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自体半腱肌腱游离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物
回顾性分析2002-06/2005-12本科收治的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位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15~26岁.X射线平片显示无股骨髁部发育异常.Lysholm评分移植前平均(75.5±4.7)分.分别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游离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移植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加,无髌骨再脱位发生.恐惧试验阴性,髌骨倾斜试验对称.髌骨轴位X射线平片显示髌股关节解剖关系恢复正常10例,髌骨轻度半脱位1例.移植后Lysholm评分平均(94.8±2.6)分.自体肌腱游离移植重建髌股韧带是治疗复发性脱位的一种有效方法.
-
简化大鼠小肠移植及营养支持模型的建立
背景:目前小肠移植成功率仍不高,简化血管重建的操作,减少供肠的热缺血时间和受体血管阻断时间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目的:在大量前期的基础上,拟建立一种存活率高、手术时间短、稳定实用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同时设计一种灵活可靠的输液系统,用于移植后大鼠营养支持.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8/2007-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Wistar大鼠160只,共行小肠移植手术80例次.将80只受体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单纯小肠移植组和小肠移植加腔静脉置管组,每组40只.方法:简化的异位小肠移植术动脉吻合采用供者带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段两端与受者的腹丰动脉袖套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供者的门静脉与受者的左肾静脉袖食吻合,即二袖套吻合法,移植小肠的近端结扎、远端造口.小肠移植加腔静脉置管组在小肠移植基础上加行腔静脉置管术,静脉输液系统采用腔静脉置管,用肝素帽、套管针、头皮针制作旋转部分.主要观察指标:记录两组大鼠小肠移植手术各阶段耗时及移植成功率,观察营养支持装置中留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单纯小肠移植组于术耗时(135±24)min,其中动脉吻合用时(5±2)min,静脉吻合用时(2±1)min,移植成功率87.5%.②小肠移植加腔静脉置管组手术耗时(158±27)min,显著长于单纯小肠移植组(P<0.05).移植成功率85%,未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结论:三袖套血管吻合法可简化大鼠小肠移植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同时建立的营养支持模型应用简单,安全可靠,大鼠能够自由活动,不影响输液用药正常进行,长期应用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
左归丸对同种异性骨髓移植小鼠肝再生相关基因信号通路的影响
背景:维持正常的肝再生足避免肝纤维化和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医药调控肝再生主要反映在单味或复方中药对肝细胞、间质细胞、骨髓干细胞的增殖调控.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中药左归丸对同种异性骨髓移植小鼠肝再生相关基因信号通路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件实验,于2002-01/2007-12在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研究所完成.材料:SPF级4周龄BABL/C小鼠,雄性10只,作为供体;雌性80只,作为受体,随机分为单纯骨髓移植组、左归丸治疗组,40只/组.小鼠16K v1.0基因表达谱寡核苷酸芯片由上海生物芯片公司提供.芹归丸由熟地、淮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了、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组成.方法:两组受体小鼠接受60Co源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输入供鼠单个核细胞悬液0.2 mL(约2×106个细胞),移植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左归丸7g/(kg·d)灌胃,6个月后取肝组织标本.选用小鼠基因表达谱寡核苷酸芯片,提取液氮冻存肝组织总RNA,利用反转录酶合成掺有荧光标记的cDNA探针,将探针与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筛选样奉之间杂交信号比值有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GenBank ID和UniGene数据库将差异表达基因聚类,按基因本体分类法对聚类的差异表达基因分类,并采用KEGG数据库查询差异表达基因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观察指标:差异表达基因谱.与肝再生相关的代谢及信号通路.结果:①与单纯骨髓移植组相比,左归丸治疗组差异表达基因共1 147条,已知功能基因有533条,其中209条基因涉及70种生物化学通路.②在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代谢信号通路中,与肝再生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有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GF β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凋亡、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这些通路中Wnt1、EGF、FGF2、FGF16、MAPKK1、E2F、CSF3、Myd88、sFRP1、sFRP5、CSF2受体、CNTF受体、Caspase 12等基因表达上调,MAPK9、Rac1、GSK3、Wnt10a、IL12a、蛋白激酶C γ、Akt2、Activin A受体等基因表达下调.结论:左归丸调控肝再生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网络式双向调控肝再生相关信号通路中的基因表达.
-
高压氧及常压氧干预大鼠超长随意皮瓣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背景:常规皮瓣设计常遵循长:宽≤2:1的原则,在某些局部血运丰富的区域,可达3:1,超出这个范围,皮瓣的远端易发生坏死.如何能实现超长随意皮肤皮瓣的一次转移成功,是组织移植希望解决的问题.目的:将超长随意皮瓣设计为6:1,观察高压氧、常压氧对大鼠随意皮瓣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组织细胞移植的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3/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试验中心完成.材料:4月龄Wistar雄件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方法:每组丁背部中线形成一蒂在尾端的超长随意皮瓣1 cm×6 cm 大小,对照组不给予干预,常压氧组术后当天给予常压氧2次,每次1 h,连续5 d,高压氧组术后当天给予高压氧2次,每次1 h,持续5 d.主要观察指标:术后7 d计算各组皮瓣成活率,并临测皮瓣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量.结果:高压氧组皮瓣成活率较常压氧组与对照组明显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高压氧组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的表达均较其余两组为高,提示皮瓣成活率的提高可能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高表达有关,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3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高压氧干预组皮瓣成活率高,皮瓣细胞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较常压氧组明显提高,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3组比较无差异.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皮瓣存活的中的作用不明显.
-
构建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大鼠模型并检测其肠系膜淋巴动力学变化
背景: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常用动物模型是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assive cntsneous anaphylaxis reaction,PCA),目前对PCA发病的淋巴微循环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构建PCA大鼠模型,并观察其肠系膜淋巴动力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2/2007-03在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雄性Wistar大1鼠58只,其中6只用于抗血清制备,20只用于蓝色反应斑测定,32只用于肠系膜淋巴微循环观察,用于蓝色反应斑测定和肠系膜淋巴微循环观察的大鼠均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PCA1组、PCA2组、PCA3组.方法:用卵清蛋白作抗原制备抗血清,分别于PCA1,PCA2,PCA3组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去毛处皮内注射5%,10%,20%抗血清,48 h后再用10%卵清蛋白攻击致敏,复制PCA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主要观察指标:①蓝色反应斑测定判断模型是否成功.②肠淋巴管插管后引流卵清蛋白攻击前10min至攻击后30min不同时间段的淋巴液,计算淋巴流出量、细胞总数计数、单核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输出量.结果:PCA1,PCA2,PCA3组蓝色反应斑A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卵清蛋白攻击10 min以后,PCA1,PCA2,PCA3组的肠淋巴流量、细胞总数、单核细胞数、淋巴细胞输出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攻击前水平(P<0.05).结论:①成功复制了大鼠PCA模型,此模型可反映Ⅰ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时的病理生理改变,并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②PCA发生后,淋巴回流动力及淋巴转运功能明显增强,可能是导致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皮损区淋巴细胞浸润的重要因素之一.
-
植入负度数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对眼内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背景: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患者手术摘除白内障后,多数学者丰张植入人工晶状体.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于2006-10/2007-10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完成.对象: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28例(50只眼),均为超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术前矫正视力<0.1共45只眼,0.1~0.15共5只眼.Sensar AR40e疏水性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为AMO公司产品.方法:术前常规检查眼轴长度、测量角膜曲率,以第3代理论公式(Sanders-Retzlaff-Kraff T,SRK-T)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实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数为测量度数增加+1.00~+3.50 D.眼表面麻醉,11~12点钟方位角膜缘后1.0 mm处做宽3.0 mm的角巩膜隧道切口,直径5.0 mm连续环形撕囊,使用超声乳化仪吸除晶状体核,囊袋内植入屈光度数为-1.00~-10.00 D人工品状体.术后随访3~12个月.主要观察指标:术后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偏差值及并发症.结果: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2.19±2.31) mm.术后佳矫正视力≥0.2共43只眼(86.0%),≥0.5共23只眼(46.0%);屈光度数偏差值<±1.00 D共25只眼(50.0%),<±2.00 D共44只眼(88.0%).术中仅1只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随访3个月时,1眼品状体后囊轻度浑浊,术眼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随访12个月时,5眼晶状体后囊轻度浑浊,术眼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结论: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后植入负度数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既可以增加眼内组织的稳定性,防止发生视网膜脱离,又可同时进行屈光矫正.
-
α-干扰素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
背景:研究表明,树突状细胞接受刺激的性质和微环境及其起源是决定免疫反应中初始CD4+T细胞发生Th1或Th2应答的关键因素,树突状细胞是否成熟对其功能的发挥影响很大.目的:观察广泛应用的细胞因了α-千扰素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水平的观察对照实验,于2007-05/12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取1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的外周血.方法:采集外周血10 mL,肝素抗凝,常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核细胞,然后将单核细胞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体外培养7 d.分3组进行树突状细胞培养,对照组不加α-干扰素:100 U/L α-干扰素组于培养第5天加入100 U/L的α-干扰素;300 U/L α-干扰素组于培养第5天加入300 U/L的α-十扰素.主要观察指标:培养第7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膜表而CD83和MHC-DR表达水平;应用四氮唑盐法测定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 p40+p70含量.结果:100,300 U/L α-干扰素组中CD83+和MHC-DR+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培养上清液中自细胞介素12 p40+p70水甲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以300 U/L α-干扰素组作用更强.结论:Q-干扰素可以有效促进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成熟,并呈剂量依赖效应.
-
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跟腱部皮肤缺损
传统的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法旋转点较高,距离受区较远,切取蒂部较长,移植应用受限.选择2004-02/2007-08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一科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移植患者7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2.0 cm×3.0 cm~8.5 cm×6.0 cm,损伤到手术时间 1 d~2年,均并发感染.采用逆行切取法,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点在外踝尖上2.0~5.0 cm处,平均3.0 cm,皮瓣切取而积为4.5 cm×2.5 cm~10.5 cm×8.0 cm.所有皮瓣均成活,皮瓣移植后有1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改用小腿内侧筋膜皮瓣移植修复.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患肢能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有痛觉.应用近踝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移植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效果满意.
-
CYP3A5基因多态性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
背景:他克莫司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活性.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逆转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等具有良好的疗效.但他克莫司治疗窗窄,不同的患者对他克莫司的代谢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 3A5(CYP3A5)基因多态性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以期发现他克莫司在不同个体间吸收、代谢差异的基因背景,建立个体化用药的药物代谢遗传学监控体系.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观察,于2006-09/2008-03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肾移植中心和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临床约理中心完成.对象:选择北京东直门医院和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正在随访的肾移植术后6个月以上稳定期患者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25~68岁,体质量45~86kg.同期汉族健康献血者92名为正常对照组,年龄18~47岁,男49名,女43名.方法:患者均使用他克英司+霉酚酸酯+强的松二联免疫抑制治疗,调整剂量使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在5~8 μg/L左右,2次/d.除1例患者由服用环孢素A切换为他克莫叫1年外,其他患者均肾移植后即服用他克莫司,持续半年以上.主要观察指标:①用偏振荧光免疫法测定无影响条件下3次他克莫司全血谷浓度指标.②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生化指标.③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CYP3A5*3目的基因片段,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CYP3A5*3的多态性.④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他克莫司的浓度/剂量比的差异.结果:CYP3A5*3基因6986A-G中,*1/*1型为6例(9.7%),*1/*3型为26例(41.9%),*3/*3型为30例(48.4%).*1/*1型和*1/*3型患者的他克莫司浓度/剂量比明显低于*3/*3型的患者(P均<0.01),*1/*1型纯合子的血药浓度略低于*1/*3型杂合子,但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血红蛋白等指标在3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YP3A5*3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叫的服用剂密切相关.对含CYP3A5*3等位基因的患者在应用他克莫司时应较常规减少用药剂量并注意副作用的发生.而对CYP3A5野生型的肾移植患者应适当增加服药次数以降低排异反应.
-
薄中厚超微粒头皮移植修复特重烧伤
背景:特重烧伤患者自体皮源匮乏,只有开发新的皮源才能缓解这一难题.目的:在微粒皮移植的基础上稍作改进,拟观察薄中厚超微粒头皮移植修复特重烧伤患者的临床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自体对照观察,于2005-01/2008-01在唐山钢铁公司医院烧伤科、唐山工人医院烧伤科、山西省烧伤救治中心、唐山路北红十字医院、唐山二五五医院烧伤科及唐山市第二医院烧伤科完成.对象:选取特重烧伤患者102例.平均烧伤面积为体表总面积的(60.55±3.21)%.Ⅲ度烧伤面积为体表总面积的(51.74±2.98)%,手术面积为体表总面积的(52.19±5.44)%.方法:每例患者选取较为对称、创面性质相同且采用不同厚度头皮微粒移植的2处Ⅲ度烧伤切痂创面进行对照,分别记为薄中厚超微粒头皮移植组及常规微粒头皮移植组.薄中厚超微粒头皮移植组移植薄中厚超微粒头皮,供受皮区面积比为1:20;常规微粒头皮移植组移植正常头皮微粒,供受皮区面积比为1:10.主要观察指标:应用网格计数法统计头皮移植后3,4,5周末的创面愈合率.结果:移植后第3,4,5周末两组创面愈合率基本相近(P均>0.05).结论:薄中厚超微粒头皮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大面积特重烧伤的方法,与传统常规头皮微粒移植相比,在供皮面积相同、受皮区面积增加1倍的情况下创面愈合率无明显差异.
-
3'-甲异靛玉红对C57BL/6小鼠脾细胞和胸腺细胞功能的作用
背景:中药3'-甲异靛玉红及,靛玉红衍生物在抗肿瘤的同时对机体正常免疫细胞影响的报道查及较少.目的:观察3'-甲异靛玉红对C57BL/6小鼠胸腺、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细胞病理学观察实验,于2007-08/2008-01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完成.材料:实验动物为C57BL/6小鼠,雄性,6~8周龄,体质量(20±2)g.方法:取C57BL/6小鼠胸腺、脾组织研磨过滤为单细胞悬液,应用5,10,15,20,25 μmol/L甲异靛玉红处理C57BL/6小鼠胸腺和脾细胞.以未经仟何药物处理的C57BL/6小鼠作为空白对照,以给予刀豆蛋白A处理的C57BL/6小鼠为阳性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MTT法测定C57BL/6小鼠脾和胸腺淋巴细胞的增殖.②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I白细胞介素12活性.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及死亡率,细胞内活性氧浓度.④RT.PCR法检测细胞bcl-2和cdk2 mRNA水平.⑤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Bcl.2、Bax和CDK2蛋白表达率.结果:15,20,25 μmol/L甲异靛玉红作用24h均町明显抑制C57BL/6小鼠胸腺、脾淋巴细胞增殖(P<0.05),J{:呈量效、时效依赖性.各浓度的甲异靛玉红对C57BI.J6小鼠胸腺和脾细胞各时间点分泌[J细胞介素12的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15 la mol/L的3'一甲异靛玉红可导致C57BL拍小鼠胸腺、脾淋巴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细胞周期蛋白cdk2 mRNA表达水平均减低,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CDK蛋白表达减低,Bax表达水平升高,Bcl-2/Bax比例明显下降,肩动细胞凋亡.15 μmol/L的3'-甲异靛玉红将C57BL/6小鼠胸腺、脾淋巴细胞阻遏于G2/M期,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呈量效、时效依赖性升高.结论:一定浓度范围甲异靛玉红可逆性抑制C57BL/6小鼠体外培养的脾及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同时抑制白细胞介素12的分泌,并启动细胞凋亡.
-
近交系小鼠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的构建和鉴定
背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已成功用于多种动物的克隆,但其过程中核移植技术的成功率较低.目的:通过对卵母细胞不同去核方法的对比分析,观察其对小鼠体细胞核移植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并利用微卫星DNA技术进行核移植囊胚鉴定,初步建立小鼠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平台.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卵母细胞为观察对象的对比实验,于2005-09/2007-10在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及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选用C57BL/6小鼠卵母细胞为受体、BALB/c小鼠卵丘细胞为供体.取600枚受体卵母细胞,根据去核方法不同分为3组,每组200枚.方法:①盲吸法:吸出卵母细胞第1极体及其附近的适量胞质.②蔗糖辅助去核法:以含蔗糖显微操作液预处理卵母细胞,吸出可见的细胞核等遗传物质.⑨荧光染色去核法:Hoechest33342预处理卵母细胞,在紫外光下用去除遗传物质.乙醇联合二甲氨基嘌呤进行重构胚激活,激活后卵裂培养基液滴中培养.根据Mouse Genome Database设计小鼠微卫星DNA多态聚合酶链反应引物,提取近交系小鼠体细胞核移植囊胚、供体BALB/c小鼠、受体C57BL/6小鼠及昆明小鼠的基因组DNA,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选定的序列.终扩增出4个微卫星位点DNA片段,即D3Mit28,D11Mit258,D12Mit136及D14Mit50.主要观察指标:比较3种去核方法的去核率、卵裂率、囊胚率及囊胚细胞数差异.对巢式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结果:①盲吸去核法的去核率、处理重构胚的体外发育能力均低于荧光染色去核法和蔗糖辅助去核法(P<0.05).②荧光染色去核法的去核率高于蔗糖辅助去核法(P<0.05),两组的囊胚率及囊胚细胞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可扩增微量基因组DNA,通过微卫星DNA序列的扩增,证明核移植囊胚的微卫星DNA与供体细胞完全相同,而与受体细胞或者对照细胞无亲缘关系.结论:荧光染色去核法和蔗糖辅助去核法适用于小鼠核移植,可支持小鼠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的早期发育.微卫星分析证实体细胞核移植囊胚为供体BALB/c小鼠的克隆,微卫星DNA分析可用于小鼠体细胞核移植囊胚的鉴定.
-
罗格列酮对环孢素A致大鼠肝脏纤维化的改善作用
背景: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环孢素A可导致不可逆性肝肾损害,作者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激活可以减轻环孢素A引起的肾间质纤维化病变.目的:在低盐饮食基础上,验证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环孢素A所致肝脏纤维化的保护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8/12在河南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分子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SD大鼠42只,接受低盐饮食.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n=12)给予橄榄油1.5 mL/(kg·d)皮下注射;环孢素A组(n=15)给予环孢素A 15 mg/(kg·d)皮下注射:罗格列酮组(n=15)给予环孢素A 15 mg/(kg·d)皮下注射,并灌胃罗格列酮5 mg/(kg·d).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实验后第14,35天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及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结果:①实验第35天环孢素A组肝脏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升高2倍左右(P<0.05),罗格列酮组纤维化程度低于环孢素A组(P<0.05).②实验第14,35天,环孢素A组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纤维连接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罗格列酮能显著抑制环孢素A诱导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增加(P<0.05).③实验第14天,环孢素A组肝组织谷胱甘肽含量低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罗格列酮可改善这一变化(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够降低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及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延缓环孢素A导致的大鼠肝脏纤维化进展.
-
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对比和改进
背景: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国外多采用消化培养法,对培养基和其他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国内大部分采用组织块殚贴壁培养法.目的:比较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培养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差异,并进行改进,以获取大量纯化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水平的观察对比实验,于2006-09/2007-09在解放军第网军医大学分子生物与生化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Wistar人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组织块法培养组及消化法培养组各15只.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法与消化法进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进行如下改进:①加大灌注大鼠肺脏的磷酸盐缓冲液液体量并改进灌注方法.②改进入鼠肺脏脏层胸膜的去除方法.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扫描电镜、描绘生长曲线等方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①组织块法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细胞活力、增殖速度方面明显优于消化法(P<0.01).②组织块法获得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倒置显微镜下呈典型铺路石样排列,AgⅧ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结论:相对于消化法,组织块法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更具活力,增殖速度也更快.
-
肾移植围手术期补液监控
背景:多尿期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水及糖电解质的平衡与及时的营养支持治疗对移植肾脏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目的:探讨肾移植围手术期的水电解质平衡维护及营养支持的方法和时机.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临床分析,于2003-06/2007-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完成.对象: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96例,男59例,女37例,年龄17~67岁,平均35.7岁.方法:以移植肾动、静脉血流开放时间为分界点,总结患者围手术期的生理特点.术前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开始时即开始匀速输血,移植动、静脉血管开放前积极补充清蛋白,开始排尿且尿量大于每小时100 mL,即开始循环补循环补液配方,简化的肾移植术后多尿期输液.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 d检测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血糖和尿液.结果:术后初12~16 h,患者尿量在260~1 200mL/h,平均520 mL/h.术后测血常规显示,8例出现轻度低钠血症,占8.3%,3例出现高钾,于肾功能恢复后正常,1例发生低钾,补钾治疗及肾功能恢复后正常.血氯无异常变化.21例血糖高于正常,占21.9%,激素冲击结束后恢复正常.其他患者电解质、血糖均正常,无低钙、镁者.尿比重均在1.010~1.015之间.结论:移植肾动、静脉血流开放前的输液应以胶体如浓缩红细胞、血浆及清蛋白为主,多尿期应规律及时的补充水及电解质,适当的营养支持有助于吻合口愈合,尿量稳定后应预防代谢性酸中毒.
-
肾移植后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146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背景:肾移植后早期肾功能异常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早期移植肾功能状态对移植肾长期存活有明显影响.目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同归方法分析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于2003-04/2006-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完成.对象:收集14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早期肾功能正常组及早期肾功能异常组.后者包含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组、移植肾功能缓慢恢复组.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及病因.主要观察指标: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观察移植肾功能异常患者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①血管吻合时间、移植中发生低血压、男性受者、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HLA错配是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其病因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外科并发症等.②血管吻合时间超过42 min、术中发生低血压易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P<0.01);HLA错配3、群体反应性抗体≥10%、血管吻合时间超过42 min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P<0.01).结论: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是包括免疫因素、非免疫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供受体的严格选择、控制移植中血压、完美的技术操作、早期病因诊断及针对性的治疗是防治的关键.
-
异基因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背景:在大动物肝移植的研究领域,在肝脏解剖结构及生理代谢方面,猪是更接近于人类的哺乳动物.目的:建立异基因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免疫学实验,验证建立成熟稳定的异基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6/2007-02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选用健康西藏小型猪30只,健康版纳小型猪10只.方法:分别进行西藏猪→西藏猪原位肝移植、版纳猪→西藏猪原位肝移植10对次,非转流条件下行原位肝移植.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观察两组受体的存活时间,移植后1,3,7 d检测受体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总胆红素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①同基因肝移植组受体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异基因肝移植组(P<0.01).②异基因肝移植组受体移植后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总胆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同基因肝移植组(P<0.01);移植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异基因肝移植组受体于移植后7 d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肝组织内见大量的片状坏死,汇管区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建立了稳定的片基因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
原位肝移植麻醉逆灌注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背景:原位肝移植术中供肝再灌注早期容易出现缺血再灌注综合征,它是导致移植后原发肝功能衰竭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严重程度与下腔静脉阻断时间长短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可缩短下腔静脉阻断时间.目的:进一步观察经典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对新肝循环再灌注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与常规门静脉正向灌注法进行对比.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观察,于2006-12/2007-06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完成.对象:选择全身麻醉下行经典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患者39例.方法:将39例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按灌注方法分为2组,19例患者采用下腔静脉逆灌注法,20例患者采用门静脉正向灌注法.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移植前、无肝期、新肝期的有创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供肝复温缺血时间.结果:①下腔静脉逆灌-沣组患者的供肝复温缺血时间短于门静脉正向灌注组(P<0.05).②新肝开放1 min,新肝期5,10,15 min下腔静脉逆灌注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化程度均小于门静脉正向灌注组(P<0.05);新肝期5,10 min下腔静脉逆灌注组的中心静脉压低丁门静脉正向灌注组(P<0.05).结论:与传统门静脉正向灌注法相比,经典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的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可明显缩短供肝复温缺血时间,维持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利于改善移植肝功能的恢复.
-
原位肝移植后胆管狭窄与胆道内镜下球囊扩张及支撑管治疗
背景: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主要是胆管吻合口的狭窄,介入球囊扩张只能暂时通畅胆道,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目的:观察应用胆道内镜技术诊断和治疗原位肝移植后胆管狭窄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于2001-07/2005-10在大连市肝胆外科研究所,大连市友谊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患者10例,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科伟院患者4例均在行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胆管狭窄.对象:纳入14例中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46岁,肝移植术均采用供、受者胆管端-端吻合.方法:对14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胆管狭窄的病例进行胆道内镜的诊断和分析,同时采用胆道镜下球囊扩张后支撑管方法治疗肝移植后胆道狭窄.主要观察指标:T管造影、内镜下肝内外胆管黏膜直观:结石的分布、吻合口胆管黏膜的;供-受体胆管吻合口的愈合情况:炎症水肿的情况、狭窄;经内镜取石、狭窄扩张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复查.结果:①胆管狭窄的诊断:经胆道造影和内镜诊断胆管吻合口狭窄13例,其中1例是结石导致的狭窄假象:非吻合口狭窄1例.②胆管狭窄的治疗:通过胆道造影明确的吻合口狭窄中,1例采取球囊扩张1次治愈,2例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网篮取石+鼻胆引流术后仍然发生胆系感染和黄疸而行手术以及纤维胆道镜治疗.通过T型管造影,1例发现条状负影,无狭窄,纤维胆道镜观察胆管吻合口愈合佳,黏膜移行良好;2例肚内显影差或不显影而呈胆管消失改变,纤维胆道镜取净结石后,扩张吻合口的狭窄后支撑三四个月后狭窄消失,黏膜移行良好.8例肝内外胆管显影模糊,肝外和肝内Ⅰ、Ⅱ级胆管有条索状、柱状、树枝状负影和非吻合性狭窄征象,纤维胆道镜观察取净结石后观察吻合口处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充血水肿,扩张支撑平均2.5个月后,狭窄消失,黏膜移行佳.1例造影提示吻合口狭窄,狭窄扩张后,内镜观察未发现结石,支撑2个月后拔管治愈.结论:胆道内镜可直观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情况,进行可靠的诊断,并有效完成支撑管扩张治疗胆管狭窄.
-
肾移植中两种尿路重建方式发生泌尿系并发症的比较
目的:肾移植中输尿管-膀胱吻合和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是两种常用尿路重建方式术后,比较其发生泌尿系常见并发症的情况.方法:选择2003-01/2006-10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80例.按尿路重建方式随机分为输尿管-膀胱吻合组和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对治疗知情并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男女比例、患者年龄、术前透析时间、透析类型、供者年龄、冷缺血时间、HLA错配及随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尿管-膀胱吻合组采用经典的膀胱外黏膜下隧道法.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组:将受者输尿管近端结扎,远端输尿管导管探查通畅后,修剪供肾输尿管及受者输尿管吻合端成袖口状行端端吻合.操作者为两名有岗位资质的医生,各完成40例.观察术后患者漏尿、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梗阻及尿路感染等尿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年随访,输尿管-膀胱吻合组和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组漏尿发生率分别为2.5%和5.0%(P>0.05),膀胱输尿管反流发生率分别为10%和0(P<0.05),输尿管梗阻发生率分别0和5.0%(P>0.05),反复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2.5%和0(P<0.05).结论:输尿管-输尿管吻合与广泛使用的输尿管-膀胱吻合比较,输尿管反流、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低.因此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可以作为肾移植尿路重建的首选方法.
-
异体肺移植后大鼠血浆及肺组织CD62L的表达
背景:肺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胸片及动脉血气检查等综合反应,均于移植排斥反应发生后出现,可导致移植失败.目的:评估将血浆CD62L作为监测诊断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指标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7109在泰山医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SD雄性大鼠32只,Wistar雄性大鼠16只.环孢酶素A为福建科瑞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030502.方法:设立4组:正常对照组取8只SD大鼠,进行同体原位移植;同基凶移植组以8只SD大鼠为供、受鼠,进行左肺原位移植:异基因移植组取Wistar供鼠、SD受鼠各8只,进行左肺原位移植;异基因移植用药组,在前组基础上于移植后1~5 d腹腔内注射环孢酶素A 20 mg/(kg·d).采用三袖套管法建立人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62L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62L表达水平及血浆中CD62L达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急性排斥反应情况.结果:移植后5,10 d与正常对照组、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异基因移植用药组外周血CD62L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5):各组肺组织CD62L表达水平与外周血CD62L表达基本相似.同基因移植组肺组织仅见少量单核细胞浸润;异基因移植组肺组织血管周围、支气管周围单核细胞袖套样浸润,合并血管内膜炎,可见坏死细胞、气腔出血,并存在肺实质坏死;异基因移植用药组排斥反应较前组明显减轻.移植肺组织及外周血中的CD62L表达呈正相关(r=0.766).结论:大鼠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D62L表达增高与血浆中CD62L水平相关,提示血浆中CD62L水平有望成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新的辅助指标.
-
肾移植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的动态监测
背景:研究表明,肾移植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的动态变化与某些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目的: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动态监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分析其与移植后机体感染、免疫抑制剂中毒及急件排斥反应发生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4-06/2005-10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对象:选择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64例,根据移植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生化指标、X射线、B超、肾穿刺组织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稳定组36例,感染组9例,免疫抑制剂中毒组6例,急性排斥反应组13例.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肾移植后患者外周血行连续血常规检测,结合手工血涂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析,同时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连续检测患者肝功能和肾功能.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形态学变化及肝、肾功能变化.结果:①稳定组和免疫抑制剂中毒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感染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白细胞计数高于稳定组(P<0.05).②XE.2100出现多种白细胞形态异常提示信号:白细胞散射图异常、出现原始粒细胞、出现未成熟粒细胞、核左移、不典型淋巴细胞等,手工血涂片显微镜检办发现白细胞形态有明显改变.各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改变有明显差异.③各组患者肌功能均正常,稳定组和感染组肾功能正常,免疫抑制剂中毒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高于稳定组(P<0.05).结论:肾移植后出现不同并发症的患者,其外周血白细胞形态改变各有特点,借助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上特有的Q-Flag报警系统提供的信息,有助于移植后炎症感染、药物中毒及排斥反应的早期筛选、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
肝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细胞因子表达的意义
背景:预防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已有文献报道了有关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但是对移植物抗宿主病细胞因了检测的报道少见.目的:探索原位肝移植患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后血浆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2-05/2006-09在武警总医院进行.对象:原位肝移植后确诊为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4例.方法: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和EVIDENCE180全自动芯片分析仪检测了4例患者在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初期、中期、后期、恢复期或死亡时血清白细胞介素1 α、白细胞介素1 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γ-干扰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表皮生长因子水平.主要观察指标:12种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12种血浆细胞因子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程中表达明显不同,白细胞介素1 α、白细胞介素1 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程中低表达或零表达,白细胞介素10除例4在移植物抗宿丰病发病前高表达外,其他患者均减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逐渐增高或持续高表达,γ-干扰素仪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初期轻微增高,肿瘤坏死因子α随病程轻微增高.结论:原位肝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程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细胞因子在免疫相关损伤中起了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低表达也是重要特征.
-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Bcl-2/Bax及Fas/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
背景:在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靶细胞的凋亡被认为是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作用途径之一.细胞凋亡受一系列分子调控,其中Bcl-2家族起着决定性作用;Fas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亦在移植免疫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分析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Bcl-2/Bax,Fas/FasL蛋白表达规律与急性排斥反应预后的关联.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2/2005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对象:收集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穿刺活检蜡块标本30例;另选同期20例无明显排斥反应表现肾移植患者的移植肾穿刺活检蜡块标本作为对照组.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穿刺活检标本中Bcl-2/Bax,Fas/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主要观察指标:急性排斥组和对照组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中Bcl-2/Bax,Fas/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①Bcl-2/Bax,Fas/FasL蛋白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②两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Bcl-2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Bax,Fas及FasL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Bcl-2家族可能参与调控细胞凋亡,引起移植肾免疫损伤;Fas及FasL可能直接参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引起移植肾免疫损伤.
-
移植肾慢性排异反应与肾内微淋巴管的增生
背景:在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中,随着排斥的加重,微淋巴管增生程度亦随之增高,排斥反应时,组织间浸润的巨噬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D,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从而引起微淋巴管增生.但尚无实验证实该理论.目的:采用肾小球足细胞膜黏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CD68分别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景化移植肾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CD68密度,探讨3者关系及内在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观察实验,于2005-09/2007-05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材料:50份移植肾切除组织标本来自福州总院器官移植中心1998/2005手术切除标本存档蜡块,慢性排斥25份,急性排斥17份,尿瘘致移植肾带功切除8份.方法: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0份移植肾切除组织标本存档蜡块切片中肾小球足细胞膜黏蛋白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D68表达,并量化微淋巴管密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CD68密度.主要观察指标: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微淋巴管密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CD68密度表达及与肾移植排斥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急性排斥组中肾小球足细胞膜黏蛋白多伴随肾内动脉的大分支零星分布在动脉周围的细胞州质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基本为零星染色.慢性排斥组可见有大量微淋巴管增生,主要集中在间质内浸润的局灶性单核细胞群周围,并且深入到肾小管周边的间质内,管腔扩张,扭曲,微淋巴管周围可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高表达.随着肾小球足细胞膜黏蛋白在不同肾组织表达的高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率亦随之变化,两者之间呈正比(P<0.05);慢性排斥组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强阳性率明显增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肾小球足细胞膜黏蛋白染色显示在慢性排异反应组中,随着排异程度的加重,淋巴管密度也增加(P<0.05).结论:移植肾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CD68密度密切相关,分析:肾移植后微淋巴管增生与单核细胞的浸润互为因果,导致移植肾组织局部单核细胞的大量堆积,终致使移植物失功.
-
肾移植患者抗人类白细胞抗体配型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存活的关系
背景:群体反应性抗体可介导超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患者肾移植成功率和移植物存活率均低于非致敏患者.目的:根据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标准为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致敏肾移植患者选配合适供者,观察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发生率及移植肾存活情况.设计:病例观察.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对象:选择1997-01/2003-1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施行肾移植136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的致敏受者,男41例,女95例,年龄(45±9)岁.初次肾移植115例,2次移植18例,3次移植2例,4次移植1例.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LAT莱姆德抗原板和LAT-Mix混合抗原板购自美国One Lambda公司.SMT72R抗人类白细胞抗原-1类单克隆抗体湿板和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DNA分型试剂购自美国One Lambda公司.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患者手术前后IgG型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水平及其特异性.应用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单克隆抗体湿板进行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抗原分型,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法进行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分型,根据美国器官共享网制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标准和Ⅱ类抗原可接受性错配原则进行供、受者选配.评估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下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移植肾1,3,5年存活率进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致敏患者手术前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水甲及特异性.②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组织配型.③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移植肾存活率.结果:纳入136例PRA阳性致敏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致敏患者中104例存在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IgG抗体,76例存在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IgG抗体,44例同时存在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和Ⅱ类IgG抗体.②按照传统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标准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0,1,2,3,4个抗原错配者分别为7,26,47,39和17例;按照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标准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抗原0,1,2,3,4个抗原错配者分别为31,53,36,16和0例.③按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人类白细胞抗原无错配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2个和3个抗原错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类白细胞抗原无错配者移植肾1,3,5年存活率高于2个和3个抗原错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标准能提高肾移植供受者的相配率.②良好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可降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大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慢性排斥反应限制了心脏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有报道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因其与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有关,似乎参与了此过程.目的:假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大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作用,实验拟验证其表达与心脏慢性排斥反应病理过程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动物实?中心完成.材料:取20只Wistar大鼠作为供体,20只SD大鼠作为受体,制作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20例次;另选择10只Wistar大鼠作为对照.方法: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术后,给予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甲泼尼龙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移植后2,8周分别按随机数字表法麻醉后处死10只受体人鼠,取心脏;10只Wistar大鼠心脏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VanGieson染色观察心肌病珲形态、心肌血管密度及心脏血管狭窄程度;并进行心肌纤维化半定量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并分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与慢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心肌血管病变及纤维化的相关性.结果:①术后8周移植心脏血管狭窄程度、心肌纤维化评分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术后2周及正常心脏(P<0.05~0.01);术后8周移植心脏血管密度低于正常心脏(P<0.05);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正常心脏基本没有表达.②心肌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灰度值与心肌纤维化、血管狭窄程度均呈负相关(r=-0.734,-0.713,P<0.01),表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与心肌纤维化及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有心肌血管病变的移植心脏心肌组织中表达增强,其表达与心肌纤维化和心肌血管病变形成有关,在心肌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袖片技术在成人肝移植动脉重建中的应用
背景:血管重建和端口吻合是临床肝移植的难点,将袖片技术应用于肝移植动脉重建,对扩大吻合口径、减少动脉血栓形成、促进移植物及受体长期存活具宵重要意义.目的:分析袖片技术在全肝移植前供体间动脉重建和植入时供受体动脉重建的吻合部位,探讨动脉袖片技术的应用条件.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中心抽样,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3/2006-07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完成.对象:选取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单个医疗组同期收治的接受肝移植患者80例,供体均为脑死亡男性志愿捐献者,供受体ABO血型相合.方法:后台完成供体间动脉重建,尽量保留、重建全部供肝变异、受损伤动脉.植入时完成供受体重建,主要选用粗大且直径匹配的供受体动脉.选择动脉端或应用袖片技术进行动脉吻合.尽量通过单个吻合完成重建.通过修剪供体或受体动脉,获取吻合端的动脉分支或根部袖片.主要观察指标:统计植入前供肝动脉重建的远、近心端及植入时供受体重建的供、受体侧4个位置的吻合部位分布、袖片应用率、吻合口径.结果:植入前后台供肝动脉吻合11例(吻合口12个),其中10例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迷走右肝动脉进行了后台重建;在吻合口远心端,迷走右肝动脉根部袖片吻合口直径明显大于其端[1(t=5.423,P<0.01);在吻合口近心端,吻合部位以脾动脉端常用(7/12),吻合口直径为(4.4±1.8)mm.植入时供受体肝动脉吻合80例,供体侧以肝总动脉分支袖片、腹腔动脉端和肝固有动脉分支袖片常用,构成比分别为57.50%,16.25%,8.75%;吻合口径基本相似(P>0.05):受体侧以肝总动脉分支袖片和肝固有动脉分支袖片多,构成比分别为60.00%,27.50%,前者吻合几径明显大于后者(P<0.01).植入前吻合的袖片应用率明显低于植入时吻合(x2=30.799,P<0.01),植入前供肝动脉重建的远、近心端及植入时动脉重建的供、受体侧其袖片应用率分别为41.7%,0,70.0%和92.5%,仅植入前供体远心端与植入时供体侧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余部位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3.292~51.004,P<0.01).结论:在供肝动脉植入前进行后台重建时,采用袖片技术的迷走右肝动脉可获得比动脉端更大的吻合口径.植入时供受体动脉重建的袖片应用率高于植入前供体动脉重建,且植入时动脉重建的受体侧均采用分支袖片的肝总动脉能够获得比肝固有动脉更大的吻合口径.
-
共刺激阻断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g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
背景:前期的研究表明,通过受体全身注射T细胞活化所需的B7/CD28共刺激信号阻断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g可以明显延长人鼠移植肾存活,但所需剂量大、影响范围广、特异性差,可能造成全身性不良反应.目的:为了提高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g治疗的靶向性,采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g基凶对肾移植供、受体树突状细胞进行体外修饰,观察两种树突状细胞单独以及联合应用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 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4/2004-07在解放军全军肾病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 肾移植供体为近交系Brown-Norway(BN)大鼠,受体为近交系Lewis大鼠,Wistar大鼠作为无关淋巴细胞供体.方法: 分离培养供、受体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以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Ug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供、受体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构建大鼠肾移植模型,将单独的供、受体树突状细胞,混合的供、受体树突状细胞于肾移植前24 h经股静脉注入受体.以未注射树突状细胞的受体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 ①移植肾存活时间.②术后20 d应用MTT法检测受体脾细胞对供体及无关抗原刺激反应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受体树突状细胞未能延长移植肾存活,但与供体树突状细胞联合应用时可使移植肾存活时间较单独应用供体树突状细胞时明显延长(P<0.01).注入供体树突状细胞与混合的供、受体树突状细胞大鼠的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的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对无关抗原刺激的反应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g基因修饰的供体树突状细胞可以明显延长大鼠移植肾存活时间,受体树突状细胞无此作用,但两种树突状细胞联合应用可以使移植肾获得更长的存活时间.
-
影响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远期效果的因素
胰岛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在国际上有取代胰腺移植的趋势.人的胰岛移植虽然已在临床成功地开展,但胰岛移植的长期疗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导致胰岛功能丧失的原因至令仍不完全清楚.因此,深入研究影响移植胰岛存活的因素,对于提高胰岛移植的长期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胰岛移植糖尿病患者的选择、组织配型,胰腺器官的采集、保存和运输,胰岛细胞的分离和纯化,胰岛移植的实施,胰岛移植期间患者的血糖控制和免疫抑制药的应用,胰岛移植后的功能评估等等,每个技术环节完成的质量,都是影响到胰岛移植的因素.
-
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与安全性评价
器官移植己达到相当成功的水平,这与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应用是分不开的.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用于防治排斥反应,即干扰受体对外来抗原的识别和对非自身细胞的清除,但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非特异的,选择性差,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故对正常和异常的免疫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应用后引起的肝、肾毒性已经影响到了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促使人们研发新型免疫抑制剂,研究不同免疫抑制剂等组合的免疫效果.本文分析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效果及在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探讨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
-
肾移植术后BK病毒相关性肾病的研究现状
学术背景:肾移植术后并发并发BK病毒感染可以影响移植受者的预后,国外已经对该疾病有了较多的研究.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BK病毒相关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现状.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07-01 Pubmed数据库与肾移植术后BK病毒相关性肾病相关文献,检索词"Renal transplantation:BK viru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206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与肾移植术后患者并发BK病毒感染有关的文献.捧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Pubmed数据库,文献类型主要是论著及综述.资料综合:30%~40%的成人肾移植患者尿中可以发现BK病毒.尽管在肾移植患者中BK病毒有较高的再激活率,但终仅有较少的一部分患者发展到BK病毒相关性肾病的组织学表现.BK病毒相关性肾病的预后较差,30%~50%的患者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移植物丢失.由BK病毒引起的移植肾疾病必需依据组织学诊断,由BK病毒引起的移植肾疾病必需依据组织学诊断,除了确定患者感染病毒外,血清学检验作用不大.评估移植肾活检应该包括电镜检查,特别是肾功能衰竭原因不明确时,电镜能发现细胞核内、胞质内和细胞外的病毒颗粒.BK病毒尿症也能通过对尿样本的核酸杂交法、免疫荧光或EUSA检测病毒抗原.西多福韦是目前较有效的药物,主要缺点是其潜在的肾毒性,其合适的剂量、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耐受性、抗BK病毒活性等这些问题都未得到正式评价,仍需进一步研究.结论:BK病毒相关性肾病的预后较差,诊断需依据组织学检查.目前BK病毒相关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
-
同种器官移植引发的心理问题
同种器官移植给某些疚病晚期的患者提供了再生的机会,由于器官移植带来许多情绪障碍、排斥反应、社会和心理负担等因素,给受者、供者及其家属带来了许多心理问题,同时也给参与器官移植的医务人员造成很多心理困扰,严重影响了这些群体中个体的身心健康.由于每个移植供者和受者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家庭角色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在器官移植治疗技术提高的同时,建议在器官移植的不同阶段对这些群体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
-
器官移植相关心理和伦理问题分析
因器官移植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学问题,移植受者常出现忧郁、不顺从医疗、焦虑、表现器质性脑症候群、物质滥用等心理障碍;移植受者在心理层面上接纳移植器官是一个心理同化过程,也是其自我概念重新整合的过程.器官移植还面临着供者来源(活体、尸体、死囚、异种器官)及选择受者的一些伦理道德问题.并涉猎立法冲突.鉴于目前器官移植供体的严重匮乏.除合理提倡器官捐献,能否尝试采取推定同意方式,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尸体器官的获取率.同时还应该提侣专业的精神医学专家和心理治疗家全程参与器官移植手术.知情同意、尊重生命是器官移植所要遵循的伦理原则.器官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也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
活体肾移植供、受者46例生活质量调查
背景:如何能让肾移植供、受者在术前尽量避免心理顾虑,同时在术后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了解供、受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非常必要.目的:调查分析活体肾移植术后供、受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设计、时间及地点:问卷调查,于1999-09/2007-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对象:选择在解放军第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行活体肾移植术后长期随访的供、受者46对,手术均获成功;供者身体健康均无明显肾功能异常,受者移植肾功能正常.手术时间为4个月~9年.方法:取得同意后采用由作者一对一提问和填写问卷,供、受者回答的形式.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健康调查简表评价46对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生活质量,并分别与国内常模、同期血液透析患者比较;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价供、受者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果:①受者肾移植术后健康调查简表评分除在社会功能领域与血液透析患者无明显差异外,其他领域均高于血液透析患者(P<0.05);6名受者术后存在轻度焦虑症状.②供者与国内常模在躯体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及情感职能领域均无显著差异,但活力及心理健康领域评分明显高于常模(P<0.05);供者均无焦虑障碍.结论:术前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术后定期随访,活体肾移植供、受者可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
-
大学生对人体器官捐献态度与认知的调查
背景: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各个领域作用的发挥,在校大学生对人体器官捐献这一新兴社会救助行为的态度与认知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整个社会对器官移植事业的态度与认知.目的:调查大学生对人体器官捐献的态度与认知.设计、时间及地点:调查分析于2008-03在内江师范学院和江南大学完成.对象:选取606名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方法:用包含2个问题的开放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采用统一编码进行内容分析,以频数及其百分比作为统计指标.问题有2个:①您是否赞成尸体器官捐献?②您足否赞成健康人捐献身体器官?主要观察指标:大学生是否赞成尸体器官捐献与活体器官捐献,赞成或不赞成的理由.结果:606份问卷全部收回.①对于尸体器官捐献,赞成的有819人次,反对的仅77人次.绝大多数大学生赞成尸体器官捐献,从伦理道德角度认知的大学生多,然后依次是效用、心理、公平的角度.②对于活体器官捐献,赞成的仅448人次,反对的达392人次.从效用与伦理道德角度认知的大学生赞成的占多数;从心理角度认知的所有大学生均持否定观点:从公平与其他角度进行认知的大学生持否定观点的也更多.结论:①活体器官捐献使大学生处于严重的道德与心理焦虑中.②大学生认为活体器官捐献的代价较大,效用有待提高.③大学生认为活体器官捐献对健康人不公平.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⑤部分大学生存在的传统伦理道德阻碍了其对器官捐献的接受.⑥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延续与追求完美的心理.
-
肾移植与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背景: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与肾移植均是治疗终末期肾病常用的有效方法.目的: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比较分析肾移植患者与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问卷调查于2005-01/2006-01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完成.对象: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门诊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及门诊随访的肾移植患者各60例,均自愿参加问卷调查.方法:应用以下2个量表:①一般情况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治疗干预措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②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4个因子及自评总分,各个领域得分越高,代表该领域的生活质量越好.主要观察指标:计算患者量表各领域得分,并与常模进行比较.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与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的相关性.结果:1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自评总分低于肾移植患者(P=0.001).②血液透析患者在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常模(P<0.01):肾移植患者在生理领域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常模(P<0.01).③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各因子中.心理领域评分与受教育程度有关(P<0.05);社会关系领域评分与婚姻状况及家庭收入相关(P<0.05):环境领域评分与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及医疗费用对家庭的影响相关(P<0.05~0.01);患者生活质量的自评总分与家庭收入相关(P<0.05).肾移植患者生活质量的各因子中,环境领域评分与家庭收入,医疗付费方式有关(P<0.05),自评总分与肾移植时间有关(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总体感觉低于肾移植患者;与肾移植患者比较,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受更多因素的影响.
-
肾移植患者30例常见心理问题调查
为了解肾移植患者常见心理问题,探讨应对措施,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对2005-06/2007-06邢台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0例肾移植患者进行调查,均能正确同答所提出的问题.以同期接受肾切除术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均无精神异常情况.结果显示肾移植组患者术前抑郁程度、焦虑程度及睡眠障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肾移植组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11例患者均产生焦虑,术后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抑郁和焦虑是肾移植患者突出的心理问题,应针对具体症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