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间盘突出症经颈前路手术治疗的体会
1992年1月至2005年1月,本研究采用经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部分行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获得良好的效果.
-
16例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分析
脊柱结核致残率高,近10年发病率有所上升,以胸腰椎结核为明显,在抗结核药物标准化疗的基础上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预防和矫正脊柱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也日受重视,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骨植骨加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1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椎管内骨软骨瘤1例
患者女,50岁,腰部疼痛4年余,加重9个月并向右下肢放射.近半年右腿麻木,不能抬脚,无外伤史.查体:腰椎明显向右侧弯,腰4,5椎旁右侧压痛,叩击痛,右跟腱反射消失右小腿下段至足部感觉减弱.CT表现:第5腰椎椎管内靠右侧椎板与椎体间可见一条状高密度影把右侧神经根与硬膜囊分开硬膜囊受压变形,右侧神经根受压.CT诊断:椎管内骨性高密度影,性质待定(见图).
-
脊柱侧弯合并胸椎结核漏诊1例
患者男,50岁,农民。因自幼驼背,胸、腰、背部疼痛2个月。门诊以“脊柱侧弯”收入院。胸、腰、背部以右侧疼痛为重。行走时需扶双膝。查体一般情况下,痛苦表情,被动侧卧位,胸腰段右凸,偏离中线大距离6cm,呈“剪刀背”畸型。X线片示,胸腰段侧弯,弧顶椎体间有骨桥形成,Cobb's角45°,诊断为“成年疼痛性脊柱侧弯”。拟手术神经根松解内固定术加长拍胸腰椎正侧位片,可见,T8椎体骨质破坏,T8-9椎间隙变窄。CT进一步检查证实为T8椎体结核并周围脓肿。改为抗痨治疗,症状缓解后,行病灶清除手术。
-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正常脊柱的稳定性依靠完整的椎弓、椎间盘、韧带及周围软组织等结构共同维持,任何因素发生异常,都可导致椎体滑脱.椎体滑脱是指发生在上下椎体间的相对移位,可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椎体,或连同椎弓根向前、向后或向侧方的移位,其中向前滑脱为常见.许多文献将腰椎滑脱分为椎弓峡部裂型滑脱(又称真性滑脱)和退行性腰椎滑脱(又称假性滑脱)[1] .椎弓峡部裂(spondylolysis)是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椎弓峡部的骨质缺损,椎弓根峡部骨质不连续,制约椎体前移的力量减弱, 导致相应椎体相对于邻近的椎体的向前滑移.因此椎弓峡部裂是导致腰椎滑脱的重要原因之一.
-
椎体间螺纹融合器与RF-Ⅱ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自1999年1月~2002年6月采用RF-Ⅱ系统结合椎体间螺纹融合器治疗腰椎弓峡部裂伴滑脱症21例,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胸腰椎结核的前路手术治疗
自1993~2002年共治疗脊柱结核83例,其中29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椎体间内固定术(下称前路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
椎体间植骨结合RF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腰椎滑脱症是指腰椎前滑后形成的椎管狭窄,神经孔狭窄等病理变化,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分为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脱.自2001年12月~2002年6月,作者采用椎体间植骨结合RF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30例,疗效满意,分析报告如下.
-
GSSⅢ代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
目的 探讨用GSSⅢ代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4月~2005年10月采用该方法治疗L4或L5峡部裂所致的Ⅰ、Ⅱ度滑脱9例,退变性L4和L5滑脱27例.结果 术后按侯树勋等[1]疗效评定标准:优24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88.9%.6~12个月摄X线片示35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97.2%,滑脱节段椎间高度无丢失,滑脱全部纠正.结论 GSSⅢ代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融合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的一种有效方法.
-
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研究进展
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Killian于1853年首先提出腰椎滑脱的名称.
-
椎体间植骨融合器临床应用进展
1 TFC的概念、发展史及适应证1991年,美国州立大学脊柱外科中心Yuan教授发现将螺钉样植入物置于颈椎椎间关节处,可获得满意的固定作用。两年后在美国San.Diego所举行的北美学会上已有腰椎及腰骶部的螺钉状制成品及有关论文。这是椎体间植骨融合器的雏形。 ,
-
钉棒系统加椎间融合器后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体会
腰椎滑脱指因腰椎椎体间骨性对合面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多见前后滑脱,少见单纯侧方滑脱。椎弓崩裂发生患椎向前滑移,则称为真性滑脱。无峡部崩裂而是椎间盘退行性或关节突骨关节病变畸形,使关节突间关系改变失稳所致的滑脱为假性滑脱[1]。我科通过椎弓根钉棒系统加椎间融合器植入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现报告如下。
-
正常成人腰椎矢状面曲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腰椎矢状面椎体间成角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自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行体检者共672例,获得完整资料者450例,男235例,女215例,平均年龄43岁,利用专用测量软件测量腰椎相邻节段椎体间成角及腰椎曲度(L1~L5椎体间成角).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观察相邻椎体问成角与年龄、性别及体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腰椎椎体间成角的平均值为:L1-L2,2.52°;L2-L3,5.33°;L3-L4,8.15°;L4-L5,12.11°;L5-S1,20.14°,L1-L5,24.96°.不同性别及体重指数间腰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腰椎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曲度逐渐变小,但中年组与老年组腰椎曲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曲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是中年以后变小的腰椎曲度倾向于稳定.
-
腰椎椎间融合器融合的影像学评定进展
近年来腰椎椎间融合器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既可经前路行腰椎椎间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v fusion,ALIF),也可经后路行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v fusion,PLIF),还可以经椎间孔入路行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1~7].目前判定椎间足否获得融合通常根据腰椎前后位、侧位、动力位及Ferguson位X线片.但在使用椎间融合器的情况下,通过影像学资料判断椎体间足否融合较为困难,尤其足在应用金属惟间融合器的情况下.目前,对椎间融合的评价标准较多,但尚无统一、明确的非侵人性标准.现就其影像学评定现状综述如下.
-
胸腰椎骨折的前路减压与重建手术貂
我院自1998年8月~2000年8月,应用USA-Plate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0例,疗效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2例,年龄31~64岁,平均42.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8例,坠落伤2例.爆裂型骨折9例,其中1例为陈旧性骨折;骨折脱位型1例.损伤节段:T12 3例,L1 6例,L2 1例.手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4例,D级2例.所有病例均行前路减压植骨、跨节段椎体间内固定.
-
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打压植骨内固定联合棘突椎板重建治疗腰椎滑脱症
自2002年4月~2005年6月我们应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加棘突椎板重建的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38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26~65岁,平均45.5岁;病程2~20年,平均8.5年.患者均有持续腰痛,其中伴单侧下肢放射痛18例,双侧5例.
-
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
我院自1999年2月~2002年2月采用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3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病灶清除单节段融合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1单节段融合、固定的概念所谓单节段融合、固定是指对脊柱一个运动单元,即对一个椎间的相邻上或,和下方终板、椎体,或者后方的一个关节突间关节的融合、固定.这一方法文献主要应用于脊柱骨折,尚未见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报道.针对脊柱结核手术融合、固定节段过长的问题,我们于2006年对单节段脊柱结核提出了脊柱结核单节段融合、固定的原则.结核病灶无论侵犯到椎体中央,还是侵犯到椎间隙,按"彻底"的原则,仅彻底清除病变累及节段的病变组织,"亚正常"或正常部位不必清除或"切除";植骨融合仅在清除部位的椎体间或椎体内的骨缺损部位进行;内固定仅安放在清除病灶后的剩余正常椎体部分,尽量不要固定脊柱其他的运动单元.
-
颈椎病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案选择
20世纪50年代初期,Smith-Robinson及Cloward分别实施并报道了颈椎前路手术直接切除致压物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开创了颈椎外科新纪元.此后,对颈椎病的临床和病理变化研究逐渐深入,治疗效果不断提高.尤其近20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学者们对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研究表明,早期诊断、选择恰当的外科干预时机及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提高颈椎病远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
前路颈椎自锁钢板加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及失稳
我院根据脊柱界面固定理论和神经根管扩大理论,参照国人的解剖特点,自行制作了纯钛螺纹笼状椎间融合装置(WDFC)[1].1998年用于临床,经56例随访观察,发现2例术后有部分旋出松动.为加强椎体间稳定性,2001年6月以来我们采用自行研制的颈前路自锁钢板与WDFC联合应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及失稳患者36例,疗效满意,短期随访未见并发症,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