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
HBV垂直传播途径产前宫内感染:即经胎盘感染,目前导致活产新生儿发生宫内HBV感染的机制尚不够清楚,多数认为妊娠晚期胎盘成熟期孕妇胎盘受无形或有形损伤,使母血经胎盘渗漏入胎儿造成感染;也有提出HBV感染胎盘可能是通过细胞与细胞间传递或称渗透式的细胞转移过程等[1~ 3],Wong等提出宫内传播的诊断标准:脐血或出生后第3天婴儿静脉血存在抗-HBcIgM,由于IgM不能通过胎盘,抗-HBcIgM(+)提示婴儿近期有HBV感染;出生后第3天静脉血HBsAg水平高于脐血水平,说明新生儿本身有病毒复制,国内学者通过对妊娠中晚期HBsAg(+)孕妇胎盘病理研究结果显示胎盘蜕膜细胞、滋养叶细胞、绒毛间质细胞、绒毛毛管内皮细胞HBV感染率分别为66.46%、58.23%、27.22%、12.66%,胎盘屏障感染率27
-
孕前及孕期父母吸烟与儿童白血病关系的Meta分析
烟草当中含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40多种为致癌性物质,部分化学物质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中,肺癌特异性致癌物亚硝胺代谢产物在新生儿尿液中的发现,提示烟草对人体可能具有经胎盘致癌性[1].自1986年以来出现了大量关于父母吸烟与儿童白血病发病关系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多不一致,笔者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用以探讨孕前及孕期父母吸烟与儿童白血病发病间的关联性.
-
乙酰螺旋霉素治疗弓形虫感染的效果观察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孕妇感染弓形虫可致流产,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胎儿畸形及神经系统损害.为探讨弓形虫病新的治疗药物,保障母婴的身心健康,作者对筛查出的弓形虫感染的育龄妇女,采用乙酰螺旋霉素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日本血吸虫经胎盘传染的仔兔再次感染后血清抗体动态的研究
怀孕晚期母兔(怀孕21~25?d)感染7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分3组:①经胎感染仔兔无攻击感染组(G1):4只母兔感染,所产仔兔不进行攻击感染;②经胎感染仔兔攻击感染组(G2):3只母兔感染,所产仔兔出生后55?d攻击感染20条尾蚴/只;③对照组(G3):3只母兔不感染,所产仔兔出生后55?d感染20条尾蚴/只.3组仔兔出生后53?d起,每隔2周(出生后53、67、81和95?d)收集血清,用ELISA检测血清中抗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G和IgM抗体.
-
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及防治
1 流行病学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为一种单链RNA病毒,直径50~60nm,大约由9400个核苷酸组成.近似于人类黄热病病毒[1].HC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输血和血液制品,性接触,经胎盘垂直传播的机会很少.与乙肝病毒相比,HCV在血液中滴度较低,对一般的化学消毒剂敏感,加热100℃ 5min,其传染性消失,血清中的HCV在室温下传染性会显著减退.然而,在血液透析环境中血液污染的潜在危险较高,短期存活的HCV可能更易引起感染,如果日常用品公用就可能被污染.另外,感染了HCV后的感染持续状态成为一个巨大的传染源.
-
原位杂交检测豚鼠巨细胞病毒mRNA方法的建立
人巨细胞病毒(HCMV)宫内感染对子代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但是,HCMV宫内感染机制尚不明确.由于CMV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其动物模型中,豚鼠巨细胞病毒(guinea pig cytomegalovirus,GPCMV)感染的表现与HCMV感染极为接近,且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导致宫内感染,有研究者已经建立GPCMV宫内感染动物模型探讨HCMV的宫内感染机制[2,3].本研究采用地高辛标记的三相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从病毒基因转录水平检测豚鼠亲代和子代标本中GPCMV晚期mRNA,在基因水平上建立一种稳定、快速、敏感、特异、安全且易于操作的分子杂交试验方法,为GPCMV宫内感染模型的全面、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试验手段.
-
胎儿动脉导管水平面和矢状面测量方法比较
胎儿期血液循环相对于正常儿童及成人的血液循环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是由于胎儿肺不张引起肺循环高阻,表现为卵圆孔、动脉导管呈开放状态,在脐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有静脉导管相连,以满足胎儿血液通过胎盘与母体血液之间进行有效物质交换的需要,其中胎儿动脉导管在胎儿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开放的动脉导管使80%以上的肺动脉血液进入到降主动脉,终通过脐动脉经胎盘完成胎儿血液与母体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本研究通过比较胎儿水平面和矢状面动脉导管血流测量方法,以探讨动脉导管水平面血流测量的方法替代传统矢状面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
米非司酮用于晚孕大鼠引产对新生仔鼠肾超微结构的影响
1992年,Frydman等[1]首次报道米非司酮用于晚期活胎引产以来,国内外陆续出现一些相关文献报道.由于米非司酮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故对胎儿的组织器官有一定影响.研究发现,米非司酮用于人中期妊娠引产可造成胎肾组织的损伤[2],本研究对晚孕大鼠行米非司酮引产后新生仔鼠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ABC家族成员在胎盘的表达
胎盘是母胎间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妊娠期间胎儿在经胎盘获得营养的同时,也会受到母血中药物、代谢产物和其他毒性物质的影响.
-
早产儿血糖稳态的调节及胰岛素抵抗现象
胎儿在宫内经胎盘持续接受来自母体的葡萄糖,维持自身正常的生长发育.胎儿出生后,母体的血糖供给中断,其血糖的维持主要靠孕后期不断累积储存的肝糖原的动员,充足的营养支持及糖异生、糖原分解途径.数天后,随着肠内营养摄入的增加及肝糖原异生能力的不断成熟,血糖水平逐渐稳定.早产儿血糖调节能力差,生后早期易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现就早产儿糖代谢的调节特点及近年来日益引起重视的早产、低出生体重与胰岛素抵抗现象的关系做一综述.
-
预测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
近期美国Standford医学院Stevenson教授~[1]再次提出新生儿生后的黄疸多数是一种正常生理过程,少数血胆红素增高超过其白蛋白结合能力,产生神经毒性.胎儿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胆红素经胎盘被母亲肝脏排出体外,生后新生儿自行处理胆红素代谢.初生时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所有新生儿出现暂时性总胆红素增高.
-
3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护理体会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从患早期梅毒孕妇的子宫获得的,通常在怀孕4个月经胎盘传染[1].本科近期收治了3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均好转出院.报告如下.
-
乙肝病毒携带者乳汁中乙肝病毒状况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所致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主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母婴传播是造成我国HBV流行的重要途径:因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致的HBsAg携带儿童占总携带人群的32.3%[1].但母婴传播机制尚不清,推测可能与经胎盘、分娩时以及产后密切接触有关[1,2].
-
分娩时脐血管断裂致胎死官内临床分析
脐带是连接于胎儿与胎盘之间索条状结构,长40~60cm,粗1.5~2.0 cm,含一条脐静脉,两条脐动脉,血管周围为华通胶,通过脐血管将氧及营养物质送人胎儿体内,同时又将胎儿产生的CO2及代谢物质自脐血管经胎盘渗出体外由母体排出.
-
重组抗原用于弓形虫病免疫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1简称弓形虫,寄生于人及多种脊椎动物的有核细胞内,引起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虫可由孕妇经胎盘垂直传给胎儿使其患先天性弓形虫病.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受抑制者,常可引起多脏器和组织损害,继发获得性弓形虫病.当免疫功能衰竭时该病呈广泛播散,迅速发生致死性感染.因此对弓形虫感染的防治或弓形虫病的诊断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先天性梅毒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成为一个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1].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导致胎儿、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皮肤黏膜损害,骨损害,全身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及神经系统表现.
-
胎盘组织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子宫内经胎盘引起的传播无法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加以阻断,危害十分严重。因此,HBV宫内传播及其机制的研究已是控制乙肝的关键课题之一。我们从1992年开始在西安地区对此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初步确定了主要危险因素,提出了HBV宫内传播的假设:存在:血源性与细胞源性两条途径的假设[1,2]。1997年至1998年在太原地区作了重复性观察,并对胎盘组织“细胞转移”HBV的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与标本收集:(1)研究对象与血标本:收集1997年2月至1998年7月太原市传染病院妇产科分娩的全部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共171例。(2)胎盘标本:可供研究使用的胎盘标本共158例,占研究对象的92%。
-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例分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伴发妊娠分娩时,可致产后出血,同时母体抗血小板抗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起胎儿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故此病对母婴的生命安全具有潜在危险性.本文就近年来观察到的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处理及结果报告如下.
-
60例新生儿肺炎的护理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病死率很高,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可分为产前感染(包括宫内和产时感染)和出生后感染.产前感染多来自孕妇,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因孕妇羊膜早破、产程过长,阴道中微生物上行感染所造成.发病多在出生后3~7天内.出生后感染的病原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多见.
-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检验体会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一种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为黑线姬鼠、褐家鼠、田鼠.实际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螨是传播本病的媒介昆虫,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人体有普遍易感性,病后可获免疫力,由于此病发病较急,易误诊,因此对于检验者能否正确检测和分析结果以指导临床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