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矢状窦旁脑膜瘤15例手术治疗体会
我院自1995年8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15例,均采用手术切除肿瘤,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大60岁,小26岁,平均42.2岁,病程长8年,短10天.
-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式.结果肿瘤均作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同时对受累的上矢状窦、硬膜及颅骨作相应处理,除部分病例遗留有偏瘫外其余均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全切及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并妥善处理受累的上矢状窦,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额顶部头皮内上皮样肉瘤一例
患者男,26岁.发现额顶部肿物并迅速增大3个月于2006年4月26日入院.头颅MRI示:头颅额骨、顶骨可见骨质呈虫蚀样破坏,骨皮质不连续,周围可见多个软组织肿块影,内见长条形致密钙化影(图1).术中见肿瘤位于额顶部头皮内,向下穿透颅骨及硬脑膜侵入颅内,侵犯矢状窦,大小约10 cm×5 cm×4 cm;表面及切面呈灰白灰黄色,质地硬,血运不丰富,无包膜.
-
脊索样型脑膜瘤伴瘤周大量淋巴-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形成一例
患者女,34岁.因右下肢无力2个月,右下肢抽搐1周,于2000年7月24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下肢肌力Ⅳ级,右膝腱及跟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头颅CT示:左顶部矢状窦旁见圆形略高密度影,约2.0 cm×2.0 cm,周围可见明显水肿带,中线结构轻度右移,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头颅MRI示:左顶部中央沟附近矢状窦旁见等T1等T2信号,约2.0 cm×2.0 cm×2.0 cm,强化后明显增强,周围可见水肿带.实验室检查:红细胞 3.91×1012/L,白细胞 7.41×109/L,血红蛋白118 g/L,血小板195×109/L.尿、便检查均未见异常.术中见肿瘤组织部分突出左顶叶皮层,基底位于矢状窦旁,与硬脑膜粘连紧密,已侵及矢状窦内,肿瘤大小为2.0 cm×2.5 cm×2.5 cm,肿瘤血供丰富.
-
脑膜血管外皮瘤术中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68岁.头晕伴左侧肢体乏力、麻木1年.专科检查:左肢体肌力减弱,左小腿皮肤痛触觉减弱;左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跟腱反射减弱;右侧肢体正常.MRI显示右顶部矢状窦旁有一47 mm×26 mm的类圆形异常信号灶,提示:矢状窦旁脑膜瘤.
-
1例矢状窦血栓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
目的 探讨矢状窦血栓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流程.方法 报道1例矢状窦血栓后遗症患者在我院的康复历程.结果和结论 患者出院时姿势纠正良好,关节活动度扩大,拄四脚拐在少量借助下可步行;语言较前清晰,能行简单交流,吞咽功能有较大改善;日常生活大部分自理.
-
39例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6月,39例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骑跨大脑镰的位置选择手术入路,应用显微手术切除大脑镰旁脑膜瘤39例,其中34例肿瘤Simposon Ⅰ级切除,3例SimpsonⅡ级切除,1例SimpsonⅢ级切除,1例Ⅳ级.术后随访6~36个月,恢复良好,手术死亡1例,无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能提高骑跨大脑镰脑膜瘤的全切率,降低复发率,减少残死率;如果全切肿瘤可能带来重要的神经功能损害,应考虑分期手术或者残留部分肿瘤.手术切除程度可达Simpson Ⅰ~V级;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
颅内肿瘤术后骨孔处复发二例
例1:患者男,62岁,因右侧枕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4年,肿瘤复发1周入院。患者于2008年5月在我院行右侧枕部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病理回报脑膜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周前来我院复查,行头部MRI检查提示肿瘤复发。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头部MRI(1.5T):右侧枕部、大脑镰右旁均可见团块状异常信号,大小约3.5 cm ×1.5 cm ×2.1 cm、4.8 cm ×3.0 cm ×3.3 cm,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及稍高信号,压水压脂像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并以宽基底附于相应硬膜及大脑镰,周围可见大片状长T1长T2水肿(图1)。完善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右侧枕部马蹄形原切口,取下陈旧性颅骨锁及原骨瓣,可见右下方原骨孔处有一直径约1 cm的粉红色肿瘤组织,与周围硬膜粘连紧密。继续剪开硬脑膜,见肿瘤基底部位于矢状窦右侧,并与大脑镰粘连紧密,在显微镜下将所见肿瘤及基底的硬膜全切,受侵蚀的矢状窦侧壁一并切除,以筋膜重建矢状窦,重建后矢状窦通.,搏动良好,同时将右侧骨孔处肿瘤一并切除,术野严密止血后,常规关颅。术中诊断:复发脑膜瘤(原位及骨孔处复发)。术后病理:脑膜瘤,内皮细胞型。患者术后行常规放疗,随访17个月,一般状况良好,期间复查2次头部MRI未见肿瘤复发迹象。
-
老年颅内外交通的凸面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治疗
脑膜瘤是老年人颅内常见的原发肿瘤,多数为良性,少数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1].常见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等.颅外脑膜瘤通常是颅内脑膜瘤的延伸(继发性颅外脑膜瘤)[2].当大脑凸面脑膜瘤侵蚀局部硬膜、颅骨后,可使骨板受压变薄、甚至穿破骨板侵蚀至帽状腱膜下构成所谓颅内外交通的状态,临床上可见到头皮下肿块.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的老年凸面颅内外交通的脑膜瘤患者9例,现对临床特点、成因及手术效果分析如下.
-
1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分析
我院自1992年7月~2007年7月共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是矢状窦旁脑膜瘤,现报道如下.
-
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的技巧. 方法应用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32例.利用肿瘤与脑组织之间的蛛网膜界面,囊内或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其他引流静脉和正常脑组织,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 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17例(53.1%),Ⅱ级切除11例(34.4%),Ⅲ级切除4例(12.5%).无手术死亡.并发症:脑水肿及梗死2例,予手术减压;10例术后偏瘫加重,其中8例1~6周逐渐恢复,2例一侧肢体不全瘫痪.术后21例随访3个月~5年,2例Ⅱ级切除、2例Ⅲ级切除者术后1~3年复发. 结论充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处理矢状窦,避免脑皮质、中央沟静脉和其他引流静脉的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和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
颅内血管外皮瘤(附13例报告)
颅内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作者对1980-2000年所收治的13例血管外皮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3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龄17~56岁,平均37岁,病程2个月-1年.肿瘤均位于幕上,其中大脑凸面7例,额叶镰旁4例,矢状窦旁2例.患者均以头痛起病,其中伴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9例,癫痫发作7例,程度不同偏瘫6例,中枢性面瘫1例,精神异常2例,语言障碍和视力障碍各1例.
-
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术前影像评估和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影像评估价值和手术策略要点,提高肿瘤切除率和手术效果.方法 对MRI扫描诊断为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25例患者行MRV检查,了解肿瘤的血供、矢状窦通畅程度及瘤周静脉回流代偿情况.采用额顶部过中线马蹄形切口,充分显露肿瘤前后极矢状窦,术中阻断窦旁供血,囊内分块切除肿瘤,保护中央沟静脉和代偿回流静脉,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结果 25例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中,MRV结合MRI对矢状窦受侵及瘤周回流静脉的显示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18例SimpsonⅡ级全切除,7例SimpsonⅣ级次全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新增对侧肢体感觉障碍5例、肌力下降3例、精神障碍2例,随访恢复正常.结论 充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MRV结合常规MRI图像能够敏感的显示矢状窦的通畅情况以及瘤周静脉情况,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有效保护重要引流静脉、侧副静脉及静脉窦,是提高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
囊性脑膜瘤一例
患者女,27岁.以"右上下肢无力半年,反复头痛、呕吐3个月"为主诉于2004年6月入院.查体:右侧肢体腱反射减退,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Babinski(+),CT示:左矢状窦旁类圆形低密度肿物,密度均匀,CT值12~18Hu,MRI示:左侧额顶部矢状窦旁见6.0cm×5.0cm×5.0cm长T1与T2信号,边缘光滑,境界清楚,其内可见结节状稍高密度信号病灶.左侧脑室受压变小,中线结构向右偏移.增强后见结节状病灶明显强化.在全麻下行手术切除.术中见左顶叶有一囊性肿瘤,约6.0cm×6.0cm×5.0cm大小.内有淡粉红色囊液,囊腔内左矢状窦旁有一实性肿块,外观呈粉红色鱼肉样,质软,易出血.与矢状窦粘连.肿瘤周围硬膜增厚.在显微镜下予以完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囊性脑膜瘤.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
颅内巨型金属钉穿透伤一例报告
患者 男性,20岁.于2005年3月20日以"头颅外伤1h"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头颅眉心正中有一枚直径约0.6cm铁钉尾外露,钉尖进入颅内约12cm,局部皮肤肿胀,有少许渗血,枕后有一约8cm×8cm大小皮下血肿,有压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X片见图1.急诊在全麻下行开颅异物取出术.在左侧额部及右侧矢状窦旁2cm做骨瓣,显露完好后将铁钉缓慢拔出,铁钉进入颅内长度12cm,遂用双氧水及庆大霉素冲洗颅内钉道,及仔细观察钉道无活动性出血,在左侧矢状窦部旁2cm"V"形切开硬脑膜,再次冲洗,仔细清创后,缝合硬脑膜,并在硬脑膜外放一根引流管,将骨瓣放回,依次缝合切口.
-
额叶矢状窦旁软骨肉瘤一例
患者 男,29岁.因头痛20 d,双眼视物模糊半个月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脑神经检查正常,双眼视力左眼1.0,右眼1.2,肌力、肌张力正常,无共济失调,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示:右额叶团块状高密度灶,大小约8 cm×8 cm×5 cm,边界清楚.
-
幕上血管内皮瘤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42岁.因额部皮下肿物发现9个月,渐长大.查体:额部正中皮下肿瘤约6cm×5cm × 4cm大,四周可触及头皮下供血血管,双眼底正常,头颅CT报告额部正中占位病变,额骨大片骨质破坏、吸收,考虑为恶性脑膜瘤,头颅MRI报告额顶部肿瘤,向颅内外生长,诊断为骨肿瘤,术前行DSA检查,可见肿瘤供血极丰富,双侧大脑前、中动脉末端,双侧颞浅动脉,双侧枕动脉供血,同时行双侧颞浅动脉及枕动脉栓塞,手术行冠状切口,双额跨中线开颅,术中见,肿瘤约8cm ×8cm ×8 cm大,实质性,紫红色,血运极丰富,颅骨破坏范围约5crm×6cm,硬脑膜及矢状窦轻度受侵,肿瘤行全切除,并受侵颅骨、硬脑膜及矢状窦一同切除,术后8d,伤口拆线,I/甲愈合,病人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血管内皮瘤.
-
外伤性硬膜窦血栓一例
患者 女,54岁.因头外伤3 d伴头痛恶心入院.3 d前患者乘坐汽车,因道路颠簸,头顶碰在车顶上,当时受力局部头痛,2 d前出现持续性全头胀痛.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患者既往体健,近来未服用任何药物,月经不规律,尚未绝经.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各项值均正常.头CT提示:窦汇、右侧横窦、部分矢状窦、直窦血栓形成.入院诊断:硬膜窦血栓.
-
巨大泥砂样慢性硬膜下血肿一例
患者 男,42岁。因车祸致头部外伤后间歇性头痛7年,加重伴右侧肢体无力3月就诊。查体:眼底双侧视乳头水肿,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头颅CT示左侧半球颅骨内板下半月形混杂密度占位,部分呈环形分隔样改变。行左顶单孔锥颅引流,置入2.5mm内径硅胶管顺利引流出酱油样陈旧性血液200ml,反复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留置引流,4天后拔管,症状缓解。但2周后头痛复发,复查CT示原血肿腔稍有缩小,腔内仍残留与术前相似混杂密度内容物,同侧脑室仍受压。故在全麻下行左额颞顶开颅,术中发现血肿包膜较厚,达4mm,在骨窗范围内切除外膜7cm×7cm大小,进入血肿腔发现有大量“泥砂样”内容物,用强力吸引无法清除,只能用剥离匙逐渐刮除,其范围波及整个左侧大脑半球表面及颅底。由于矢状窦侧 “泥砂样”内容物中包含有桥静脉,故运动区重要桥静脉的附近无法清除干净,由于术前估计不足骨窗设计较小,对前中颅窝底血肿无法清除干净;血肿内膜均未处理或损伤。手术中共取出“泥砂样”内容物体积约11cm×11cm×11cm,术后切口7天愈合。但出现间歇性发烧,14天头皮切口部分破溃渗出少许黄色粘液,侧卧位腰穿ICP160mmH2O,脑脊液检验正常。经过2周局部的换药等处理切口仍未愈合,再次复查CT示原血肿腔缩小,额极及前中颅窗底部仍有血肿残留,故第二次开颅,扩大骨窗清除残留的泥砂样内容物,去骨瓣减压。“泥砂样”内容物病理报告为机化血肿。二次手术后8天切口完全愈合,发烧停止,CT示血肿腔内容物完全干净,共住院2月,肢体肌力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讨论 表现为泥砂样巨大CSDH实属罕见。本例特点病程长,CT示多个环形分隔样混杂密度阴影,血肿腔内含泥砂样机化物质+酱油样陈旧性血液,血肿包膜较厚。显然仅靠锥颅引流不能治愈。锥颅引流虽然引流出陈旧性的血液,但冲洗到血肿腔内的生理盐水与残留的泥砂样内容物共存,其高渗作用使血肿包膜外脑脊液较快进入腔内,腔内压力增高使脑重新受压,因此症状较快复发。开颅手术是唯一治疗手段,但这种情况骨窗设计应足够大,以能涉及整侧大脑半球包括颅底为佳,在处理矢状窦侧时注意勿损伤重要桥静脉。
-
脑膜瘤合并半胸椎畸形一例报告
患儿男性,5岁.出生后发现前囟门处一肿物,随年龄渐生长.以脑膜瘤收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额顶中部一3cm×4cm大的肿物,质韧、边界清楚、较固定、无压痛.脊柱左侧弯曲,以胸椎明显.CT检查示:矢状窦左旁一约2cm×2cm×3cm等密度影,局部无骨质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