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梅毒螺旋体基因重组抗原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探讨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T.pallidum)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染性疾病.血清学非特异性试验是目前诊断梅毒的主要方法,例如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实验(USR);应用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梅毒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已被用于确诊梅毒感染,例如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AT-ABS),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TPHA)等,但使用的均为全抗原,由于可能存在的非特异性交叉反应,使上述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
-
梅毒性脊髓炎一例
梅毒性脊髓炎( syphilitic myelitis )是一种罕见的脊髓梅毒螺旋体感染性疾病。4%~10%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会发展为神经性梅毒。在神经性梅毒患者中,约1.5%为梅毒性脊髓炎患者[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因“进行性腰腹痛伴双下肢乏力10 d”于2012年10月14日入院。体检:双下肢肌力减低(Ⅴ-级)、肌张力正常,膝腱、跟腱反射减弱,余体征阴性。既往有冶游史,1年前曾患有硬下疳,当时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及快速血浆反应素( RPR)阳性。实验室检查: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阳性、RPR 阳性, RPR 定量为1∶16,脑脊液压力正常、白细胞302.5×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总蛋白917 mg/L、葡萄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脑脊液RPR阳性。其他病原体检查(如HIV、孢疹病毒等)阴性。影像学检查:脊髓MRI示胸6~11水平脊髓肿胀、呈弥漫性高T2信号改变,增强后胸8~9水平脊髓背侧可见结节样强化。头颅MRI未见异常。肌电图提示左、右胫神经周围多发性不全损害。该患者诊断为梅毒性脊髓炎,给予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和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因青霉素皮试阳性)治疗。治疗5d后,双下肢无力及腰腹部疼痛症状消失;治疗1个月后,脑脊液总蛋白454 mg/L,白细胞34×106/L,脑脊液RPR阴性,血清RPR定量为1∶4,脊髓MRI提示异常信号范围减小;治疗4个月后,脑脊液总蛋白454 mg/L,白细胞13×106/L,脑脊液RPR阴性,血清RPR定量为1∶2,脊髓MRI恢复正常信号。 -
梅毒螺旋体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不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集的1 548份血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梅毒螺旋体的检测,以梅毒螺旋体抗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检测结果与之比较,计算两者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假阴性率为18.7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未出现假阴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假阳性率为0.1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假阳性率为0.0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灵敏性低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而两者特异性无显著差异,因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更适用于梅毒螺旋体的筛查,以避免漏诊.
-
门诊高危人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筛查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卡片试验(RPR和TRUST)是诊断梅毒常用的筛查试验,但是我们研究发现,它对潜伏期和Ⅰ期梅毒的敏感性较低,存在漏诊现象.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梅素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适宜高危人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筛查.
-
Ⅱ期梅毒三例误诊
[例1]女,65岁.因全身散在红斑疹6个月就诊.自诉6个月前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经院外抗过敏治疗无效,病程中偶有夜间头痛.6年前有脑出血史,否认冶游史,近1年内无外伤及注射药品史.查体:系统查体除偏瘫症状外,无异常体征.皮肤科情况:全身散在红色绿豆至红枣大小斑疹,表面有少许鳞屑,以躯干两侧及四肢屈侧皮肤为甚,诊断为"多形红斑",给予对症治疗无效.2周后复诊,经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均阳性,诊断为Ⅱ期梅毒.予青霉素8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日1次,14天痊愈.
-
1996-2005年宝山区婚检中梅毒监测分析
我所从1987年在婚前检查中开展梅毒监测以来,自1996年起陆续发现快速血浆反应素(RPR)阳性病例,至2005年底已累计339例,RPR阳性者的血清送上海市性防中心做梅毒螺旋体血球凝聚试验(TPHA),结果全部为阳性,诊断为梅毒,患者由本所专职医生进行治疗及随访.现对10年中梅毒监测情况作回顾分析.
-
舌面部硬下疳1例
1病历摘要患者男,28岁,舌面部硬结2周.2周前患者舌面左侧缘出现一个米粒大糜烂,起初无明显痛痒感,而未重视,后因糜烂面不愈,在外院拟"口腔溃疡"予治疗,但未见好转,且糜烂面逐渐增大并感硬胀.追问病史,1月前有不洁性交及口交史.体检:一般状态良好,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皮肤科情况:舌面左侧缘有一直径1.2cm圆形结节,中央凹陷、基底糜烂为肉红色,清洁湿润,触之为软骨样硬度,颌下、左颈部数枚淋巴结黄豆样肿大,质硬,活动度好,无压痛.外生殖器、腹股沟淋巴结未见异常.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螺旋体,快速血浆反应素环卡片试验(RPR)为1:64(+),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为(+).诊断:舌面部硬下疳(一期梅毒).
-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快速血浆反应素效价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持续阳性的原因,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血清固定患者和23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百分比,并应用Flow Count荧光球进行绝对计数.统计学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变量线性相关分析血清固定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RPR效价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分别为(75.75±5.76)%比(68.37±5.80)%(t=4.69,P<0.01)和(27.34±7.02)%比(24.33±1.95)%(t=2.34, P=0.025);NK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均明显下降,分别为(7.32±4.48)%比(14.87±6.26)%(t=5.269,P<0.01)和(136.2±83.4)/μL比(298.8±166.9)/μL(t=4.311,P<0.01).血清固定患者RPR效价与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76、-0.515,均P<0.01),与CD8+T淋巴细胞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8、0.305,P<0.01、P=0.804).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机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应答反应出现失衡,可能是导致其RPR效价变化的原因.
-
武汉市青山地区2002~2008年度术前四项检查筛查情况分析
按卫生部要求,本院从2002年开始对拟输血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TP抗体和HIV抗体四项筛查,2005年将筛查范围扩大到所有拟手术病人,并用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A-TP)检测取代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实验.2002年~2008年共检测18180人次,现报告如下.
-
5 061名无偿献血者部分卫生指标调查
无偿献血者作为一个群体,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血源质量.对栖霞市5 061名无偿献血者部分卫生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9年11月~2000年10月在栖霞市中心血库无偿献血者5 061人,年龄18~55岁;男3 348人,女1 713人.分别来自该市机关、企事业等社会群体.1.2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公司提供;采用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法(RPR)检测梅毒,试剂均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
免疫比浊法与ELISA法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效果对比
梅毒是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1】。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等原因,在中国近十年来梅毒发病率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传统的梅毒检测是先应用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进行筛选,继而通过教育凝集法(TPPA)进行确证,价格低廉但操作繁琐;而ELISA法也存在着无法定量检测的缺点【2】。随着全自动生化检测仪的发展,免疫比浊法是一种新的梅毒检测技术。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比较免疫比浊法和ELISA法在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
1 352例皮肤性病门诊患者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
我科选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RPR)试验为筛查试验,并作为病人疗效观察的主要指标,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为特异性确证试验,对近7年1 352例梅毒患者均做RPR及TPHA检测,其结果结合临床体征、病史确诊梅毒患者192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
先天性骨梅毒1例
患儿,男,73天.主诉哭闹不安10余天.查体见全身皮肤斑疹,并伴有皮肤脱屑.正侧位X线片示双侧股骨、胫腓骨远干骺端对称性密度减低,界限不清;股骨远端先期钙化带增宽、致密;双胫骨前侧骨皮质增厚,如"腰刀"状;左胫骨远端皮质断裂(附图).X线诊断为先天性骨梅毒(早发型),并左胫骨病理性骨折.实验室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阳性、血清滴度1:128,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
-
三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比较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梅毒血清学诊断方法为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这两类血清学方法对梅毒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但对早期梅毒螺旋体感染(4周前)的硬下疳患者敏感性较差,对神经梅毒和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是否感染梅毒的早期诊断,以及经正规抗梅治疗的判愈等尚待研究[1].国内广泛应用的筛查试验主要为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诊断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Ab(ELISA)的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TP-PA),此法敏感度和特异度高,操作方法简单,是TPHA的升级产品,适用于潜伏梅毒及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试验阴性而又高度怀疑为梅毒的患者.
-
梅毒性横痃误诊为淋巴结结核1例
患者,男,42岁,无业游民。因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40 d就诊。40 d前患者发现左侧腹股沟有2粒肿大的淋巴结,无自觉疼痛及压痛,在我院传染科门诊行淋巴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镜下主要为淋巴细胞,散在或成群的类上皮细胞,少见郎罕氏巨细胞。细胞学诊断:淋巴结结核。给予三联抗痨治疗1个月,无效,肿大的淋巴结不消退,穿刺点不愈合,并持续有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流出,遂到我科就诊。追问病史:2个月前,患者有包皮无痛性溃破史,未作治疗,1个月后创面自愈。否认婚外性行为史。其妻从事发廊服务业,夫妻两地分居。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肝脾不肿大。左侧腹股沟区敷料潮湿,揭去敷料可见局部皮肤明显红肿,其下可触及二粒肿大的淋巴结,分别为2.0 cm×1.5 cm,1.5 cm×1.0 cm,无压痛,能活动,包皮系带左侧可见黄豆大轻度萎缩性瘢痕。实验室检查:血尿分析及肝肾功能均正常,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1:32(+),DIGFA(+),结核菌素试验(一)。胸片未发现结核病灶。确诊为Ⅰ期梅素(腹股沟横痃)。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注,1周后复诊,腹股沟淋巴结明显缩小。连续用药2周,3月后复诊: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已消退,RPR1:8(+)。
-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方法比较
梅毒的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简称 TP),是一种性传播疾病.本文应用梅毒微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非梅毒抗原血清 -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QST)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法(RPR)4种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方法进行敏感度比较.
-
两种梅毒血清学试验方法结果比较
我院选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作为梅素血清学检查的过筛试验和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作为确诊试验.两种方法结果报道如下.
-
多发性硬下疳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阴茎冠状沟处多发无痛性溃疡1个半月.1个半月前患者阴茎冠状沟处出现多处豆粒大小的红斑,很快糜烂形成溃疡,无痛痒、外院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后按炎症给予消炎药物治疗(药名不详),效果不佳;2周前患者无意中摸到右侧腹股沟有多个肿大的淋巴结且.阴茎溃疡不断扩大.患者有多次不洁性接触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包皮过长,包皮内板及冠状沟有6处豆粒至硬币大小的圆形溃疡,表面清洁,触之软骨硬度;右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蚕豆大小的无痛性淋巴结(图1).实验室检查:单纯疱疹病毒(HSV)定量PCR阴性,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1:4(+),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TPHA)(+),所有溃疡表面分泌物暗视野检查梅毒苍白螺旋体(+).系带左侧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周围可见敛密浸润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图2).诊断:一期梅毒,多发性硬下疳.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连续2周.溃疡逐渐缩小痊愈,腹股沟肿大的淋巴结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