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数量和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抗结核免疫低下是结核易感及发展为活动性病变的主要因素.小儿和老人是结核病的好发人群,可能是因为小儿免疫系统不成熟而老人免疫功能渐渐衰退所致.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的入侵首先是依赖先天免疫做出快速而强烈的反应,随后才是具有抗原特异性的获得性免疫反应.在结核病状态下,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的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有何不同国内尚无报道.本文从结核病患者结核菌素皮试反应、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C)、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以及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方面,分析2组结核病患者组免疫成分变化.
-
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抗原表位的预测与分析
目的 探讨麻疹病毒(MeV)流行株血凝素蛋白(H)抗原表位上氨基酸(aa)变异对病毒抗原性的可能影响.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eV H蛋白上B细胞线性表位,设计并合成来源于疫苗株和流行株表位以及同一区域非表位上的多肽对.间接ELISA法检测合成多肽的免疫原性,并制备多肽免疫血清.采用交叉ELISA法分析两条多肽间的抗原性差异,计算抗原比.结果 合成的多肽均能与MeV免疫血清结合,其中设计在表位区的多肽对CW23/CW22(273~282aa)结合能力强,而非表位区多肽对CW150/CW151(418~427 aa)结合能力弱.多肽对中来源不同两条多肽间抗原性差异较大,其中CW23(疫苗株来源)与CW22(流行株来源)间抗原比为16,CW123(疫苗株来源)与CW124(流行株来源)(236 ~ 246aa)间的抗原比为2.877±0.583.非表位多肽对中,CW125与CW126(356 ~ 364aa)间抗原比为1.631±0.481,而CW150与CW151间抗原比为10.367±1.617.结论 麻疹流行株上仍存在保守的抗原表位,但预测的抗原表位及非表位区上的部分aa变异导致疫苗株与流行株间抗原性存在差异.
-
AIDS的基因治疗
一、AIDS基因治疗的可能性:近些年来,AIDS基因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NIH重组DNA顾问委员会(RAC)已先后批准多个HIV感染的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案--1993年7月批准Nobel G等人把插入Rev10基因的CD+4 T细胞用于临床研究;当年9月又批准了Greenberg PD的临床实验计划,把针对HIV-1抗原特异性的携带自杀基因的CD+8 T细胞用于过继转移治疗HIV感染;于此前后,Wang SF等人采用LNL6载体将HIV-1先导序列hairpin核酶基因导入CD+4 T细胞以研究转化细胞在患者体内的行踪方法也获批准.将表达gp160的反转录病毒重组体直接注入患者体内的基因治疗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阶段[1].这些结果展示了AIDS基因治疗的光明前景.
-
普氏立克次体120kDa表面蛋白N端和C端重组蛋白的抗原特异性研究
用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普氏立克次体N端和C端重组蛋白,发现2个重组蛋白除与普氏立克次体免疫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外,并与立氏立克次体免疫血清发生反应,这2种立克次体也被这2个重组蛋白免疫血清所识别,提示这2个重组蛋白含有普氏和立氏立克次体的共同抗原决定簇.
-
2001年"973规划"项目
有关人口与健康领域的5项新项目是:--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的分化与组织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生缺陷的遗传与环境可控性研究.这些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和可喜成果.
-
T细胞抗原受体复合体信号转导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由TCRαβ或TCRγδ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它与CD3分子组成跨膜蛋白复合体结构.抗原在诱导幼稚T细胞或记忆性T细胞进行增殖进而分化成效应细胞时,需要有两个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来自TCR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第二信号来自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因子与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的相互作用.TCR通过胞外部分可变区(V区)的互补决定区(CDR)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胞内部分在CD3、CD4/CD8和CD28等分子的辅助下,将胞外刺激信号经磷脂酶C(PLC)-γ活化途径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es,MAPK)活化途径传递至胞内,使转录因子活化,这一过程称为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而这一过程可使T细胞活化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TCR/CD3复合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T细胞活化并发生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重要途径,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其信号转导异常有关,因此更深入地了解T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TCR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作了较为系统地阐述,并简要介绍了其异常与几种重要疾病的关系.
-
一种基于TIL的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筛选方法
Wolfl 等[1]的研究建立了一种以 CD137为表面标记,从人 CD8+T 细胞中快速鉴定和分离抗原特异性 T 细胞的方法。由于 CD137分子表达于活化的 CD4+和 CD8+T 细胞表面[2],其表达上调依赖于 T 细胞经抗原刺激后活化,并可在抗原刺激后12 h ~5 d 内持续表达[3]。因此可以CD137为标记,从 T 细胞中检测和分离比例较低的抗原特异性 T 细胞。
-
白细胞介素10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对免疫炎症性心肌损伤的作用研究
心肌炎和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是以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原因不明性心肌疾病,是年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猝死的主要原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EAM)是模拟心肌炎和心肌病等免疫炎症性心肌损伤的模型.如何诱导抗原特异性耐受是EAM研究的热点.我们将pcDNA3-IL-10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大鼠未成熟DC(immature DC,iDC),观察其对EAM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
小鼠白念珠菌抗原特异性T细胞系的建立和TH1、TH2细胞因子的产生
在念珠菌感染时,TH1细胞分泌IL-12、IFN-γ,可激活或提高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抗念珠菌的能力,而TH2细胞分泌的IL-4和IL-10对机体的抗念珠菌有抑制作用.T细胞产生的这些细胞因子对宿主抗念珠菌有重要意义[1].动物实验证实小鼠对全身和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的敏感程度与其自身的TH1和TH2细胞因子的平衡密切相关.但是,鉴于这些研究之间尚存在着很多矛盾或争议的观点,例如,在小鼠实验中发现,给已感染念珠菌的小鼠注射重组IFN-γ能提高小鼠的生存能力和巨噬细胞在体外的杀念珠菌的能力.但也有实验表明,小鼠在接受了IFN-γ后,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增加.我们在细胞因子研究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
肺炎支原体P1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比较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引起人类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及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不做病原学检查,很难将Mp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相区别.本研究利用具有抗原特异性的重组P1抗原,研制特异、敏感的抗体,为建立临床标本的Mp抗原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
北京地区人Boca病毒外壳蛋白VP2的原核表达及抗原性初步分析
目的 获得新发现的北京地区人Boca病毒(HBoV)主要外壳蛋白VP2,为对该病毒病原学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从已证明为HBoV阳性的临床标本BJ3722中经PCR扩增得到HBoV VP2蛋白编码区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pUCm-T载体中,然后再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b(+),经双酶切、PCR、序列测定等方法 挑选、鉴定阳性克隆,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ET-30b-VP2,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不同的温度下利用IPTG诱导蛋白表达;对得到的蛋白表达产物粗提物经Ni2+亲和层析纯化后,利用抗组氨酸抗体、兔抗HBoV-VP2多肽免疫血清及人血清进行抗原性初步分析.结果 BJ3722 VP2基因正确插入pET-30b中,开放阅读框架正确,表明得到了预期的pET-30b-VP2重组原核表达质粒.比较25℃、30℃、37℃ 3个不同温度下的蛋白表达产物,以25℃ 1 mmol/LIPTG诱导培养过夜后产生的带6×His标记的重组VP2蛋白量大,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VP2蛋白粗提物经Ni2+亲和层析,在pH4.5时获得较理想的纯化结果.Western blot显示所表达的蛋白质能够与抗组氨酸特异性抗体、兔抗HBoV-VP2蛋白多肽免疫血清以及人血清发生反应.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pET-30b-VP2原核表达质粒,改善了表达及纯化条件,得到了较大量的HBoV-VP2蛋白表达,并初步证明表达产物具有抗原特异性,可用于对这一新发现病毒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
组织原位记忆T细胞的研究进展
黏膜部位是诸多病原体入侵的门户,近些年来新发的传染病大部分都是通过黏膜部位传播,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流感等。面对各种外来病原体的不断入侵,免疫系统在黏膜部位也采取了多样的抵御措施[1],如分泌防御素、黏蛋白以及趋化抗原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的归巢[2]。在黏膜部位诱导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记忆是近些年来黏膜免疫的重要目标。记忆T细胞是免疫记忆的主要载体之一,其形成经历了抗原特异性克隆的增殖、收缩和记忆3个时相,只有少数细胞终成为长效记忆性T细胞。与初始T细胞相比,记忆T细胞活化阈值很低,不需要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协助;其维持与效应T细胞不同,不需要抗原的持续存在[3]。根据能否产生速发性效应功能以及归巢受体的表达,可将记忆性CD8+T 细胞分为两群:中心记忆 T 细胞( central memory T cell, TCM )和效应记忆 T 细胞( effector memory T cell, TEM )。 TCM(表达CCR7和 CD62L分子),主要分布于淋巴结和脾,介导反应性记忆,再次接触抗原时迅速增殖,不直接行使效应功能;而TEM不表达归巢到淋巴结的分子CCR7和CD62L,主要存在于脾和淋巴组织以外的器官和组织[4],不断参与周身循环[5],可迁移至外周炎症组织显示速发性效应功能,增殖能力较低,介导保护性记忆。目前大部分对于记忆T细胞的理解主要是来源于对位于血液循环以及淋巴组织中的T细胞的研究。近年研究发现一种分化更为完全的记忆T细胞,因其长期存在于病原体感染过的组织部位而被命名为组织原位记忆T细胞( tissue-resident memory T cells , TRM )。 TRM不参与血液循环以及淋巴循环[4],在感染早期建立,其维持不需要外周循环中的TEM以及TCM的补充,并且为局部组织提供免疫保护。与TEM相比其在表型、功能特征以及组织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实验表明这群定居在外周组织中的记忆T细胞在对抗局部感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就TRM的发现、定位、功能以及诱导与维持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与HLAⅡ类抗原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是目前所知复杂的遗传多态性系统,作为个体组织细胞的遗传标志,特别是免疫活性细胞上的HLA具有向抗原特异性T细胞受体传递抗原多肽的生物学特性,HLA分子在抗原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调控,破坏外来抗原靶细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共刺激分子B7-H4与自身免疫病
T细胞激活需要两种信号途径:一种是通过T细胞表面受体(TCR)-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肽复合物特异性抗原信号,第二种是通过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分子提供的共刺激信号.后者需要共刺激分子的参与,B7家族就是这一类分子,包括B7-H1、B7-H2、B7-H3、B7-DC和B7-H4.B7类分子主要与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在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正向或负向调控作用[1].
-
用细胞因子流式细胞计数术体外检测重组人IL-12的生物学活性
对重组IL-12生物学活性的鉴定目前国内外多采用淋巴细胞增生试验(MTT)、NK细胞杀伤试验(LDH)、IFN-γ产生等方法.细胞因子流式细胞(cytokine follow cytometry,CFC)是近年来体外细胞免疫功能研究中出现的新方法[1],不仅简单、快速,而且可以同时获得针对某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亚群数量及其功能的二维指标.本研究构建了人IL-12单链双亚基共表达载体,在HEK293细胞中表达重组IL12.分别应用CFC、MTT、LDH等方法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应答状况
IL-10和IFN-γ分属于TH1、TH2类细胞因子,它们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的发生机理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抗原特异性TH1/TH2类细胞因子应答情况,我们选择43名此前未行免疫治疗或抗病毒治疗并经肝脏穿刺活检证实的CHB患者,并以年龄近似的10名体健者作为正常对照。常规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以106/ml的密度接种于24孔板,加入终浓度为1μg/ml的rHBcAg刺激培养72?h,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0(pg/ml)和IFN-γ(pg/ml)的含量。结果表明,CHB病人PBMC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501.02±131.73 vs 534.46±121.33),IL-10水平则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398.74±79.55 vs 279.45±67.93,P<0.001)。将CHB病人按血清病毒定量分为A(HBV DNA定量<20pg/ml)、B(HBV DNA定量为20~200pg/ml)、C(HBV DNA定量>200pg/ml) 3组,各组IFN-γ平均值为618.13±97.01,469.82±80.11,405.38±98.98,B、C组与A组比较P<0.01;IL-10水平依次为,330.51±59.73,400.44±69.52,466.11±71.49,可见在高病毒量组IL-10水平明显较高,A组与C组比较,P<0.001;B组与C组比较,P<0.01。
-
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与HIV-1感染
在抗病毒免疫中,有效而强大的T细胞免疫应答是清除病毒的关键,病毒感染的持续和慢性化常常是由于效应和记忆性T细胞的功能缺陷所致.而多数情况下,T细胞活化需要至少双信号刺激,有效的第二刺激信号,即非抗原特异性的共刺激信号,是决定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进入增殖、分化过程成为效应细胞,还是进入无应答状态或凋亡状态的关键[1].介导第二刺激信号的是表达在T细胞表面的各种受体.根据其所传导的信号不同,可将这些受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介导激活信号的受体,如CD28、4-1BB、CD40、OX40、CD27、ICOS (inducible costimulator);另一类是介导抑制信号的受体,已发现的主要有3种,包括CTLA-4(cytotoxic T-lymphocyte associated molecule-4)、PD-1(programmed death-1)和BTLA(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2].这些受体大多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或称CD28/B7超家族),其中的几个负调控受体分子因与艾滋病病程相关而在近年来倍受关注.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特异性抗体及免疫复合物测定
为进一步了解HFRS患者发病过程中特异性抗体及其抗原特异性CIC的形成和意义,平行测定了IgA,IgE,IgG,IgM抗体及上述4类抗原在血清中的水平(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并从临床分型(病情严重程度)等角度作了对比分析.同时应用抗NP、抗G2蛋白McAb进行了阻断特异性CIC的试验以比较病程早、后期血清间的差异性;还比较了不同病毒血清型[汉滩(HTHV);汉城(SEOV)]之间的差异.
-
可溶性MHC-肽四聚复合物法及其进展
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主要是CD8+ T细胞,少数为CD4+ T细胞,CTL对抗原的识别及自身的活化受MHC分子的限制.抗原特异性CTL在抗感染免疫、移植物免疫和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定量分析抗原特异性CTL可为阐明免疫应答的自然发生过程提供重要信息,但是传统的检测分析方法均为间接的活性测定,费时费力.1996年Altman等[1]首创的可溶性MHC-肽四聚复合物法则能够直接定量检测抗原特异性CTL的比率,并通过流式分选用于其他方面的研究,操作简便,灵敏度、特异性很高,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以下就其原理、应用及技术改进简述之.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十四)过敏性反应
过敏性反应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特征是累及多系统,包括皮肤、气道、血管系统和胃肠道.严重病例会导致气道完全阻塞、心血管系统衰竭和死亡.过敏性反应这个术语指的是由典型的免疫球蛋白IgE和IgG抗体亚型介导的超敏反应.先对抗原发生过敏,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当再次暴露于抗原时,即促发过敏性反应.但是,许多过敏性反应发生之前并未记录到有既往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