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중국실용내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2194
  • 国内刊号: 21-13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126
  • 曾用名: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前沿版);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版);实用内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康健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代谢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研究

    作者:于扬;刘兆平;王新华;毛源杰;王建中;霍勇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5年5月至6月北京首钢社区人群中221例病情稳定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口服阿司匹林200 mg/d共10 d后,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以0.5 g/L AA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为阿司匹林抵抗.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17.6%(39/221).阿司匹林抵抗(AS)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R)组的患者[(2.6±0.4)g/L对(2.4±0.4)g/L,P=0.017)].两组患者的血压、年龄、空腹血糖、血脂以及体重指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吸烟、既往心梗或脑梗病史的分布也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根据患者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男性患者中心梗病史是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50%对14.5%,P=0.020),在女性患者中舒张压高于85 mm Hg(1 mm Hg=0.133 kPa)是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34.0%对15.5%,P=0.043).结论 研究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17.6%,高纤维蛋白原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心梗病史和较高的舒张压可能分别是男性和女性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

  • 四川攀枝花地区部分城镇与乡村居民血脂水平及踝臂指数的比较

    作者:李宪凯;李觉;余金明;仝其广;郑黎强;罗盈怡;布艾加尔·哈斯木;田巨龙;张汝林;崔思芳;胡大一

    目的 调查研究四川省偏远地区居民的血脂水平和踝臂指数(ABI).方法 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肺血管中心自2005年7月6日至25日选取四川攀枝花地区1个城镇及2个乡村的25~50岁的居民516名,空腹抽血测定血脂,并测量其ABI,然后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乡村居民的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分别为(4.29±0.80)mmol/L对(3.88±0.83)mmol/L,(2.14±2.18)mmol/L对(1.66±1.05)mmol/L,(2.06±0.56)mmol/L对(1.94±0.59)mmol/L,均P<0.05,其中乡村居民的LDL-C平均值明显低于ATPⅢ建议的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的LDL-C治疗目标值2.6 mmol/L.两地区部分居民的HDL-C水平属于1997年我国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的"合适范围",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0.41)mmol/L对(1.42±0.35)mmol/L,P=0.623].两地区居民的ABI平均值均大于0.9,且乡村居民的ABI明显高于城镇居民(1.07±0.12 对1.03±0.12,P=0.001).结论 饮食习惯和体力劳动可能明显降低体内TC、LDL-C和TG水平,高胆固醇所致的动脉硬化性疾病也较少发生.

    关键词: 踝臂指数 血脂
  • 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尼非卡兰对心房及肺静脉组织动作电位的影响

    作者:韩昊;方丕华;刘秀兰;杨新春;王瑶;王亚平;马坚

    目的 研究尼非卡兰对心房及肺静脉组织动作电位的影响,探讨尼非卡兰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 2006年3月至4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电生理中心及北京市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从15只大耳白兔取右心房、左心房和肺静脉组织制成0.5 cm×1.5 cm组织条,用2倍阈强度,脉宽3 ms刺激引发动作电位,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心房及肺静脉肌袖组织动作电位,用分级递增刺激和程序刺激测定各部位组织在基础条件下的不应期.用质量浓度为2.13 mg/L的尼非卡兰的台氏液灌流组织条15 min后,采用同样方法引发动作电位和测定不应期,比较用尼非卡兰前后动作电位时相和不应期的变化.结果 尼非卡兰灌流后,左心房APD90由(51±16)ms延长到(78±33)ms(P<0.05),右心房APD90由(53±12)ms延长到(71±13)ms(P<0.05,),肺静脉肌袖APD90由(59±7)ms延长到(98±11)ms(P<0.001,),ERP由(102±8)ms延长到(118±13)ms(P<0.05).结论 尼非卡兰的延长心房和肺静脉肌袖组织动作电位时相及不应期的电药理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的基础.

  • 冠心病降脂治疗101例分析

    作者:颜雯;赵水平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分析其降脂治疗和达标的情况以及可能影响治疗达标的因素.方法 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1例,获取初始血脂水平以及在院期间接受降脂治疗的情况,通过电话、信函结合门诊复查形式进行随访,填答冠心病治疗调查问卷,记录结果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冠心病患者初始血脂异常率为60.6%,住院期间降脂治疗率为80.7%.(2)随访期间降脂治疗率为68.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59 mmol/L者占65.3%.(3)达标与否和性别、年龄、学历、社会地位无关(P>0.05),但与经济收入、吸烟有关(P<0.05),并受到医疗质量、患者依从性、药效等影响.(4)所有接受降脂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与肌酸激酶(CK)值无显著升高,且与初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降脂治疗仍存在很大治疗间隙和不少认识误区;达标与否和患者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吸烟等)有关,并受到医疗质量、患者依从性、药效、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降脂药物的选择和剂量恰当时,长期治疗是安全的.

  • 应用小剂量溶栓剂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闫振娴;周玉杰;赵迎新;刘宇扬;杨清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小剂量溶栓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16例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小剂量溶栓联合PCI治疗(小剂量易化PCI)组和直接PCI治疗组,69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 50 mg溶栓加PCI治疗,47例患者行直接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自入院至PCI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小剂量溶栓易化PCI治疗组PCI术前IRA开通率和血管床灌注评分(TIMI)3级血流率明显高于直接PCI组(44.7%对21.7%,P<0.05;34.0%对10.1%,P<0.05);小剂量易化PCI组术后TIMI 3级血流率和出院前LVEF明显高于直接PCI治疗组[95.9%对85.9%,P<0.05;(65.2±7.6)%对(50.4±14.3)%,P<0.05];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和住院期间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易化PCI治疗AMI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MACE和出血并发症.

  • 膳食结构和身体活动度对血脂水平影响的研究

    作者:罗盈怡;李觉;余金明;田巨龙;仝其广;郑黎强;李宪凯;胡大一

    目的 分析评价膳食结构和身体活动度对不同地区居民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2005年7月至9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肺血管中心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上海市、攀枝花城镇及攀枝花乡村人群中分别抽取52、45、48人进行膳食结构和身体活动度的调查及血脂水平的测定.结果 上海市居民血糖、血浆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攀枝花城镇及乡村居民(P<0.05),攀枝花城镇居民TC水平高于乡村居民(P<0.05),血糖及LDL-C水平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地区居民平均每人每日能量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消耗量上海市低于攀枝花城镇(P<0.05),攀枝花城镇低于乡村(P<0.05),上海市居民脂肪的摄入量高于攀枝花城镇及乡村(P<0.05),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低于攀枝花城镇及乡村(P<0.05).血TC及LDL-C水平与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呈负相关,而与膳食胆固醇及膳食脂肪供能比呈正相关.结论 应针对人群特点,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改善膳食结构,增强体力活动,以获得理想的血脂水平.

  • 控制危险因素对无症状性冠状动脉内膜病变防治的研究

    作者:马淑梅;李铁军;耿宁;邹德玲;李晓东;孙英贤;水野杏一

    目的 探讨通过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控制对无症状性冠状动脉内膜病变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2004年1月至12月日本医科大学附属千叶北总病院收治的1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非罪犯血管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进行观察,探讨黄色斑块、斑块破裂和(或)血栓形成等内膜病变与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病人中血压、血糖和LDL-C等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120例患者155支非罪犯血管内,观察到内膜病变者80例(66.67%),非内膜病变者40例(33.33%),在内膜病变组中观察到单纯黄色斑块者30例(25.00%),复杂性斑块者50例(41.67%).120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69例(57.50%),合并高LDL-C血症患者79例(65.83%),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0例(33.33%).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中观察到复杂性斑块者低于血压≥140/90 mm Hg者(P<0.05);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良好者内膜病变和斑块破裂的发生率均低于控制不良者(P<0.05);高LDL-C血症病人中LDL-C水平控制在2.60 mmol/L以下者在各种内膜病变发生情况与≥2.60 mmol/L者相比均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有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高LDL-C血症,使其控制在理想水平,可以有效地预防粥样斑块的破裂,从而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

  • 人载脂蛋白A5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组织分布

    作者:刘琼;赵水平

    目的 制备人载脂蛋白A5(ApoA5)重组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利用该抗体检测ApoA5在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该分子的功能和血清水平等提供条件.方法 2004年3月至6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含ApoA5编码基因的表达载体,表达了His-ApoA5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抗ApoA5多抗;经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ELISA)、Western-blot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初步用于临床组织标本的检测,观察ApoA5在体内的表达.结果 所表达的His-ApoA5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 ku),以其为抗原制备的ApoA5特异性抗血清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较高的效价和特异性.Western印迹表明,ApoA5存在于人血清和肝组织中(无论正常血脂和高血脂者),其他组织中(心、血管、小肠、脾、肺)未见到阳性结果.结论 ApoA5存在人血清中,ApoA5在肝内表达对于血脂在肝内代谢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心脏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程中伟;朱文玲;方全

    为了提高对心脏嗜铬细胞瘤的认识,现将国外报道的心脏嗜铬细胞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结合近几年我院收治4例心脏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经验,加以归纳、总结,希望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黄从新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性的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但遗憾的是,20余年来并没有明显的突破.20世纪90年代,CAST研究表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可能增加心肌梗死后高危病人的病死率,因而人们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上来,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从Ⅰ类转向Ⅲ类的明显趋势.为此对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医生合理应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所裨益[1-2].

  •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作者:周玉杰;闫振娴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目前,全球每年有1 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以上死于AMI.我国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接近国际水平.近年来,尽管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AMI的急性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溶栓治疗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应用广泛的再灌注治疗方法[1].

  • 重视继续教育循证合理用药

    作者:胡大一

    在过去的20余年间,心血管医学临床用药方面大的变化是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模式转变.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后,有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和频发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持续使用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的总病死率和心律失常所致死亡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

  • 心血管系统多层螺旋CT与MRI检查技术进展

    作者:郭启勇

    传统的心血管影像检查技术主要包括:透视、X线摄影、超声心动图、核医学检查及心导管造影术.前几种为无创检查,但空间分辨率低,图像质量差,难以对病变进行全面评价.心导管造影一直被作为"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性检查,有一定危险性,且费用昂贵,使其广泛应用受到制约.近10年来,随着CT、MRI设备及软件的不断进步,心血管系统的CT及MRI成像技术方兴未艾,成为影像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 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的诊治进展

    作者:杨文英

    血脂异常已经被明确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也不例外.但是其血脂异常的发生机制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更加复杂,本文就上述内容简述如下.

  • 预防脑卒中——心内科医生责无旁贷

    作者:马长生

    脑卒中是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疾病,在美国,脑卒中是位于心脏病和癌症之后的第3位致死原因疾病.据估计,美国每年有73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约16万人因此而死亡,其致死率高达20%.在我国,脑血管病也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估计每年用于脑卒中治疗的费用约120亿元人民币,已日益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此外,脑卒中的复发率很高,平均每年的复发率为4%左右,10年内的累积复发率可达40%.脑卒中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预防尤为重要.在脑卒中发生前,大量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就诊于心内科,所以心内科医师应承担起脑卒中高危患者筛检和预防的重任.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作者:葛均波;黄榕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个疾病谱的统称,通常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破损或出血、痉挛,导致血栓形成.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的急性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

  •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作者:姚民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是指冠心病患者存在心肌缺血客观证据,但临床上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又称无痛性心肌缺血(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或隐匿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早在1961年Holter采用动态心电图观察到,心绞痛患者无症状时亦可出现与心绞痛发作时完全相同的心电图ST段改变.1979年,Cohn将这种情况正式命名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研究证实,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心绞痛发作一样,可引起室壁运动异常和心脏功能改变,心肌电活动和心肌代谢异常,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猝死等冠脉急性事件发生.因此,了解其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对判断病情和选择治疗方案以及估计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 心血管病学百年进展

    作者:陈灏珠;童步高;周俊

    在现代医学中,心血管病学是内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1628年,Harvey发现血液循环.1733年,Hales测量动脉血压,奠定了心血管生理学基础.1768年Heberden和1772年Jenner对心绞痛的描述和病因的确定开创了临床诊断心血管病的先河.1819年,Laennec发明听诊器,提供了早用于诊断心血管病的仪器.1785年,Withering用洋地黄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了早治疗心血管病的手段.近百年来,心血管病学取得了长足进步,近50年的发展尤其迅速.

  • 治疗高血压的新证据新策略与新思考

    作者:胡大一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18.8%,高血压患者1.6亿,目前高血压的控制率仅6.1%,我国面临的高血压及其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的负荷的挑战严峻.如何贯彻循证医学的原则,运用临床试验的新证据,制定治疗控制高血压的新策略,值得我们思考.

  • 他汀类降脂药物临床应用展望

    作者:赵水平

    近十余年,临床上采用强效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在许多种类的人群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充分肯定了大幅度降低胆固醇在冠心病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他汀类药物不仅通过强效降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阻断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对许多与胆固醇代谢相关或不相关的疾病产生有益作用.所以,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将可能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中国农村高血压发病和治疗的现状

    作者:孙英贤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并发症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社会的转型,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生活水平及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建国以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

  • 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新指南和新证据

    作者:胡大一;孙艺红

    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事件.一个多世纪前,Virkow提出的"三角"学说是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即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和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流变化.但动脉和静脉系统血栓发生机制略有区别,动脉血栓以血小板的激活为主,而静脉血栓以凝血系统的激活为主,因此在治疗的策略上,前者抗血小板药物占有重要地位,而后者以抗凝治疗为主.决定治疗策略时,首先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然后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选择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治疗决策时要平衡抗栓治疗带来的获益和风险,抗栓治疗的评价标准也要综合考虑病死率的下降和治疗的安全性.

  • 美国对血压和胆固醇新医疗指南概述

    作者:杨笕春

    自从20世纪90年代(1918年例外)以来,心血管疾病(CVD)一直是威胁美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每天夺去将近2 500个美国人的生命,平均每35 s即有1个人死于该病.每年因该病死亡人数,比死于癌症、呼吸器官病、意外死亡以及糖尿病4种疾病的总和还多.依据估计约有6 500万美国人即成年人的1/3患有高血压症.2003年期间在美国死亡人口244万中,27.7万人与高血压有关.

  • 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

    作者:霍勇;孟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诱发的急性血栓形成是冠心病发病的两个主要的病理生理因素,血小板是惟一参与这两个病理生理过程的细胞,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关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相继发布,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本文主要评述近年来新发表的有关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及其带来的启示.

  • 心脏起搏器适应证和解读

    作者:王方正;任晓庆

    1 ACC/AHA/NASPE制订的起搏器适应证根据2002年ACC/AHA/NASPE制订的指南,按起搏器治疗的需要程度分为3类.第Ⅰ类:有证据和(或)一致认为需要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第Ⅱ类:经常使用永久性起搏器但对是否有必要植入尚有意见分歧,其中Ⅱa类:证据/意见的倾向有用/有效;Ⅱb类:还不能由证据/意见明确说明有用/有效.第Ⅲ类:一致认为不需要起搏器.Ⅰ类相当于绝对适应证.Ⅱ类相当于相对适应证,其中Ⅱa倾向于安装,Ⅱb倾向于不安装.Ⅲ类相当于非适应证.

中国实用内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