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围手术期输血对肺癌病人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耿万明

    输血是外科临床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但直到70年代由输血而诱发的对受血者的免疫抑制反应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认为输血可缩短癌症患者的术后生存期及使复发时间提前。本文就围手术期输血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做一综述,以引起国内同道的注意。 一、输血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1973年,Opelz等发现输血能提高尸体肾移植患者的存活率,其机制可能与输血所导致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有关,主要包括:输血可抑制巨噬细胞对细菌和异物的清除能力,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功能;输血后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对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反应受到抑制,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辅助/抑制细胞比率下降;另外,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降低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性下降。同种异体血作为外源性组织相容性抗原可引起:异体反应克隆细胞的失活;诱导产生抑制细胞;诱导产生抗独特型抗体等。动物实验还发现,当输入异体血时,体内血栓素和前列腺素产生增加。前列腺素E2(PGE2)具有广泛的免疫抑制效应,通过抑制T辅助细胞活性,并增加T抑制细胞活性,从而抑制淋巴细胞转化和淋巴因子的产生,进而影响混和淋巴细胞反应和吞噬细胞功能[1~5]。进一步研究证明,输血能使脾细胞和T辅助细胞合成白细胞介素-2(IL-2)的能力降低,使高度依赖于IL-2的NK细胞活性降低[6]。Fischer等[7]检查了输血对肾移植前行透析疗法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监测指标为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和抗原的反应,以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输血后1周即发现明显的抑制作用,4周后恢复正常,再次输血后抑制作用更强且持续时间更长。提示反复输血对细胞免疫的抑制强于单次输血。

  • 发作性睡病患者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DQB1*0602基因阳性率分析

    作者:李静;董霄松;闫涵;刘亚男;安培;赵龙;李清华;张晓喆;高占成

    目的 分析发作性睡病患者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QB1* 0602基因阳性率.方法 1998年8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确诊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共1 223例,根据临床表现中有无典型猝倒将其分为猝倒组(1 132例)与非猝倒组(91例)2组,将其中发病年龄明确的1 218例患者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型组(发病年龄≤15岁,1 037例)和晚发型组(发病年龄>15岁,181例).患者均进行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HLA-DQB1* 0602基因型,其中156例进行了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hcrt)-1的测定,并据此分为hcrt缺失组(hcrt-1<138 ng/L,115例)和hcrt正常组(hcrt-1≥138 ng/L,41例).另征集728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各组研究对象的HLA-DQB1*0602阳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发作性睡病患者中男825例(67.5%),女398例(32.5%),就诊时平均年龄为(16.6±12.6)岁;对照组中男443名(60.9%),女285名(39.1%),平均年龄为(26.6±11.4)岁.患者总体HLA-DQB1* 0602阳性率为94.7%(1 158/1 223),其中猝倒组为97.0%(1 098/1 132),非猝倒组为65.9% (60/91) (x2=155.4,P=0.000),三者均高于对照组的19.5% (142/728).早发型患者阳性率为95.5%(990/1 037),晚发型患者为90.1%(163/181)(x2=9.25,P=0.010).hcrt缺失组阳性率为98.3%(113/115),hcrt正常组为25.6%(11/43)(x2=94.6,P=0.001).结论 HLA-DQB1* 0602在发作性睡病患者中阳性率高,伴有典型猝倒、早发以及hcrt缺失者阳性率更高.

  • 中国汉族人群中KIR分布规律及其在HLA相合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作者:窦立萍;达万明;赵丹丹;王畅;卢学春;康慧媛;闫蓓;汪菲菲;朱海燕;李红华;高春记;于力

    目的 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亲缘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SP)分型技术检测HLA及KIR基因型.检测了150例汉族人群中KIR的基因型分布、7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对KIR及HLA基因型,并对45例接受HLA相合亲缘移植、非去除T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KIR2DL1的基因分布频率为100%,KIR2DL2为20%,KIR2DL3为100%,KIR3DL1为95%.96%的供者携带与allo-HSCT关系密切的3组KIR受体.45例HLA相合亲缘供者中,36例患者KIR不合,占总人数的80%,其中35例患者KIR2DL1不合,1例KIR2DL2/2DL3不合,31例KIR3DL1不合.HLA相合亲缘供者移植患者中KIR2DL1不合组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细胞病(aGVHD)发生率(31%)明显低于KIR相合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急性髓性白血病中KIR及KIR2DL1不合组的aGVHD发生率(18%)明显低于KIR相合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淋巴系统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大多数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携带与allo-HSCT关系密切的3组KIR受体,HLA相合亲缘供者HSCT后供受者间KIR不合组aGVHD发生率明显下降.

  • 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的表达探讨

    作者:肖漓;石炳毅;蔡明;何秀云;许晓光;韩永;周文强;孟晓云;高钰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G的膜型HLA-G(mHLA-G)、胞内HLA-G(iHLA-G)和可溶型HLA-G(sHLA-G)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的表达及其与术后临床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0年2月至2006年6月解放军第三零九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行肾移植的175例受者,根据4周内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36例)、功能稳定组(139例),30例健康供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HLA-GI、iHLA-G1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sHLA-G5的含量.结果 T淋巴细胞CD~+ mHLA-G1~+、CD8~+ mHLA-G1~+、CD4~+ iHLA-G1~+、CD8~+ iHLA-G1~+平均表达率在对照组分别为0.43%±0.19%、1.23%±0.41%、27%±13%、36%±14%,急性排斥反应组分别为:0.57%±0.34%、1.31%±0.56%、26%±8%、37%±17%,功能稳定组分别为0.61%±0.43%、1.39%±0.47%、26%±9%、37%±17%,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浆sHLA-G5表达在对照组为(25±14)ng/ml;急性排斥组术前为(24±15)ng/ml,术后为(34±21)ng/ml;功能稳定组术前为(25±11)ng/ml,术后为(56±32)ng/ml;急性排斥组和功能稳定组术前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稳定组明显高于急性排斥组(P<0.05).结论 肾移植受者外周血存在一群比率较低的HLA-G~+ T淋巴细胞,mHLA-G1和iHLA-G1的表达与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发生无关,sHLA-G5的高表达与排斥反应发生的减少有关.

  • Toll样受体在角膜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晋秀明;瞿佳

    人类主要依靠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来识别和防御微生物的感染或辨别"非己"抗原,其中获得性免疫反应是迟发性的具有抗原特异性,受B、T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介导的,具有免疫记忆功能.获得性免疫起始于T细胞识别表达于抗原递呈细胞(APC)的组织相容性抗原(MHC)限制的外源性肽,但T细胞活化不仅需要识别外源性肽的MHC复合物,而且需要APC上协同刺激分子如CD80,CD86的表达,为保证T细胞的正常活化,T细胞的识别必须受到严格的调控,其中协同刺激分子的严格表达是调控的关键,但这种调控机制仍然不够明确.1989年Janeway[1]曾经推测协同刺激分子的调控一定是受识别微生物产物的特征性受体的控制,这样才能成为识别"非己"的自身免疫和诱导获得性免疫的纽带.近发现的自身免疫关键受体--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家族正符合这种假说,系列研究表明其在控制获得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 HLA与透析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孟淑芳;武艺;张凌;王秋萍;石学明

    目的:探讨透析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s)与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系统Ⅰ类基因(A、B、C)多态性和Ⅱ类基因中的DRBI※0405基因之间的关系.

  • 供者KIR和受者HLA遗传背景与血缘关系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关系

    作者:马红京;尹晓林;郭坤元;肖露露;叶欣

    目的探索供者抑制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receptor,KIR)和受者HLA遗传背景与血缘关系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RSSOP)和(或)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分型技术检测HLA基因型,采用PCR-SSP技术检测供者KIR基因型.对59例接受血缘关系HLA-ABDR全相合、非去除T细胞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Ⅱ~Ⅳ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在KIR-HLA相容组患者为32%,非相容组患者为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Ⅱ~Ⅳ级aGVHD在Bw4相容组患者为24%,Bw4非相容组患者为6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8).真菌感染发生率在Bw4相容组患者为14%,Bw4非相容组患者为44%,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28).髓系疾病中,真菌感染发生率在Bw4相容组与Bw4非相容组患者分别为12%和80%,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02);C2相容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显著高于C2非相容组患者(P=0.01).结论供者KIR和受者HLA遗传背景与血缘HLA全相合HSCT预后与aGVHD发生率、OS率和真菌感染发生率均有相关关系.供者KIR与受者HLA相容时,受者aGVHD发生率下降.选择Bw4相容的供者有助于减轻患者aGVHD及真菌感染发生率,选择C2相容的供者有助于提高患者OS率.研究结果为遗传学指标指导下供者优化选择提供分子依据,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HLA半相合未去除T细胞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初步观察

    作者:纪树荃;陈惠仁;王恒湘;贾晔辉;阎洪敏;刘静;薛梅;周琳丽;潘世平;肖名华;朱玲

    目的探索半相合未去除T细胞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可行性.方法 15例白血病患者接受HLA 2~3个位点不匹配亲缘骨髓移植.用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和γ射线全身照射进行预处理,供者应用G-CSF 250μg/d,连用7 d后采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除用环孢菌素A(CsA)和甲氨蝶呤(MTX)外,在移植前第4天~第1天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5 mg@kg-1@d-1,移植后第7天开始加用霉酚酸酯1.0g/d.结果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 ×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是19 d(13~23 d)和21 d(16~32 d).5例(33.3%)发生急性Ⅱ~Ⅳ度GVHD,其中急性Ⅱ度肠道GVH 2例,急性Ⅲ度肠道GVHD 2例,急性肠道和肝脏Ⅳ度GVHD 1例.可评价的9例患者中8例发生慢性GVHHD,无一例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中位随访时间395 d(110~690 d),死亡6例,其中死于急性GVHD 3例,死于感染2例,复发死亡1例.无病存活9例,其中6例存活在1年以上.结论供者应用G-CSF后采髓,多种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的HLA半相合未去除T细胞骨髓移植,在治疗自血病过程中,有效地降低了急性重症GVHD发生,提高了无病生存,对拓宽供髓来源有重要实用价值.

  • 人HL-60白血病细胞混合抗原肽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研究

    作者:黄波;冯作化;张桂梅

    目的研究人HL-60白血病细胞混合抗原肽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及其特异性.方法用细胞冻融、加热沉淀及酸处理等方法除去HL-60细胞的核酸、脂质及大部分蛋白,制备混合抗原肽;体外将抗原肽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结合,以T细胞体外激活试验检测结合物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的刺激作用,并对激活的淋巴细胞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增殖;收集传代增殖的淋巴细胞,检测其对HL-60及K562白血病细胞的杀伤功能.结果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抗原肽为混合肽,该混合肽经Hsp70提呈后,体外能激活PBMNC,并使激活的细胞增殖,增殖的淋巴细胞可特异性地杀伤HL-60细胞,但对K562细胞无杀伤作用.结论白血病细胞内含有可用生化方法制备的特异性抗原肽;利用Hsp70提呈此抗原肽可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增殖,对白血病细胞产生特异性的杀伤作用,对于化疗后防止白血病复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新;邱录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以及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相合的亲缘相关或无关供者是allo-HSCT合适的供者.然而,仅有25%~30%的患者能找到HLA相合的亲缘供者;在无关人群中找到相合供者的概率是1/5万~1/10万,甚至更低.若进行HLA半相合HSCT,则有90%的患者能够找到供者,可为更多需接受移植治疗而无HLA相合供者的患者带来福音.

  • β2微球蛋白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许晓倩;王健民

    β2微球蛋白(β2-MG)是HLA Ⅰ类分子中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编码的轻链部分,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1.8×103的蛋白质,基因定位于第15号染色体,由于其分子量小,电泳显带在β2区而得名.它为细胞膜上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部分,与HLA分子分离释放到体液中的β2-MG经血液及淋巴循环到肾小球被自由滤过,但几乎全部被近曲小管以胞饮形式摄取,在局部被代谢降解为氨基酸供机体再利用.机体所有的有核细胞都能不同程度地产生β2-MG,除成熟的红细胞和胎滋养细胞外其他细胞均含有β2-MG.β2-MG以间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合成较多,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健康人β2-MG的合成速率较为恒定,约为0.13mg·kg-1·h-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几乎所有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均能观察到患者血清β2-MG的显著升高.此外,在肾功能受损、肿瘤、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体内也能观察到血清β2-MG升高.β2-MG在临床上已被广泛用于许多疾病尤其是血液系统疾病的分期与预后评价.

  • 2种方法制备小肽免疫原的免疫特性比较

    作者:刘颖;孙蓓;马彦;赵学勤;梁东春;郭刚;张镜宇

    目的:探讨用不同方式制备的免疫原所产生的针对36肽半抗原的免疫应答特性.方法:分别用载体蛋白偶联小肽半抗原的方法与原核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的方法构建免疫原免疫家兔,对其刺激产生的抗体应答动力学进行比较.结果:2种方法制备的免疫原免疫家兔后均于初次免疫后3个月左右产生了峰值效价,偶联蛋白方法制备的免疫原免疫家兔后产生的高效价可达1∶12 000,基因工程方法制备的免疫原免疫后高效价为1∶6 000,但后者诱导产生的免疫反应较为持久.结论:偶联蛋白方法与基因工程方法制备的免疫原均可成功刺激家兔免疫系统产生针对36肽半抗原的有效抗体,但两者具有较为不同的免疫特性,偶联蛋白方法更加迅速有效.

  • 自身储血回输用于肿瘤手术病人16例疗效观察

    作者:胡红萍

    近年来,随着对输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的认识,临床上自体血的使用呈增长趋势.肿瘤手术病人输同种异体血是临床常用的方法.针对人们关注的输血后可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的异体抗原作用,使受血者产生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力下降,并使术后感染与肿瘤切除后复发率增加,因而使人们对输血产生了许多顾虑.我院自2000年12月~2003年12月在肿瘤手术病人中采取自身储血,术中回输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从亲子鉴定存在的问题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作者:王芬;王燕

    亲子鉴定的应用与医学、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虽然我国涉及亲子鉴定的记载历史悠长,但实现对父权的认定却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及酶型、血清型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使亲权认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末,DNA指纹技术的开发,使得亲子鉴定手段从对蛋白质的分析水平提高到对遗传物质本身的检测分析水平.近年来,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的发现和应用得到了飞速发展,有成百上千个遗传标记待以开发利用.这些检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亲子鉴定实验室各项设备的更新换代.同时,对成功案例的宣传,也使得人们对亲子鉴定的知识了解得更多更广.这些无疑给亲子鉴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各鉴定机构亲子鉴定的数量都在逐年增长,有的更是翻倍增加.但仔细审视观察,我们的鉴定却也存在着许多危机,值得思考与探讨.

  • 人类软骨糖蛋白-39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沈敏;曾学军;唐福林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机制至今不甚明了.免疫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RA与Ⅱ类组织相容性抗原(MHC-Ⅱ) HLA-DR4分子相关联.根据分子模拟学说,自身抗原得以呈递给被激活的T细胞,从而产生自身免疫反应[1],在RA的发病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 Ⅰ型干扰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汤建平;顾越英;沈南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病的原型,发病与遗传、性激素、感染、理化因素有关.其免疫学异常表型复杂多样,包括组织相容性抗原Ⅱ、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球蛋白、T细胞抗原受体、抗原递呈细胞,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功能的紊乱.因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明,目前临床治疗只能干预自身免疫反应形成的中期与后期阶段,对导致发病的起始因素无法干预,因而难有根治性治疗措施.本文就干扰素(IFN)与SLE发病机制研究的背景,Ⅰ型干扰素系统的组成、功能,与SLE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干预Ⅰ型干扰素系统给SLE治疗带来的希望与风险进行了初步综述.

  • 基因微阵列技术和炎症性关节炎

    作者:古洁若

    基因微阵列(microarray)检测技术伴随着对人类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的相关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从初基因的cDNA微阵列,到蛋白微阵列技术等正在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知道,大多数生物学过程是一个涉及疾病相关基因的识别、量化和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1,2],关于基因功能分类的研究也已经存在,如在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和免疫球蛋白系列已较系统和深入.

  •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的高分辨率CT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张小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主要累及中轴关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本病好发于15~35岁,大多有家族遗传史,约96%含血清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以侵犯骶髂关节为其特征性标志[1,2]。本研究通过分析临床确诊的52例AS患者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加以总结和探讨,以期达到对AS的早期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组织相容性抗原CD45RO肿瘤坏死因子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和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表达与免疫损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烯冬;迟宝恩;王越先;白志刚;李利宁;夏医君;梁越

    目的:探讨活化T淋巴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在桥本氏甲状腺炎(HT)和亚急性甲状腺炎(SAT)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深入对两病的免疫损伤机理、临床治疗的认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观察活化T淋巴细胞标志CD45RO、TNF-α、HLA-DR的单克隆抗体在43例HT和42例SAT患者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除正常甲状腺外,各例标本浸润的单个核细胞(TG-MNC)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单抗阳性染色.在HT和SAT中:①CD45RO、HLA-DR在其TG-MNC阳性率表达上HT高于SAT,有显著差异(0.01<P<0.05),TNF-α在其TG-MNC阳性率表达上有极显著差异(P<0.01);②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TEC)的DR表达程度HT明显高于SAT,有显著差异(0.01<P<0.05),HT中TEC的DR的表达程度与MNC、激活T淋巴细胞、TNF-α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372、0.8744、0.8633,P均<0.01),而与TNF-α的表达无关.本研究TNF-α的表达HT显著高于SAT,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AT中TEC的DR抗原表达程度与MNC、激活T淋巴细胞呈正相关(r分别为0.7332、0.7931、P均<0.01).结论:活化T淋巴细胞、TNF-α、HLA-DR在HT和SAT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支持二者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而对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的损伤TNF-α的作用HT比SAT更明显.TEC的DR抗原的异常表达同时为临床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设法抑制减轻DR抗原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参考指标.

  • β2-微球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石公;张小林

    β2-微球蛋白(β2-MG )是机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性低分子量血清蛋白质,广泛存在于血浆、尿液等体液中,其含量极微但相当恒定,检测血浆、尿液中β2-微球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用于评价有关脏器功能和对某些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77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