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牙周炎患者维护治疗的依从性对临床疗效影响的纵向观察

    作者:刘宗响;王鹏来;杜芳

    目的 评价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维护期间依从性不同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牙周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已完成牙周非手术治疗,且已进入牙周维护治疗(periodontal maintenance therapy,PMT)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3年的追踪观察,根据复诊次数,将患者分为3组:①完全依从组;②不稳定依从组;③不依从组.每3个月进行定期检查及牙周维护治疗,在基线和每次复查时记录牙齿数目并检查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和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3年后终资料通过门诊随访和电话回访召回患者获取,并计算出人均临床指标百分比均数、人均失牙数和活动进展率.采用SPSS 16.0软件,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活动进展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双侧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完全依从组不同AL及BOP阳性位点百分比[AL4~5 mm:(14.8±5.0)%,AL≥6mm:(9.3±3.1)%,BOP阳性:(22.8±4.2)%]与基线[AL4~5 mm:(19.0±6.0)%,AL≥6mm:(10.6±3.1)%,BOP阳性:(30.3±5.6)%]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与不依从组[AL4~5 mm:(43.3±1.3)%,AL≥6 mm:(31.3±1.7)%,BOP阳性:(91.5±5.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不稳定依从组[AL4~5 mm:(18.9±6.7),AL≥6 mm:(12.6±5.4)%,BOP阳性:(38.4±5.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稳定依从组和不依从组相比,完全依从组牙周炎进展率[以个体为单位19.1% (4/21),以位点为单位0.7%(434/61 362)]和人均失牙数(1.0)均较低.结论 定期有效的牙周维护能使慢性牙周炎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疗效.

  • 重度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路瑞芳;徐莉;孟焕新;胡文杰

    目的 观察重度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GAgP)患者牙周非手术治疗后临床指标的变化,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19例GAgP患者在洁治后1个月内完成刮治和根面平整,每2个月进行1次牙周维护,纵向观察6个月.在基线和维护期各时间点记录全口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和牙齿松动度,磨牙记录根分叉病变的程度,其中7例患者在基线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甘油三酯的检测.结果 在基线时患者的平均PD为(5.1±2.1)mm,BOP阳性位点占98.0%,AL(3.9±1.9)mm.治疗后6个月平均PD为(3.0±1.1)mm,BOP阳性位点减少至11.9%,AL(3.2±1.2)mm,其中重度位点治疗后PD减少[(4.0±1.6)mm]大于中度位点[(2.2±0.9)mm,P<0.001],切牙治疗后PD减少大于磨牙,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治疗后6个月[(55.4±9.3)%]较治疗前[(65.7±9.9)%]明显减少(P<0.05).结论 GAgP患者经牙周非手术治疗和定期牙周维护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磨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刮治和根面平整或手术治疗.

  • 不同程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病情的二年自然进展

    作者:欧阳翔英;曹采方;Henry Liu;胡文杰;J Leslie Winston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慢性牙周炎的自然进展规律.方法纵向观察169例轻、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在2年中的疾病自然进展,检查除第三磨牙外的全口牙,每颗牙6个位点,以探诊深度、附着丧失为指标,两次检查之间附着丧失加重≥3 mm的牙位定为活动性进展.结果活动性发生率依基线时疾病的轻、中、重程度而逐渐增高, 按位点活动性的发生率分别为0.14%、0.39%及0.73%,按个体活动性的发生率分别为15.56%、29.89%及4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牙周炎患者是牙周破坏活动性进展的高危人群.

  • 正常(牙合)青少年下牙弓后段间隙增龄性变化的观察

    作者:陈莉莉;林久祥;许天民;张兴中

    目的 探讨汉族正常(牙合)青少年13~18岁时下牙弓后段间隙的增龄性变化,为临床全牙弓间隙分析和预测提供依据.方法 对26名汉族正常(牙合)青少年(男性12名,女性14名)从13~18 岁连续6年每年同期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纵向分析.结果 ①13~18 岁下牙弓后段间隙的变化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每侧下牙弓后段间隙平均增长5.12 mm,男性平均增长5.79 mm;②女性比男性较早结束下颌骨生长改建,女性16岁时,男性17岁时基本停止下颌骨改建;女性13~16 岁每年每侧下牙弓后段间隙平均增长1.22 mm;男性13~17 岁每年每侧平均增长1.45 mm;③13~18 岁正常(牙合)青少年下牙弓后段间隙的增加与第三磨牙萌出前下颌支前缘的吸收以及第三磨牙萌出时下牙列的近中移动相关,第三磨牙的萌出可能刺激牙列向近中移动.结论 下牙弓后段间隙的增龄性变化有年龄、性别的差异.

  • 正常(牙合)青少年替牙期至恒牙初期切牙和磨牙转矩度的纵向观察

    作者:张海萍;许天民;张兴中;林久祥

    目的 研究正常(牙合)青少年从替牙期到恒牙初期切牙和第一恒磨牙转矩度的生长变化,为正畸诊断、治疗方案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颅面生长发育中心收集的20名正常(牙合)青少年样本(男性6名,女性14名)替牙期和恒牙初期的牙颌模型进行分析:替牙期:第一恒磨牙及4颗恒切牙萌出至(牙合)平面,研究对象平均(9.5±0.9)岁;恒牙初期:除第三磨牙外其他恒牙均萌出至(牙合)平面,研究对象平均(13.7±1.3)岁.使用Biaggini Rayset系统测量切牙和第一恒磨牙的转矩度,分析替牙过程中牙冠倾斜度的变化.结果 替牙期与恒牙初期相比,男、女切牙和磨牙的转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牙期至恒牙初期,上颌中切牙转矩度由14°减小为10.9°(P<0.001);下颌中切牙转矩度由1.8°增加为5.2°(P<0.01);上颌侧切牙转距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侧切牙转矩度由1.2°增加为3.0°(P<0.05).上颌第一恒磨牙转矩度由-6.6°减小为-10.3°(P<0.001).下颌第一恒磨牙转矩度由-38.6°增加为-33.2°(P<0.001).结论 从替牙期到恒牙初期,上颌第一恒磨牙逐渐舌向直立,下颌第一恒磨牙逐渐颊向直立.

  • 纵向研究婴幼儿乳杆菌的检出情况及其与龋病的关系

    作者:吴燕玲;周燕;成凡平;林焕彩

    目的 探讨8~32个月婴幼儿牙菌斑中乳杆菌的检出情况,了解乳杆菌与龋病的关系.方法 基线募集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225名8个月龄婴幼儿.对其进行龋病检查和牙菌斑样本收集,之后每6个月重复1次至32个月龄.采用Bogosa选择性培养基作乳杆菌的分离培养并鉴定.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患龋状况婴幼儿乳杆菌检出情况.结果 8、14、20、26和32个月龄婴幼儿乳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2.0%、5.6%、11.0%、9.3%和21.3%,32个月龄乳杆菌检出率高于14和26个月龄,各年龄组中男女童乳杆菌的检出率无差别.乳杆菌阳性个体在5次样本检测中,72.3%仅为1次阳性.各年龄组患龋婴幼儿乳杆菌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龋组.结论 婴幼儿口腔中乳杆菌检出较早,但在牙面定植不稳定,随年龄的增长和龋病患病的变化而变化.

  • 干细胞分子影像标记示踪技术现状

    作者:张峰;张贵祥;杨晓明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能分化成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胰岛细胞、成骨细胞、肝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等,是细胞治疗的理想资源[1].例如,神经干细胞能向受损脑组织迁移,分化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且基因修饰后能表达治疗性分子;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和胚胎干细胞能改善缺血损伤心脏功能[2].细胞分子影像技术能在活体状态下对移植干细胞进行纵向研究,示踪细胞迁移,评价治疗效果,帮助优化细胞应用和选择合适治疗窗口[3].

  • 低常远视力飞行学员屈光状态的追踪观察

    作者:田青;刘庆元;陈同欣;杨利洁;邱俊;田锐;程川川;王建昌

    目的 追踪观察部分低常远视力飞行学员入校1年后屈光状态及变化特点,为有关招飞体检标准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选择招飞时0.8≤远视力<1.0(低常远视力)的飞行学员137人172眼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招飞时远视力≥1.0飞行学员134人268眼为对照组;采用电脑验光方法进行动静态屈光检测和比较分析. 结果 ①招飞时两组屈光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925,P<0.01);1年后散瞳前两组屈光构成和变化特点无明显差异(x2=1.990,P>0.05),新增混合性散光,近视明显增多,远视明显减少;散瞳后屈光变化与散瞳前相反;与招飞时比较观察组近视减少,对照组新增部分近视,两组屈光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66,P<0.05).②两组散瞳后近视屈光度明显低于散瞳前,远视屈光度明显高于散瞳前(均P<0.01).③散瞳前后两组间屈光不正超标均无明显差异(x2=3.287、0.332,P>0.05);超标屈光构成以近视为主,混合性散光次之.结论 ①1年后低常远视力组飞行学员屈光状态较招飞时略有改善,散瞳前屈光构成和屈光度变化特点与对照组基本相同;②对照组屈光波动幅度较大与其远视居多有关;③近视是两组屈光超标的主要原因.

  • 1993-2012年住院飞行人员传染病疾病谱及医学鉴定

    作者:周平;李晓娟;司慧远;徐先荣;张宏伟;王纯巍

    目的 通过了解住院飞行人员传染病疾病谱和临床特点以及对飞行的影响,为飞行人员的传染病防治及医学鉴定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总医院1993年5月-2012年8月住院诊治的飞行人员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 结果 19年间传染病住院飞行人员共105例,占同期飞行人员住院人数的0.93%;近5年来下降至0.31%(15/4915),与其他时期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飞行人员传染病发病人数呈逐年减少趋势(x2=53.354,P<0.01).105例传染病疾病分类共12种,排在前3位的是病毒性肝炎(65例)、细菌性痢疾(11例)和感染性腹泻(8例).肝炎病毒感染为常见,占本组传染病疾病构成比的61.90%;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51例,占本组传染病疾病构成比的48.57%.105例中医学鉴定结论为飞行不合格52例,停飞率49.52%.65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飞行不合格52例,停飞率80.00%;3例地面观察期,待做医学鉴定.其他40例患者中除2例尚在康复治疗外,均经临床治疗后康复痊愈,医学鉴定结论为飞行合格. 结论 飞行人员传染病的发病率及其在飞行人员疾病构成上的比例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疾病谱相对单一,主要以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肠道感染性疾病为主,乙型病毒性肝炎是飞行人员传染病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停飞的主要原因.

  • 北京市老年人膳食结构及代谢状况八年变迁研究

    作者:王玮;汤哲;李霞;高琦;孙菲;刁丽君;郭秀花

    目的 探讨北京市老年人膳食结构及代谢状况在1992年和2000年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北京老龄化纵向研究中在1992年和2000年均完成血生化检查的698人,提取其生化检查、膳食调查等相关信息,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技术提取其在1992年时的膳食结构,根据膳食频率对膳食结构的类别进行命名.保持膳食结构分类不变对老年人在2000年的膳食特点进行描述,对代谢指标变化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 可将北京市老年人按照膳食结构分为三型:营养充足型(314人,45.0%),中间型(259人,37.1%)和主食肉类为主型(125人,17.9%).以上研究对象除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外,各组生化指标在2000年的水平均高于其在1992年的相应指标.结论 不同膳食结构的老年人八年后膳食习惯和代谢指标的变化量不同,但确认关联性需要进一步进行加入时间依从协变量的多因素分析以排除混杂因素.

  • 近10年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及预后的变化趋势

    作者:王振刚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情严重性的异质性较大.尽管病因仍不明,近年来针对其发病机制的治疗如炎症因子,T、B细胞的研究已有较大进展,尤其是生物制剂问世和MTX作为治疗的锚定药物使得RA的治疗有了明显改善,并使以疾病缓解为治疗目标成为可能.本文以日本历时8年的NinJa研究为背景资料,通过横断面、纵向研究、比较研究3个层面的资料分析,展示近年来RA治疗及预后的变化趋势[1-5].

  • 1991~2011年中国9省区成年人膳食胆固醇摄入的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

    作者:姜红如;王志宏;欧阳一非;贾小芳;黄绯绯;张兵

    目的 分析1991~2011年我国9省区成年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分布的变化趋势及不同分位点人口经济因素对分布变化的影响.方法 以纵向研究“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在1991~2011年间至少参加过两轮调查的13 685名18~65岁成年人(男性49.6%)为对象,采用偏度均值变异系数(LMS)法分析胆固醇摄入分布的变化趋势,利用纵向分位数回归法研究人口经济因素对不同百分位胆固醇摄入变化的影响.结果 1991~2011年我国9省区成年男性和女性膳食胆固醇摄入分布峰值下降,曲线右移变宽,但分布变化的幅度不均匀,1991~2000年变化幅度显著.不同分位点胆固醇摄入量均随时间呈增加趋势,高分位点增幅较大,不同分位点胆固醇摄入与城市化、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过去二十余年,我国9省区18~65岁成年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呈增加趋势,高分位点胆固醇摄入增幅更大.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社区、高收入水平、高分位点胆固醇摄入水平的成年人应是干预的重点地区或人群.

  • 代谢综合征发生冠心事件及死亡的危险:纵向研究的系统温习和荟萃分析

    作者:余国膺

  • 低浓度硫化氢对接触工人心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淑华

    目的 了解工人长期持续接触低浓度硫化氢引起的心脏功能改变特征.方法 采用定群、纵向研究方法分析研究269名低浓度硫化氢职业接触者2012年在岗期间和2009年岗前的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2012年心电图异常率(39.03%)高于2009年(2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心电轴偏移、肢导低电压、ST-T改变与2009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012年男女心电图异常率均高于2009年,男性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女性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心电图异常率46 ~52岁组>26~ 35岁组>36 ~45岁组,46 ~52岁组与36 ~45岁组、26 ~35岁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个年度间相比,2012年各年龄组异常率均高于2009年,46~52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长期持续职业接触低浓度硫化氢和急性硫化氢中毒一样可以导致心脏功能损害,表现出心电图异常,可结合心电图检查结果,判断心肌损伤程度.

  •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血管阻力

    作者:

    据Kawakami M等[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1,16(8):890-897]报道,经颅多普勒测定脑横向和纵向脑血管阻力可评价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大脑搏动和阻力参数是评价肝硬化病人的实时有用参数.肝硬化病人都有脑血管动力学紊乱.经颅多普勒超声可无创地显示脑血管动力学.为评价此法的临床应用,对肝硬化病人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脑血管动力学参数测定.对117例肝硬化患者,15例慢性肝炎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做了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患者为26例无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及27例有肝性脑病的患者.以右脑中动脉的搏动和阻力指数作为脑血管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脑血管搏动和阻力(分别为1.05±0.23,P<0.0001和0.63±0.07,P<0.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75±0.11和0.55±0.05)和慢性肝炎患者(0.81±0.11和0.52±0.05).脑血管搏动和阻力指数与肝硬化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有肝性脑病的患者的搏动和阻力高于无肝性脑病的患者.在纵向研究中,脑血管搏动和阻力指数的变化与肝硬化和肝性脑病严重程度相平行.脑血管搏动和阻力与血氨水平和血清胆红素、白蛋白水平显著相关.

  • 非高血压人群中基线血清尿酸浓度与血压长期变化趋势的关联

    作者:宋崑;许海燕;顾叶青;侍洪斌;张卿;刘莉;孟革;牛凯军

    目的 在非高血压成年人群中,评估基线血清尿酸是否能够预测血压的长期变化趋势.方法 该研究资料来自2007—2013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员的体检数据,随访时间的中位数是3.0年,该纵向研究对象均无高血压既往史.总研究人数为26904例,其中男13596例、女13308例.血清尿酸浓度使用酶学分析法测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评估基线尿酸浓度五分位水平与随访期间血压变化的关系.结果 控制混杂因素后,在男性人群中,血清尿酸5个水平组的收缩压(mmHg,1 mmHg=0.133 kPa)前后变化值分别为1.2(1.0,1.4)、1.3(1.0,1.5)、1.4(1.2,1.7)、1.5(1.3,1.8)和1.7(1.5,2.0);舒张压(mmHg)前后变化值分别为0.8(0.6,1.0)、1.0(0.8,1.1)、1.0(0.8,1.2)、1.2(1.0,1.4)和1.4(1.2,1.6),基线尿酸浓度与随访期间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变化均呈正相关(均P时间×组<0.01).然而,没有发现女性人群中有类似的关联(均P时间×组>0.05).结论 在非高血压男性人群中,基线血清尿酸水平预测了长期的血压变化,类似的关联在女性中没有发现.

  • 低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IBD的发病率和不良预后有关

    作者:

    近期,一项在线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的5年纵向研究结果显示,低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IBD(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发病率,疾病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有关,而且补充似乎与保健应用减少有关。

  • 多动症特征的遗传风险评估

    作者:丁香园

    流行病学和双生子研究表明,多动症常与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和与ASD有关的特征同时发生。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常见的分子遗传变异复合是否可预测一般人群中的多动症和与ASD有关的特征。对此,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的 Joanna Martin 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近发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上。
      该项研究基于发现的儿童多动症个案对照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计算父母和儿童 Avon 纵向研究(ALSPAC)人群样本(N=8229)的多基因危险评分。使用回归分析,评估多基因风险评分是否可以预测 ALSPAC 样本中的多动症特征和与ASD有关的症状(实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在签署的多动症项目中,比较男孩和女孩的多基因风险评分。

  • 儿童早期抑郁的预测因素

    作者:丁香园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儿童抑郁症,而且一些研究已经证明,儿童早期抑郁可以被诊断。但是,究竟哪一种变量可以预测儿童早期抑郁,这些预测因素是否与儿童其他发展阶段的预测因素类似,目前还不清楚。
      对此,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系的 Sara J. Bufferd 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早期抑郁的预测因素与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预测因素相似。该研究结果近发表在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杂志上。这是一项多方法、多被调查者的纵向研究,研究对象为一个大型社区的3~6岁儿童。在他们3岁时评估他们6岁时的抑郁发作预测因素,包括:儿童精神病理学(通过父母诊断会谈评估)、儿童性情、同龄人功能教师评分、父母精神病理学(通过诊断会谈评估)和心理社会坏境(父母的敌意、家庭应激原和父母教育)。研究结果显示,若干变量预测了儿童6岁时的抑郁发作,包括:儿童焦虑症病史、难以自制的儿童性情、较差的同龄人功能、父母情感障碍、焦虑和物质滥用既往史,早期和近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和父母教育。

  • 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抽搐发作质量纵向观察

    作者:刘知源;周小东;付华斌;朱宏日;祁革;宁卫东;田晓馨;赵云云

    目的 纵向观察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过程中抽搐发作质量随着治疗次数增加的变化趋势.方法 选择106例在我院精神科顺序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排除MECT禁忌证,给予1~8次MECT.采用抽搐发作时间(EEG seizure duration,ESD)、平均抽搐发作能量指数(average seizure energy index,ASEI)、发作后抑制指数(postictal suppression index,PSI)和大持续一致性(maximum sustained coherence,MSC)等指标评估每次MECT治疗后的抽搐发作质量.结果 除MSC外,ESD、ASEI和PSI均呈下降趋势(P<0.01).结论 对MECT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能需要关注抽搐发作质量.

203 条记录 4/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