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动脉粥样硬化及支架置入后炎症因子的变化与干预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为一多因素疾病,慢性炎症介导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炎症过程的一些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细胞黏附分子,肿瘤坏死因子α等,不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发病过程.而且还可预示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炎症因子的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心脏支架置入后也存在着明显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在内膜的重塑过程中、尤其是支架内再狭窄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炎症过程的分子机制及其病理变化,研究药物对炎症反应的防治作用,将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新靶点.
-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中图像纹理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
目的:综合分析目前图像纹理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在医学图像分析中的应用.资料来源:英文文献的检索时间为1983/2009;中文文献的检索时间为2004/2009.以"medical image,texture research,image analysis,application" 检索英文文献;"医学图像,纹理研究,图像分析,应用"检索中文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sites/entrezl),ScienceDirecr数据库(http://www.sciencedirect.comn及中国知网数据库(http://www.cnki.net/. 资料选择:纳入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论文,及观点明确、资料充分、结论可靠的综述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及与课题相关性较弱的文献.结局评价指标:初检得到104篇文献,包括中文10篇,英文94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目的与课题相关性较弱的33篇,重复性研究18篇,保留53篇中英文文献进一步分析.结果:常用的纹理分析方法包括结构法、统计法、基于模型和基于变换的方法.结构法从纹理的基元形态及其分布规则视角分析规则纹理;统计法主要针对平滑度和粗糙度的纹理特征分析;基于模型的方法以构建图像模型为基础,它不仅可被用于描述纹理,而且还能用于合成纹理;基于变换的方法利用变换域信号处理方法分析纹理的数字特征.纹理研究在医学图像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结论:由于医学图像及其纹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是所有的纹理测度都能用于医学图像分析.医学图像纹理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如何整合和发挥不同方法的优势,充分提取纹理特征,更准确地表征医学图像纹理及其改变与病理状态的关系,使之成为计算机辅助诊断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
现代材料分析技术在人体置入物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结合现代分析技术领域中的一些新研究动态,简要概述了置入材料组分分析和性能检测的一些主要方法及其应用实例.资料来源:英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1987/2009,检索关键词为"implantation,analytical method,testing";中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1997/2009,检索关键词为"置入材料,分析技术,检测".检索数据库:Medline(http://www.isiknowledge.com/MEDLINE),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检索文献包括研究原著、综述、述评、经验交流、病例报告和荟萃分析等.总计检索75篇.资料选择:纳入近年发表的针对性强的文献,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的杂志的文章.排除与置入材料的分析表征方法、应用无关,以及内容重复和陈旧的文献.结局评价指标:初检得到75篇文献,包括中文29篇,英文46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目的与本课题无关的30篇,内容重复的研究15篇,保留30篇中英文文献进一步分析,其中综述、述评6篇,研究论文24篇.结果: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置入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体置入材料的检测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 将现代材料分析表征技术应用到人体置入物的检测中,通过对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剖析,探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在制备、加工与应用过程中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不仅是材料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对规范人体置入物产品,以及判定不良事件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结论:现代分析技术在置入材料的检测以及置入产品的失效分析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相关炎症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患者血清中相关炎症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冠状动脉疾病,冠脉支架置入术,炎症介导素类,内膜增生,凋亡,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1995/2008)采用电子检索方式进行文献初检,语种限定为中文.收集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相关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相关文献17篇,从冠心病并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研究对象、实验分组、标本采集、测定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加以整理,同时对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基本的分析,结合支架置入后的相关炎症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17篇有关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文献均显示,患者血清中相关炎症与细胞因子水平呈动态变化,其可能的机制有:①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不可避免地损伤内皮细胞,内皮受损、脱落、胶原暴露,可引发或促进斑块破裂,使斑块中的炎症递质或细胞因子促炎因素暴露于血循环中,使循环血中性粒细胞激活,并上调白细胞勃附分子CD11b的表达和激活.②多种刺激可以诱发核转录因子介导的炎性反应,产生白细胞介素6,刺激肝细胞产生C-反应蛋白.③支架置入后仅数天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置入前升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增高趋势,同时通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调节增殖;通过诱导内皮素的基因表达,使内皮素合成增加等共同作用,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且与球囊损伤有关,可能是再狭窄的机制之一.结论:相关炎症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炎症反应强弱的指标;可溶性cD40配体、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能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
-
脑血管支架的临床应用及其并发症
目的:介绍脑血管支架的国内外治疗研究进展,分析支架置入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各类脑血管支架与宿主间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database(1989/20090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9/2009),由第一作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收集和质量评价.从脑血管支架置入的治疗进展,支架置入治疗的并发症和脑血管支架的生物相容性3方面进行描述和整理.探讨各种脑血管支架的治疗现状、并发症和生物相容性.结果:总结归纳文献内容,脑血管支架临床应用较多的是颅内支架,由于血管的管径限制支架的直径,不同病变对支架直径的要求不同.支架置入并发症主要有腹膜后血肿,颈动脉窦反应,高灌注综合征,脑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在各种脑血管支架中,金属支架生物相容性较差,聚合物支架、涂层支架和药物支架生物相容性均好于金属支架,能有效的预防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结论:脑血管支架置入治疗可作为脑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临床症状不同,进行充足的置入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严格遵循适应证,避免出现并发症.脑血管支架中的药物支架,聚合物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较好,其他支架生物相容性有待提高.
-
牵张成骨中植入物的临床应用特点
目的:阐述在领骨的牵张成骨过程中植入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方法:检索者为第一作者,分别以"颌骨,牵张成骨,治疗"和"Jaw,distraction osteogenesis,treatment"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9/2009)和Medline database数据库(1989/2009),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56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20篇文章.从牵张成骨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对牵张成骨植入物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探讨.结果:牵张成骨植入物分为口内牵张器和口外牵张器,可进行转移盘的牵引.牵张器的选择应根据患者颅面骨具体情况而定,并符合患者的需要.牵张成骨己成为国内外口腔腔面外科及正畸处理诸多复杂牙颌面畸形、颌骨缺损等的重要手段.其与各种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和物理治疗等的联合应用可更有效的发挥成骨作用.目前牵张成骨植入物主要由金属材料构成.金属植入物在预防细菌滋生,保证植入物的牢固及牵引效应的发挥方面有很大优势,价格普遍昂贵.其中镍钛要忆合金丝成本较一般成品牵引器低的多.其固定装置及合金丝紧贴骨面,可完全植入组织内,且具有抗感染,可完全关闭内外伤口等优点.结论:牵张成骨是临床治疗牙颌面发育不足排齐牙齿及整复颌骨缺损畸形的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金属材料植入物如植入小型的镍钦记忆合金丝的生物相容性较好.其他类型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有待提高.
-
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及其生物相容性比较
目的:比较并总结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支架置入后的冠状动脉再狭窄,展望生物可降解支架的临床应用.方法:以药物洗脱支架,金属裸支架,生物相容性,再狭窄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6),以drugeluting stent,bare metal stent,biocompatibility,restenosi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9-06),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以再狭窄率,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炎症因子的表达为评价指标.纳入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支架置入后血管再狭窄的临床研究:排除动物实验.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523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血管再狭窄的临床研究进行分析.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己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包括球囊扩张、普通金属裸支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用普通金属裸支架取代球囊扩张,使支架内再狭窄由50%下降到20%-30%;药物洗脱支架改善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愈后,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大多数药物洗脱支架由药物、药物载体、支架平台3部分组成,其中金属支架和聚合物不能被人体吸收.金属置入物和药物载体长期存留于血管中,影响内皮化、引起局部的慢性炎症反应和后期的血栓形成.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在防止支架内再狭窄及再次血运重建明显优于普通金属裸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载体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血管支架的置入效果:安全与有效性评估
目的:总结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予以心血管支架置入后的效果.方法:收集1990/2008发表的老年心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血管支架置入治疗对照实验和临床应用的中文文献10篇,从实验分组、实验材料、观察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加以整理,同时对临床应用中的对象基本资料加以分析,并结合其随访和功能评价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从10篇有关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血管支架置入的文献中可以看出,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支架置入是介入心脏病学中发展快和具挑战性的领域.目前,包括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的疗效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验证,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用支架置入手段治疗解剖形态更复杂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提高慢性闭塞病变的支架置入成功率、桥血管病变的支架置入和征服再狭窄仍然是未来几年内的工作重点.探索和研制新的药物、新的器械和新的支架置入方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结论: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正日益增多,血运重建治疗也还存在诸多有待回答的问题,必须在充分反映当代心血管支架置入和搭桥进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临床与病变特征设计更多的大规模随机试验,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人工膝关节置换者康复治疗的特征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的影响因素,探讨康复治疗的实施方法.方法:以人工膝关节,置换,康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6);以artificial knee joint, athroplasty,rehabilitation为检索词,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9-06),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以膝关节的活动度,关节功能,肌力,关节稳定性为评价指标.纳入人工膝关节置换后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排除动物实验.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492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人工膝关节置换后康复的临床研究进行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疼痛的处理、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及行走功能训练.膝关节活动度是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大多数膝评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患者疼痛症状的改善和是否恢复正常行走功能是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疗效的重要指标.肌力训练被认为是置换后康复重要的部分,尽早进行训练不但可以使患者的膝周肌力尽早得以恢复,还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通过康复能尽快恢复患者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和行走能力,同时大程度控制疼痛.置换后康复活动是否得当,成为直接影响置换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
-
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切除二尖瓣胜索乳头状弹性纤维瘤1例
报道1例罕见的二尖瓣后瓣YA索乳头状弹性纤维瘤患者,该肿瘤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心悸、频发室性早博等.术前心脏超声提示肿瘤位于二尖瓣下,附着于后瓣腱索,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卵圆孔未闭.传统的心脏外科手术多数经胸部正中切口途径实施,手术创伤较大,且有胸部切口感染的风险.文章报道另一种手术方式,在机器人辅助下,经右胸5cm长切口,在被放大的清晰手术视野下,精细手术切除附着于腱索的肿瘤;并同期顺利实施二尖瓣修补术和未闭卵圆孔缝闭术.术后超声检查未见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住院时间短,术后顺利恢复.
-
尺骨骨折或骨不连患者应用交锁髓内钉置入治疗23例
回顾性分析2001-08/2008-1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尺骨骨折、骨不连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0-72岁,平均41.8岁.单纯尺骨骨折14例,孟氏骨折6例,其中新鲜骨折19例,陈旧性骨折,例:尺骨骨折术后骨不连、钢板断裂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记录患者内固定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Anderson评价前臂骨折功能,并随访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本组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7.3年.依据Hertel前臂骨折愈合分类,23例获得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4.7周;无髓内钉松动、断裂,无切口感染.20例已行内固定取出,无再发骨折.按照Anderson前臂功能评价标准,22例患者前臂功能为优,1例功能满意.提示尺骨交锁髓内钉固定具有创伤小、恢复期短、再骨折率低等优点.适用于治疗尺骨干骨折、尺骨多段骨折、骨缺损、骨折不愈合或用加压钢板固定失败;软组织损伤严重或骨质疏松患者的尺骨骨折.
-
全陶瓷型人工髓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3例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假体无菌性松动,为此许多不同特质的关节假体界面被研究利用,陶瓷对陶瓷型假体就是其中的一种.观察陶瓷一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短期疗效,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06-01/2008-12对23例(28髋)采用陶瓷一陶瓷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随访,所有关节假体均使用BiCONTACT~((R))全陶瓷关节假体.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应用股骨Gruen与髋臼Delee-Charnly分区方法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平均随访28个月.患者Harris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9.45分提高至置换后平均88.57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影像学上无明显的假体松动、下沉.结论: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新型陶瓷一陶瓷假体短期随访置换效果良好,影像学表现无明显松动.
-
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假体应用于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16例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自2006-07/2008-11行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平均年龄84岁.其中,5例获得随访.假体采用北京蒙太因公司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后常规抗生素治疗5-7d,并给予镇痛、抗凝等药物.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1例于置换10个月后因肺心病死亡,3例存在异位骨化,随访期间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现象.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3例,良9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0%.结果提示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是积极、有效的,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与脊柱导航联合应用于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的肌电图监测:敏感和有效吗?
背景:脊柱外科手术中已广泛应用术中肌电图监测,但肌电图监测标准仍有待深入研究,而术中肌电图监测在国内的应用报道十分有限.目的:分析电诱发肌电图监测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过程中的敏感程度以及可靠性.设计、时间、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8-0712009-0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完成.对象: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4例,男31例,女43例;年龄22-83岁,均58岁. 方法: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椎管内手术操作中全程使用电诱发肌电图监测,刺激电流为2 Hz、时程0.2 ms的方波脉冲电刺激,打入椎弓根螺钉时刺激强度限制为0-80mA,刺激强度为逐级递增.腰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神经根探查松解等椎管内手术操作时刺激强度限制为2-4 mA.于双侧长收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肌腹中部及肛门括约肌记录分析肌电反应.主要观察指标:实时监测和记录自由肌电反应及触发肌电反应中动作电位出现的时间频率、振幅、肌群,以及术后神经根功能损伤及恢复情况.结果:74例患者在术中肌电图监测和3-D脊柱导航系统帮助下共置入378只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仅有3只椎弓根螺钉(L_42只,L_51只)置入过程中,当电流强度小于10mA时即出现肌电反应,及时提醒术者,经术中C臂X射线透视证实椎弓根骨皮质穿透,而予以重新置入,置入准确率达99.2%.电诱发肌电图监测下进行椎管内手术操作,仅2例患者术中进行L_5,S_1节段减压、松解时反复出现下肢明显肌电反应,术后出现下肢神经症状较术前加重,经2~4周保守治疗后恢复,神经根误损伤率为2.7%.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不可逆的相关神经根损伤症状.结论:椎弓根螺钉置入腰椎椎管内手术过程中电诱发肌电监测可大限度地保证安全操作、预防神经根损伤.与术中脊柱导航系统的联合应用可增加监测的敏感性,在复杂腰箭推术中是目前为有效的监测方法.
-
应用Gamma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随机、前瞻设计131例随访分析
目的:对比观察Gamma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01/2008-01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31例,男39例,女92例,年龄70~81岁,平均76岁.骨折类型按AO分型系统:A1型56例,A2型75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Gamma组(n=65)和股骨近端髓内组(n=66).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置入过程中置入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术后9个月两组患者患肢功能变化.结果:13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获得9个月的随访,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置入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置入过程中并发症、置入后并发症中,股骨近端髓内钉组6例(8.5%)出现伤口处表皮感染,其中2例为合并糖尿病患者;无固定物切出股骨头、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断裂、脱钉等现象.全部骨折均在9个月随访时间内达到骨性愈合,未出现骨不连或骨折延迟愈合,无患肢短缩病例.结论: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疗效相当.
-
经皮穿刺斜入路置入单枚膨胀式腰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试验
背景:各种椎间融合器(cage)已相继被用于腰椎椎间融合,其力学性能良好,临床效果满意.常规的后路融合要平行置入双枚cage,但有学者提出可以斜向置入单枚cage的方法.目的:实验设计方案特点在于将膨胀式cage和斜向置入单枚cage的方法相结合,通过人体外的生物力学试验,以得到一种在临床上能满足治疗要求而创伤更小的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抽样对照实验,于2005-05/2008-05在上海生物力学工程研究所完成.材料: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采用仿制的以色列Disc-O-Tech公司生产的B-Twin Cage.小牛新鲜腰椎标本自购自备.方法:用18具小牛腰椎运动功能单位进行生物力学试验,分为3组,对照组、单枚斜向组及双枚平行组各6个.先测试对照组完整标本力学性能而后分组置入进行力学试验.采用WE-10A液压万能试验机,对标本进行轴向中心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以及扭转刚度试验.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标本的轴向刚度及扭转刚度结果.结果:双枚cage置入组比单枚cage置入组的轴向刚度高,但只有轴向中心压缩和后伸运动方向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扭转刚度单枚cage置入组较双枚cage置入组高(P<0.15.结论:经皮穿刺斜入路放置单枚膨胀式椎间融合器进行椎间骨融合从理论上是可行的;置入膨胀式融合器的腰椎功能单元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增强,其楔形形状有一定作用;与经侧后路斜向置入单枚cage相比,经后路平行置入双枚cage的轴向稳定性高,但扭转稳定性低.
-
舟骨-大-小多角骨新型融合器的稳定性
背景:传统的舟骨-大-小多角骨局限性腕关节融合方法包括克氏针、U形钉、AO/ASIF钢板等,术后均需长时间的石膏外固定.而美国设计的新型融合器主要应用于欧美人,并不适合于亚洲人种.目的:模拟舟骨-大-小多角骨局限性腕关节融合,测试课题组根据中国人舟骨-大-小多角骨背侧关节凹陷的解剖形态研发出的新型融合体的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4/2007-03在南通大学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40具未经防腐处理的新鲜户体前臂标本,X射线平片证实无腕关节病变或排列异常.方法:所有标本均模拟舟月骨分离的腕关节不稳定模型,并行新型融合器融合,再模拟屈50°、伸35°、尺偏30°.桡偏10°各50 000次极限运动.所有标本均于运动前后行CT扫描、三维重建.主要观察指标:测量挠舟角、挠舟间距、舟骨长度、大-小多角骨宽度及大-小多角骨倾斜角运动前后的变化.结果:运动前挠舟角、挠舟间距、舟骨长度、大-小多角骨宽度及大-小多角骨倾斜角分别(38.7251±2.230)°,(18.988±1.216)mm,(1.686±0.191)cm, (27.360±1.571)mm, (114.975±2.293)°.运动后以上指标分别为:(38.800±2.388)°,(19.215±1.443)mm,(1.683±0.209)cm, (27.718±1.910)mm,(115.300±3.023)°.运动前后相比,所有指标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新型融合器行舟骨-大-小多角骨局限性腕关节融合后,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体稳定性可靠,腕关节可在背伸35°.掌屈50°,挠偏10°、尺偏30°范围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
单节段融合双节段置入物固定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背景:胸腰椎爆裂骨折Dennis分型B型伤椎下位椎间盘尤明显M1jJWOW合节段,(伤椎与上位椎体)手术方式已有人提出,但由于伤椎本身的损伤,切除部分椎体后置入固定螺钉容易松动,甚至无法固定.而将固定螺钉置入伤椎下位椎体通过单节段融合双节段固定来稳定脊柱是否完全可行尚无定论.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观察单节段融合双节段置入物固定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体外对比观察,于2007-06/2008-06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取7-9月龄新鲜冰冻家猪胸腰椎标本(T_(13)~L_3节段)20具,其中10具为完整标本,10具为通过预损伤逐级撞击法制备的L_1爆裂性骨折日型标本.方法:收集新鲜猪T_(13)~L_3节段胸腰椎标本,建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实验分为4组,完整标本组(n=10):新鲜猪T_(13)~L_3节段标本;失稳组(n=10):采用预损伤逐级撞击法制备的L_1爆裂性骨折B型标本;切除椎间盘内固定组(n=10)稳组经生物力学检测后,切除伤椎上位椎间盘连同椎体上1/2,取骼骨植骨,使用山东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U-FRONT胸腰椎前路双棒系统侧前方固定T_(14)~L_2 椎体.切除两椎间盘内固定组(n=10):将切除一椎间盘内固定组检测后切除伤椎及下位椎间盘,骼骨植骨,用威高U-FRONT系统前侧方固定T_(14)~L_2椎体.植骨块长度比植骨区长1 mm.主要观察指标:在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检测并记录加载力矩为10 N·m时各组T_(14)~L_2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轴向旋转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失稳组在伸屈、左右侧弯、轴向旋转方面表现出明显不稳,运动范围与完整标本组相比均明显增大(P<0.01).切除一椎间盘内固定组及切除两椎间盘内固定组初始稳定性则有明显提高,伸屈、左右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与抶稳组相比亦明显减小(P<0.05);两组标本伸屈、左右侧弯的运动范围与完整标本相比均明显减小,而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明显增加(P>0.05).切除一椎间盘内固定组轴向旋转小于节除两椎间盘内固定组(P<0.05).结论:单节段融合双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B型,在前屈、左右侧弯方向均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左右旋转初始稳定性较的切除两椎间盘伤椎次全切植骨内明显提高.
-
基于MRI图像胫股关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选择1名正常青年男性,排除膝关节疾患,年龄28岁,体质量68 kg,身高175 cm,利用本院1.5T Twinspeed/Excite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右膝关节连续失状位MRI扫描,扫描方式右膝关节自内向外不间断扫描.所得扫描图像经过Mimics10.0、eomagic Studio 8.0分析软件处理后建立胫骨关节三维模型.并将Geomagic Studio 8.0软件处理生成的STL文件转化为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1.0可接受的IGS文件.以此方法完成了MRI图像下胫股关节高仿真模型的建立.利用MRI图片,经过Mimics10.0、Geomagic Studio 8.0软件处理建立了人体右膝胫股关节的三维计算机模型,为后期取股骨髁表面软骨修复指间关节损伤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提供了保证.结果提示,二维MRI图片下所建立三维模型,解决了CT数据对软组织成像较差的不足,能够使模型更接近于真实解剖结构.
-
基于CT图像应用Mimics软件快速构建人体胸腰段骨骼有限元模型
将以各向同性分辨0.625mm薄层扫描所得的层厚0.65mm人体胸腰段连续断层210层Dicom格式CT图像,直接读入Mimics后界定骨组织阈值、提取各层面轮廓线、图像边缘分割、选择性编辑及补洞处理,去除冗余数据,三维化处理后获得胸腰段三维几何面网格模型,将其保存为后缀名.lis的Ansys文件,直接导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体网格划分,再将体网格转入Mimics根据CT值给予赋值,再次导入Ansys生成有限元模型.快捷建立了外形逼真、计算精确的人体胸腰段脊柱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提示,应用精细CT扫描技术,图像Dicom标准,Mimics软件能直接与Ansys软件进行对接,并能根据CT值直接赋值使胸腰段脊柱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更加快捷、精确.
-
年龄对股骨形态参数影响100例测量分析对假体选择及设计的意义
背景:研究证实,人工关节假体稳定性是和假体与髓腔的匹配密切相关的.但髓腔形态和髓腔直径是否随年龄血改变,终影响假体和髓腔的远期匹配,尚未见专门而系统的报道.目的:了解年龄对股骨髓腔形态和几何参数的影响.观察股骨髓腔形态或径长随年龄变化的趋势,试图据此指导假体的选择和术中操作,提高假体的远期生存率.设计、时间及地点:形态学水平的对比观察,于2007-08/2008-04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骨科完成.对象:在骨科门诊抽取北京地区健康男、女老年人共100名,对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方法:采用美国PICKER 2000螺旋CT机对100名观察对象进行左股骨全长扫描,扫描条件是,50 kV,100 mA.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内容包括被测量人群的一般参数、股骨的外部形态参数、股骨髓腔径长参数和股骨髓腔形态参数,共计36个参数.结果:随年龄增长,在描述股骨外部形态的参数、髓腔形态的参数和股骨髓腔径长参数中,峡部的位置在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女分别按照年龄分组后,女性峡部前、后方的皮质厚度及峡部的前后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所有参数在各个年龄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就假体设计而言,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不需要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假体的形态设计,对于老年女性,假体柄的长度可以适当加长,在手术中及假体的选择上更应该注意假体近端和髓腔的匹配,假体的选择似乎以采用近端固定为好.
-
假肢膝关节电控液压阻尼缸设计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智能假肢膝关节关键部件的电控液压阻尼缸.方法:该阻尼缸根据液压流体特性和加工工艺设计,通过采用了一种新型微结构数字节流阀以及独特的双活塞液压缸结构,可以实现膝关节伸展与屈曲的双向自动控制,从而使改善假腿步态的对称性.后,通过自制的专用实验装置对其进行了阻尼缸动力学性能测试.测试时通过微机控制膝关节阻尼缸中的两个气体流量调节针阀,模拟实际IPL控制时对膝关节阻尼力的控制.在模拟不同人体髋关节摆动驱动力和膝关节阻尼力的状态下,测量膝关节阻尼缸的运动速度,从而间接获得了假腿阻尼、惯性力与膝关节摆动速度之间的动力学关系.结果:阻尼缸在针阀开度增加时,在相同驱动力作用下,阻尼缸活塞运动时间减小,速度加快.但随着开度增加,运动速度对驱动力的敏感性降低.步进电机驱动相对应的针阀减小开度时,阻尼缸阻尼力增大,腿的平均摆动速度加快.结论:所设计的液压阻尼缸能够满足假肢膝关节的动力学控制要求.
-
主动型仿生腿的驱动控制与性能评测
利用气动人工肌肉作为仿生腿的驱动装置,通过方波、斜波等激励信号测试仿生腿的摆动状况,找到佳输入曲线使仿生腿大程度仿真真腿摆动,并将仿生腿摆动的角度时间曲线与人体正常步态曲线进行对比,得到了两组曲线吻合程度良好的结果,并分析了导致误差的原因.文章结果可为主动型仿生腿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仿生人工膝关节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膝关节是人体大复杂的关节,而膝关节装置作为下肢假肢的核心部件,对仿生特性有较高的要求,文章基于仿生学原理,深入分析了本仿生膝关节的运动学特性,如滚动和滑动比例以及瞬心位置曲线等,进一步研究接近正常运动规律的仿生膝关节.以人体膝关节运动规律为原型进行简化,提出了膝关节生物力学模型,分析了仿生膝关节的滑动比率和滚动比率以及瞬心位置的求法,对膝关节的瞬心曲线进行了探讨和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滚动滑动比率的计算,并将其结果与人体膝关节参数进行比较,两者吻合程度较高.这对仿生人工膝关节的运动稳定性分析以及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从而为深入研制仿生人工腿奠定基础.
-
血管内支架三角形截面结构流阻的数值模拟实验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新型的三角形截面支架的血液流阻,找出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支架结构参数,为血管内支架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SoildWorks软件构建了三角形截面裸支架在无限流场中的4种模型,借助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4种模型进行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分析模型施加非定常流之后的流动情形、压力分布和流阻的变化情况.结果提示三角形截面形状的支架应用于动脉瘤可以使血流流入瘤腔的阻力大而流出瘤腔的阻力小,导致血液流出容易流入难,从而抑制瘤腔的血液灌注和流动,能够降低瘤腔内的压力,对于动脉瘤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效果,这为今后支架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意义.
-
肢体多功能训练箱的设计及临床适应证
研制一种使用方便、符合人体潜能开发训练和增强肌力要求的、便携式关节主动活动的自我训练器具,组装成箱.根据肢体各关节屈伸训练的要求,采用不同弹力的弹力带和不同固定方式,运用中医导引术的调神和调息基础上的调形方法,通过关节的主动屈伸拉伸弹力带进行训练.肢体多功能训练箱携带方便、适应于肢体关节各肌肉的训练.由于弹力带的弹性回缩力可调范围大,故便于达到肌肉佳训练量和大训练量下的持续训练,从而有利于维持和提高肌力和关节的运动功能.2006-06/2008-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将这种肢体多功能训练箱应用于30例足下垂患者,临床应用结果提示,肢体多功能训练箱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有利于患者出院后的日常自我功能训练,正确的使用和持之以恒的训练,有利于维持和提高肌力及肢体的运动功能.
-
基于大鼠尾部悬吊实验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
针对微重力环境模拟中广泛采用的大鼠尾部悬吊实验,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尾部关节在有限元建模中的必要性.应用CT扫描与计算机软件手段,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模拟失重的大鼠尾部悬吊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此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计算了尾部悬吊大鼠尾部、腰椎、骨盆、股骨等部位在考虑关节软骨与未考虑关节软骨两种情况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考虑软骨与不考虑软骨的两种情况下,尾部悬吊大鼠各部位应力与位移分布数值差异较大,这将影响到模型的计算准确性.故在建立尾部悬吊大鼠三维有限元模型时,关节软骨的考虑是很有必要的.同时,盆骨应力分布的不对称性,提示尾吊大鼠的左右平衡水平会对大鼠应力分布造成影响.
-
计算机三维重建模拟下颌角肥大截骨的可行性
对16例下颌角肥大患者于截骨前、截骨后半年行颌面部CT扫描,将CT图像数据输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中,应用软件在截骨前选用不同术式进行模拟,终选择合适术式,并对患者截骨前与截骨后半年的面部几何特征指标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获得直观、精确的三维重建图形及模拟手术方案,并精确计算出面部几何特征指标的差值,骨性下颌间宽减少了(7.69±0.89)mm,软组织下颌角间宽减少了(5.13±1.19)mm,双侧下领角角度分别增加了(5.68±1.43)0,(5.9±1.66)0,将其运用到实际术中,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精度.结果提示,计算机三维重建及模拟技术有助于揭示下颌角肥大截骨后骨及软组织变化的规律,是模拟手术并选择手术方案的良好辅助手段.
-
磨牙冠高速精加工刀轨生成算法
磨牙冠不仅微小、壁薄,而且外形极其复杂,尤其牙合面尖、嵴、窝个性化特点明显,采用传统加工工艺很难快速、精确地加工出修复体外形.为高效地加工出磨牙冠,提出了基于顶点的STL数据模型快速等距算法.应用行切法、小刀具,实现了微径高速铣削精加工刀轨的生成.利用米克朗UCP800高速加工中心,成功地加工出氧化铅陶瓷磨牙全冠.经综合测试表明,算法运算速度快,生成加工刀轨数据量小,加工平稳性好.
-
面部软组织二维与三维特征提取系统的比较
临床医学中常需要对复杂的面部形态进行特征提取与测量.文章比较了利用CCD进行面部软组织图像采集获得二维特征参量和利用逆向工程技术的激光面部软组织三维数据提取三维特征的两种方法,分析各自的原理、系统组成、标定方法与各自特点,利用这两种方法对30人进行了面部二维和三维特征数据提取比较,得出了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与限制.试验结果可为整形设计、面瘫、脸部外科手术评估、康复研究等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中国研发的等离子喷涂生物陶瓷人造骨及关节假体的临床使用寿命已突破25年
中国自行研发的等离子喷涂生物陶瓷人造骨及关节技术已臻于成熟,新跟踪随访显示,相亲植入假体的临床使用寿命已突破25年.
-
血液透析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背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改变受多种因素影响.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相关性分析,交叉对照实验,于2006-01/08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脏内科完成.对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情况稳定的6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方法: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生化学指标、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和主观综合营养状态的评估等4个方面资料.根据SGA营养评分将患者分为营养正常组49例、营养不良组17例.比较两组脉搏波速度的差异,采用单因素相关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脉搏波速度的相关因素.主要观察指标: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血白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结果:血液透析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与年龄(r=0.284,P=0.021)、收缩压(r=0.468,P<0.001)、脉压(r=0.451,P<0.001)存在显著正相关,与透前血清肌酐(r=0.347,P=0.004)、转铁蛋白(r=0.284,P<0.05)、血前蛋白(r=0.318,P<0.05),血浆白蛋白(r=0.263,P<0.05)和甲状旁腺激素(r=0.167,P<0.05)存在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脉压和甲状旁腺激素是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GA营养评估营养状态,营养不良组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明显增快,与营养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脉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独立的影响因素.营养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常见的并发症,两者关系密切,营养不良者脉搏波速度值增高.
-
急性心力衰竭绵羊搏动性导管泵辅助肾缺血-再灌注后的形态学改变
背景:有关心力衰竭辅助循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报道较多,但在该背景下对肾脏组织的形态学分析却鲜有文献涉及.目的:建立绵羊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在此背景下于国内首次观察搏动性导管泵短期辅助后缺血一再灌注肾脏的形态学改变.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7/2004-04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研究室完成.材料:搏动性导管泵由欧洲人工脏器协会主席、荷兰Groningen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搏动性导管泵发明者GerhardRakhorst提供.方法:取10只绵羊进行左心衰竭诱导,建立肾缺血一再灌注模型,建模成功后开始搏动性导管泵辅助,辅助持续3 h.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心力衰竭前、心力衰竭时及辅助后每隔45 min监测并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辅助3h后取肾脏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10只绵羊中7只成功支持达到规定的时间.成功的7只绵羊在支持期间血流动力学逐步恢复并趋向稳定,血压接近正常的基线值.光镜和电镜检查发现肾脏缺血一再灌注后轻度的急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细胞数量增多,血管扩张充血,肾曲管上皮水肿变性;肾髓质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结论:急性心力衰竭绵羊经短期辅助后虽恢复了血流动力学指标,但肾脏病理改变依然存在,提示在辅助循环期间,仅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来判断肾功能的预后是不可靠的.
-
Airtraq~((R))视频喉镜与Macintosh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比较
背景:常规使用Macintosh直接喉镜气管插管可引起强烈的血流动力学反应,从原理上讲,Airtraq~((R))视频喉镜对咽喉刺激小,但两者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比较Airtraq~((R))视频喉镜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于2008-10/2009-04在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完成.对象:40例拟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irtraq~((R))视频喉镜组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组,每方法:麻醉诱导后分另.使用Airtraq~((R))镜.Macintosh直接喉镜显露声门行气管插管.Airtraq~((R))频喉镜组选择普的Airtraq~((R))视频喉镜,置入内径为8.0的气管导管.Macintosh~((R))直接喉镜组选用3号镜片,使用内径为8.0的气管导管.主要观察指标:声门显露时间、导管置入时间、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2,3min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计算各观察时点的二重指数.结果:Airtraq~((R))视频喉镜组声门显露时间长于Macintosh直接喉镜组(P<0.01);导管置入时间Airtraq~((R))视频喉镜组短于Macintosh直接喉镜组(P<0.01=.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两组气管插管前收缩压、舒张压、二重指数均明显下降(P< 0.05),心率变化不明显(P> 0.05).与气管插管前相比,Airtraq~((R))视频喉镜组插管时及插管后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Macintosh直接喉镜组气管插管后2min时心率、二重指数,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二重指数显著升高(P<0.05).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2min Macintosh直接喉镜组心率、二重指数显著高于Airtraq~((R))视频喉镜组(P<0.05).结论:与Macintosh直接喉镜相比,应用Airtraq~((R))视频喉镜行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血流动力学反应较轻.
-
不同年龄段房间隔缺损封堵对心脏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各年龄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后对心脏几何形态学及右心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98-06/2008-10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109例,男53例,女56例,年龄3.5-70岁.按年龄段分为儿童组(年龄≤7岁,n=31),青少年组(年龄8-18岁,n=42)和成人组(年龄>18岁,n=36).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各年龄段房间隔缺损患者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收缩末期左房横径、右房横径、右房横径左房横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及左右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各组房间隔缺损封堵后6个月,右房、右室内径、肺动脉内径缩小,右房横径/左房横径和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下降,左房、左室内径增大,左、右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P< 0.05-0.01);但儿童组心脏重构逆转及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大于青少年组及成人组(P<0.05),青少年组和成人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对不同年龄患者均能有效逆转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但儿童阶段效果更好.
-
TR Band和RDP挠动脉止血装置在经挠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
目的:日本产的挠动脉止血装置TR Band和RDP-700(800)虽然在国内外均有使用,但有关两种产品使用效果的比较尚未见诸报道.课题以"8"字绷带包扎法为对照,验证经挠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挠脉止血装置TR Band和RDP-700(800)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经挠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共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100例,分别应用TR Band、RDP-700(800)及"8"字绷带包扎法行经桡动脉介入术后的挠动脉止血.比较观察3种方法的止血效果、止血压迫时间以及患者舒适度、静脉回流障碍、压迫侧大拇指血氧饱和度、压迫处局部皮肤缺血坏死情况.结果:两种桡动脉止血装置均能有效止血.3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监测均在正常范围内, 且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患者舒适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但下R Band、 RDP组间舒适度差异显著性意义(P>0.05).手臂部肿胀、皮肤缺血坏死发生率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皮肤缺血坏死发生率TRBand、RDP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经挠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挠动脉止血装置TR Band和RDP-700(800)是安全和有效的.
-
老年人工生物瓣膜置换过程中紫外线照射充氧血首次灌注对心肌的保护
背景:动物实验表明将紫外线照射充氧血添加于心停搏液中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故推测其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心肌也有保护作用.目的:课题提出使用紫外线照射充氧血行首次冠状动脉顺行灌注,观察其在老年患者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置换体外循环过程中是否对心肌有保护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生化水平的随机对照试验,于2006-10/2008-04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完成.对象:选择贵州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收治需择期行人工生物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3例.方法:紫外线照射充氧血组于麻醉后通过锁骨下静脉按10 m/kg放血行紫外线照射充氧(同时经另一静脉途径输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前经过计算,体外循环过程中血红蛋白低于70g/L者,用库血代替自体血行紫外线照射充氧),升主动脉阻断后,将紫外线照射充氧血作为心停搏液组成成分进行首次冠状动脉顺行灌注,之后每30 min常规以4:1冷血/晶体灌注.对照组首次冠状动脉顺行灌注使用不含紫外线照射充氧血的4:1冷血/晶体外,其他处理同治疗组.主要观察指标:于升主动脉阻断前,升主动脉开放后5,10 min从冠状静脉窦取血2 mL,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浓度.在升主动脉阻断前,停体外循环后4,24,48 h时从中心静脉取血2 mL,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及肌钙蛋白I质量浓度.结果:开放升主动脉后,紫外线照射充氧血组冠状静脉窦血清丙二醛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紫外线照射充氧血组停体外循环后4-48 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及肌钙蛋白I质量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体外循环过程中首次冠状动脉顺行灌注紫外线照射充氧血能提高心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丙二醛产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对老年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
膝关节腔及周围滑膜囊积液的MRI定量测定
背景:MRI是目前膝关节疾病影像诊断的金标准,但还不能对膝关节积液准确定量.目的:对膝关节腔内注入不同量对比剂的标本进行MRI观察,为临床确诊膝关节腔及周围滑膜囊内不同量积液提供客观依据和定量标准.设计、时间及地点:金标准定量观察,于2008-10/12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MRI室完成.材料:选取新鲜成人尸体正常膝关节10件.方法:对10件无积液、积气、结构正常的成人尸体膝关节腔内穿刺留针,通过穿刺针向关节腔内依次注入,5,10,15,20,30,40mL对比剂,分别于每次注射后行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T2WI,度4mm,间距1mm,MRI扫描.主要观察指标:在膝关节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上,观察不同量对比剂在膝关节腔及周围囊内的分布位置.结果:①在膝关节冠状面MRI扫描:注入10 mL对比剂时,经膝关节内侧中点处,关节腔内均可见高信号;注入15 mL对比剂时,经股骨和骸骨间,关节腔内均可见高信号;20 mL对比剂时,经股骨内、外侧骸后缘处,80%股骨后上内、外侧隐窝内出现高信号.②在膝关节正中矢状层面内侧1.5cm处MRI扫描;5 mL对比剂时,高信号区呈前粗后细达裸间隆起前缘,70%胫骨内侧髁后上方可见高信号区;10 mL对比剂时,髌上囊下1/3段出现高信号;15,20 mL对比剂时,80%骸上囊中1/3段出现高信号;30,40mL对比剂时,膝关节后上内、外侧隐窝均可见高信号区.③在膝关节横断面经髌骨尖下缘处MRI扫描:对比剂5mL时,90%关节腔后1/3段可见高信号;对比剂>10 mL,70%股骨前缘平面出现高信号区.结论:通过对膝关节腔及周围滑膜囊注入不同量对比剂,可建立不同量积液的参照标准,对MRI诊断膝关节腔及周围滑膜囊积液具有重要价值.
-
前路钢板加钦网融合金属置入物治疗颈椎骨折脱位23例:X射线及1年随访评价
回顾性分析2005-01/2008-01解放军第309医院骨科收治的采用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加钦质网笼内植骨融合置入治疗的23例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25~65岁,平均41.9岁.评价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加钛网笼内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以JOA评分系统分别评价患者置入前、置入后即刻、置入后随访情况,以评判手术减压效果;并分别摄置入前、置入后即刻、置入后随访X射线平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或后凸),以D值(齿状突到C_7后下缘连线与C_4后下缘垂直距离评价颈椎的前凸(或后凸),评判重建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的疗效.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0.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临床稳定,置入前JOA评分、Cobb角及D值与置入后即刻,置入后随访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置入后即刻与置入后随访之Cobb角及D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置入后随访之JOA评分较置入后即刻仍有改善(P<0.05).随访1年以上平均改善率为63%.提示应用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加钦质网笼内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在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方面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