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咳嗽、咳痰、喘憋伴间断发热
患者,女,68岁.主因"咳嗽、咳痰3年余,喘憋伴间断发热2月"入院.1 病历摘要1.1 病史患者2002年起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咳嗽、咳痰,咳少量白色黏痰,无痰中带血,无胸闷、憋气,无皮疹、关节肿痛、肌痛、肌无力等.
-
CPH1和EFG1基因在游离态及生物膜态白念珠菌的表达差异
目的 检测游离态及不同时期生物膜态白念珠菌转录因子CPH1和EFG1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质控株ATCC90028和临床分离株14215于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24 h后的生物膜形态.分别提取6株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13860、13874、14127、14371、14215、14533和质控株ATCC90028游离态以及早期(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4h)、中期(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12h)、晚期(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24 h)生物膜态的总RNA,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其CPH1和EFG1基因的表达.结果 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24 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质控株ATCC90028多为单层的孢子细胞黏附;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14215形成菌丝态为主,具有三维结构的生物膜.相对于游离态,白念珠菌质控株ATCC90028在生物膜形成的早中晚期转录因子CPH1和EFG1表达均下调.临床分离株转录因子CPH1在游离态、生物膜形成的早中晚期时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游离态相比,临床分离株转录因子EFG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生物膜形成早期及中期均上调[0.141(0.029 ~ 0.212)、0.252(0.103 ~ 0.943)比0.077(0.018 ~ 0.113),均P<0.05],在生物膜形成晚期则无明显改变(P>0.05),相对表达量为0.091(0.024 ~ 0.354).结论 转录因子EFG1在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
VVC患者临床分离白念珠菌Cap1、Mrr1和MDR1在唑类药物交叉耐药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锌簇转录因子Cap1、Mrr1基因突变/高表达及外排泵基因MDR1的mRNA表达水平在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RC)交叉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疑似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培养、分离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获得试验用白念珠菌耐药和敏感菌株共68株.采用PCR方法扩增68株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菌株Cap1、Mrr1基因,并进行双向测序,应用Blast软件,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基因突变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锌簇转录因子Cap1、Mrr1和外排泵基因MDR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Cap1测序中1株ITR、VRC交叉耐药菌株出现P311S错义突变.Mrr1测序中1株FCA、ITR、VRC交叉耐药菌株出现5个错义突变(T917M,T923I,E1020Q,F1032L,S1037L);FCA、ITR、VRC交叉耐药菌株组中Cap1/Mrr1/MDR1的mRNA表达量分别高于敏感菌株组;CA、ITR、VRC交叉耐药菌株组Cap1和MDR1(r=0.173,P=0.571), Mrr1和MDR1(r=-0.091,P=0.766),Cap1和Mrr1基因(r=0.025,P=0.936)的mRNA表达量不相关(均P>0.05).结论 Cap1和Mrr1的突变可能和唑类药物交叉耐药有关.
-
成人型肺母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38岁.因胸痛、咳嗽、痰中带血8个月入院.胸片示:左上肺见一7cm×6cm大小,边缘光滑,高密度影.临床诊断:左侧肺癌.行左上肺叶切除术.病理检查巨检:左肺上叶切除标本一个,大小13.5cm×9.5cm×5.0cm,肺膜完整,切面见一肿块,大小7.0cm×5.5cm× 3.5cm,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肿块切面实性,灰白色,质中,肺门旁有淋巴结2枚,直径0.5cm和1.0cm,灰黑色.
-
淋巴细胞性乳腺炎合并浸润性导管癌1例
患者女性,56岁,无意间发现左侧乳房无痛性肿物20天.无不适症状,无糖尿病史. 病理检查巨检:灰白色肿物2cm×2cm×1.5cm,不规则,无包膜,边缘有纤细灰白色纤维条索伸入脂肪组织内,局部有收缩状改变,质稍脆.镜检:肿物内乳腺小叶有致密淋巴细胞浸润,小叶萎缩(图1),伴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崩解以及异型增生为淋巴上皮病变,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其内局部区域可见小管样、小条索样癌组织浸润(图2),癌细胞体积小,为多角形和立方形,胞浆少,核大,深染.
-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乳头状癌及滤泡性腺瘤1例
患者女性,47岁.20余年前患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或好转,但甲状腺一直肿大.查体:双侧甲状腺Ⅲ度肿大,质偏硬,无明显结节形成.行甲状腺切除术.病理检查巨检:两叶甲状腺组织,右侧7 cm×4 cm×2.5 cm,红色,从中间切开见一包膜完整的圆形实性结节,直径1.5 cm,粉红色,质偏软;左侧6 cm×5 cm×3 cm,红色,从中间切开见一包膜完整的实性结节,大小1.2 cm×1 cm×0.8 cm,包膜钙化,切面灰白色,颗粒状.
-
阑尾巨大黏液囊肿2例
例1女性,61岁.因右下腹隐痛,B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入院.查体: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及子宫萎缩,子宫后方触及一条索状实性包块,活动.术中见阑尾增粗、增大至10 cm×6 cm×5 cm,表面光滑,灰白色,子宫附件无异常.
-
Merkel细胞癌合并鳞癌1例
患者男性,48岁.发现阴囊、右小腿包块并进行性增大2个月,左小腿红斑1个月入院.入院检查:阴囊中隔处见4cm×4cm×2cm包块一个,质地较硬,无触痛,局部皮肤变薄、色红,但无破溃.右小腿中下段内侧见5cm×4cm×3cm包块一个,突出皮肤表面呈半球形,表面皮肤粗糙,角质层增厚,呈灰白色,无破溃.左小腿中下段内侧对应部位见5cm×4cm大小红斑,皮肤变硬,略突出皮肤,表皮无破溃(图1).胸片显示双肺未见异常,B超示腹腔脏器无异常发现.分别取阴囊、小腿包块组织活检.
-
膀胱绒毛状腺瘤1例
患者男性,61岁.因尿中带有白色黏液12年入院.病程中无肉眼血尿、膀胱刺激等症状.泌尿系统B超示:膀胱顶部实性占位性病变,直径约2.5 cm.尿常规(-),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肿瘤表面覆有黏液,沿肿瘤基底外缘约30mm处切除部分膀胱壁.基底部膀胱壁较软,未见肿瘤浸润.
-
肺隐球菌病1例
患者男性,62岁.因咳嗽、咯痰4个月入院.发病以来口服抗生素治疗曾有所好转,但病情逐渐加重,咯痰为白色泡沫状.胃纳差,消瘦明显,并出现头痛头晕,伴发热.查体:慢性病容,消瘦,反应稍迟钝,右肺可闻细湿罗音.
-
心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60岁.胸闷头昏乏力心慌3个月,以往曾有短暂晕厥史.查体:心界稍扩大,心尖搏动区位于第5肋间与锁骨中线交叉处,范围1cm×2cm.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房扩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增大,房内见4.88cm×2.88cm团块影,质地稀疏,随心脏搏动而活动,收缩期进入左房,舒张期脱出二尖瓣口.手术所见:肿瘤有蒂连接于左房后壁,基底较为广泛,阻塞右上肺静脉开口,呈浸润性生长.病理检查巨检:灰白色不整组织3块,体积分别为9cm×6cm×3cm、5cm×4cm×3cm、1.5cm×0.6cm×0.3cm,表面光滑,剖面实性,大部分呈灰白色,小部分为褐色,质软,黏液胶冻样,无包膜.镜检:瘤细胞主要由肥胖的梭形、圆形、卵圆形细胞组成.
-
黑色素性室管膜瘤1例
患者男性,26岁.左侧头痛伴耳鸣2月余.CT示左侧脑室占位.手术见肿瘤位于左侧脑室内,灰白色,呈多囊性,囊内容物为黄色液体,瘤体有包膜,分界明确,质地脆,部分区域呈黑色且血供丰富.
-
剥脱性食管炎1例
患者男性,21岁.因食管擦伤突然呕血,并呕出1条管形膜状物而入院.患者半月前有精神受刺激病史,后进较硬食物时,擦破咽腔,感咽部疼痛,即呕血并混有胃内容物.在就诊途中,又呕血多次,随后呕出一管状白色粘膜,悬于口外约4cm,牵拉与咽部相连.入院后行食管气钡双重造影示:食道中段粘膜有剥脱征象,该段粘膜不规则,长约12cm,余段未见异常.
-
牙龈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炎性假瘤1例
患者男性,40岁.因右上磨牙牙龈肿物2年,近两月生长迅速就诊,行牙龈肿物切除.术中见肿物呈灰白色,质软,与周围牙龈境界较清.
-
胃黄斑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黄斑瘤(xanthelasma)又称黄色瘤(xanthoma)或脂质岛(lipidislands),是一种在胃黏膜内形成的黄白色瘤样斑块,属于良性病变,胃镜检查常因缺乏对本病的认识而漏诊,病理组织学诊断时需与胃印戒细胞癌相鉴别.现将作者在胃黏膜活检中诊断的10例黄斑瘤结合文献就其临床病理特点报道如下.
-
前列腺非典型腺瘤性增生
患者男性61岁.因尿频、尿痛4月余,行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中发现前列腺病变.病理检查前列腺3.5cm×2.5cm×2cm大小.切面灰白色,结节状,散在针尖大小腔隙.低倍镜下:前列腺增生的组织中,可见两个腺体密集增生的病灶,边缘整齐(图1).
-
褐家鼠肝内寄生曼氏裂头蚴的报道
1984年7月笔者在昭通市郊富强大队从事鼠疫监测中,解剖褐家鼠时发现肝内有一活虫体,大小约8.0 cm×0.4 cm,乳白色,虫体呈扁平状,全身布满横纹,头钝圆,头顶端微凹,尾部稍尖,雌雄同体.根据上述特征初步定为曼氏裂头蚴.后经昆明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究室刘恒孝教授鉴定认可.
-
口腔美丽筒线虫病1例
患者,男,42岁,厨师,山东莱阳人.于1998年5月10日清晨起床后感觉右上唇内侧有线状异物移动并有灼热感,用针尖挑破隆起处取出一白色线虫而送检.体检:口腔粘膜颜色正常,右上唇粘膜可见明显出血点.
-
牛皮蝇幼虫所致蝇蛆病1例
患者,男,10岁,内蒙古科右中旗牧区人.2001年11月6日家长从患儿腹部右侧感染化脓处挤出一条长约2 cm乳白色虫体,随即到我院就诊.患者伴有低热、厌食、烦躁不安、夜里惊醒等症状.因虫体已干瘪破损无法鉴定,只进行了伤口局部治疗.12月30日患儿腹部肚脐附近又有一处红肿化脓并有白色虫体钻出,家长挤出后带患儿及时到我院就诊并鉴定虫体.虫体乳白色,长约1.8 cm,稍有干瘪萎缩,经浸泡处理后虫体伸展,镜下可见虫体分节,具头部、胸部、腹部,第7腹节背腹面均无刺,气门后面不平,向中心钮扣区小孔凹入呈漏斗状,气门板色较浅,气门几丁质强,深黑色,气门裂较窄,圆点集合.经鉴定该虫体为牛皮蝇二龄幼虫,诊断为牛皮蝇幼虫所致皮肤蝇蛆病.经治疗4周后电话回访,患者体温、饮食、精神状况均恢复正常,腹部感染化脓处也已痊愈.
-
结膜吸吮线虫病1例
患者,女性,37岁,某针织厂职工.平素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和特别的生活习惯,无外出史.因双眼有异物感、发痒、流眼、疼痛,尤以左眼为重.于2001年11月11日去县中医院眼科就诊.检查:眼结膜充血明显,发现眼结膜内有乳白色能活动的虫体,经利多卡因滴眼后,用镊子取出3条乳白色虫体.右眼未找到.左眼取出虫体后,上述症状消失,右眼仍有异物感.虫体经象山县防疫站鉴定为结膜吸吮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