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在全身麻醉后期应用地佐辛预防术后躁动的临床观察
全身麻醉术后清醒期发生的躁动是全身麻醉术后十分常见的并发症.术后躁动发生严重时,可引起意外伤害等不良后果,若处理不当,严重危及患者安全.地佐辛作为新型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对μ受体产生部分激动、部分拮抗作用的同时,对κ受体产生激动作用,具有强效镇痛作用兼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临床不良反应较少,又无成瘾性[1].因此,将地佐辛在恰当的时机用于全身麻醉后期,利用其镇痛、镇静的药理作用,可预防和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大限度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本研究旨在探讨地佐辛的不同给药方式以及与芬太尼在预防术后躁动方面有何区别和优势,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2].
-
运用护理程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
我科自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用科学的心理护理程序,对病重期、清醒期、恢复期患者及家属出现的身心、社会、心理问题,实施了心理护理,对促进其康复、预防并发征、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有一定意义.
-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脑白质的损伤.通常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无"中间清醒期",预后差、残死率高.这些患者多数不适合手术,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其死亡率较高可达60%以上.是因为这种颅脑损伤后出现脑水肿、颅内出血或脑缺血等继发性的二次脑损害.表现为脑灌注压(CPP)、脑血流(CBF)、颅内压及血压等的异常改变,而影响了DAI的治愈.如加强了观察及护理,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给予及时对症的处置,而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下面就我科近几年收治DAI患者的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
丙泊酚治疗难治性小儿惊厥持续状态一例
患儿,男,9岁,因“发热头痛4d,反复抽搐ld,昏迷0.5d”入院.患儿4d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具体体温未测,伴头痛,以前额痛为主.当天早晨患儿出现四肢乏力,精神差,有发热,后出现频繁抽搐,在当地医院治疗患儿仍抽搐不止,每间隔10~20 min出现抽搐1次,当天共抽搐30余次,而转入我院.入院体查:T 38.4℃,昏迷状,Glasgow评分5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2.5mm,对光反射迟钝,克布氏征(-),双侧巴氏征(-),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辅助检查:(1)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2007.5.14);(2)头颅MRI:双侧侧脑室扩张,右侧颞叶片状异常信号影(2007.6.14);(3)脑脊液:脑脊液生化、常规、培养均无明显异常;(4)脑电图:背景活动慢化,左前颞区尖波节律性发放;清醒期背景活动慢化.诊断为重症病毒性脑炎并惊厥持续状态.
-
常规剂量卡马西平致抽搐发作加重一例
患儿男,3岁9个月,因"反复惊厥14 d”于2000年2月2日入院.14 d前出现频繁惊厥,每日6~7次,呈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每次持续5~10 min,但有1次长达40 min,间歇期精神萎靡.当地医院查脑电图(EEG):清醒期有弥漫δ、θ波活动.头颅CT示双侧颞区低密度影.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培养均无异常.以鲁米那9.4 mg/(kg@d)、氯硝安定1 mg/d静脉滴注7 d,又加用卡马西平[17.6 mg/(kg@d)]和托吡酯[3 mg,/(kg@d)]治疗4 d,但每天仍有3~5次的抽搐发作,发作形式同前.
-
外伤间脑性癫痫一例
患者 男,37岁.2004年7月17日因车祸致头颈部疼痛不适入院.查体:左颈肩部软组织挫伤及轻微皮肤擦伤,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部CT未见异常.伤后8h突然出现左侧面部麻木、上腹部不适、恶心欲吐,随即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约30~40秒后呼吸恢复,随即意识转清,仍有左侧面部麻木、上腹部不适,不能回忆发病经过等症状.伤后11h头部、颈部MRI检查及胸片未见异常.患者于伤后2d内类似发作共13次,包括连续发作,连续发作时曾有约1min神志清醒,缓解后不能回忆发病经过及间隔"清醒期".发作时检查:血压15.2/9.8 kPa,脉搏65次/min,意识不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存在,睫毛反射存在,前庭眼反射存在.
-
单纯皮质动脉破裂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征分析(附29例报告)
我院1987至1997年间收治的29例经手术证实的皮质动脉破裂引起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报告如下,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讨论.临床资料男21例,女8例.年龄52~81岁,平均67岁.致伤原因以跌伤多共18例,交通事故3例,无外伤史8例.受伤时Glasgow昏迷计分(GCS)13~15分,平均14.2分.手术前GCS 4分~14分,平均9.1分.21例有外伤的病例可确定有中间清醒期为2~12小时,平均5小时.右侧偏瘫11例,左侧偏瘫5例.有6例手术前一侧瞳孔散大.
-
吲达帕胺致严重低钠血性脑病1例报告
患者女性,54岁.因腹泻、呕吐6天,间歇性神志不清,不言不语一天,发作性右面部抽搐20分钟入院.入院后出现连续的发作性右面部、右侧肢体抽搐,每次持续不到一分钟,约间隔5分钟发作一次,中间无清醒期.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近13天服用寿比山(吲达帕胺In-dapamide)2.5mg3次/日降压.
-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昏迷期与清醒期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行术后在昏迷期和清醒期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0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增加对患者昏迷期和清醒期的心理的护理,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清醒时间、护理后SDS评分、SAS评分以及患者出院3个月后QOLIBRI评分。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患者清醒时间明显要短,观察组SDS、SDA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出院3个月以后QOLIBRI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昏迷期与清醒期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显著缩短患者清醒时间,改善患者行手术后抑郁焦虑的情况,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有中间清醒期的外伤性颅内血肿43例
1990年1月~2001年 12月,我们收治了43例有中间清醒期的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分析如下.
-
58例单纯皮质动脉破裂致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征分析
我院1989-1999年共收治58例经手术证实皮质动脉破裂引起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男42例,女16例;年龄45~80岁,平均(62.0±5.5)岁.跌伤28例,交通事故伤21例,无外伤史9例.受伤时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13~15分,平均(14.2±0.7)分;手术前GCS 4~14分,平均(9.1±3.7)分.49例有外伤者可确定有中间清醒期,为2~12小时,平均(5.0±2.5)小时.右侧偏瘫22例,左侧偏瘫10例.12例术前一侧瞳孔散大.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确诊为硬膜下血肿,其中双侧性4例,左侧32例,右侧22例.血肿多在受伤同侧,CT扫描血肿呈混杂密度,均有中线结构移位,移位范围5~40 mm,平均(15.0±3.5) mm.确诊后立即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
全麻拔管后15 min内病人的应急护理
全麻拔管后15 min内病人的应急护理[1],是全身麻醉恢复前早期的护理,期间的主要工作是针对病人在拔管和即将清醒期间的麻醉恢复前早期的监护和护理,此时,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多端,实际上并不比麻醉期安全,如有疏忽,常可带来严重后果.如何配合麻醉医师,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确保病人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早期及整个麻醉恢复期,是手术室护士值得重视的问题.2006年2~12月,作者护理了50例该类患者,取得了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
-
FLACC疼痛评估量表在全麻术后婴幼儿疼痛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FLACC疼痛评估量表在全麻术后婴幼儿疼痛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我院3777例2个月~3岁全麻手术后经麻醉复苏后清醒的患儿,于麻醉清醒回病房时及麻醉清醒回病房后4 h分别采用FLACC疼痛评估量表评估患儿的疼痛程度,对疼痛评分>3分的患儿实施相关疼痛护理干预,并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患儿麻醉清醒回病房后4 h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麻醉清醒回病房时(P<0.05).结论:全麻术后清醒的婴幼儿应用FLACC疼痛评估量表,能够直观、动态评估患儿疼痛程度,给予相关疼痛干预,从而有效地为全麻术后清醒的患儿缓解疼痛,增加患儿舒适度,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FLACC疼痛评估量表 全身麻醉 清醒期 婴幼儿 疼痛评估 -
舒适护理在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清醒期的应用
目的 观察舒适护理在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清醒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0例气管插管清醒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舒适度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清醒期的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增加对临床工作的信任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全麻病人在麻醉及麻醉恢复中的护理及体会
全麻是进行胸腹腔、颅脑及心脏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也是对病人生命体征影响严重的麻醉方式,所以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好麻醉科医师详细观察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勤巡视勤观察,术后确保病人安全过渡到清醒期.全麻病人主要针对病人呼吸、血压、神志及精神状态做好病情观察及护理.
-
请您收藏--创伤诊断公式
1急性硬膜外血肿=头颅创伤史+中间清醒期+颅内高压症状+CT示梭形血肿影
2脑震荡=头颅创伤史+短暂意识丧失(数分钟)+颅内高压症状+逆行性遗忘
3急性硬膜下血肿=头颅创伤史+伤后持续昏迷+颅内高压症状
4脑疝=头颅创伤史+瞳孔大小变化+呼吸、心搏骤停。 -
术后低氧血症的研究进展及预防
低氧血症是指病人动脉血氧分压<11.3 kPa.全身麻醉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常有发生,但以胸腹部手术、肥胖病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及高龄病人更为常见[1].及早发现和处理,可提高手术疗效及护理质量,同时为病人能安全度过复苏清醒期提供有效的护理保证.现就近几年来术后病人低氧血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颅脑外伤患者出现“中间清醒期”机制的理论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交通事故也逐年增加,其中,颅脑外伤导致的致死、致残情况格外突出[1,2],在颅脑外伤中具有“中间清醒期”表现的部分患者,其预后结果与临床救治关系密切[3,4],该类患者也是临床上救治的重点。所谓“中间清醒期”就是颅脑外伤发生的原发性昏迷(如脑震荡、脑挫裂伤、脑干伤)与继发性昏迷(颅内血肿、脑水肿)之间的意识清醒阶段,临床上常将其作为硬脑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并作为判断硬脑膜外血肿的重要依据[5],虽然其发生机制目前已经基本清楚,但在临床教学、病历讨论中如何表达其内在含义尚缺乏简便易行的方法。本研究就颅脑外伤患者发生“中间清醒期”的原因进行理论性探讨。
-
麻醉恢复室术后并发症的评估及护理
手术结束后麻醉清醒期是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全面恢复的时期.对进入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的大多数患者而言,从麻醉中恢复是一个平稳的过程,但术后即刻的并发症可能是突发并危及生命.尤其多见于高危患者、高龄患者、实施复杂和重大手术的患者,因此,这段时间对患者的精心观察和及时处理格外重要[1].1998-2004年,我们采用PACU并发症指标模式[2]对我院PACU 9 623例成年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PACU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护理,现报道如下.
-
55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5例,男40例,女15例,年龄小5岁,大74岁,0~20岁8例,21~40岁29例,41~60岁15例,大于60岁3例.受伤原因:车肇事31例,自行车上跌下7例,坠落伤13例,钝器伤2例,1例原因不详.意识状态:原发持续昏迷47例,8例有中间清醒期.神经体征: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12例,单侧阳性6例,双侧阴性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