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同伴接纳训练的研究进展

    作者:龚艺华;张富洪

    在儿童早期的班级中大约10%~24%的儿童被鉴定为受欢迎的,10%~22%的儿童被拒绝,12%~20%的被忽视.剩下的儿童处于平均受欢迎水平[1].被忽视或被拒绝的儿童都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玩伴.5年的纵向研究[2,3]表明,一些儿童的受欢迎程度一直都保持较高的水平,不受欢迎的儿童持续被其同伴拒绝.

  •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心理应激反应的纵向研究

    作者:孙继伟;韩瑜;白华羽;曹枫林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状况与动态变化趋势.方法:本研究为纵向研究设计,选取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的医务人员分别为67例、5例、4例和2例.选用压力知觉量表(PSS-4)、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5)、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于暴露时、暴露后1个月、暴露后2个月、暴露后4个月4个时间点的感知压力、创伤后应激症状、焦虑、抑郁水平进行纵向调查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探讨暴露人群心理应激反应的时间效应.结果: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PSS-4总分、PCL-5总分、HADS-A得分、HADS-D得分自暴露时均开始增高,暴露后1个月时达到高,暴露后2个月、4个月的水平逐渐下降(Ps <0.05).结论:提示医务人员接受暴露后预防后1个月的感知压力、创伤后应激症状、焦虑、抑郁等水平高.

  • 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

    作者:易伟宁;康晓平

    目的:用多水平分析方法探讨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98、2000和2002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服务监测纵向调查的2251例数据,以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资料两水平模型分析,其中水平2单位为不同老人,水平1单位为同一老人的不同测量.结果:1998年基线调查时男性平均认知水平高于女性(27.0±3.7/24.4±5.6,P<0.001);不同年龄组老人的平均认知水平各不相同(80-89岁:26.6±3.8,90~99岁:24.6±5.4,100~105岁:21.1±7.4,两两间均P<0.001),未念过书的老人的平均认知水平低于念过1-4年和5年及以上的老人(24.4±5.6/27.1±3.2、27.7±3.3,P<0.001);老人的既往职业、婚姻状况、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也与其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关系.两水平分析显示,所拟合的零模型存在水平2上的随机效应(X2=355.6,P<0.001),把基线年龄分组、性别等指标代入模型后,发现除基线年龄外,女性、未念过书、务农或做家务、丧偶、遇到事情经常想不开、经常觉得孤独的老人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β=-0.7、-1.2、-0.6、-0.6、-0.9、-0.6),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经常饲养家禽,经常看电视,经常打牌玩麻将的老人的认知水平则相对较高(β=0.7、1.3、1.1、1.0).结论: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的变化存在个体差异,受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个人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等多种因素影响.

  • 亲密伴侣暴力、抑郁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纵向研究的系统综述

    作者:Karen M.Devries;Joelle Y.Mak;Loraine J.Bacchus.Jennifer C.Child.GailFalder;Max Petzold;Jill Astbury;Charlotte H.Watts;方瑶

    在以往的研究中,亲密伴侣暴力、抑郁和自杀未遂表现为三种关系:(1)亲密伴侣间的暴力导致抑郁和自杀未遂的发生,(2)抑郁和(或)自杀未遂导致亲密伴侣间的暴力的发生,(3)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导致亲密伴侣间的暴力、抑郁和自杀未遂的发生.为了确定亲密伴侣间的暴力、抑郁和自杀未遂这三者之间关系,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Devries等学者进行了一项关于不同性别抑郁和自杀未遂的发生与亲密伴侣暴力之间关系纵向研究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 鼻咽癌放疗患者症状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的纵向研究

    作者:吴婉英;杨方英;杨思雨;叶彩仙;李卫阳;黎昕;戴勤

    目的 描述鼻咽癌放疗患者放疗期间及放疗后症状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的纵向变化,并分析症状严重程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病理确诊为鼻咽癌并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初诊患者218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C)、头颈肿瘤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P-HN)在患者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剂量在36~40 Gy)、放疗结束时、放疗后3个月、放疗后6个月共5个时间点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中、后、结束后3个月、6个月症状严重程度平均得分分别为(1.86±1.75)、(3.20±1.75)、(3.59±1.81)、(0.65±0.59)、(0.52±0.50)分,呈先逐渐加重、后减轻的趋势,5个时间点的症状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2.86,P<0.05).疲劳、食欲下降、口干是放疗期间及放疗结束后6个月内发生率高且严重的症状.5个时间点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分别为(65.39±10.90)、(58.78±8.77)、(57.82±9.20)、(79.76±5.75)、(76.79±4.78)分,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9.75,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5个时间点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生活质量总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随着放射治疗的进行,鼻咽癌患者各症状均逐渐加重,生活质量也随之降低,放疗结束后半年内,患者的多数症状逐渐消失,但疲乏、口干、食欲下降依然存在并影响其生活质量.护理工作者应关注患者在院期间及出院后的症状发生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

  •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症状群变化的纵向研究

    作者:吴婉英;杨方英;吴怡;叶彩仙;李卫阳;周慧娟;戴勤;刘淑英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症状群的动态变化趋势,为临床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初诊鼻咽癌患者273例,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及中文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对患者放疗前、放疗中期及放疗结束后3个时间点进行跟踪调查,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因子分析等对结果进行统计,观察患者放疗期间症状发生情况及症状群的变化。结果3个时间点除健忘症状外,患者其他症状的发生率及强度均随放疗的进行而增强(P <0.05)。3个时间点均可聚集成胃肠道症状群、病感症状群及躯体症状群,但不同时间点各症状群内各症状的组成及方差贡献率不同。胃肠道症状群主要由恶心、呕吐症状构成,食欲下降症状仅在放疗前加入该症状群,且该症状群在放疗前为突出;放疗前病感症状群主要由瞌睡、麻木症状构成,而放疗中及放疗后主要由气短、健忘、麻木症状构成,症状群相对稳定;躯体症状群主要由疼痛、疲乏构成,在放疗中及放疗后2个时间点加入了口干症状。结论随着放射治疗的进行,鼻咽癌患者症状的发生率及强度显著增强,且放疗前、中、后3个时间点,患者症状群的组成出现动态变化。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各症状的动态评估,关注患者症状群的变化趋势及内部症状组成,制定针对性的症状管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乳腺癌患者心理痛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作者:沈颖;张静;卜庆云;白玉玲;刘春雪

    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心理痛苦水平在疾病确诊后的动态变化,分析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分别在乳腺癌确诊时(T1)与确诊后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评估患者心理痛苦、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水平,比较四次测量结果的差异并分析乳腺癌患者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结果:T1、T2、T3、T4四个时间点乳腺癌患者心理痛苦得分分别为(4.08±1.59)、(4.66±1.47)、(4.40±1.99)、(2.89±1.60)分;中重度心理痛苦检出率分别为63.9%、78.2%、69.4%、33.3%.确诊时间、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族史、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为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结论:乳腺癌患者普遍存在心理痛苦,且心理痛苦水平是动态变化的,应加强对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干预,以改善其心理社会状况.

  • 新护士一年内工作压力的纵向研究

    作者:张媛媛;章雅青;钱萍;陈兰;肖松梅;王静;吴觉敏;温弗乐

    目的:分析新护士一年内工作压力的纵向变化,为新护士阶段性、个性化压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纵向研究,于2014-2015年对284名新护士进行4次跟踪问卷调查.结果:新护士一年内工作压力均分为(2.63±0.10),4个月时高(2.75±0.68),不同阶段得分均有差异(P<0.05).急救护理均分高(3.17±0.11),4个月时达峰值(3.29±0.85);常规护理在刚入职时得分高(2.90±0.84);领导与管理得分4个月时高(2.68±0.85);人际关系分值8个月时高(2.41±0.81).结论:新护士一年内工作压力变化不一;护理管理者应积极识别影响因素,因时、因人而异地关注新护士一年内工作压力,帮助顺利应对转变.

  • 乳腺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与生活质量的纵向研究

    作者:蔡英杰;史铁英;李艳娇;宋春利;高冉

    目的:调查不同测评时间点乳腺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和生活质量现况;探索二者变化趋势,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乳腺癌患者94例,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支持性照顾需求量表、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支持性照顾需求4次测量得分,结果显示生理与日常生活、照顾与支持、健康信息、性需求维度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生活质量4次测量结果显示,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分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及生活质量多个维度得分在不同测评时间点均存在差异,需科学评估,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

  •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常住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戴蓉;顾勤明

    目的:分析社会福利院老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种慢性病的患病情况,探讨护理干预措施的要点,达到提高社会福利院老人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的目的.方法:以苏州市社会福利院2006至2012年入住老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体检结果统计三种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并根据性别、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验证.结果:本次调查对象共247例,高血压患病率为64.8%;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5.4%;高血脂患病率为34.4%.仅患1项慢性病占45.3%,合并患有2种至3种慢性的占32%.高血脂患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苏州地区社会福利院老人3种慢性病患病率较高,且"三高"患者比例较大.加强这一人群慢性病早期筛查,并通过提供药物、饮食、生活、心理和运动等干预措施对提高社会福利院老人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寿命有积极的意义.

  • 磁敏感加权成像纵向观察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脑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

    作者:黄富洪;李咏梅;吕发金;欧阳羽;侯焕新;曾春;王静杰

    目的 利用3.0T MR 3D磁敏感加权成像(ESWAN)技术纵向观察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脑深部灰质核团铁沉积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RRMS患者30例,间隔2年进行2次ESWAN及常规MR检查.结合轴位及矢状位T2 FLAIR图像,观察病灶的变化,并将其分为病灶增加组(n=15)、无变化组(n=9)和病灶减少组(n=6).测量脑深部灰质核团的平均相位值(MPVs),比较ROI内铁含量的变化及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 与第1次相比,第2次检查结果中,除丘脑的相位值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核团的相位值均降低,以黑质的变化为显著(t=2.92,P=0.007).病灶增加组及无变化组各核团的相位值均减低,病灶增加组各核团相位值降低幅度相对较大,其中以黑质的相位值降低明显(t=5.40,P=0.001).在病灶减少组,除齿状核的相位值降低外,其余核团的相位值均增加.在复发次数<2次的患者中,各核团的相位值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复发次数≥2次的患者中,除丘脑(P=0.212)、苍白球(P=0.891)外,其余各核团的相位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2次EDSS评分之差与各核团相位值的变化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除丘脑(r=0.332,P=0.073)外,病灶负荷与其余各核团相位值的变化间均明显相关(P<0.05).结论 RRMS患者丘脑的铁含量相对稳定,其余深部灰质核团的铁含量变化与病灶的负荷相关.

  • 肝硬化患者脑灰质结构的纵向MRI改变

    作者:史勇跃;游忠岚;王健;潘春燕;刘晶磊;张久权;崔进国

    目的 探讨应用MRI评价肝硬化(HC)患者全脑灰质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方法 对15例单纯HC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进行量化评估,并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及大脑结构MR扫描,间隔2年随访,采用SPM8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进行结构数据处理.结果 纵向对比发现,维持有效治疗2年后,HC患者肝功能评分得以有效控制,但大脑双侧直回/眶回灰质体积明显缩小,而双侧中央前回灰质体积显著增大,且Child-Pugh评分和神经心理学测试评分减低.结论随病程持续进展,HC患者大脑灰质体积的改变逐渐明显,其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导致轻微肝性脑病发生发展的结构基础.

  • 癌症患者症状群纵向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李楠楠;吴静;周洁

    临床研究[1]表明,癌症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疾病本身及相关治疗的影响,往往经历多种并存的症状.Dodd等2]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于2001年首次提出“症状群(symptom cluster)”的概念.目前,与症状群相关的研究已成为癌症患者护理及症状管理领域的热点[3].随着症状群研究体系的不断完善,研究者们正将癌症症状群的研究重点从横断面调查转向纵向研究,旨在探索相对稳定的症状集群及疾病轨迹[4].通过识别癌症患者症状及其动态变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进行症状管理,也有利于在不同疾病阶段为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国内较少进行症状群的跟踪调查及干预研究,本文主要以癌症症状群为切入点,从症状群纵向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 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的纵向研究

    作者:宣凡馨;李峥;康晓凤;吕蓉

    目的 纵向探究心力衰竭患者从急性加重期到稳定期症状群的变化情况.方法便利选取200例心力衰竭患者,使用中文版Memorial心力衰竭症状评估量表对患者住院前、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心力衰竭症状进行评估,采用聚类分析分别对3个时间点发生率≥15%的症状进行集群,并对症状群的变化进行描述分析.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在住院前存在4个症状群,分别为情绪与消化症状群、缺血症状群、疲倦症状群和脏器瘀血症状群.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时存在病感症状群和疲倦症状群,口干作为单一症状独立存在.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群在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的差异性较大,医护人员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症状群特征,探索更有针对性的症状干预措施.

  • 早产儿睡眠/觉醒模式发展轨迹的纵向研究

    作者:张风华;黄小娜;乔秀英;王绘新;许茜

    目的:在家庭自然环境下,对胎龄32~36周早产儿的睡眠/觉醒模式进行纵向随访,探讨早产儿早期睡眠/觉醒模式的发展变化轨迹。方法研究对象为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观察的31例早产儿,通过腕表式活动记录仪采集早产儿出生后2~3 d、10~13 d、纠正胎龄1~4月每月连续3 d的睡眠/觉醒信息。结果早产儿纠正胎龄4月内24 h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随着月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夜间睡眠时间逐渐增加(F=16.782,P<0.001;F=3.740,P<0.01;F=42.055, P<0.001)。与出生2 d相比,4月龄24 h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分别减少了4.80 h、5.19 h,夜间睡眠时间增加了1.25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P<0.001;t=10.02,P<0.001;t=3.51,P<0.05)。早产儿总睡眠时间的减少是由白天睡眠时间的减少所致。出生后2个月内的睡眠以白天睡眠为主,2个月后演变为以夜间睡眠占主导。白天睡眠次数生后4月龄内变化缓慢,相邻年龄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夜晚觉醒次数随月龄增长而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50,P<0.01),相邻年龄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夜间长连续睡眠时间出生后2 d为2.71 h,1~3月龄期间相对平稳,平均为3.55 h,4月龄延长为4.29 h,与出生后2 d相比增加了1.5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 P<0.01),相邻年龄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比较上述睡眠/觉醒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早产儿生后4个月内24 h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逐渐减少,以2月龄内变化迅速;夜间睡眠时间逐渐增加,但变化缓慢。随年龄的增长睡眠需求逐渐减少,睡眠能力逐渐增强。早产儿的睡眠觉醒模式在个别参数上有一定的独特性。

  • 血脂和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检测的标准化

    作者:王抒;陈文祥

    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需要对人群的血脂水平作国际间与地区间的横向比较,同一人群的血脂纵向研究、多中心协作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中都需要血脂测定做到标准化.

  • 糖耐量减低提示阿尔茨海默病高风险

    作者:罗伯特;庄稼英

    要点●这项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和全部的痴呆症风险相关.●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相关性尤其显著.据日本的一项纵向研究结果,当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控制不佳时,痴呆症的风险可能会上升.该研究随访时间为15年,共纳入了1,017名社区居住的日本老年人,年龄至少60岁,这些受试者在基线时没有老年痴呆症.

  • 2型糖尿病体质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胡传峰;李立明

    糖尿病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估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为1亿人,预测到2030年将上升到2.3亿人。初步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2 000万~3 000万人,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0%~95%。目前公认2型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从全球范围看,对2型糖尿病环境危险因素的研究中有关体质因素的报道所占比重较大,且研究成果对指导公共卫生实践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我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业已开展的研究工作为数不少停留在横断面分析上,比较缺乏纵向分析及干预性研究。为此本文复习国外有关2型糖尿病体质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文献特综述如下。  一、肥胖与2型糖尿病  横断面及纵向研究均提示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可定义为两个主要方面:即全身性肥胖(generalized obesity)和肥胖症的解剖学分布(anatomical distribution of adiposity),后者使用各种测度衡量体脂的向心性分布。全身性肥胖常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m2)]、大体重指数和体重衡量通常以BMI≥25kg/m2为超重,BMI≥30kg/m2为肥胖。根据不同种族人群人体测量学指标上的差异及不同研究对象的需要,也可采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向心性肥胖的指标包括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腰围/臀围)、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腰股比(waist-to-thigh ratio,WTR)、肩胛下肌和三头肌皮褶厚度(subscapular-to-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及两者比率(ratio of subscapular-to-triceps skinfold,STR)等。我国学者通常以男性WHR≥0.90、女性WHR≥0.85作为向心性肥胖标准,国外根据不同研究对象常采用不同的指标。

  •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遣方用药规律

    作者:高铸烨;付长庚;尚青华;焦阳;马晓昌;徐浩;史大卓

    目的:探讨基于病证治效结合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遣方用药规律。
      方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基于冠心病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定期随访符合入选标准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及转归预后1年,以是否发生终点指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机械性辅助治疗的需求及总死亡)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为依据,以病证(合并病、心功能、证候)为关联规则前件,以药物为关联规则后件,基于关联规则支持度、置信度、兴趣度对治疗有效患者的遣方用药规律进行挖掘分析。

  • 白天过度嗜睡可增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高血压风险

    作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白天过度嗜睡(EDS)是OSA的常见表现,也是诊断和治疗OSA的重要标准。很多研究表明,伴有白天过度嗜睡与无白天过度嗜睡的OSA患者相比,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加,说明OSA患者高血压与白天过度嗜睡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是,既往研究中白天过度嗜睡的评估基本都是基于Epworth嗜睡量表(ESS),这是一种自我评估白天嗜睡程度的问卷调查表,反映的是患者主观的白天过度嗜睡情况。然而,数项研究表明,主观和客观评估的嗜睡程度与某些疾病状态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致。为此,来自中国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的唐向东教授等进行了一项研究,评估通过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主要测定入睡时间,是一种定量评价白天嗜睡严重程度的方法)测定的客观白天过度嗜睡程度与OSA患者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客观白天嗜睡增加OSA患者高血压风险,研究结果发表在Hypertension杂志上。研究共纳入1338例OSA患者和484例打鼾者,所有患者行多导睡眠监测及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值被分为3类:>8 min,5~8 min和<5 min。研究结果表明,与MSLT>8 min的患者相比,MSLT 5~8 min的患者高血压风险增加95%,而MSLT<5 min的患者高血压风险进一步增加111%。在分层分析中,OSA患者中高血压与MSLT之间的相关性见于老年和年轻患者,肥胖和非肥胖患者以及伴或不伴主观白天过度嗜睡的患者。研究总结,客观白天过度嗜睡与 OSA患者高血压之间存在相关性,未来需要进一步纵向研究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203 条记录 2/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