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钙粘蛋白与癌浸润转移
瘤的浸润转移是一系列复杂的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癌细胞与原发灶失去粘附脱落是一个早期和必要的步骤.
-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浸润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60例胃癌组织标本按照组织学类型、大体分型、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分组.以Warthin-starry银染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60例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5.0%(39/60).不同组织学类型、不同大体分型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各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Ⅲ~Ⅳ组HP 感染率高于Ⅰ~Ⅱ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远处转移组高于无远处转移组(P<0.05).结论:幽门螺杆茵感染能够增加胃癌浸润转移的能力.
-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胃癌浸润转移相关研究进展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的机制之一是细胞对负反馈因子的反应性发生改变使细胞跳脱了正常的生长调控,包括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失活而导致的细胞增殖增强与凋亡抑制等.而浸润、转移是胃癌等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具体反映,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细胞因子参与,其中TGF-β是转移的重要刺激因子,具有抑制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胃癌 浸润转移 -
IGF-1、IGF-1R及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IGF-1、IGF-1R及VEGF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IGF-1、IGF-1R及VEGF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组织中IGF-1、IGF-1R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IGF-1、IGF-1R及VEGF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 IGF-1、IGF-1R及VEGF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参与了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可作为评价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胃癌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浸润转移 -
肝癌组织浸液尿激酶型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检测
一些研究表明体液中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 )浓度与癌细胞自身分泌和释放的水平及其浸润转移有关,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则与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的释放和血管新生有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则对t-PA和u-PA起调控作用,同时参与癌细胞的转移等过程[1,2].
-
VEGF、MMP-3在胃印戒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的关系
胃印戒细胞癌是多发于中青年的恶性肿瘤,以预后及治疗效果差成为胃癌中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目前对印戒细胞癌具有的高浸润转移生物学特征已有研究报道[1],但癌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3)的表达及其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胃印戒细胞癌组织进行VEGF和MMP-3检测,同时应用电镜技术进行超微结构观察.
-
酷似胰腺原发性肿瘤的转移性无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腺癌(英)
作者报道了1例不伴有肌层浸润转移至胰腺的子宫内膜腺癌.该患者是一位69岁日本女性,既往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病理学检查示子宫内膜腺癌,未见子宫肌层浸润和脉管转移.
-
乳腺癌中乙醛脱氢酶1与上皮性钙黏蛋白、神经性钙黏蛋白关系的研究
乳腺癌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种不同功能的细胞,从而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耐药及复发等生物学行为[1]。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在乳腺癌浸润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H1)蛋白与 EMT 标志蛋白上皮性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性钙黏蛋白(N-cadherin)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转移性淋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乳腺癌干细胞与乳腺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
胃癌肉瘤一例
患者女,51岁。进食后腹部不适3个月于2014年12月11日入院。体检CT示:胃体部巨大肿块,考虑恶性,另腹腔内查见多发局灶钙化的结节。胃镜活检病理示:黏膜慢性炎,伴大量坏死,其内可见少量异型细胞,不排除肿瘤。因患者伴有腹腔内广泛浸润转移,遂入院手术。术中见胃体部一约6 cm ×7 cm的质硬肿物,肠系膜及腹膜表面多发小结节。取肠系膜结节做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骨组织及少许纤维结缔组织,考虑间叶源性肿瘤。肠系膜及腹膜多发结节的石蜡切片示:梭形细胞恶性肿瘤,其间可见软骨肉瘤区及骨化区域。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p53及CD34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现阶段,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寻求治疗卵巢癌的新方法逐渐成为趋势.细胞因子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对细胞因子研究的深入,近年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对肿瘤的影响引起重视.MIF可通过刺激瘤细胞增殖和血管发生,抑制p53基因等机制促使肿瘤发生及浸润转移.我们通过检测卵巢癌组织中MIF、p53和CD34的表达,观察MIF与微血管生成、MIF与p53的关系,探讨MIF和p53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探讨大肠腺癌中SDF-1、CXCR4 mRNA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 探讨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SDF-1)及其受体C-X-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C-X-C chemokine receptor,CXCR4) mRNA的表达与大肠腺癌发生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检测50例大肠腺癌、3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SDF-1和CXCR4的mRNA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DF-1mRNA、CXCR4mRNA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SDF-1 mRNA、CXCR4 mRNA的表达量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无关(P均> 0.05),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大肠腺癌组织中SDF-1mRNA和CXCR4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847,P< 0.01).结论 SDF-1及其受体CXCR4在大肠腺癌发生及浸润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 C-X-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 大肠腺癌 浸润转移 -
超声诊断恶性胸腺瘤心包转移
本文报告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回顾分析诊断恶性胸腺瘤心包转移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探讨超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3~39岁,平均31岁。3例以咳嗽、气短等肺支气管疾患来就诊,2例以心包积液来就诊。本组5例中2例有肌无力表现。MRI、CT、胸片等检查诊断前纵隔肿瘤5例,明确诊断胸腺瘤2例。使用仪器ATL-9型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0MHz。患者左侧卧位或半坐位,对心脏各切面常规扫查。结 果 超声所见心包脏层可见粗糙、凹凸不平的实性中低回声2例(图1),其中1例伴大量心包积液深1.6~2.7cm,1例为中量0.7~1.1cm;心包腔内充满中低实性回声同时伴有钙化1例(图2)并伴少量心包积液深0.2~0.3cm;单纯心包积液2例,其中1例为中量深0.8~1.0cm,1例为少量0.2~0.5cm。心包腔内均未见到条索状光带。胸腔积液4例。临床手术病理证实4例为恶性胸腺瘤,心包已浸润转移,另1例经穿刺病理结合典型临床重症肌无力表现、前纵隔肿瘤、以及心包腔内实性回声等确诊为恶性胸腺瘤心包转移。
-
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血清LDH水平,结合患者术后的病理结果及TNM分期,比较不同程度浸润和转移的直肠癌患者术前LDH水平.结果:术前LDH水平在T分期、M分期不同时期和神经侵犯、脉管侵犯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LDH水平检测对评估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白细胞介素8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全世界第四位常见恶性肿瘤,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二位[1] .全世界每年有90 万新发胃癌病例,70 万胃癌相关的死亡发生[2] .在我国,胃癌更是一种高发疾病,治疗困难,预后不佳.胃癌男女人口调整死亡率:男性40.8/10 万,女性18.6/10 万,分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2 ~7.9 和3.8 ~8.0 倍[3] .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机体的微环境---肿瘤细胞间质密切相关.肿瘤细胞间质不仅是细胞物质传递的"桥梁",又是物质代谢"枢纽",当细胞内外理化特性以及代谢改变产生的异常细胞间质,可诱导细胞突变形成肿瘤,肿瘤细胞又可以影响肿瘤间质成分,代谢产生大量物质囤积在间质中,促进其自身的疯狂生长和浸润转移.
-
组织因子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不仅能激活外源性凝血级联反应发挥促凝作用,而且能经蛋白酶活化受体介导信号转导发挥非凝血功能,参与恶性肿瘤血管新生、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发生.下调TF表达势必会抑制肿瘤生长转移,为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一条新途径.
-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策略与争议
肝门部胆管癌由Klatskin在1965年首次描述,因此又被命名为Klatskin瘤,是发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部和肝总管上段的胆管黏膜上皮恶性肿瘤.肝门部胆管癌解剖位置特殊,肿瘤易侵袭、浸润转移,外科手术治疗颇为棘手,而根治性切除仍然是目前惟一可能获得治愈的方法,但相关文献报道的手术治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也存在较多争议.
-
大肠癌组织胸苷磷酸化酶/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cell growth factor,PD-EC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大肠癌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即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分析TP/PD-ECGF和MVD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P/PD-ECGF表达强度和MVD与大肠癌的肿块大小、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分化无关(P>0.05).MVD与TP/PD-ECGF表达二者呈正相关(r=0.72).结论:TP/PD-ECGF与大肠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大肠癌的生长与浸润转移起促进作用.TP/PD-ECGF与MVD可作为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同时也是判断预后和指导辅助治疗的有效指标.
-
cFLIP基因表达与胃癌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cFLIP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状况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FLIP short/long基因在48例胃癌、48例肠化胃黏膜及42例慢性胃炎黏膜中的表达,并经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统计采用方差分析.结果:cFLIPshort/long基因全部表达于胃癌组织,部分表达于肠化胃黏膜及慢性胃炎黏膜.胃癌组织中cFLIP基因表达强度(强阳性占70.8%)显著高于肠化胃黏膜(P<0.01)及慢性胃炎黏膜(P<0.01),且与胃癌浸润深度(P<0.05),胃癌TNM分期(P<0.05)显著相关.而肠化胃黏膜与慢性胃炎中cFLIP基因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FLIPshort/long基因特异性高表达于胃癌组织且在胃癌转化过程中是一较晚期事件,与胃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
TWEAK及其受体Fn14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TNF-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TWEAK)及其受体早期反应蛋白14(fibroblast growthfactor-inducible 14,Fnl4)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手术切除的45例食管鳞癌组织、22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TWEAK及Fn14蛋白表达,并且对二者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TWEAK蛋白表达与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密切相关(X2分别为6.455,11.645及4.185,P均<0.05);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TWEAK蛋白表达在正常黏膜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27.3%(6/22)、40.9%(9/22)、64.4%(29/4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018,P<0.05); Fn14蛋白表达也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密切相关(X2分别为10.873、12.513、9.244及13.137;均P<0.05);Fn14蛋白在正常黏膜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22.7%(5/22)、59.1%(13/22)、62.2%(28/4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72,P<0.05).TWEAK及Fn14的表达无相关性(yp=0.091,P>0.05).结论:TWEAK及Fn14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并与食管鳞癌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提示TWEAK及Fn14过表达可能参与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
直肠癌组织CD44v6,DNA含量的联合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直肠癌CD44v6表达情况和DNA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同时检测40例直肠癌及10例正常组织中CD44v6表达量和DNA含量.结果:直肠癌中CD44v6表达量和DN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70%vs0%,1.11±0.6vs0.9±0.65,P<0.01),肿瘤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与直肠癌浸润深度(0%vs50%vs80%vs100%)、淋巴结转移(93.3%vs56.0%)及Dukes分期(56.0%vs93.3%)有关(P<0.05);DNA异倍体与淋巴结转移(100%vs68%)及Dukes分期(68%vs100%)有关(P<0.05).CD44v6表达与肿瘤细胞DNA倍体无关(85.7%vs68.7%,P>0.05).结论:CD44v6表达异常及DNA倍体异常在直肠癌进展和浸润转移中起作用,联合检测CD44v6和DNA倍体可作为预测直肠癌进展程度、淋巴结转移有用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