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史振涛;张积利;曲波;李隆昌;姜孝成

    髋臼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多是高能量创伤引起的,若处理不当,可并发创伤性关节、股骨头坏死,影响髋关节的功能,九十年代以前多采用保守疗法,效果不理想.以后多采用手术治疗,疗效肯定这点已被广泛认可.1995年8月~2004年12月我院治疗髋臼骨折46例,手术治疗36例,术后随访并发症少,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双侧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凌耀光;姚尧;徐兴全;徐志宏;陈东阳;史冬泉;蒋青

    目的 研究双侧髋或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比较同期与分期双侧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差异.方法 选择行双侧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9例,同期双侧关节置换61例,分期双侧关节置换48例,术后第2~5天行常规双侧下肢彩超或者深静脉造影排查血栓.结果 术后发生血栓23例,设为深静脉血栓组,术后未发生血栓86例,设为非深静脉血栓组;深静脉血栓组年龄、BMI指数、术前血栓史明显高于非深静脉血栓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非深静脉血栓组,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性别、糖尿病史、肿瘤史、吸烟史、术前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手术时长、术后引流量、总输血量差异无显著性.同期双侧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14.8%,分期双侧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29.2%,差异无显著性.同期双侧关节置换组与分期双侧关节置换组间性别的差异无显著性;同期双侧关节置换组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小于分期双侧关节置换组,同期双侧关节置换组患者总的输血量明显大于分期双侧关节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间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肿瘤史、吸烟史、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前血栓史、术后引流量、D-二聚体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年龄、肥胖、既往血栓史、术中出血量是双侧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同期双侧关节置换组与分期双侧关节置换组间血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 协和中医临床诊治经验荟萃(18)胸痛、腰骶部疼痛

    作者:董振华;杨丹;朴元林

    1 病例摘要某男,25岁,未婚.因"左前胸隐痛4年,右侧腰骶部疼痛3年,加重半月余"于2011年6月17日入院.现病史:患者自2007年5月无诱因出现左前胸隐痛,部位在左7~10胸肋关节处,偶有腰背部肌肉僵硬,局部无压痛及红肿,无低热、乏力.因疼痛持续不缓解,2007年12月当地医院检查MRI:髋关节未见明显异常.ESR 40~50mm/h,HLA - B27(+),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予柳氮磺吡啶(SSZ)1.5g/d治疗2个月,症状无改善.2008年1月底出现持续性右侧腰骶部疼痛,当地医院加用甲氨蝶呤(MTX) 10mg,每周1次,疼痛仍无明显好转,腰背部肌肉僵硬加重,出现弯腰拾物费力.2009年又改为来氟米特(具体剂量不详),因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自行停用.自2010年7月出现翻身困难.半月前腰骶部僵硬,右骶髂关节发紧、疼痛,站立时加重,行走时右下肢无法弯曲.为进一步中西医结合诊治收住入院.

  • 协和中医临床诊治经验荟萃(7)发热伴双髋关节疼痛

    作者:郝伟欣;王景

    1 病例摘要 某女,57岁,已婚.因"间断发热伴双髋关节疼痛3月余"于2009年8月13日入院.现病史:患者2009年5月无诱因出现午后发热,无畏寒、寒战,体温高可达38.7℃,伴双髋关节疼痛、严重时影响活动,不向下肢放射.口干,口渴喜饮,但进食固体食物无需水送服.全身疲乏无力,头痛,热退后则大汗淋漓.间断服用解热镇痛药(药物不详),体温可降至正常、髋关节疼痛减轻.当地医院予以静点抗生素治疗1周体温恢复正常,但出院2天后再次出现发热,性质同前,再次予静点喹诺酮类和头孢类抗生素治疗10天后体温正常,髋关节疼痛基本缓解.此后仍间断发热,间隔可延长为每10~12天1次,仍有腰部及髋关节隐痛,口干明显,乏力倦怠.

  • 全身疼痛、行走困难、骨盆变形

    作者:张金苹;帅英;杨哲新;邢小燕

    病例介绍患者女,46岁,农民.因"全身疼痛,行走困难2年余"于2004年6月2日入我院中医风湿科.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右侧髋关节、双臀深部、双下肢肌肉疼痛,呈交替性发作,受凉或劳累后加重.并逐渐出现行走困难,自觉身高较前变矮,就诊于当地医院,一直按"风湿症"间断口服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既往无肝炎、结核病史;无手术及外伤史;出生时即有脊柱侧弯畸形;已婚,孕2产2.

  • 以颈椎受累为主要表现的SAPHO综合征1例

    作者:李忱;刘晋河;郝伟欣

    1 病例简介患者女,56岁. 2012年6月出现双手掌及脚掌几乎大小一致的脓疱,脓疱周围有红晕,当地医院拟诊为"掌跖脓疱病",给予雷公藤总苷片、阿维A酸治疗,皮疹改善,停药后复发. 2012 年10 月出现颈肩部疼痛,伴有胸锁关节处疼痛,偶有髋关节、膝关节及骶髂关节疼痛,当地医院行颈椎X线摄片(图1 )提示C6骨质破坏;MRI(图2)提示C6椎体呈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不被抑制;全身骨扫描(图3)提示双侧胸锁关节、颈椎、第5 胸椎、左侧骶髂关节可见放射性摄取增高灶;考虑"多发性骨转移瘤表现".

  • 外科专家临床笔录第1讲骨科临床笔录(一)

    作者:李强;唐海;陈浩;刁乃成

    1凭经验诊断易造成误诊和漏诊1.1病案摘要患者女性,74岁.下腰痛向右下肢放射,伴有髋关节痛5个月,卧床不起2个月,当时髋关节X线片未见异常.临床考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卧床、止痛、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未服用抗生素.病后进行性体重减轻,食欲减退,不发热.人院体检发现,腰4~5椎体右侧压痛(+),并有放射痛,Lasègue征(+),Bragard征(+).右小腿外侧皮肤痛觉减弱,双侧足踝背伸力正常.膝、踝关节反射正常.右侧腹股沟压痛(+),右侧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Thomas征(-).

  • 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与注射部位局部感染因果关系纠纷分析

    作者:程亦斌;王少华

    患儿因龋齿疼痛到个体诊所就诊,诊断为齿槽脓肿,予肌注青霉素.当注射至第5针后,诉说左腿疼痛,行走不便.军队医院诊断:支气管炎并右下肺感染,骨髓炎?医专附属医院诊断:左髋关节炎.患者向法院提起诉讼,诉称其"左臀部感染,左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系个体医生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无菌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所致;而经诊医生则辩称在诊治过程中没有任何过失及操作不当.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意见:在诊疗过程中,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操作规程,在夏季使用大瓶装生理盐水,有被污染可能,医源性感染不能排除(臀部感染波及相邻近的髋关节),故属操作医疗差错;患儿龋齿、齿槽脓肿为原发病灶,细菌以血行途径扩散引起肺部感染,左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临床症状、体征、特殊检查亦支持本结论,符合疾病发生、发展、演变、病理生理规律.法院法医技术鉴定书鉴定结论:系因个体诊所在消毒不严格,无菌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肌肉注射青霉素后引起臀部感染并"左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现已治愈,未留下明显后遗症状.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医学鉴定书复核鉴定意见:患左髋关节化脓性炎症应予认定,其病因常见于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病灶经血播散所致,与臀部肌注无直接因果关系;个体诊所消毒不严、不按无菌操作进行多次左臀部肌注,对其发病过程中可有不利作用.

  • 术后开始下地时间对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作者:陈霄;张奇;陈伟;刘月驹;吴率帅;许斌;李旭;张英泽

    目的 观察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骨折患者术后远期髋关节功能,研究术后开始下地(部分负重)锻炼时间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骨折患者37例,其中合并股骨头骨折16例,合并股骨干骨折17例,合并大转子骨折2例,合并股骨远端骨折2例.根据术后开始下地(部分负重)锻炼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2个月),B组(≤3个月),C组(>3个月).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远期髋关节功能,分析各组Harris评分优良率的差异.结果 3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66个月,平均44.9个月,术后复查骨折均愈合.患髋功能优良率A组为87%(13/15),B组为42% (5/12),C组为40%(4/10),A组明显优于B、C两组(P<0.05).结论 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骨折坚强固定及早期下地(部分负重)锻炼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术后2个月内开始下地(部分负重)锻炼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2个月后开始的患者.

  • 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置换术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邢丹;马信龙;马剑雄;王杰;陈阳;徐卫国;杨阳;朱少文;马宝意;冯睿;贾浩波

    目的 通过检索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微创和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OVI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并结合手工检索,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有关微创THA与传统THA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使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使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Harri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结局指标. 结果 终纳入17篇文献,共18项RCTs,1 560例患者进行评价,其中微创THA 774例,传统THA 786例.研究结果显示,微创THA与传统THA在切口长度[WMD=-5.93,95% CI(-7.29,-4.57)]、出血量[SMD=-0.45,95% CI(-0.77,-0.13)]和术后疼痛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MD=-19.58,95% CI(-26.38,-12.78)]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术后Harris评分[WMD=0.85,95% CI(-3.50,5.20)]、手术时间[WMD=-0.99,95% CI(-5.36,3.39)]、输血量[WMD=-66.29,95% CI(-241.31,108.72)]、并发症发生率[RR=1.01,95% CI(0.61,1.66)]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尽管微创THA较传统THA的切口小、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但术后功能的恢复、手术时间、输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传统THA相当.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RCTs去验证.

  • Pipkin骨折分型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涛;马宝通;庞贵根;曾宪铁;孙祥

    目的 探讨常用的Pipkin分型对Pipkin骨折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随访2002年1月-2007年1月治疗的Pipkin骨折患者71例,获得63例患者的详细资料.依据Thompson的临床和影像学评定标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定,分析获得结果,得出骨折类型的差异对Pipkin骨折预后的相关性影响,提出Pipkin分型对此种损伤预后的指导意义并完善Pipkin骨折的分型方法.结果Pipkin Ⅰ、Ⅱ型损伤与Pipkin Ⅰ、Ⅱ型损伤合并髋臼后缘小片骨折(骨折片宽度<1 cm)的Pipkin Ⅳ型损伤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pkin Ⅰ、Ⅱ型损伤与Pipkin Ⅰ、Ⅱ型损伤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Pipkin Ⅳ型损伤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pkin骨折的Pipkin分类方法应进一步得到完善.应借鉴Brumback分型方法,Pipkin Ⅰ、Ⅱ、Ⅲ型损伤合并髋臼后缘小片骨折(骨折片宽度<1 cm)的Pipkin Ⅳ型损伤划归Pipkin Ⅰ、Ⅱ、Ⅲ型损伤.而Pipkin Ⅳ型损伤应指Pipkin Ⅰ、Ⅱ、Ⅲ型损伤合并髋臼后较大骨折片、髋关节不稳定型的损伤.此外,对于Pipkin骨折骨折线累及股骨颈和转子间区的特殊类型,临床治疗比较棘手,预后结果比较差,因此建议将此类损伤划为特殊的Pipkin Ⅲ型损伤.

  • 儿童开放性浮髋损伤两例

    作者:曹扬;汪志明;施铁军;林平

    浮髋损伤系高能量暴力所致的骨盆不稳定性骨折,伴有同侧股骨骨折,造成伤侧髋关节浮动.但有关儿童的类似报道较少.我院曾收治2例开放性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同侧股骨颈骨折致浮髋损伤患儿,经积极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 髋关节前脱位技术治疗髋臼骨折

    作者:王鲁博;周东生;穆卫东

    目的 探讨手术中髋关节前脱位技术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999年8月-2001年12月,采用传统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36例髋臼骨折(组1).2002年4月-2005年7月,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及术中髋关节前脱位技术治疗32例髋臼骨折(组2).两组随访时间7~35个月,平均24个月. 结果 采用髋关节前脱位技术(组2)骨折解剖复位率高于采用K-L入路(组1);组1股骨头坏死率高于组2(P<0.05);组2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组1(P<0.05). 结论 与传统K-L入路相比,手术中采用髋关节前脱位技术具有显露髋关节充分、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复位质量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 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胡勇;杨述华;王庆德;杨操;邵增务;肖宝均;吴强

    髋臼骨折系人体深在的大关节内骨折,复杂髋臼骨折是导致髋关节对应关系改变,头臼吻合机制紊乱的严重损伤.具有创伤暴力大、骨折表现复杂、手术复位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治疗原则是解剖对位,牢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2001年6月-2004年6月,笔者共收治患者7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就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边骨密度测量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强;黄煌渊;张权;桂鉴超;林祥通;张锦明

    目的 改良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并应用于临床研究. 方法 随访近5年在本院行单侧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和髋关节翻修术患者6例,改良DEXA法测量双侧股骨上段骨密度,常规摄X线片. 结果 术侧术后第1年骨丢失多,随时间延长,假体内侧和大转子区骨丢失明显,假体柄外侧中、下部分次之,假体柄尖远端股骨干处骨丢失相对较少.患者本身骨密度高者骨丢失少,假体肩托可部分减少股骨矩的骨丢失.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体重等对骨丢失无明显影响. 结论 改良的DEXA法是目前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随访中准确、可靠的测量手段.

  • 髋关节后下方脱位伴股骨颈骨折一例

    作者:乔晓光;张立新;曹学刚;王荣强

    1 病历资料患者男,49岁,2004年6月从2 m高处坠下受伤.当时左髋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急诊收入院体检示:左下肢呈屈曲、内收、内旋位短缩畸形,左髋关节弹性固定,于左坐骨结节后外侧可触及脱出的股骨头,无坐骨神经损伤症状.X线片示:左髋关节后下方脱位,股骨头于坐骨结节后外侧,股骨颈见骨折线影,无移位,髋臼及股骨头形态正常(图1).诊断为"左髋关节后下方脱位伴股骨颈骨折(GardenⅠ型)".急诊入手术室.硬膜外麻醉,在C形臂X线机下先行左股骨颈经皮松质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再行髋关节闭合复位(图2),检查髋关节于30°~70°伸屈活动时较稳定,左下肢外展中立位穿防旋鞋固定,术后24 h行左下肢肌肉主动舒缩练习.

  • 开放性骨盆骨折并发直肠膀胱瘘和化脓性髋关节炎一例

    作者:张奎;徐铎;高劲谋

    患者,男,26 岁.交通伤致骨盆、直肠、膀胱及尿道损伤.因乙状结肠、膀胱造瘘术后发热、直肠瘘口溢脓 2 个月转来我院.体检:骨盆畸形.右髋活动受限,髋关节及股外侧穿刺出脓液.

  • 采用锥形股骨近端组配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

    作者:付稳;徐耀增;耿德春;杨同其;李荣群

    目的 探讨应用锥形股骨近端组配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疗效与并发症. 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2月采用锥形股骨近端组配柄假体行THA 50例(56髋),其中男1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1岁(25 ~82岁).单髋44例,双髋6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继发性骨性关节炎15例,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例,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9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2例,股骨颈骨折畸形愈合1例,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1例.股骨侧假体均采用锥形股骨近端组配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关节头臼界面采用金属-聚乙烯组合34髋,陶瓷-聚乙烯组合12髋,陶瓷-陶瓷组合10髋.关节头采用标准球头(28 mm)48髋,非标准头(>28 mm)8髋. 结果 48例(54髋)患者获随访平均11个月(6~19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36分(4~71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9分(55 ~98分).末次随访时大腿轻度疼痛l例,中度疼痛l例,无重度、极重度疼痛.末次随访时无假体移位或松动现象;股骨侧可见假体周围骨性固定53髋,纤维性稳定l髋,假体下沉<2 mm者1髋,其余均无假体下沉.术中髋臼穿透1髋,假体周围骨折1髋. 结论 锥形股骨近端组配柄假体行THA早期疗效满意,但组配柄结合处存在磨损或侵蚀,甚至发生断裂的潜在风险.

  • 93例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回顾性分析

    作者:胡如印;田晓滨;孙立;邱冰;韩伟

    目的 回顾性分析93例双侧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1999年1月-2009年1月,总共随访到93例(186髋)患者行同期双侧THA,其中男70例,女23例;年龄25~65岁,平均41.8岁.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ONFH)48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合并骨关节炎26例,双侧类风湿性髋关节炎(RA)11例,强直性脊柱炎(AS)8例.统汁所有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前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93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12~118个月).其中1例(1髋)术中发生股骨骨折,1例(1髋)出院后6个月发生感染.Harris评分从术前的(36.7±6.1)分增加到末次随访的(91.2±6.2)分.92例患者疼痛消失,X线评估无假体松动;1例(1髋)术后49个月发牛髋臼侧假体松动行翻修术.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并按标准程序安装假体,注重围术期处理和康复训练,行同期双侧THA是双侧髋关节疾病既安全又有效的选择.

  • 计算机辅助髋关节囊韧带重建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作者:李永奖;杨国敬;张力成;裴福兴;吴立东;张春才;罗从风;蔡春元;林瑞新;戴鸣海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关节囊韧带重建对髋关节的稳定机制.方法 利用功能强大的有限元分析软件Unigraphics NX 2.0和SolidWorks 2006构建出包括坐股韧带重建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坐位腿交叉动作载荷,获取假体脱位过程的角活动度和相应的阻力矩值.结果 所构建坐股韧带为多体连接非线性、大界面划移、高弹性的结构模型,客观反映坐股韧带真实解剖形态及其生物力学行为.增加坐股韧带重建的模型与仅有金属的模型相比,降低了撞击点和脱位点峰应力分别为17%和31%.峰阻力矩增加了57%,并提供了2.29倍的稳定性.结论 坐股韧带作为髋关节后方关节囊一个确切的解剖结构,对后方稳定装置的力学完整性起到重要的作用,髋关节成形术中应该重建髋关节囊韧带.

2471 条记录 115/124 页 « 12...112113114115116117118...1231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