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Graves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的变化
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 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粘附分子在淋巴细胞从血液循环向效应器官--甲状腺浸润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这一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借助了细胞间粘附分子-1/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1(ICAM-1/LFA-1)这一粘附途径.有研究显示:G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的ICAM-1(膜型ICAM-1)与正常人没有差别,但其血清可溶性形式sICAM-1(soluble ICAM-1)的水平却明显高于正常人[1].目前sICAM-1升高的意义亦在不断探索中,本实验拟通过对GD患者治疗前后不同阶段血清sICAM-1水平的动态监测来评估其在反应疾病免疫活动性方面的价值.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遗传素质、药物诱发、物理因素(如UVA)、雌性激素、病毒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原因都与本病的发生相关.近年来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是否与SLE发病相关成为研究的热点.EBV因其大部分特异性抗体位于B淋巴细胞表面而具有嗜B淋巴细胞的特性,进而可以导致B淋巴细胞的异常或者病变.SLE是一种B淋巴细胞的多克隆化的疾病,了解SLE和EBV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是本实验的目的.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SLE患者血清中EBV衣壳抗原(VCA)抗体IgA、IgG和IgM的表达,并探讨EBV与SLE发病的关系.
-
肝硬化患者血清硫化氢、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
肝硬化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阐明其发病机制一直是该领域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上世纪末后发现的内源性气体分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在肝硬化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作为他们的新成员是否在肝硬化中也具有相似的作用.
-
颅脑伤患者血清IL-6、IL-8和NSE变化与预后关系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是血清中能测出的少数细胞因子,它不仅参与各种损伤局部炎性反应,而且在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是烯醇酶的γγ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内并参与糖酵解的特异性酶.血清NSE含量变化是检测脑中神经元损伤的客观指标[2-3].本实验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IL-6和NSE水平,探讨炎性介质IL-6和IL-8及NSE与脑神经元损伤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
肝病患者血清cccDNA与HBV复制及肝组织损伤的关系
细胞外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是一种松弛环状的部分双链DNA分子,而在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则是另一种不同形式的病毒DNA,即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1~3].近来研究发现血清中存在cccDNA[3];另有研究证实外周血淋巴细胞同样存在HBVDNA与cccDNA[1].因此血清cccDNA的来源可能不只是肝组织,其临床意义尚不十分清楚.我们检测了228例肝病患者血清cccDNA.现将有关资料报告于下.
-
2例老年非肿瘤患者血清糖原抗原19-9水平明显升高
1病例介绍1.1病例1男,86岁,患者于1989年体检时发现肝及肾多发囊肿,无呕吐、呕血及便血等情况,此后定期复查,未治疗.1999年发现肝脏肿物明显增大,并伴右上腹胀痛,腹部可触及肿物,无黄疸及发热,遂于我院行肝囊肿穿刺抽液治疗,治疗后腹部胀痛缓解.
-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维生素E含量变化的研究
维生素E(VE)具有抗氧化效能,是生物膜自由基清除剂,近几年已应用VE作为一些疾病的辅助治疗及抗衰老药物。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血清VE含量降低与其体内过氧化作用增强有关[1]。近,神经生化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由基防御系统有显著改变[2~5].过氧化作用增强,我们应用荧光法对98例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血清VE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自然流产与弓形虫感染的关系
弓形虫病是全球性人畜共患疾病,其主要感染途径为接触感染弓形虫的猫、狗或其它动物以及食用污染的生肉、生乳等.有报道孕妇弓形虫感染率约10%,且新近感染和活动性感染可占45%[1,2],已成为影响胎儿、新生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原因.孕妇弓形虫感染有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大约有9万例先天性弓形虫患儿出生[3].为探讨弓形虫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我们应用PCR技术对自然流产的患者血清进行弓形虫(Tox)-DNA检测,现报道如下.
-
习惯性流产患者的抗弓形虫IgG抗体检测
弓形虫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人群平均感染率为4%~9%.孕妇受弓形虫侵袭时,约有40%的可能传播给胎儿,造成胎儿的畸形、缺陷、先天愚型、小样儿、流产、早产、死胎等,因此,弓形虫是围产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原虫病[1].为了探讨弓形虫感染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我们应用ELISA法对192名习惯性流产患者血清中抗弓形虫IgG抗体水平进行了检测.
-
肺结核病患者血清中弓形虫CAg、IgG、IgM的检测
弓形虫为机会性致病病原体,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孕妇、弱智、畸形儿童、吸毒人群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感染,在免疫机能低下时尤为严重,因此免疫功能低下的肺结核病人易导致弓形虫感染和发病.为了探讨弓形虫感染与肺结核病之间的关系,作者采用ELISA和IHA方法对54例肺结核患者进行了血清弓形虫循环抗原(CAg)和IgG、IgM抗体的检测.
-
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研究进展
特异性乳酸脱氢酶( sperm-specific lactatedehydrogenase,LDH-C4)特异地存在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睾丸和精子中,与体细胞乳酸脱氢酶A4(LDH-A4)和B4(LDH-B4)同属于乳酸脱氢酶家族,它们都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为辅酶催化丙酮酸和乳酸的转化,在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但LDH-C4 与体细胞LDH 相比又具有一些独特性质.近来,在研制新型避孕药的过程中,免疫避孕疫苗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免疫法控制生育具有无药物的毒副作用、管理使用方便、低价、作用相对持久且可逆等优势,但找到理想的精子特异性抗原是制备免疫避孕疫苗的关键[2].用不育患者血清中提取的抗精子抗体(AsAb)来寻找睾丸cDNA 文库表达的抗原候选对象,结果发现特征性强且免疫效果可靠的免疫原为LDH-C4[3].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LDH-C4 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做一综述.
-
抗CD30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CD30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TNFRSF)成员之一,属于 I 型跨膜糖蛋白,过表达于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s, ALCL),低表达于非病理状态下活化的 T 细胞、B 细胞表面,而正常细胞不表达[1]。早期研究表明,CD30参与细胞活化和分化,NF-κB 等信号的传导以及 T 细胞免疫激活等[2]。目前的研究证实 CD30与细胞的增殖和死亡密切相关[3],其胞内部分可与 TNFR 相关因子(TNFR associated factor,TRAF)家族多个成员相互作用,既能通过 JNK 和p38途径介导细胞的凋亡,又能通过 NF-κB 途径介导细胞的活化[4-5]。CD30激活后其胞外部分很快被蛋白酶降解,形成可溶性的 sCD30。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清中的 sCD30含量很低,但在许多病理状态下,sCD30水平会明显升高,可作为疾病诊断的指标。由于 sCD30在 HL 和 ALCL 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升高,因此可作为肿瘤标志物[6]。
-
子宫的胎盘部位过度反应二例
例1女,38岁。G3P1。因停经两个月于1996年6月17日入他院,实验室检查:尿hCG阳性,B超示子宫约为妊娠4个月大小,临床诊断为早期妊娠。患者欲终止妊娠,6月20日行刮宫术,刮出物为破碎的胎盘绒毛组织。其后病理诊断为“早期妊娠合并绒毛膜癌”,于6月23 日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手术后患者血清hCG滴度正常,转我院进一步治疗。
-
肺癌患者血清中p53基因突变的检测及意义
肺癌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诊断为早期的一些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可能已经有循环的肿瘤DNA[1],提示检测其外周血中的肿瘤DNA,对肺癌患者的诊断、分期和预后的判断等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
云南省澜沧江下游地区虫媒病毒研究状况
澜沧江下游地区位于我省南部,包括思茅和西双版纳两个地州.根据我国气候带划分,该地区属边缘热带和南亚热带,具有海拔低、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多以及众多生物群落和虫媒传染病复杂的特点.由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已列为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合作项目,掌握该地区虫媒病毒的分布情况和宿主媒介特点,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搞好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有重要意义.近10多年来,我们在该地区采集到节肢动物、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以及动物内脏组织、血清标本共59 988份(只),其中雌性成蚊8属44种54 211只,蠓类950只、蜱类402只,虱子402只,鼠肺881份,蝙蝠脑453份,壁虎375只,患脑炎的乳猪脑组织1份,发热和脑炎患者血清143份,健康人血清1250份,蝙蝠血清291份,猴血清204份,猪血清197份,鼠血清535份.现将这些标本的病毒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综述如下.
-
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检测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HBVDNA、HCVRNA的临床研究
肝炎基因芯片是根据肝炎病毒的特征基因片段设计探针序列,将探针以微阵列形式排列在经过特殊处理的玻片上,从待测血液、组织标本中抽取微量肝炎病原体DNA(RNA),与探针杂交,用特有的荧光波长扫描芯片,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诊断.我们用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分别双盲检测40份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99份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蜡块标本,15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活检标本;同时用荧光微粒子定量法测定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cAg,PCR法检测血清中HBVDNA、HCVRNA,用免疫组化法、原位分子杂交法分别检测肝组织HBcAg、HBVDNA.结果报道如下.
-
TT病毒的基因变异分析与基因分型
我们对80例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血清ALT升高以及长期维持性血透患者(部分患者有输血史)进行检测,对二十余例 TTV分离株进行测序研究,结果如下: 提取患者血清DNA,巢式PCR扩增TTV。参照Okamoto等报道的N22分离株 TTV基因序列设计套式引物:n 5'-ACA GAC AGA GGA GAA GGC AAC- 3'(1892 ~ 1913),T2 5' - GGA TAC CTA TTAGCT C TC AT- 3'(2187 - 2207), T3 5' -GGC AAC ATG TTA TGG ATA GAC- 3'(1914- 1935) ,T4 5' - CCT C GC ATT TTACCA T TT CCA - 3'(2165 - 2186)。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间粘附因子一1水平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
我们检测一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探讨其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损害及干扰素应答的关系。研究对象为67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男61例,女6例,平均年龄(37.6±16.9)岁。其中慢性肝炎轻度21例、慢性肝炎中度27例、慢性肝炎重度19例。正常对照34例,男30例,女4例,平均年龄(35.9±15.3)岁。67例CHB患者均接受基因工程干扰素α1b(赛若金,深圳科兴公司产品)治疗24周。每次300万单位,第1~4周每日1次肌注,第5~24周每周注射3次。于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24周采血检测sICAM-1及肝功项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可溶性HLA-Ⅰ类分子含量的影响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两方面的作用,准确快速地了解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对判断CHB的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可溶性HLA-Ⅰ(sHLA-Ⅰ)类分子的含量在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时会出现变化.近期的研究发现,这一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功能受到的调节,并可用于评价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本试验通过检测CHB患者血清sHLA-Ⅰ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对CHB的治疗效果是否具有指示作用.
-
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外周血TGF-β1的检测
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个能调节多种细胞分化、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的多功能细胞因子.近年来,它在肝硬化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受到关注,我们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119例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TGF-β1的含量,并以健康人作对照,以了解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