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滑脱手术治疗护理体会
腰椎滑脱是指因腰椎体间连接异常发生的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脱,分为向前或向后移位.我科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Ⅱ°以上腰椎滑脱病例20例,疗效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
腰椎滑脱症概况及手术方法
腰椎滑脱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 若因双侧椎弓崩裂发生滑移, 称为真性滑脱. 若无峡部裂而是椎间盘退行性或关节突骨关节病使关节突间关系改变失稳所致的滑脱称为假性滑脱. 本文就其概况及手术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
-
第4、5颈椎骨性融合1例
在干骨中发现1例第4、5颈椎的椎体、椎弓板骨性融合畸形(图1~3),死者生前情况不详.经观察发现,两椎体间有椎间盘遗迹,第4颈椎棘突未端不分叉,但在棘突根部的左侧有一细小分支,第5颈椎棘突为完全性分叉,而且右侧的棘突分叉与上位椎骨棘突完全性骨性融合,左侧则为不完全性融合.第4颈椎体钩高0.6 cm,第4、5颈椎的椎体高度分别为1.0、1.5 cm.
-
全脊椎整块切除原发性脊柱骨肉瘤1例
患者,女,53岁,因胸背部及右季肋区疼痛不适3个月,于2011年3月8日入院。患者右侧季肋区及T7、T8区压痛,无明显包块,无神经功能缺陷;胸腰椎MRI、CT和核素骨扫描考虑T7、T8椎体肿瘤,无其他部位病变。术前半月,经局麻下行T8椎体病变穿刺术活检,考虑T8椎体恶性肿瘤,因活检取材较少,病理诊断仍不明确。完善各种术前准备。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T7、T8椎体肿瘤:患者俯卧位,后正中纵切口。分离棘突旁肌肉,而保留穿刺活检通道周围的组织,肌肉不能剥离得太干净。在X线透视下,分别于T5、T6、T9、T10脊椎两侧椎弓根植入8枚椎弓根螺钉。钝性分离T7、T8两侧附着于椎体的肋胸膜,暴露双侧横突和肋骨,近肋横突关节4 cm处截断肋骨。接下来,在硬膜外导管引导下,用专制的不锈钢线锯行T7、T8双侧椎弓根切除。然后整块取出后方结构(包括棘突、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及椎弓根),立即用骨蜡封闭断面(目的是控制出血,减少肿瘤细胞对手术区的污染)。切断T7、T8两侧肋间神经,并结扎相应的动脉。在胸膜与椎体间隙用手指向两侧钝性分离并结扎血管,手指在椎体前方汇合,在此过程中,用纱布垫置入椎体两侧和前方,将椎体与周边的重要组织隔开(目的是既可压迫止血,又可以防止损伤大血管,减少肿瘤细胞扩散和污染)。仔细分离肿瘤水平的硬脊膜、神经根与肿瘤、后纵韧带、椎体后壁,把脊髓保护装置小心置于硬脊膜和椎体之间,保护脊髓不被后面的操作损伤。先安装左侧连接棒,暂时稳定脊柱。两根线锯从后向前绕过椎体,沿T6-7、T8-9椎间隙小心切割,使病椎完全游离,绕硬膜囊旋转取出游离椎体及附着软组织。清除断端游离面的椎间盘、终板至骨质,肉眼确认无残留肿瘤组织后,用高浓度顺铂彻底、全面地冲洗手术野。精确测量上下椎体间距离,植入相应填充骨水泥的钛笼,重建前柱稳定性。再安装右侧连接棒,同时拧紧、固定双侧螺钉与棒连接的一端,于另一端加压后锁紧螺钉,并安装横连接,使植入的钛笼牢固嵌入,重建脊柱矢状面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用生理盐水再次冲洗手术野,置入负压引流管后逐层闭合切口。同时置入右侧胸腔闭式引流管1根。术后病理检查考虑为低度恶性骨肉瘤。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以及定期阿霉素+顺铂化疗。患者术后2年随访,影像学显示内植物牢固,全身无肿瘤转移;行动不受限制,躯体无疼痛,除了已被切断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外,并没有神经功能缺陷症状。
-
颈椎病的前入路手术治疗现状
颈椎病的发病目前有上升趋势.自 Smith Robinson及 Cloward分别报道了应用颈椎前路手术法直接切除致压物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获得良好效果以来,对颈椎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研究逐渐深入,治疗效果不断提高.自70年代中期以后,长征医院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进行了较深入研究,近年来又从生物力学角度作了实验研究,至今临床颈椎手术已经超过12300余例.研究表明,早期诊断、恰当的外科干预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进一步提高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
腰椎滑脱治疗有方
腰椎滑脱是指腰椎椎体间部分或全部错位.好发于第4腰椎和第5腰椎椎体间,或者第5腰椎和第1骶椎椎体之间.
-
K-plate钢板内固定在胸腰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脊柱肿瘤好发于胸腰段脊柱,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侵害脊髓,引起截瘫,治疗颇为棘手.2001~2005年,我科收治胸腰段肿瘤13例,均采用经前路肿瘤切除,骨水泥或用肋骨植骨嵌入,相邻椎体间K-plate钢板内固定,修复和重建了脊柱功能结构.初步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非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腰椎滑脱是指因腰椎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由此而造成的腰腿痛等症即为腰椎滑脱症.德国人Killan[1]在1853年首先提出了腰椎滑脱的名称后,国内外不少学者致力腰椎滑脱症的病因、诊断与治疗的研究.1975年,Withe[2]与Newman[3]等人根据病因将腰椎滑脱分为国际腰椎研究学会认可的五类,而治病亦从初强调手术治疗,排斥非手术疗法,到现在的充分肯定非手术疗法,尽量减少手术治疗的发展历史,反映出目前对该症的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和成熟.在Colonna[1]的报道中,终只有10%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鉴于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后遗症等问题,现在绝大多数医师已从不同水平致力于保守治疗.其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主要反应以下几个方面.
-
GSS内固定并双重植骨治疗16例腰椎滑脱症
自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我科对1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GSS内固定并椎体间、横突间双重植骨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三兄弟同患强直性脊柱炎报告
1.临床资料直性脊柱炎在骨骼系统疾病中并不少见,但亲兄弟同时得病实为罕见.本文三兄弟均是山区农民.年龄分别为31岁、27岁、25岁.临床上先有关节疼痛、逐渐发展成脊柱强直畸形而成弓状.化验检查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血常规及血沉在正常范围.X线表现骨盆正位片示:骶髂关节对称性关节间隙消失、有粗糙的条索状骨小梁交错通过,整个关节呈骨性强直.胸腰椎正侧位片示:椎体稍有"变方”,关节间小关节有软骨下骨硬化,大部分椎体间有骨桥形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钙化使脊柱呈竹节状强直.
-
RF-Ⅱ型固定加Cage椎体间植入治疗腰椎滑脱31例疗效观察
我院自1998年以来,应用RF-Ⅱ型内固定加Cage椎体间植入治疗腰椎滑脱31例,并随访1~6年,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
胸腰椎肿瘤切除行肽网植骨钢板固定治疗完全性截瘫12例护理体会
胸腰椎肿瘤通过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后行手术前路病灶清除、肽网植骨、钢板内固定和后路病灶清除、后突畸形矫正,并将压迫的神经根解剖出来,分离受压部分,切除肿瘤组织,取肋骨或髂骨行肽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恢复脊柱高度,以保持稳定性,达到平衡状态,又使相邻的椎体得到稳定及椎体间的融合作用[1].
-
钩椎关节研究新进展
德国解剖学家luschka在颈椎局部解剖的研究中发现,在C3~7椎体后外侧的钩突与上位椎体下面斜坡相吻合而形成一个关节,当时称为"椎体间外侧半关节",后被称luschka关节或钩椎关节[1,2].由于这一关节在颈椎的稳定性、骨质增生、颈椎病以及在颈椎外科手术中有着重要意义,已经越来越引起外科界的重视.赵定麟教授提出了"钩椎关节病"的概念[3,8],就此笔者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
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1例
患者女,64岁,以发作性胸痛2月入院,临床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按冠心病给予对症治疗.入院后常规拍胸片,正位片示肺、膈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迂曲,脊柱胸段椎体侧缘可见连续性的丹化带.右侧显著右侧位片示胸椎前缘连续的骨化带在椎间隙水平隆起成波浪状,骨化带与椎体间可见一条透明带(图1、2).既往无明显背痛病史,无肥胖及糖尿病病史.随后检查患者颈椎,腰椎、骨盆以及跟骨,双肘关节未见明显韧带骨化影.
-
后路固定加椎体间骨融合治疗老年腰椎不稳定性椎管狭窄症的护理体会
腰椎问盘突出症是中老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常在此基础上发生椎间隙狭窄、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等一系列脊柱退行性交,造成脊柱不稳[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行手术治疗时,切除退变突出的髓核组织,在椎管减压同时需要进行稳定性重建,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我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后路扩大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自体植骨填塞Cage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共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腰椎间盘突出症外科治疗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且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1病因及病理
LDH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多于女,椎间盘是构成脊椎骨的负重关节,具有稳定脊柱、缓冲震荡、维持脊柱生理曲度等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弹性明显下降,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驰或产生裂隙,椎体间过度活动(不稳)等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内因。急性或慢性损伤,使椎间盘后部压力增加,容易发生纤维环破裂和髓核向后外侧突出,这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椎间盘突出之所以发生在腰部是由于腰椎负重及活动度较大,L4~5、L5~S1是全身应力的中点,负重及活动度更大,故易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 -
浅谈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是脊柱上、下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盘,它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三部分组成.软骨板与纤维环由不同类型的软骨组成,两者呈束状方格排列并编制在一起,可加固上下椎体的联系,防止椎体间的过度旋转.髓核被环包在中心,是一种半流体组织.
-
RF-Ⅱ系统加椎体间植骨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
我院自2000年2月-2004年2月对11例腰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按减压复位、内固定、融合的原则,采用RF-Ⅱ系统加椎体间植骨治疗,获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
颈椎摇扳法的机理及运用体会
颈椎摇扳法属于颈椎扳法的一种,是临床中常见颈椎部被动活动的治疗手法之一.是通过对患者颈部的被动摇扳等操作而达到调整颈椎椎体间关节、小关节及钩椎关节之错位状态,并改变颈段之力线及椎管内外平衡,从而获得临床疗效的方法.但是颈部脊髓是脑与躯干相连的重要枢纽,颈部脊髓较粗大,而椎管并不相应扩大,故颈椎管腔相对狭窄,脊髓活动空间较小,这就使此摇扳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对此手法的使用必须是医疗工作者,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者方可.下面从摇扳法的机理方面及临床运用体会做一探讨.
-
脊椎钉棒固定系统并椎体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30例分析
腰椎滑脱症常因退行性及峡部裂造成,腰椎滑脱是中老年产生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合并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目前治疗腰椎滑脱有多种手术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应症和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