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1990~2008年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8~65岁;活动中发病14例,安静状态下发病8例,发病时间不明确18例;首发症状为头痛20例,头晕8例,精神异常5例,感冒样症状7例;所有患者均在住院后颅脑CT证实.40例患者38例痊愈,1例轻偏瘫,1例死亡.
-
针药结合治疗脑梗塞共济失调48例
自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脑梗塞以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48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均来自本院住院患者,脑梗塞的诊断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MRI检查.发病均在15天以内,临床主要症状为头晕,步态不稳甚则不能行走;查体见眼球震颤,指鼻、快复轮替及跟膝胫试验阳性.治疗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54~77岁,平均66岁;其中26例患者伴有饮水呛咳,29例伴构音不清,38例合并有轻偏瘫,肌力3~4级,11例合并偏侧肢体麻木.对照组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56~74岁,平均69岁.其中伴有饮水呛咳者8例,构音不清者11例,15例合并有轻偏瘫,6例合并偏侧肢体麻木.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
逍遥散加味治疗偏头痛49例临床观察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经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发病.血管源学说认为:典型偏头痛先有颅内动脉收缩,局部脑血流减少,引起视觉改变、感觉异常或轻偏瘫等先兆症状,继而颅内、外动脉扩张,出现头痛.笔者运用逍遥散加味治疗偏头痛49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卒中偏瘫侧上肢肢体功能的相关性
运动功能缺失是脑卒中后残疾普遍而重要的因素,约80%的患者有轻偏瘫,55%-7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而评价肢体功能目前只能借助于量表,其准确性与检查者操作有关,并与被检查者年龄、文化程度及其依从性有较大关系.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是客观、直接评价中枢神经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方法,近年来常用于判断卒中后整体功能或上肢功能预后[1],但脑卒中后偏瘫侧上肢功能与正中神经SEP的相关关系研究较少.
-
Moyamoya病1例报告
1.病例简介患者,男,49岁,因"言语笨拙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一日,渐加重"人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平素系统服药,血压控制在140-145/85-90mmHg.患者于1994年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救治,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治后好转,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于1996及1998年分别行头部MRA及DSA检查,后未予特殊处置.于2000年因"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人院治疗,诊断为右基底节区出血,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遗留左侧轻偏瘫,可行走.此次入院后,查体:神志清楚,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右肢轻瘫试验阳性,双下肢病理反射阳性.诊断为脑梗死,经改善脑循环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
-
老年人脑脓肿10例分析
对我科1960年10月至1998年12月诊治的10例老年脑脓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误诊和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以提高临床疗效.一、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60~68岁,平均64.5岁.占我院同期554例脑脓肿患者的1.8%.病史4 d~5周,平均12.5 d.头痛6例,发热2例,呕吐3例,头晕伴走路不稳2例,癫痫强直-阵挛性发作1例,轻偏瘫3例,共济失调2例,视神经乳头水肿2例.
-
微创穿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好发于老年人,仅有轻微头部外伤或汉有外伤史[1]。患者常因头痛、乏力、轻偏瘫,反应迟钝而就诊,行头颅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传统钻孔引流术创伤较大,尤其对年老体弱高龄病人,且易出现切口渗漏、颅内积气,甚至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2]。
-
脑梗死并发化脓性脑膜脑炎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76岁,突发意识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20 h于2004年3月30日入院.入院前20 h突然意识不清,呕吐,左侧肢体无力,血压18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头颅CT扫描未见新病灶.既往高血压7年;脑梗死1年,右轻偏瘫恢复.入院时体温38.3℃,脉搏116 次/min,呼吸22 次/min,血压175/100 mm Hg.心脏无异常,双肺痰鸣音.嗜睡,瞳孔光反射灵敏,双眼向左凝视障碍,左鼻唇沟浅,伸舌不合作.
-
左房黏液瘤伴多发颅内动脉瘤一例报告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6岁.主因"发作性抽搐5 d"入院.1年前突发右侧肢体偏瘫,CT证实为"脑栓塞",心脏扇扫提示左房黏液瘤,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术后遗留有右侧肢体轻偏瘫.5 d前生气后突发抽搐,左侧肢体强直,口吐白沫,每次持续约2~3 min,每天数次.入院时:意识模糊,构音障碍,双瞳孔3 mm,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张力高,肌力查体不合作,双侧巴氏征(+).头颅MRI显示左侧脑室旁、右侧脑室旁及右额叶皮层下片状长T1、长T2信号(图1);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及三个分干的起始部局限性增粗,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的终末段可见多个局限性囊性扩张改变(图2),诊断多发性颅内动脉瘤.
-
一侧急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14例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男11例,女3例,年龄23~65岁.车祸致伤10例,坠落伤3例,打击伤1例.发现迟发性血肿时间:短于术中10例,24h以内2例,术后5-7d 2例.伤后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入院查体14例GCS≤5分,轻偏瘫12例.发生于急性血肿侧脑疝14例,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3例,血肿侧瞳孔散大11例.
-
9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体会
一、资料与方法男69例,女29例,年龄56~82岁.追诉有明确外伤史者25例.临床表现:头昏头疼78例,轻偏瘫56例,智能和精神异常25例,反复恶心呕吐18例,言语模糊9例,癫痫13例,均有眼底水肿.
-
偏头痛神经心理和神经电生理对比研究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原发性颅内外血管运动和神经功能调节失常所导致的复发性疾病,国内外均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发作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发作时常伴有众多自主性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呼吸增快、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在头痛发作前常有视物模糊、闪光、偏盲、偏侧面部麻木、言语困难、偏侧肢体麻木或轻偏瘫等先兆表现,历时数分钟或半小时,同时患者可以出现可逆性的认知功能改变.
-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诊断的探讨
凡重度脑血管病变的老年病人临床上出现步态障碍呈碎小步、行动缓慢或动作减少、表情呆板、智能障碍、肌张力增高、轻偏瘫及锥体束征等,即应考虑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S).此病稍不注意,极易误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IPD).近年来,我们对43例VPS患者在详尽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再结合脑CT及MRI影像等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VPS的诊断标准.
-
MELAS的发病机制
线粒体脑肌病伴有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myopathy,encephalopathy,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是为常见的线粒体病之一,是一组具有高度临床变异性和遗传异质性的疾病.痫性发作、呕吐、偏头痛样发作和卒中样表现如轻偏瘫、偏盲或皮质盲是常见的症状、体征,身材矮小、智力衰退、运动不耐受、耳聋、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糖尿病、扩张性心肌病或肾小管酸中毒等症状提示MELAS的诊断[1].确诊有赖于基因突变检测和肌肉病理.虽然目前对于基因、生化和病理改变有了深入的认识,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
误诊为大脑半球病变的脑桥梗死临床分析
以往,对脑桥梗死的临床定位诊断多依据有无神经核团损伤和交叉瘫等特异性症状及综合征进行鉴别诊断,容易误诊.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逐渐认识到,部分脑桥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一侧中枢性轻偏瘫、单纯中枢性面瘫或一侧肢体瘫痪等对侧大脑半球病变的体征.我院自2004年1月-2005年12月共治疗首发脑梗死患者226例,其中16例脑桥梗死患者被误诊.
-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4例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临床资料本组24例, 男16例, 女8例, 年龄9~70岁, 平均36.1±15.3岁, 病程9天~8个月. 全部病例均有头痛, 部分伴有呕吐. 18例主诉低热, 4例病程中有抽搐发作. 体检脑膜刺激征阳性者20例, 余4例可疑阳性或阴性, 均为老年患者, 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者2例, 1例为一侧外展神经麻痹, 1例为一侧肢体轻偏瘫.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 经脑脊液检查发现新型隐球菌而确诊, 其中1例尚合并有双上肺肺结核(活动期), 余均未发现合并有其它免疫功能异常疾患,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 AIDS等.
-
少见病因所致脑血管病4例诊疗体会
1 资料病例[1] 患者,男,24岁,主因"发热、头痛1周,左侧肢体无力3 h"入院.院外以"感冒"治疗,病情进行性加重.查体:体温40 ℃,脉搏100次/min,心率24次/min,血压100/65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模糊,脑膜刺激征阳性,左侧鼻唇沟浅,左侧肢体肌力0级,巴氏征阳性.心、肺、腹未查及明显异常.给予腰椎穿刺后诊断为结核性脑膜脑炎,经抗结核、脱水、降颅压,患肢康复锻炼等治疗后左侧肢体轻偏瘫,生活可以自理.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5例临床分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一少见的脑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使本病能够得以早期诊断,但治疗上缺乏统一的方法,现就我院近几年发现的5例经核磁共振和DSA证实为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为16~65岁,平均39岁,病程为0.5~6个月。1.2 临床表现:头痛5例,呕吐3例,癫痫发作1例,轻偏瘫1例,视力下降2例,复视2例,昏迷1例,发烧2例,失语1例,眼底视乳头水肿4例,视神经萎缩1例,脑膜刺激征2例。
-
枕叶卒中71例远期预后观察
我院于1984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枕叶卒中71例.对其进行近期、远期随访,以观察其偏盲恢复情况.1 临床资料本文枕叶卒中出现枕部头痛47例(66.2%),有时波及病侧颞、顶部,全头痛仅4例,视物不清、模糊者59例(83%),视野缺损53例(74.6%),言语不利,失认、失读共18例(25.3%),肢体轻偏瘫19例(26.8%),视物变形(波纹状、扭曲、闪火焰、黑朦等)9例(12.7%),双眼全盲1例(双枕叶栓塞).
-
模拟康复医疗评价会(Team会)摘录(续二)
案例3:脑血栓形成轻偏瘫.感觉性失语首次评价会:日期:1995年10月15日;参加者:康复医师、运动疗法师(PT)、作业疗法师(OT)、言语疗法师(ST)、实习生A、实习生B主持者:康复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