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侧脑室脉络丛的超微结构特征
脑和脊髓终生浸浴于一种液体,即脑脊液中.脉络丛位于第Ⅲ、Ⅳ及侧脑室内,一般认为是脑脊液产生的主要场所,也是血-脑脊液屏障的部位所在.有关脉络丛超微结构的研究,国外已有一些报道[1,2],但国内尚少见.本文利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法,对大鼠侧脑室脉络丛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探讨其功能提供足够的超微形态学依据.
-
某些骨肿瘤病理诊断的新进展
近年来在国际上通行的骨肿瘤病理分类,仍然主要根据瘤细胞分化的类型及细胞基质产物划分,同时还参考瘤细胞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及超微结构特征、肿瘤的X线及临床表现[1].新的骨肿瘤病理分类不仅包含了一些近年来新发现的肿瘤类型,也对一些传统类型的肿瘤有了新的认识.
-
髓母细胞瘤的超微结构观察
髓母细胞瘤( medulloblastomas,MB)是常见的儿童恶性脑肿瘤,好发于儿童小脑部位,是一种恶性侵袭性胚胎性肿瘤,大多数通过脑脊液途径播散。世界卫生组织将MB按照组织学改变分为5型[1],分别为经典型、大细胞型、促纤维增生型、伴大量结节型和间变型。有学者将MB按分子生物学分型分为4型[2-3],分别是 Group A ( Shh )、Group B ( Wnt)、Group C和Group D,但是鲜见关于MB超微结构特征的报道。我们对收集的7例MB临床样本进行超微结构特点分析。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超微结构及免疫电镜观察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肾小球内可见病毒样颗粒结构,并可在HBV-GN肾组织内检测到HBV DNA及HBV RNA,因而提出"HBV在肾组织直接感染及复制”的观点[1,2].我们通过电镜观察,旨在探讨HBV-GN的发病机制及其超微结构特征.
-
原代小型猪肝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功能
目的:研究原代小型猪肝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功能特性.方法:用体外灌流装置,DTA和胶原酶两步灌流法消化分离小型猪肝细胞.在含100 ml/L小牛血清及其附助因子的RPMI 1640培养基中培养.对不同培养时间的肝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测定不同培养时期肝细胞生化合成及生物转化功能.结果:(1)肝细胞产量为6.0×109~8.2×109(7.0 × 109±0.79×109)/每只猪肝;(2)肝细胞活率为90.0~99%(94.4±3.07%);(3)肝细胞具有正常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4)接种培养后肝细胞增生生长旺盛;(5)接种后20 h内每107个肝细胞尿素及白蛋白的合成量分别为1.21~1.50 mmol/L及0.58~0.80 g/L;(6)肝细胞数在1.25×107个~1.60×107个时,利多卡因的转化率在24 h时均在80%以上,随着时间的延长及肝细胞数的增多,利多卡因的转化率逐渐增加.结论:本方法分离获取的肝细胞产率高、活性高、增生生长旺盛、具有良好的生物合成及生物转化功能,可作为生物人工肝较为理想的细胞来源.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即刻效果
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高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冠状动脉断层成像技术,其分辨率达10μm,比目前所有已知的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方法高10倍以上,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以及介入治疗后支架周围超微结构的改变[1].我中心自2005年8月开展OCT检查技术,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项检查安全有效,能够分辨斑块的细节特征,识别易损斑块,为介入治疗提供决策依据[2].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OCT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周围超微结构特征.
-
肌成纤维细胞与创伤的关系
肌成纤维细胞是一种假定的成纤维细胞的亚型,它被认为具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某些特征。Gabbiani等[1]报道肌成纤维细胞表现出一些平滑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包括核褶叠的出现,丰富的带有密体的胞质微丝束、复杂的细胞连接;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成纤维细胞的特征;肌成纤维细胞出现在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的肉芽组织中,对伤口收缩以及细胞外基质成份的堆积起作用[2]。肌成纤维细胞与成纤维细胞不同,它的特征是含有α-肌动蛋白同分异构体的张力丝的出现[3],而α-肌动蛋白通常在平滑肌细胞中出现[4]。当成纤维细胞出现平滑肌α-肌动蛋白时则变为肌成纤维细胞表现型。所以平滑肌α-肌动蛋白已被认为是肌成纤维细胞有用的标志之一,并且,长期以来它也一直被视为是肉芽组织收缩的能量供应者,对伤口有效而迅速的关闭起着重要的作用[ 5]。大量的证据表明肌成纤维细胞是一种有收缩性的细胞,是伤口收缩和愈合的基础。为此,我们对肌成纤维细胞及其与创伤的关系作简要综述。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干细胞并呈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1],过去曾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1983年,Mazur[2]运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重新评估胃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发现除个别病例具有明确的平滑肌和神经鞘膜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特征外,大部分肿瘤无明确肌性或神经分化特征,类似未分化的幼稚间充质细胞,从而提出GIST的概念,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并对其特殊的组织学、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
-
新霉素损伤后大鼠耳蜗新发现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继在新霉素损伤后幼年大鼠耳蜗中发现一种新发现细胞,暂命名为"小胶质样细胞"后[1],近的研究证实了该发现的可重复性,并发现该细胞可以演变为毛细胞样细胞[2].通过进一步的透射电镜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发现细胞的特征,并根据目前获得的结果,对其来源做出进一步探讨.
-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1983年Mazur和Clark[1]首先提出"胃肠间质瘤"的概念,认为此类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的一组缺乏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和雪旺(Schwann)细胞免疫组化特点的胃肠道非上皮细胞肿瘤.其细胞表现出正常Cajal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和抗原表达(即CD34和CD117),认为其可能来源于ICC(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或ICC前体细胞.
-
卡哈尔间质细胞及其与儿童胃肠道疾病
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s)是胃肠道逐渐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一群细胞.一百多年前,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Santiago Ramon y Cajal 描述了一群小梭形或星形细胞,它们有巨大的细胞核和囊性突起,这些突起形成胃肠组织网络.从此,ICCs开始引起人们重视.近十余年的研究显示,ICCs是一类独立的、特殊类型细胞,为非神经元、间质起源;它们可能是胃肠肌肉的起搏细胞,可能是抑制性神经传递的介质;它们发育异常可能是一些儿童胃肠道疾病如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为更好地认识ICCs,本文将对人胃肠道ICCs的超微结构特征、辨认方法、在胃肠道的分布、起源和功能及ICCs与几种儿童胃肠道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麦冬提取物抗犬心肌缺血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目的:对麦冬提取物抗心肌缺血的药效学观察做到标准化、序列化和规范化,为临床提供有效、安全、稳定,使用方便的新药制剂.方法: 采用犬冠状动脉结扎模型,设立模型组、恬尔心组及麦冬提取物大、中、小3个剂量组,应用十二指肠给药的途径,通过心外膜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形态学等指标来观察麦冬提取物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 (1)心外膜心电图标测结果:结扎30 min时,心外膜心电图标测Δ-ST均有明显变化,各组差别无显著(n=5,P>0.05).麦冬提取物大剂量组(LD)及中剂量组(MD)用药后1 h Δ-ST分别由给缺血30 min时的45.40±16.42及38.50±10.85降至38.30±9.28和38.30±9.28.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至3 h,麦冬提取物大剂量组及中剂量组Δ-ST进一步分别下降了28.20±9.57及24.00±3.88,Δ-ST相对变化率为1.61±0.17(n=5,P<0.01)和1.60±0.38(n=5,P<0.05).(2)心肌酶谱(CK、CK-MB)观察结果:结扎前心肌酶谱已有变化,但各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别(n=5,P>0.05),实验观察结束时,各组心肌酶谱均明显变化.CK-MB,麦冬提取物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心肌酶谱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差异(n=5,P<0.01).CK,麦冬提取物大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差异(P<0.01).而中剂量组心肌酶谱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差异(n=5,P<0.05).酶谱(CK、CK-MB)的自身变化率比较显示:大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差异(n=5, P<0.01),而中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3)犬急性心肌梗死范围(N-BT染色)测量结果:麦冬提取物大、中两个剂量组心肌梗死区的绝对重量以及梗死区占心室的百分比与M模型组相比,显著差异(n=5,P<0.05).(4)透射电镜超微观察显示:模型组表现出缺血心肌典型超微结构特征:如线粒体、细胞核和肌原纤维核浆的改变及增生活跃间质细胞所分泌的胶原.与模型组比较小剂量组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虽有所减轻,但仍发生明显的线粒体及细胞核损伤.中剂量组心肌超微结构线粒体及细胞核虽有部分、一定程度的损伤,但与模型组相比,有一定的改善.大剂量组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发生了明显的改观.结论: 麦冬提取物有明显地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并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
-
胃肠间质瘤研究进展
1983年Mazur和Clark[1]首先提出"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LST)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组缺乏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和雪旺(schwann)细胞免疫组化特点的胃肠道非上皮细胞肿瘤.
-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胃肠道间叶来源的肿瘤绝大多数被认为是平滑肌肿瘤或神经鞘瘤。随着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的应用,人们逐渐发现胃肠道大多数间叶源性肿瘤缺乏平滑肌及神经的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特征,因此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称谓此类肿瘤。后来发现胃肠道间质瘤局灶表达SMA、MSA、S-100等,又将GIST分为向平滑肌分化、向神经分化、双向分化及未分化四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