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果糖毒性与其转运体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
果糖作为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其摄入量随着现代食品的不断开发而不断增加。总体而言,逐渐增加的果糖摄入量可能超出与人类生理进化程度相适应的能力。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这种趋势至今仍在持续。研究认为,持续的果糖摄入过量,即肝门静脉血中果糖浓度超过1 mmol/L,外周静脉血中果糖浓度超过0.1 mmol/L,与许多疾病和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关。
-
梗阻性黄疸大鼠小肠组织IgA及白介素-6表达减少
为探讨梗阻性黄疸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检测小肠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o,Ig)A,白介素(interleukin,IL)-6 mRNA的表达及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
-
CK20mRNA RT-PCR检测诊断胃癌微小转移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骨髓、门静脉和外周血CK20mRNA的RT-PCR检测在诊断胃癌微小转移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7例胃癌患者和8例非恶性病手术患者骨髓、门静脉及外周血CK20mRNA的表达.结果:CK20 mRNA在胃癌患者骨髓、门静脉及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47;40/47;33/47,随临床分期进展阳性表达率升高.骨髓和门静脉血阳性表达率稍高于外周血(P>0.05);外周血与骨髓和门静脉血阳性表达符合率分别为88.4%和91.2%.8例对照患者均无阳性表达.结论:CK20 mRNA是较特异的胃癌微小转移指标,外周血与骨髓和门静脉血有相近的CK20mRNA阳性表达率和较高的符合率.可成为方便的检测指标,作为指导综合治疗、判断疗效及预后的因素之一.
-
腹膜透析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胃泌素、胃动素的影响
胃肠道是SAP中易受损的器官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应激性溃疡和肠麻痹.我们以往的研究已证实腹膜透析(PD)对SAP有良好的清除炎症介质和改善胰腺微循环作用[1,2].本研究通过观察门静脉血中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变化,探讨PD对ANP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Ⅱ型Abernethy畸形一例诊治分析
Abemethy畸形是罕见的先天性肝外门体静脉分流,1793年,Abernethy首次描述了该病.1994年,Morgan和Superina将此病分为两型[1].Ⅰ型:肝内门静脉缺如,门静脉血完全分流至下腔静脉;Ⅱ型:肝内门静脉发育不良,门静脉血部分回流肝脏.1997年,Howard和Davenport将此病命名为Abernethy畸形[1-3].本文将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典型Ⅱ型Abernethy畸形病例1例的诊治.
-
应用不接触分离技术防止结直肠癌手术中癌细胞门静脉播散的临床研究
我们应用突变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MASA)[1],对不接触分离技术和传统手术门静脉血中癌细胞的播散情况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以期从基因水平评估不接触分离技术对结直肠癌手术中癌细胞门静脉播散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
-
不同介入模式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评价
我们自1992年9月~1998年12月对221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患者随机分组,采用4种不同的介入模式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全部病人均根据病史AFP、B超、CT等检查确定诊断。根据B超、CT等形态学检查或术中探查所见,癌灶巨大、多发、位于肝门或大血管旁,肝硬化严重、肝脏缩小明显虽病灶可以切除,但可能发生术后肝衰者判定为不能切除肝癌。病人无恶液质、大量腹水、严重肝功能损害以及无门静脉主支癌栓和门静脉血逆流者列为观察对象。1.2 分组病人被确定为观察对象后,随机抽取治疗方案,分别进入以下4组:Ⅰ组,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简称TAE)。Ⅱ组,TAE加门静脉化学药物栓塞(简称PVCE)。Ⅲ组,TAE加经皮穿刺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简称PEI)。Ⅳ组,TAE加PVCE加PEI。各组病人情况见表1。
-
结直肠癌向肝微转移的观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时癌细胞向肝发生微转移的情况.方法:以癌胚抗原(CEA)表达及角化蛋白19(K19)表达癌细胞为标记物,应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 edRt-pcr)对55例术中患者,并以术后患者及正常人各12例为对照进行了检测.结果:两项标记物皆阳性者在临床(Duke's)早期已经出现,随分期之进展而逐步增高.并随癌细胞恶性程度升高而上升.结论:用门静脉血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时癌细胞向肝发生微转移的情况比其它方法阳性率更高,更准确.
-
氯胺酮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兔肠粘膜灌注与氧合的影响
失血性休克时肠粘膜结构和功能受损是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及休克后多器官衰竭综合征的"始动部位"或"中心器官"[1-3],但急救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对胃肠道的保护作用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氯胺酮是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手术时常用的麻醉药物,但它对休克再灌注期间肠道灌注及氧合的影响尚无定论.本研究采用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动物模型,以肠粘膜内pH(pHi)、门静脉血pH(pHpv)、门静脉血氧饱和度(SpvO2)及腹腔脏器氧摄取率(ERO2)等为指标,探讨氯胺酮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兔肠粘膜灌注与氧合的影响.
-
门静脉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测定联合免疫组化预测大肠癌患者肝转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癌肿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于手术开腹后采集82例大肠癌患者的门静脉血,应用定量固相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水平,同时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这些大肠癌患者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随访18个月.结果 肝转移组患者门静脉血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75,P<0.05);肝转移组患者的癌组织标本中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5);门静脉血VEGF水平≥250 μg/L患者的肝转移率明显高于VEGF水平<250 μg/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12,P<0.05);门静脉血与肿瘤组织中VEGF同时表达阳性者肝转移率高达75.00%(15/20).结论 门静脉血VEGF水平、大肠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与肝转移密切相关,门静脉血VEGF水平≥250 μg/L且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者肝转移发生率高,可作为早期预测大肠癌肝转移的方法,值得推广.
-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曾称为肝昏迷(Hepatic coma),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性格行为失常和意识障碍.门体分流性脑病(Porto-systemic encephalopathy,PSE)系由于门静脉高压,门静脉与腔静脉间有侧支循环建立所致的自然分流,或门腔分流手术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流入体循环.绝大多数PSE发生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此种综合征具有可逆性,多随诱因消除而纠正,但易于复发.
-
认识门静脉高压症
什么是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组由门静脉压力持续增高引起的症候群,绝大多数病人由肝硬化引起,少数病人继发于门静脉主干或肝静脉梗阻以及一些原因不明的因素.当门静脉血不能顺利通过肝脏回流入下腔静脉就会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表现为门-体静脉交通支开放,大量门静脉血在未进入肝脏前就直接经交通支进入体循环,从而出现腹壁和食管静脉曲张;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肝功能失代偿和愎水等.
-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方法及对肝病的诊断价值
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代谢的产物,胆汁酸是由肝脏分泌到胆汁中,并随胆汁排入肠腔,作用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胆汁酸在肠细菌作用后95%以上的胆汁酸被肠壁吸收腔,经门静脉血重返肝脏利用称为胆汁酸肠-肝循环,肝细胞直接合成的胆酸和去氧胆酸为初级胆酸.在肝脏中合成的结合型初级胆汁酸和部分游离型初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经水解及7 a-脱羟反应即生成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和石胆酸).上述两者均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结合为总胆汁酸,胆汁酸的合成和代谢与肝脏密切相关[1].本文通过对499例健康人及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的检测,说明胆汁酸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
-
脾肾分流术后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脾肾分流术是在行脾切除同时,利用脾静脉与左肾静脉侧壁行端侧吻合术,使高压的门静脉血经吻合口流入低压的肾静脉,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为目的的手术.临床较多使用于有明显的门静脉高压,伴有广泛的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并有严重的或反复多次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者[1].2000年4月至10月,本病区共收治了1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并施行了脾肾分流手术,现将术后腹腔引流管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动脉激发静脉采血检查对胰岛素瘤术前功能性定位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期间,曾有报道利用经肝的门静脉血样对高胰岛素血症进行局部定位,其敏感度为75%~80%.此种创伤性检查及其烦琐的技术现己被使用钙剂动脉激发静脉采血检查(arterial stimulation venous sampling, ASVS)所取代.此技术可与选择性血管造影术联合应用.在近10年(1991~2001年),我院曾对CT诊断不明确的胰岛素瘤病人行ASVS检查,现报道如下.
-
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定量检测与结直肠癌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的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 mRNA的表达与其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确诊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1例.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所有患者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的hTERT mRNA相对表达量.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年.分别比较同时性肝转移(18例)和无同时性肝转移(163例)患者,以及异时性肝转移(29例)和无异时性肝转移(152例)患者的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相对表达量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均采用t检验.对结直肠癌患者异时性肝转移风险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比较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的术后生存率.结果 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04±3.79和11.88±4.19,无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30±2.81和4.94±3.37,前者均高于后者(t=5.159,8.084;P均<0.01);异时性肝转移患者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16±3.08和9.83±2.96,无异时性肝转移患者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11±2.58和4.56±3.09,前者均高于后者(t=5.648,8.467;P均<0.01).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不同肿瘤大小、不同肿瘤浸润深度、有否淋巴结转移、有否术后复发、不同术后生存期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7,2.281,2.135,5.070,5.431,6.803;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表达均与异时性肝转移相关(x2=9.522,16.393;P均<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以上两者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4.286,9.783).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高表达组患者的术后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6%和52.3%,低表达组分别为91.4%和85.3%;两组术后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313,P<0.05;x2 =8.925,P<0.01).结论 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重要病理特征及其肝转移、预后密切相关,其对异时性肝转移的预测价值比外周血hTERT mRNA高.术中门静脉血hTERT mRNA可成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评价指标.
-
门静脉血p53、K-ras基因突变与胃癌肝转移的关系
肝转移是晚期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转移发生率高达44.5%[2],而只有10%~20%的胃癌肝转移灶可行肝切除术[3,4].为早期预测可能出现的肝转移,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银染技术检测62例胃癌患者门静脉血及外周血p53和K-ras基因突变,并对其术后24个月内肝转移情况作随访,以探讨门静脉血p53、K-ras基因突变与肝转移之间的关系.
-
肝硬化患者一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与门静脉压力的关系
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作为气体信使分子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少见报道.我们观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门静脉血NO、CO水平的变化,测定门静脉压力,与正常人进行对照,以进一步探讨NO、CO在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与肝转移的关系
结直肠癌一旦发生肝转移,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患者的自然生存期仅为5~10个月,能幸存5年者罕见.亚临床转移的癌细胞数量少,且浓度低,故目前早期评价结直肠癌肝内亚临床转移的指标比较缺乏,一些基因检测也因检测技术要求高而难以被推广.因此,探索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测指标,并通过检测这些指标来判断肝亚临床转移发生的概率,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少肝转移的发生,对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1-2]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成为评价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指标,其在恶性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已被肯定.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在肝硬化大鼠不同时期的表达研究
本研究测定不同时期肝硬化大鼠门静脉血及外周血中一氧化氮(NO)的浓度,并观察肝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iNOS-mRNA的表达,以探讨iNOS-NO系统在门脉高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