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综合措施预防阑尾炎术后感染的体会
阑尾炎手术是普通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目前由于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包括乡镇卫生院在内的医疗机构均可开展阑尾切除手术.但由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外科医生对阑尾切除手术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阑尾切除术后感染的情况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心身痛苦和经济负担.2004~2011年收治阑尾炎手术患者208例,在围手术期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术后感染,取得在208例阑尾切除术后患者中仅有4例发生切口轻度感染,其余病例全部Ⅰ期甲级愈合的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残角子宫妊娠误诊卵巢囊肿1例
1 病例患者25岁,因右下腹疼痛10余天伴少量阴道出血于1997年6月23日入院.其平时月经规律, 末次月经1997年5月2日.半月来右下腹隐痛,近日腹痛加剧,头昏乏力.查体:血压12/10k Pa,脉搏100次/分.贫血貌,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妇检:阴道血迹,宫颈轻度举痛, 宫体前倾,右附件区可扪及鸭蛋大之包块,质中等,左附件区未发现异常.B超检查:右侧卵巢囊肿.临床考虑为"卵巢囊肿蒂扭转",立即行剖腹控查术.术中见:盆腔陈旧性积血约500ml,左侧附件外观无异常,子宫增大,子宫右角处有一5cm×4cm×4cm囊性包块,蒂较宽,表面破溃,内有凝血块样物,包块右侧可见附着的右圆韧带及右附件,右侧卵巢大小正常,右输卵管轻度炎性水肿.清理盆腔积血时有胎盘绒毛组织及纤维素样物质,认为是右残角子宫妊娠破裂,遂将残角子宫完整切除,将右圆韧带及右附件移于右宫角处缝合.术后给予输血、补液和抗感染治疗,伤口Ⅰ期甲级愈合.将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报告为:右残角子宫妊娠(可见胎盘绒毛).一年后,患者再次来我院剖腹产一足月男婴.
-
肋骨软骨瘤1例报告
病历资料患者,女,22岁,10年前摄片时发现左侧第3前肋骨性肿物1个,无任何不适而未治疗,近半年来,感肿物增大,伴左前胸壁疼痛、胸闷不适.2009年2月4日就诊.查体:胸廓外观无畸形,左第3前肋部有轻压痛,局部未扪及肿块.X线片示:左第3前肋见约1.6cm×1.5cm类圆形密度增高影隆起,密度不均匀,呈环形斑点钙化,突向胸腔(图1).CT示:左侧第3前肋见一混杂密度改变,密度不均,见点状结节状致密影,局部软组织肿胀,病变向左侧胸腔突入,左肺上叶局部受压,左胸腔局部变扁,病灶约4.8cm×2.3cm(图2).临床诊断:肋骨软骨瘤.完善术前检查,2009年2月7日在全麻下行手术切除术.术中见瘤段肋骨扁平,增宽,瘤体与壁层胸膜粘连,离瘤体1cm处切断肋骨,连同瘤体一并切除,切除部分粘连胸膜,修补,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2天拔出胸管,切口甲级愈合,术后病理检查提示:骨软骨瘤.经2年随访无胸痛,肿块未复发.
-
绒毛膜癌致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1例
临床资料患者 39岁,孕5产1.因剖宫产术后42 d,阴道流血8 d,加重4 h于2011年5月8日急诊住院.患者2011年3月27日因高龄初产、瘢痕子宫(此次孕前2个月于外院行腹腔镜下多发子宫肌瘤核除术)在本院行剖宫产术,手术经过顺利,娩出一女婴,Apgar评分10分,胎盘胎膜娩出完整,术中出血约200 ml.术后一般状态良好,腹壁切口甲级愈合,恶露正常,5 d后母女平安出院.出院后无发热,恶露正常,无异味.术后34 d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血,色鲜红,多于月经量,于社区医院给予抗炎、止血、促宫缩治疗5 d,但无明显效果.入院前4 h,阴道流血突然明显增多,为月经量2倍,无腹痛,伴有头晕、乏力,轻微活动即感气促,曾晕厥1次.入院后查体:体温36.5 ℃,脉搏9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90/50 mmHg,神智清楚,面色、眼结膜苍白,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腹部耻骨联合上3 cm处横切口愈合良好.妇科检查:外阴血染,阴道内有大量积血,阴道壁未见紫蓝色结节,宫颈光滑,紫蓝着色,有鲜血自宫颈口流出,宫体前位,孕2月大小,质软,无压痛,双附件区未及异常.
-
双距骨粉碎骨折伴脱位一例
患者,男,15岁。由二楼跳下后,双足跟部及踝关节肿胀疼痛不敢活动,在当地医院摄片后诊断为“双侧距骨粉碎骨折”,并行石膏单托外固定。伤后1周转入我院,入院后行术前检查重新摄片确诊为“双侧距骨粉碎骨折伴脱位,右腓骨远端骨折”。入院时骨科检查:双足及踝关节肿胀,足底平坦,畸形。压痛阳性,纵向叩击痛存在,触及骨擦音。双踝关节活动受限,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双足趾感觉、血运、皮温均正常(见图1)。治疗: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取外踝部后外侧切口呈弧形长约15cm,在外踝上方约10cm处用骨刀斜形切断腓骨,打开胫腓关节囊,掀开远端腓骨后露出距骨。术中见距骨粉碎骨折,主要骨块尚连续,软骨面撕裂较重,清除破碎游离的骨块及软骨片后,将距骨复位。并用斯氏针由足底顺行打入穿过跟骨、距骨和胫骨,使之恢复力线及脱位的关节并起固定作用。然后逆行打入一枚克氏针固定腓骨,两枚螺钉固定胫腓关节,止血后逐层缝皮。右侧过程同左侧,不同的是:右侧距骨骨折较重,用细钢丝给予“U”型内固定,另外原有腓骨远端骨折,故不必人为切断腓骨,术后石膏双托外固定。术后第2天摄片提示位置良好(见图2)。术后2周拆线、左侧切口甲级愈合,右侧局部渗出并定期换药。6周时该处克氏针外露,摄片后将其和双侧斯氏针一起拔除。改用管型石膏固定患肢,右侧开窗换药2周后愈合。术后6个月去除余下内固定物。1年后复查,距骨愈合良好,无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
100例骨髓炎临床用药及药敏调查
1993~1998年,我们共收住急慢性骨髓炎100例,其中89例行切开引流或病灶清除术,并做了脓液或病灶清除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38例培养出致病菌,51例培养无细菌生长,11例未行手术治疗,亦未作血培养。现将住院期间用药状况及药敏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3岁~72岁,平均43.2岁。急性骨髓炎22例,慢性骨髓炎78例。血源性92例,开放骨折并感染8例。部位:股骨31例,胫骨28例,腓骨3例,肱骨23例,尺桡骨13例,掌骨2例。病程10天~20年,住院日期18~112天。手术治疗89例,其中钻孔引流18例,病灶清除+双管闭式冲洗负压引流68例,骨段切除3例。切口甲级愈合74例,乙级13例,丙级2例。非手术治疗11例。随访1年以上,急性骨髓炎22例中1例股骨、1例胫骨复发,慢性骨髓炎78例未复发,肢体关节功能正常。
-
会阴侧切口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如何促进产妇会阴侧切口的甲级愈合.方法:对586例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给予心理护理,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术后护理,如对产妇侧切口采取洗、照、敷,同时进行饮食指导,预防便秘、感染发生等综合护理措施.结论:对会阴侧切产妇应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以促进切口甲级愈合,减少产褥感染发生.
-
腹部Ⅲ类切口甲级愈合53例分析
腹部切口的顺利愈合,不仅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还可能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是患者常关注的问题之一.有时患者还将切口愈合情况同腹内手术操作关联,由此及彼地认为切口都没有处理好,腹内操作可能也处理不好,因此可能引发患者的担忧和不满情绪等.本资料收集了2010年2月~2011年2月期间腹部Ⅲ类切口甲级愈合病例53例,现报道如下.
-
外耳道毛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63岁,发现左外耳道新生物1年.自诉1年前无意间发现左侧外耳道口处有一绿豆大小新生物,黑色,不伴局部疼痛、流水、头昏、头痛;伴外耳道口周围痒感,自觉听力略下降;未行诊治,期间偶有因瘙痒搔抓后左耳道有少许渗液,疼痛,包块缓慢进行性增大.专科情况:左侧耳屏间切迹内侧面至耳甲腔处,可见一棕褐色,质硬、广基、边界清楚,突出周边正常皮肤,表面粗糙不平的新生物,约1.5 cm×1.6 cm×0.2 cm,周围皮肤未见红肿、糜烂、渗出.耳及面部无麻木,外耳道畅,鼓膜未见异常;颈部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入院行纯音听阈测定及声导抗检查,结果显示:双耳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双耳鼓室图呈"A"型,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及肝脏超声无异常.采用局部麻醉下行外耳道新生物摘除术,沿肿瘤边缘0.3 cm距离切除肿瘤,术中见病变组织侵及皮下,软骨膜正常,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并将耳后皮瓣翻转入外耳道,行外耳道皮肤缺损修补.术后行抗炎,局部换药治疗,7 d后拆线,伤口甲级愈合.术后病检提示:结节型毛母细胞瘤.随访3个月,局部未见复发,外耳道无瘢痕狭窄.
-
合并盖氏骨折的腕舟状骨脱位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3岁,因机器压伤致右前臂肿痛畸形、腕关节活动受限5 h于1999-09-23人院.查体:右前臂中段背侧肿胀、压痛、纵轴叩击痛阳性,可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右腕部鼻烟盒肿胀,近端压之空虚,腕关节活动受限,各手指屈伸及感觉正常.X线片示右腕舟状骨近端向尺侧旋转90°水平脱位,桡月及头月关节在位.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向远端移位5 mm.右桡骨中下段骨折,重叠5 mm(见图1).人院后即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复片示腕舟状骨脱位及下尺桡关节脱位横形已复位,但桡骨骨折对位不良,于1999一10-10行切开复位AO钢板内固定,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复片示骨折、脱位均已复位.随访半年,桡骨骨折已愈合,舟状骨在位,未见坏死.
-
腓总神经医原性损伤二例
1 病历介绍例1,女性,50岁.车祸致伤左下肢2 h入院.入院诊断:左股骨髁上及左胫腓骨上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失血性休克.即刻抗休克治疗,同时行手术内固定.术中处理胫骨上端骨折时,取髂骨及同侧上段腓骨植骨.术后次日查房,查见左足背伸肌力0级,左腓骨长、短肌肌力Ⅰ级.左足背及左小腿外侧面感觉迟钝.考虑为左腓总神经损伤,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半个月后,切口甲级愈合.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神经探查术,术中见左腓总神经被首次手术取腓骨植骨时未取出之腓骨小头骨断端卡压,神经梭形肿胀,将腓骨头取出,神经予以松解.术后辅以神经营养药物治疗.1年后随访:左足轻度下垂畸形,左足背伸肌力Ⅱ级,左腓骨长、短肌肌力Ⅲ级,左足背感觉略减退.
-
腰椎骨折术后感染经皮外固定器治疗一例
笔者于2010年4月收治1例L3椎体陈旧性骨折术后感染,予腰椎后路扩创并应用经皮外固定器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40岁,因“腰椎骨折术后2年余,右髂部流脓3月余”就诊本院.15年前患者因高处坠落后,当地医院诊断为L3椎体压缩性骨折,予非手术治疗.2007年出现右下肢活动障碍,于当地医院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出院,右下肢症状无改善.3个月前发现髂窝处肿块形成,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腰大肌及盆腔脓肿形成,后予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抗炎换药等对症处理,窦道未能愈合,遂就诊本院.
-
原发性胆囊-腹壁瘘一例
患者男,69岁.因右上腹部"疮口"流淡黄色液体2年就诊.体格检查:巩膜皮肤无黄染,腹壁窦道口位于右肋缘下.胸片:心、肺、肋骨正常;B超:窦道分上、下两段,肝、胆、脾、胰无异常;窦道造影:置入导管8 em,显示不清.无腹痛、寒战、发热、黄疸史,无胆石症史,无外伤、手术史.术前诊断:(1)腹壁窦道;(2)腹外漏.全麻后于肋缘下做以窦道为中心梭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腹肌、腹膜,窦道通到腹腔,探查见大网膜与窦道粘连.分离大网膜,窦道上与肝缘、下方及内侧与结肠及空肠紧密粘连,窦道与结肠及空肠腔无内瘘,胆囊底部陈旧性穿孔通向窦道,形成胆囊-腹壁外瘘.常规切除胆囊,颈部切开取出2.5 cm × 2.0 cm卵圆形结石1枚,温氏孔置腹腔引流管1根.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切口甲级愈合,痊愈出院.病理学检查:皮肤胆囊瘘道伴慢性炎症.
-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为临床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2000例需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中接受改进的护理干预,包括手术室内温度监测及调节 、患者保暖 、手术器械管理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和感染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为100.00%、感染率为0;对照组患者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7.00%,有5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0.50%;观察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行术中监测 、调节手术室空气温度 、患者保暖和严格的手术器械管理等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手术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和降低感染率.
-
提高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的因素
无菌切口手术,如甲状腺、乳腺、闭合性骨折、腹外疝手术等的甲级愈合率,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我院从2008年开始对无菌切口进行目标性监测,各项管理、监测均按国家标准执行,甲级愈合率逐年提高,无菌切口感染率降低,确保了医疗安全,提高了医疗质量.1 四室的改建1.1手术室按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将手术室改建成层流手术室,有1个千级手术间,2个万级手术间,1个普通手术间,并将无菌切口手术固定在千级手术间.
-
剖宫产术后子宫腹壁瘘三例分析
一、病例摘要例1:患者女,31岁,因二次剖宫产术后3个月余,腹壁切口反复裂开2个月入院.既往剖宫产史6年,2008年3月前因瘢痕子宫在当地医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后第5天拆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间断血性恶露达40余天,伴下腹坠痛不适,小便时加重,无发热,考虑为子宫复旧不良,未治疗.术后第45天出现切口渗液,局部换药2周不愈合,遂入本院.查体:腹壁横切口中央部分裂开2cm,深2cm,达腹直肌前鞘,渗液呈淡黄色,量较多,前鞘见丝线结.考虑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应用抗生素局部换药并拆队丝线结,渗液减少后,于2008年6月局部麻醉下行二次缝合术,第8天拆线出院.
-
剖宫产腹部横切口腹壁新式缝合法
腹壁横切口已被广泛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并以其愈合快、术后病率低、疤痕小、美观等优点,已被广大产科医生和产妇所接受.切口缝线异物反应是切口非甲级愈合的主要原因,我们利用腹壁横切口张力小、愈合快等特点,对剖宫产腹壁横切口采用一种新式的腹壁缝合方法(以下简称仁和缝合法),真正做到了拆净腹壁各层缝合线,避免了切口缝线异物反应,减少了术后病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浆膜下子宫肌瘤蒂部断裂导致腹腔内大出血一例
患者37岁。因不慎坠床后腹痛,伴头晕、乏力、恶心、呕吐19 h入院。患者孕1产1,月经规律,无停经史。入院后身体检查:血压128/75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108次,神志清晰,面色苍白,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因腹肌紧张,内诊不满意。B超示,脾脏膈面似有裂口样低回声区,子宫后方见8.9 cm×6.1 cm不规则低回声区,包膜不清,盆腹腔大量积液,经腹穿刺证实为血液。尿妊娠试验(-)。初步诊断为腹腔内大出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盆腹腔积血约2 500 ml,内有凝血块,肝、脾无异常,双侧附件无异常,子宫体略增大,后壁有一带蒂浆膜下肌瘤10.0 cm×9.0 cm×9.0 cm,灰白色,蒂长1.2 cm,直径0.8 cm,瘤蒂不全断裂,可见断端小动脉出血,另见多个浆膜下、肌壁间肌瘤结节。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中输自体血2 000 ml,输异体同型新鲜血400 ml,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多发性子宫肌瘤,无变性、坏死;浆膜下肌瘤蒂部断裂;腹腔内大出血。术后7 d拆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10 d出院。
-
阑尾周围脓肿Ⅰ期阑尾切除引流术6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阑尾周围脓肿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635例病例行Ⅰ期阑尾切除引流术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 635例全部治愈,伤口甲级愈合的609 例(95.9%),切口感染26(4.10%)例.术后无一例发生肠瘘、腹腔脓肿;发生粘连性肠梗阻2 例,采用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阑尾周围脓肿采取I期手术切除阑尾,引流脓肿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住院时间短,见效快,避免复发和阑尾周围炎症肿块以及脓肿引起并发症.
-
腹部污染切口甲级愈合157例分析
腹部切口的顺利愈合,不仅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还可能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是患者常关注的问题之一.有时患者还将切口愈合情况同腹内手术操作关联,由此及彼地认为切口都没有处理好,腹内操作可能也处理不好,因此可能引发患者的担忧和不满情绪等.本文收集了2009年2月~2011年2月期间腹部污染切口甲级愈合病例157例,总结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