-基底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施辉;陈军;周辉;王富元;孙伟晔

    椎-基底动脉瘤由于邻近脑干和多组脑神经,故开颅夹闭手术难度大.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该类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作者自1999年1月至2004年7月,对大型和巨大型椎-基底动脉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进展

    作者:刘丽;蔡艺灵

    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是脑干、小脑、大脑枕叶和丘脑、内囊一部分的供血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梗塞将会导致这些重要结构的缺血性坏死,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大约有15%的脑梗死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其预后十分差,病死率超过80%.

  • 脑血管病与眩晕

    作者:张微微

    眩晕是脑血管病患者的常见症状,大约45%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伴有眩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高血压脑病都有可能发生眩晕.眩晕的程度因病变部位而异,并伴有不同的症状.一方面,由于前庭神经核是脑干中大的神经核,位置较表浅,对缺氧特别敏感而易表现眩晕;另一方面,在脑血管病的眩晕中,以椎-基底动脉系统疾病引起者较多.这是因为前庭系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而椎-基底动脉较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且供给内耳及前庭神经核的血管均为终末动脉,发生缺血或出血病变时,较难建立侧支循环而产生眩晕,故临床上又称为迷路卒中[1-3].

  •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大型囊性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杨新宇;崛智胜;杨树源

    颅内椎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大型囊性动脉瘤常见的是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VA-PICA)动脉瘤.VA-PICA大型囊性动脉瘤存在着占位效应,一部分动脉瘤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当脑干压迫症状逐渐严重时,介入治疗无法解除占位效应,甚至不能缓解动脉瘤的增大趋势[1],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压迫.但该部位大型囊性动脉瘤报道比较少,而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位置深,周围组织重要,手术风险较大,是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中的难题.

  • 动脉溶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后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

    作者:陶华;李慎茂

    基底动脉闭塞直接影响脑干的供血,并且直接累及穿支动脉,因侧支循环代偿较差,故常被视为致命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然而,初对于老年人群的研究认为,基底动脉闭塞属于少见疾病[1],而后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发现本病并不少见[2-4].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分析

    作者:周德祥;詹升全;周东;陈光忠;唐凯;王鹏;林晓风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亚急性期(末次出血后2~6周)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手术效果及随访预后.结果 13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大脑脚-中脑-桥脑1例,中脑1例,桥脑7例,桥脑延髓交界1例,延髓3例;大径<2cm 1例,2 cm≤大径<3 cm 7例,3 cm≤大径<4 cm 5例;末次出血至手术时间为(31±15)d;肢体无力或麻木7例,头痛3例,小脑功能障碍3例,面瘫及外展神经麻痹3例,饮水呛咳1例,言语不清1例,咳嗽无力1例,呼吸微弱1例;采用颞下经岩前入路3例,经小脑延髓裂桥脑侧方入路1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枕下后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8例;全切12例,1例手术切除后复查发现有肿瘤残留行二次手术全切;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海绵状血管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9例,同术前2例,加重2例;平均随访(33±14)个月,仍有2例患者遗留轻度面瘫并外展神经麻痹,术后6个月卡氏评分为(83±15)分.未见复发,亦无再次出血.结论 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于亚急性期选择合适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病灶,疗效及预后较好.

  • 酷似脑干肿瘤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

    作者:孙庆利;王丽平;张叶宁;樊东升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可逆性大脑后部灰白质受累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累及双侧顶枕叶,也可累及其他部位,以脑干受累为主的RPLS称作脑干型RPLS,相对罕见.现报道1例酷似肿瘤的脑干型RPLS病例.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4岁,因"头晕、乏力2.5个月,复视半个月,加重10 d"于2013-05-03收入院.入院前2.5个月患者出现乏力,伴头晕、头胀,未给予特殊处理.后出现一过性复视.1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感觉头晕加重,步态不稳.

  • 以脑干症状起病的视神经脊髓炎一例误诊分析

    作者:张旭祥;杨碧莹;洪逸铭;卢福昌;杜宝新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47岁。因反复视物重影,全身麻木灼痛2年余,加重伴头昏1周于2014‐04入作者医院就诊。2012‐04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视物重影,症状反复发作10余天,每天发作数次,每次持续数秒,间中可自行缓解。无恶心呕吐,无头晕、视物旋转及饮水呛咳等不适,遂至某眼科医院就诊,考虑为角膜病变,予眼药水(具体名称不详)外用治疗后未见缓解。2012‐06患者出现阵发性呃逆、呕吐,呕吐非喷射状,未见咖啡样物,病情反复持续3个月余,并逐渐出现左上肢阵发抽搐、疼痛感。患者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予护胃等药物对症治疗,症状未改善。遂转至另一医院治疗,考虑为神经官能症,未予特殊处理。出院数天后上述症状加重,遂再次入院行头颅M RI检查提示:延髓背侧病变,余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 脑干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脱髓鞘疾病

    作者:潘华;张星虎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诱发电位检测技术之一,特别对脱髓鞘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 神经电生理学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林佳;赵继宗;赵元立;乔慧;张东;王嵘;王硕

    神经电生理学主要研究神经系统感受外在或内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自1924年德国精神病专家Berger首先从头皮描记了人类完整的生物电活动以来,人们对神经系统电生理的研究已经整整走过了85个年头.

  • 轻度认知损害老年患者脑干听觉反应、P300及脑电图的研究

    作者:陈炜;张玲菊;王建琴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的脑干听觉反应(BAEP)、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和脑电图(EEG)的特点,为早期痴呆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对38例MCI患者(MCI组)、26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AD组)进行BAEP和P300、EEG检查, 并与20名健康老年人(健康组)作比较.结果 BAEP检查:MCI组与AD组左侧Ⅰ、Ⅱ波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CI组与健康组比较,左、右侧Ⅳ、Ⅴ波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AD组与健康组比较,左侧Ⅰ~Ⅳ波及右侧Ⅳ、Ⅴ波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右侧Ⅰ波差异有显著性(P<0.05).P300检查,MCI组与AD组只在潜伏期的Pz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MCI组与健康组在潜伏期Cz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AD组与健康组比较,潜伏期的Fz、Cz、Pz点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波幅的Cz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EEG显示,MCI组未见明显异常的18例,轻度异常17例,中度异常3例;AD组未见明显异常的1例,轻度异常8例,轻-中度异常9例,中度异常8例.结论 P300潜伏期的Pz点的改变可能有助于区分MCI和AD,而右侧Ⅳ、Ⅴ波的延长提示MCI患者可能有早期痴呆;EEG左侧颞部θ波增多提示MCI患者可能有早期AD.

  • 睡眠剥夺对大鼠脑干和海马大麻素CB-1受体的影响

    作者:朱涛;江佩芳;夏哲智;水泉祥;潘孔寒;王丽

    目的 探讨快速眼动(REM)睡眠剥夺(SD)对大鼠脑干和海马大麻素CB-1受体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REM睡眠剥夺模型.将4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C)、环境对照组(TC),以及睡眠剥夺1 d(SD1 d)、3 d(SD3 d)和5 d(SD5 d)组,每组8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大鼠脑干及海马CB-1受体mRNA的表达,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SD各组大鼠脑干与海马超微结构均有神经元凋亡,SD3 d和SD5 d组尤著.(1)脑干CB-1受体mRNA表达值:SD1 d组(0.789±0.139)和SD3 d组(1.264±0.182)均高于CC组(0.420±0.054),且SD3 d组高于SD1 d组(P<0.05),SD5 d组(0.678±0.145)与C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海马CB-1受体mRNA表达值:SD1 d组(0.598±0.098)高于CC组(0.374±0.064),SD3 d组(0.258±0.072)低于CC组,且SD3 d组低于SD1 d组(P<0.05);SD5 d组(0.448±0.177)与C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M睡眠剥夺能造成脑干及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在不同睡眠剥夺时期CB-1受体mRNA表达不同,其中CB-1受体表达增强可能是一种自身稳定调节的保护机制.

  • 强迫症患者治疗前后脑诱发电位的比较研究

    作者:肖泽萍;陈兴时;张明岛;楼翡璎;陈珏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诱发脑电指标变异的意义.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Spirit脑诱发电位仪,记录35例OCD患者(OCD组)和28名健康人(NC组)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脑干听觉反应(ABR)和视觉诱发电位(VEP).对其中23例OCD患者于治疗5个月后再次检测P300、ABR和VEP.结果 (1)治疗前,OCD组P300-P3靶波幅[(3.51±1.60)μV]低于NC组[(5.90±2.10)μV,P<0.01];ABR-波Ⅴ绝对潜伏期[(6.40±0.41)ms]长于NC组[(5.50±0.33)ms,P<0.01],波Ⅴ波幅[(0.35±0.10)μV]高于NC组[(0.16±0.09)μV, P<0.01];VEP-P2潜伏期[(199±39)ms]长于NC组[(183±28)ms,P<0.05].(2)治疗后,OCD组随强迫思维和行为改善,脑电诱发电位中仅P300-P3靶波幅升高[治疗前后分别为(4.50±1.30)μV和(6.01±1.50)μV;P<0.01],VEP-P2潜伏期缩短[分别为(199±30)ms和(183±28)ms;P<0.05],余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OCD患者P300和VEP变化与临床状态有关,ABR的变异则有待继续跟踪.

1387 条记录 7/70 页 « 12...45678910...697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