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卡介苗引起多处淋巴结病变1例
患者,女,11月龄,首次入院6月前在当地防疫站接种卡介苗后出现食欲不振、烦躁及接种处疼痛,腋下淋巴肿大(接种侧),先后到多家医院就诊考虑为接种正常反应.入院1月前在外科行右腋下淋巴结活检,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淋巴结结核.先经单纯异烟肼治疗,后加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利福平治疗无显效.手术部位伤口经久不愈,腋下多个淋巴肿大、溃破,逐渐波及双颈颌下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双侧腹股沟淋巴结.
-
2例成人麻疹病例的临床特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极强、传播机制极易实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医师不仅应熟知其典型症状如:发热、皮疹、结膜炎及呼吸道卡他症状,还应对近年来明显增多的成人麻疹、不典型麻疹及轻型麻疹有足够的认识,否则,极易造成漏诊、误诊。笔者于2000年3月接诊了2例麻疹样皮疹患者,后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麻疹,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20岁,分别为我校经济管理系、自动化系学生,且是邻舍同学,首例发病后曾相互串门。首例为海南籍,于寒假结束返校后10 d左右发病。第2例与之在1周内相继发病。2例均是晨起后对镜梳妆时偶然发现眼红、面部大量红疹,继而自查身体其他部位,发现颈部、耳后、胸背及四肢全是密集红疹,略有灼热感,即前来就诊。2例均称儿时完成了全程计划免疫注射,近10 d有过轻微“感冒”,但否认服过任何药物。查体:T 36.5℃~36.8℃,双眼结膜轻度充血,有泪汪汪之感,轻度畏光,咽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明显(其中例2扁桃体Ⅰ~Ⅱ度肿大)。双侧颊粘膜未见柯氏斑,双侧腮腺管口周围红肿,颌下淋巴结1 cm×1 cm,活动,无压痛。
-
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四例并文献复习
例1女,27岁.颈部淋巴结肿大5年,伴鼻阻1年,于2001年11月1日在门诊手术室取颈部淋巴结活检.体检:双侧颈部及颌下多个淋巴结肿大,以右颌下淋巴结为大,约2.0 cm×2.0 cm×1.5 cm.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1×109/L,红细胞5.14×1012/L,血红蛋白108 g/L,血小板174×109/L.例2男,16岁.
-
B超诊断面颊部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1例
患者,女性,33岁.因右面部肿物3年,肿痛5天而入院.专科检查右腮腺前缘,下颌升支外侧可触及大小约1.5cm×1.5cm肿物,质地稍韧,活动度小,压痛明显,颌下淋巴结未触及,血常规正常,临床诊断右腮腺肿物.
-
B超误诊腮腺区神经鞘瘤1例
患者,男性,19岁.无明显诱因发现右面部肿胀而来我院就诊.查体:右面部膨隆畸形,范围约60mm×40mm,轻度触痛,位于皮下,局部皮肤无色素沉着,无红肿,界限清楚,颌下淋巴结无肿大.
-
胆囊癌下颌骨转移一例
患者女,53岁,于2012年6月因右下颌肿痛就诊当地口腔诊所,诊断为冠周炎,经“消炎”等处理后拔除47、48牙齿,症状无明显缓解,但未进一步诊治。于2012年8月因右上腹胀痛,就诊我院肝胆外科,查腹部CT示:胆囊占位性病变。 MRI增强:考虑胆囊癌并累及肝脏。入院后行胆囊癌根治术(肝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图1A):镜下见癌细胞呈不规则腺腔样排列,细胞异型性明显并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诊断为(胆囊、肝)中分化腺癌,侵及胆囊壁全层。送检3枚淋巴结其中1枚转移。免疫组化:癌细胞CK8(+), CK18(+), CK19(+), CK7(+), Hepa-1(-),CEA(+),Ki-67约40%(+)。术后病情平稳,切口愈合后出院,期间仍反复出现右下颌肿痛不适,未重视未诊治。后因右下颌肿痛逐渐加剧伴张口受限于10月18日就诊我科。查体见:颜面部不对称,右下颌明显膨隆,肿物位于右下颌骨靠近下颌角,大小约5.0 cm ×3.5 cm;右面部放射性疼痛,右下唇麻木,中度张口受限,口内47、48牙缺失,口内右侧磨牙后区软组织肿痛其余未见异常,颌下及颈部无异常淋巴结。全景片提示:右下颌骨恶性肿瘤可能。行下颌骨CT平扫及骨三维(图2):右下颌骨占位病变,可见周围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胀,提示恶性肿瘤。头颅、胸部、上腹部、盆腔CT平扫未见异常。于10月23日行右下颌骨扩大切除术。术中冰冻结果:疑右下颌骨转移性腺癌,癌组织浸及骨组织。术后病理结果(图1B):镜下见癌细胞呈腺样排列,细胞异型性明显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诊断为转移性腺癌。送检右颌下淋巴结2枚其中1枚转移。
-
不完全型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45岁,汉族,主因“反复交替发作口角歪斜39年,口角左偏1 d”2009年3月26日入院。此次入院为第4次。先后于1964年、1971年、1987年3次出现交替性面瘫,前2次发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第3次发病经治疗后遗留有左眼闭目无力,口角右偏。此次发病为1周前出现咽痛、鼻塞、流涕。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于入院前1d出现口角向左歪斜,右口角流涎,口干,味觉减退,右耳后疼痛,右耳听声音过响,右眼流泪,双眼不能闭合,右侧为重而入院。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言语欠流利,嗅觉正常。视力视野粗测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侧角膜直接反射迟钝,左侧直接角膜反射减弱。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面部感觉正常。左侧额纹变浅,右侧额纹消失,双眼闭合无力,右侧重,鼓腮、吹口哨不能,双侧鼻唇沟变浅,以右侧明显。双侧舌前2/3味觉减退,可见皱襞舌。双耳听力减退,右耳重听。软腭上提正常,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存在,转头耸肩有利,伸舌居中。普内科查体:体温36.8℃,血压126/72 mm Hg,右侧上唇部可见有散在疱疹,皮肤、黏膜无黄染,颌下淋巴结可触及肿大,约0.5 cm ×10 cm,表面光滑、质软、活动度好。右侧乳突压痛。双侧呼吸音清晰,心脏、腹部查体未见异常,余无阳性体征。血、尿、便常规、生化均正常。腹部超声、头颅CT显示双侧苍白球钙化。经过给予强的松、阿昔洛韦、维生素B1、B12等药物对症治疗,并辅助针灸理疗14 d后,右侧闭目、口角左侧歪斜及听力均明显改善,病情好转出院。
-
儿童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结核病是全世界面临的健康挑战之一,是人类单一病原体感染性疾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11年全球约有870万新发结核感染病例,其中13%合并HIV感染,140万例死于结核病;儿童患者约有50万例,6.4万例死于结核病[1]。淋巴结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占所有结核病的4.0%~5.1%,占肺外结核的20.3%~50.0%,传染途径多为淋巴血行播散,可累及多组淋巴结,多见于颈、腋下、腹股沟及颌下淋巴结。淋巴结结核通常表现为多个淋巴结肿大、而无结核病全身的症状及体征,因此其诊断有赖于对该病的高度的临床警觉性及实验室、病理学检查[2]。目前多通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检查、组织学检查等作出诊断。WHO(2009年)提出的儿童淋巴结结核推荐治疗方案同肺结核治疗方案,即2HRZE/4HR[3]:2个月的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强化治疗,随后4个月的异烟肼(H)、利福平(R)巩固治疗。
-
脾脏套细胞淋巴瘤超声表现一例
患者男,45岁,因"体检超声发现脾多发占位2周"入我院.患者体检超声检查发现脾脏体积增大,为5.9 cm×11.9 cm,其内可见多个低回声结节,较大者为1.1 cm×1.2 cm.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116/77 mm Hg(1 mm Hg=0.133 kPa),双侧腋窝可触及多个淋巴结,较大者为2.6 cm×1.2 cm,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淋巴结,较大者为2.2 cm×0.6 cm,颌下淋巴结均可触及肿大,大小为1.0 cm×2.0 cm,均呈椭圆形,质韧,无压痛,活动可,其他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余阴性.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前期表现(附一例报告)
病例摘要男,5岁.因发热、面色苍白1周入院.患儿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无其他不适.在当地医院作3次骨髓穿刺,均为干抽(2次髂骨,1次胸骨).入院前5 d曾输全血1次,其他用药不详.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未见特殊.体检:体温38.6℃,面色苍白,两颌下淋巴结触及,每侧1个,如黄豆大小,质软,无触痛.其余部位淋巴结未及.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
-
婴儿播散性马内菲青霉感染一例
患儿男,10个月.因反复发热20余天入院.体检:精神萎靡,体温38.5℃,心率:140次/min.双侧颌下淋巴结蚕豆大小,活动.口腔黏膜见白色凝乳状斑片,附着紧密.咽部充血明显,双侧扁桃体不大.叩诊心界不大,听诊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未闻及干湿哕音及哮鸣音.腹软,肝右肋下10 cm,脾左肋下8 cm.
-
鼻咽癌放疗后乳突复发二例
病例1 男,45岁.主因"左耳听力下降4个月余,加重1个月,伴涕血半个月"于2005年2月确诊为鼻咽低分化鳞癌.病变主要位于鼻咽左侧壁、顶后壁、顶壁、后壁,侵犯左侧咽旁间隙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图1).1992年福州分期T2N2M0期,Ⅲ期.放疗采用常规放疗技术,乳突70%体积位于低剂量区.疗终复查MRI提示鼻咽局部可疑肿瘤残存,疗后定期复查.2005年12月因右颈部淋巴结肿大于头颈外科行双颈部Ⅱ、Ⅲ、Ⅴ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8/35).2006年4月因左耳后乳突区域肿胀隆起就诊发现表面皮肤红肿,边界不清.鼻咽MRI检查发现左耳后皮下、外耳、局部颞骨鳞部、岩部、乳突部位软组织肿物(图2),耳后肿物穿刺病理为纤维组织中见分化差的癌浸润.临床诊断为乳突复发并行乳突部位的调强放疗(IMRT),肿瘤剂量69.96 Cy分33次.放疗中肿物有所缩小,但右颌下淋巴结、右内皉出现转移,遂转内科行全身化学治疗.化疗中出现多发骨转移、甲状腺、右锁上及颏下淋巴结、锁上皮下等多处转移,现更改化疗方案治疗中.
-
上颌窦重复癌1例
患者男,48岁因右面颊肿胀,进行性鼻塞5个月。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视力障碍,于1998年3月6日入院(1995年1月在本院诊断左侧上颌窦鳞状细胞癌,经梨状孔途径行上颌窦内侧壁肿瘤切除术)。查体:右侧面颊部隆起,张闭口无困难,牙齿无松动、颌下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无异常肿大。右侧鼻腔被新生物充填、呈淡红色、表面欠光滑、触及易出血。上颌窦CT横断扫描示:右侧上颌窦内有不规则的密度欠均匀软组织所充填,鼻窦内壁及前壁骨质不同程度破坏,肿瘤已侵入右侧鼻腔内,左侧上颌窦无异常。术前病理:右侧上颌窦鳞状细胞癌。初步诊断:右侧上颌窦癌T3N0M,1998年3月14日在全麻下行右侧上颌骨次全截除术,术中所见:上颌窦前壁骨质破坏,肿瘤突出前壁约1.5cm,蒂部位于内上角基底部较广,肿瘤呈椭圆形,表面欠光滑,肌纤维组织包绕大小约4.7cm×3cm×2.5cm。蝶窦无新生物,术后病理检查:右侧上颌窦纤维肉瘤。术后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7天后间断拆除缝合线,切口愈合良好,术后15天异构环磷酰胺1g,5-氟尿嘧啶1g,化疗10天,治愈出院。2年后因肿瘤转移颅内死亡。
-
局部血管解剖异常扁桃体切除术后大出血一例
患者男,19岁.因反复咽痛5年,于2001年6月4日入院.既往无血液、肝及胃肠道系统疾病史.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2.6×109/L,中性0.77;3 d后复查白细胞0.5×109/L,中性0.64,血红蛋白156 g/ L,血小板 258×109/L,凝血酶原时间 12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8 s,凝血酶时间 14 s,纤维蛋白原 3.0 g/L.心电图、X线胸部透视、肝、肾功能均正常.专科检查: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表面光滑、充血,扁桃体陷窝口未见渗出物,颌下淋巴结无肿大.
-
眼睑和眉弓部皮肤微囊性附属器癌一例
患者男性,48岁.因左眼上睑眉弓部肿物不断增大,于2011年5月5日来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患者曾于1997年3月26日因左眼上睑眉弓部皮肤肿物10年,逐渐增大来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并在门诊手术室施行眉弓部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皮下肿物,大小约3.5 cm ×1.2 cm ×0.7 cm,肿物边界不清,质地似软骨样.术后病理诊断为左眼上睑皮肤硬化型基底细胞癌(图1).2004年患者左眼上睑眉弓部肿物复发,并持续缓慢增长,但未进行治疗.眼科检查:左眼上睑眉弓部皮肤呈微红色、凹陷样瘢痕样病变,边界不规则,并波及鼻根部,无明显疼痛.病变区触之较硬,局部有轻度隆起,表面皮肤无溃疡(图2).CT检查:左眼上睑眉弓部、内眦部及鼻根部皮下显示边界不清楚的密度增高影,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左眼睑无明显水肿,结膜内眦部有一个大小约8.0 mm ×6.0mm的灰褐色肿物,表面光滑,角膜和眼底检查正常,泪道冲洗通畅.右眼睑无明显肿物性病变,结膜、角膜和眼底检查正常.患者无长期暴露日光或局部接受放疗史.全身检查基本正常,无明显肿瘤性病变,耳前和颌下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
第5例——左眼结膜无色素肿块八个月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6岁.因发现左眼结膜无色素肿块8个月,自觉轻度眼红、畏光、流泪,于2006年8月2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997年因结膜色素痣在当地医院行色素痣切除术,具体治疗经过和病理结果均不详;右眼因视网膜脱离行手术治疗失败,已失明20年.全身体检:胸片、血常规、肝肾功能、肝肾B超及骨扫描等检查均正常;耳前、耳后、颌下淋巴结均未触及肿大.眼部检查:右眼无光感,左眼裸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3,左眼颞下方角巩膜缘处可见6 mm×10 mm肉红色肿块,表面不规则,凹凸不平呈分叶状,无色素,肿块表面及其周围均可见血管明显扩张(图1),穹隆部和睑结膜处未见肿块;角膜透明,前房、虹膜和晶状体无异常,眼底为高度近视眼改变.
-
口腔颌面部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1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和病理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15例口腔颌面部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患者平均年龄63.4岁,男女比为4:1.发病部位分别为颌下腺(12例)、腮腺(2例)、颌下区淋巴结(1例),临床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均呈无痛渐进性肿大.涎腺病理改变为腺泡萎缩,间质硬化伴较多IgC4阳性的浆细胞浸润(IgG4阳性细胞的绝对值大于50/HPF,IgG4+/IgG+细胞的比值大于40%).淋巴结病理改变为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滤泡间区硬化伴较多IgG4阳性的浆细胞浸润(IgG4阳性细胞的绝对值大于50/HPF,IgG4+/IgG+细胞的比值大于40%).结论 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是少见的疾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终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
关键词: 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 颌下腺 腮腺 颌下淋巴结 -
CT诊断莱特勒-西维病肝脏浸润一例
患儿男,4岁,因间断发热,伴全身反复多发皮疹3年入院.入院时体检:体温38.1℃,心律100次/min,全身躯干和四肢皮肤多发痂皮样皮疹和色素沉着,双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双肺少许湿哕音,肝肋下5 cm,脾肋下2 cm,质硬.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多量网状细胞;肝功能:丙氨酸转移酶389 U/L,天冬氨酸转移酶367 U/L,胆红素正常.超声见肝硬化、脾大.骨穿见有核红细胞增生活跃,可见巨核细胞及网状细胞增生,皮疹印片可见多量组织细胞.肝穿刺活检病理可见大量组织细胞增生,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图1).病理诊断:莱特勒-西维病(Letterer-Siwe disease).
-
腮腺区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患者男,58岁。因发现右侧腮腺区肿物1.5年余,逐渐增大1个月就诊。患者1.5年前偶然发现右侧下颌角处有一红枣大小肿物,渐进性生长,无疼痛麻木等症状,未作处理。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就诊,口服中药(具体用药不详)后自感肿块变小,停药后逐渐增大至拳头大小,2015年4月20日到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专科体检:右侧下颌角升支处突起一大小约7.0 cm×5.0 cm×4.5 cm肿块,类圆形、界清、质硬、活动度可、无触压痛、与周围皮肤无粘连,皮肤温度不高,颈部及双侧颌下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91×109/L,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测定阳性,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25、CA153、CA199及CA724均阴性。
-
腹部包块低热
1 病例报告患儿,女,6岁.以腹部包块,偶尔伴有低热,腹部疼痛7 d,于2001年9月28日入院,入院7 d前患儿母亲无意中发现患儿腹部脐右侧有一包块,如中拳大小,压之患儿无特异表情,此后家属渐加注意,见患儿吃、喝、二便、睡如常.有时挤压肿块时有疼痛表情,用手摸前额时仍有发热,但未测量体温,至入院前3 d,家属触摸肿块时,腹痛加重.故来医院就诊.患儿系第一胎足月顺产,过去无特殊病史,家族中无肝炎、结核等病史.入院后查体:T 37 ℃,P 80次/min,R 20次/min,Bp 90/60 mmHg,神志清楚,发育营养中等,无痛苦表情,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等异常.头颅对称,毛发分布均匀,无贫血外貌,面部表情自若.五官未见异常,咽红,扁桃体中度肥大,潮红.颈软、颌下淋巴结略大,光滑,活动,有压痛.甲状腺不大.胸部对称、呼吸动度均匀.心尖搏动于左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左右,心界不大,无明显杂音.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外生殖器、肛门外观无异常,神经系统未查及异常.专科情况:腹部轻度膨隆,特以右侧明显,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无曲张静脉.肝脾未触及,于脐右稍偏上可触及一中拳大小中硬包块,表面光滑,边界尚清,有活动度,加重时有胀痛.腹壁软,无肌紧张,无腹水,肠鸣音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