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乙肝发生耐药管理的对策
2009年5月中华医学会组织召开的第十四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中,数位国内专家就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相关概念、机制及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委员会就乙型肝炎病毒耐药达成了专家共识[1].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益处,也给临床工作者、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的基因治疗进展
全世界约有3.5亿人为现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而我国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可能超过1.2亿[1]其中15%~40%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一生中可能会发生严重并发症(肝癌、肝硬化、肝衰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治疗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如反义寡核苷酸、核酶、脱氧核酶技术、小干扰RNA等,在抗病毒的研究中已显示出可观前景.
-
轻微肝性脑病的诊断方法
轻微肝性脑病(MHE)过去被称为亚临床型肝性脑病(SHE),是指临床上无明显肝性脑病相关症状和生化异常,但用精细的智力试验或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见智力、神经、精神的异常而诊断的肝性脑病[1].患者虽形似正常,但操作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减低,在从事高空作业、机械或驾驶等工作时容易发生意外.但目前轻微肝性脑病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MHE的相关诊断方法.
-
胰源性与特发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PPH与IPH的临床特点,加深对二者的认识,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8例PPH与36例IPH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分析.结果 二者的肝脏形态、功能正常,病毒学指标阴性,超声检查脾静脉迂曲扩张,脾肿大;PPH患者超声检查门静脉正常,胰腺可见炎症、肿瘤、囊肿等表现;IPH患者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迂曲扩张,但胰腺方面无异常.IPH患者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但无肝硬化改变而PPH患者肝脏组织学正常.结论 临床中发现肝脏形态、功能正常,病毒学指标阴性,以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而无肝硬化改变的患者,应考虑IPH与PPH的可能.进一步行超声检查门脉系统及胰腺情况,可进一步区分二者.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联合测定在乙型肝炎诊断、鉴别、预示病情发展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采用循环酶法,胆碱酯酶测定用速率法,血清总胆红素(TBil)采用2,4-二氯苯胺重氮比色法测定,并加以比较.结果 各型乙型肝炎患者TBA与正常对照比较显著增高(P<0.01),慢性肝炎中度组、重度组及原发性肝癌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E显著降低;慢性肝炎随病情加重,TBA、TBil逐步增高,CHE逐步降低;重型肝炎TBA、TBil增高为显著,与其他肝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E降低为显著,与其他肝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A、TBil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CHE有良好的负相关性.结论 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联合测定在乙型肝炎的诊断、鉴别、预示病情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甘露聚糖肽干预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甘露聚糖肽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 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将45例拉米夫定治疗产生耐药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给予甘露聚糖肽10mg一日三次,同时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天一次,治疗12个月.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天一次,治疗12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症状、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结果 治疗3、6、12个月时,ALT复常率治疗组分别为67.8%、84.3%、90.5%,对照组分别为51.2%、63.2%、79.6%,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9.6、12.4、8.7,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6、12个月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露聚糖肽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能有效地改善肝功能,提高阿德福韦酯抑制HBV复制.
-
抗核抗体在乙肝患者中的表现及意义
目的 观察不同病程的乙肝患者血清中ANA的表达及其与肝功能、HBVDNA的关系.方法 对35例乙肝携带1患者、192例慢性乙肝患者,3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检测血清中的ANA、肝功能、HBVDN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ANA在乙肝携带、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中呈进行性升高趋势.2.192例患者中ANA阳性者共29例占15.10%,29例ANA阳性患者的ALT、TBil、ALB及HBVDNA较163例ANA阴性患者的均有升高,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A与乙肝患者的病程相关,并与HBVDNA复制水平及肝功能损伤的程度相关.
-
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ADV的耐药情况.方法 152例拉米夫定耐药(也称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各76例.治疗1组停用LAM,单用ADV 10mg/d口服.治疗2组继续服用LAM 100mg/d,加用ADV 10mg/d联合服用.通过测定HBV DNA、ALT、HBeAg水平,比较治疗12周、24周、48周、96周时的HBV DNA转阴(应答)率、ALT复常率及HBeAg阴转率.结果 治疗12周时2组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均明显高于1组(P<0.05).24周时、48周时两组大部分HBV DNA能阴转,ALT能复常;两组无统计学差别(P>0.05);96周时1组有12例出现HBV DNA又转阳性,ALT异常,即出现了ADV耐药.2组疗效稳定,没出现ADV耐药.96周时两组HBeAg阴转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V与LAM联合治疗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比单用ADV治疗能更早显效,且能降低ADV耐药的发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功能及相关因素的关系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功能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77例不同类型CHB患者,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FBG)、HBV DNA等.测量人体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各组CHB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肝损害加重而上升.脂联素与AST、TBil和ALP均正相关,与白蛋白(ALB)负相关.结论 CHB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与肝脏炎症活动有关,可能是机体抵抗炎症的一种机制.
-
树脂吸附血液灌流器治疗重度胆汁淤积性肝硬化2例及文献复习
例1,患者,男,77岁,因"反复黄疸30年,加重伴右上腹胀痛1周"于2008-10-13入院.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无腹痛、腹胀、乏力,无发烧,多次B超检查示:胆囊结石,未予治疗,近一周来,黄疸明显加重,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纳差、乏力,尿黄,大便正常,全身皮肤瘙痒,以"胆囊结石"收住院.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7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率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本组278例中完成LC 274例(98.56%),其中中转开腹4例(1.44%).手术时间(21-115)min,平均42min;1例出现胆总管损伤中转开腹.结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LC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成功的关键是胆囊三角的正确处理,减少并合理止血是减少胆管损伤和中转开腹率的重点.
-
干扰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干扰素是治疗乙型肝炎的经典药物,但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平均仅(20~45)%,HBVDNA下降不理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能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使HBVDNA下降已有报道[1].我院肝病中心应用干扰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CHB 6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
HBsAg阳性携带者伴肝囊肿致肝功能损害的误诊17例
肝囊肿是临床常见疾病,一般不会导致肝功能损害,但少数病例会因囊肿压迫肝细胞及胆管,出现肝功能损害,同时伴有HBV感染者常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CHB)进行治疗.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机遇与挑战
NAFLD的全球化及其相关疾病谱的不断扩大,使其与病毒性肝炎和肝移植一起成为肝病领域的主要亮点[1].面对医学领域和公众重大健康问题的严峻挑战,相应对策应是积极加强临床实践、提高对新理念认识、开拓新层面的研究,三者不可偏废[2].
-
重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1~3].
-
水林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水林佳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用水林佳治疗确诊为NASH152例患者,疗程均达到3月,依据治疗前后体重变化情况将其分为两组,体重下降者为观察组,体重未下降者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肝脏彩超变化.结果 观察组肝区不适、乏力、厌食、腹胀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均能明显降低ALT、AST、TC、LDL-L,并减轻肝脏彩超脂肪变性,但观察组还明显降低TG、GGT,并且在改善肝功能、血脂、血糖、肝脏彩超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01或P<0.05).结论 水林佳胶囊能有效改善NASH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血糖及其肝脏影像学表现,但如果伴有体重下降则疗效更为明显.
-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血常规的差异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脂肪肝患者与非脂肪肝患者血常规的差异.方法 选用沈阳地区2008年3月~2008年12月参加体检的18岁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对肝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的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采用问卷咨询、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查外,重点探讨脂肪肝与血常规之间的关系,数据用SPSS16.0软件分析.结果 入选人群共8842名,B超共检出脂肪肝3306例,占37.39%,其中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别占15%(1326名)和22.39%(1980名),与非脂肪肝组(NAFL)相比,脂肪肝组(AFL)WBC(白细胞计数)、EO%(嗜酸性细胞比率)、RBC(红细胞计数)、HGB(血红蛋白浓度)、HCT(红细胞比积测定)、MCH(平均红细胞Hb含量)、MCHC(平均红细胞Hb浓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宽度)显著增加(P<0.01);LYM%(淋巴细胞比率)、MONO%(单核细胞比率)、MCV(平均细胞容积)、P-LCR(大型血小板比率)、MPV(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明显增加(P<0.05);PLT(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P<0.05);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AFL)比,酒精性脂肪肝(AFL)组RBC、HGB、HCT、MCV、MCHC等显著增加(P<0.01),LYM%明显减少(P<0.05),MCH、MONO%(单核细胞比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脂肪肝患者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除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外)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红细胞系统(除MCHC外)也有类似的趋势,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非脂肪肝组;而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相比,红细胞系统显著增加,尤其MCV更加明显,而白细胞系统(除LYM%明显减少外)和血小板系统大部分无显著变化.说明简单的血常规及分类检查对脂肪肝的临床诊断和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 NAFLD组52例,非NAFLD组50例,比较两组间BMI、WHR、TC、TG、CRP、HDL-C、LDL-C、ALT、Cr、FBG、FINS和HOMA-IR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NAFLD组与非NAFLD组在BMI(26.7±2.3与22.4±2.5,P<0.01)、WHR(0.94±0.06与0.83±0.05,P<0.01)、TG(2.4±0.6与1.8±0.6,P<0.01)、ALT(37.3±8.3与28.1±7.2,P<0.05)、FBG(6.2±1.4与5.2±0.7,P<0.01)、FINS(23.6±13.6与8.6±3.5,P<0.01)、HOMA-IR(6.7±4.7与2.0±1.6,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P<0.01)、WHR(P<0.01)、TG(P<0.01)、ALT(P<0.05)、HOMA-IR(P<0.01)是N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BMI、WHR、TG、ALT、HOMA-IR是N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
-
乌鲁木齐地区脂肪肝发病率及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地区机关汉族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及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状况,并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对1037例体检者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肝脏超声检查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乌鲁木齐地区成人脂肪肝检出278例.脂肪肝发生率为检出率为26.8%,非酒精性脂肪肝188例,占18.1%,其中男性161例,女性27例;酒精性脂肪肝90例,占8.7%,其中男性84例,女性6例,男性NAFLD高于女性.NAFLD患者合并MS共计115例,伴有率为61.2%.结论 乌鲁木齐地区机关汉族成人脂肪肝(NAFLD及AFLD)患病率远高于国内以及世界范围平均患病率,体现了低龄化趋势及中年年龄段的患病高峰特点;年龄、BMI、WHR、TG以及FPG为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NAFLD可以作为MS组成成分之一.
-
血清脂联素的表达及肝功能、肝脾CT值等联合检测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的表达及肝功能、肝脾CT值等联合检测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NAFLD患者71例,分为轻、中、重三组;对照组41例.检测ALT、AST、GGT、TG、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脂联素,分析脂联素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NAFLD组与对照组、NAFLD不同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NAFLD组的脂联素水平、肝脏CT值、CT肝脾比值、HDL-C明显降低(P<0.01),BMI、ALT、AST、TG、TC、GGT、LDL-C明显增高(P<0.01);(2)脂联素与BMI、ALT、AST、GGT、LDL-C呈负相关,与肝脏CT值、HDL-C呈正相关;(3)ALT在轻度与中度、轻度与重度组间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与重度组间差异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脂联素、ALT对于NAFL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临床意义.
-
内源性大麻素受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1998年Day等发现非酒性脂肪性肝炎(NASH)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NASH才获学术界与临床医师极大的关注.2002年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将该病分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SH及NASH相关肝硬化.因NASH预后欠佳,人们更多重视NASH的研究,特别是内源性大麻素受体与其的关系,本文介绍其近年这方面的进展,供参考.
-
性激素对脂肪肝性别差异之调节
随着社会老龄化以及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肝病的控制,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相关脂肪性肝病已经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目前认为,脂肪肝疾病谱包括单纯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基本管理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全球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在亚洲,大约15%至30%的成年人患有NAFLD[1,2].NAFLD可分为单纯的脂肪变性和非酒精性肝炎(NASH).虽然简单的脂肪肝患者有良好的预后,NASH的病情呈进展性,并增加了肝硬化、肝癌、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3].NAFLD患者的肝纤维化及炎症坏死很常见,即使在中国患者也如此[4].长期的随访结果显示,高达30%至50%的患者可能有肝纤维化的进展[5].
-
肝脏脂肪沉积与糖尿病发病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包括从单纯的肝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致一部分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细胞癌.NAFLD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普通人群中估计患病率为10%-24%,肥胖人群中达57.5%-74%,在糖尿患者群中达21%-78%[1].
-
台湾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之流行病学
脂肪肝是目前西方人口中常见造成肝功能不正常的肝脏疾病,过去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无害于健康且可逆转的状态,但近年来,学者发现脂肪肝有可能会进展至晚期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脂肪肝也会发生于没有饮酒习惯的人,为便于分辨,目前将脂肪肝分成"酒精性"(AFLD)与"非酒精性"(NAFLD)两大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在临床病理上含概了很大范围的肝损伤,包含单纯的脂肪肝(Steatosis)到脂肪性肝炎(Steato-hepatitis),甚至严重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1].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无创评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发病率很高[1,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一个积极的诊断,而不是排除的疾病.诊断主要依据代谢综合征相关的肝脂肪变,除外饮酒史及其他肝病,尤其慢性丙型肝炎[3].单纯脂肪变预后良好.一些患者可发展为组织学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可能进而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4],因此鉴别单纯性肝脂肪变和NASH成为诊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医生的一项重要工作.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症候群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之相互影响:着重于台湾经验之分享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广义地涵盖了病理学上单纯脂肪变性(steatosis)、非酒精性脂性肝炎(NASH)、纤维化(fibrosis)甚至于肝硬化(cir-rhosis)等不同严重程度的肝伤害,临床上却无喝酒过量的病史[1~9].近年来,此疾病群逐渐受到重视,其重要性在于一般人口中极为盛行,有可能进展成末期肝病,而且与代谢症候群(MS)有密切关联[4,5,10~12].
-
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细胞角蛋白18两个新发现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指标
脂联素、抵抗素、TNFα等大量脂肪因子的发现让脂肪组织一跃成为机体大的内分泌器官.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是一种新发现的脂肪因子,不仅参与胰岛素抵抗(IR)和脂质代谢紊乱形成,还引起炎症因子升高,可能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展.细胞角蛋白18(CK18)作为一种从凋亡肝细胞中释放出来的蛋白,与肝脏损伤关系密切,可鉴别单纯脂肪肝与NASH.
-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p16和cyclin D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多肿瘤抑制蛋白(p16)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应用组织芯片在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的可行性.方法 取40例胆囊癌、24例胆囊良性病变和16例癌旁黏膜标本,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成组织芯片.同时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芯片中p16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p16和cyclin D1在胆囊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和57.5%,与胆囊良性病变(75.0%,29.2%)和癌旁黏膜(93.8%,12.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p16的低表达和cyclin D1的高表达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P<0.025,P<0.01)、浸润深度(P<0.01,P<0.025)、淋巴结转移(P<0.01,P<0.01)以及患者的5年生存率(P<0.025,P<0.05)密切相关.p16和cyclin D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4).结论 p16和cyclin D1的异常表达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16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胆囊癌预后的参考指标.应用组织芯片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是可行的,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
-
肝癌双灌注介入治疗后血清TNF-α、sIL-2R以及VEGF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相关
目的 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脾动脉间接性门静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并探讨其与血清TNF-α、sIL-2R以及VEGF水平改变的关系.方法 45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脾动脉间接性门静脉内灌注化疗药物,观察术后血清TNF-α、sIL-2R以及VEGF水平的改变及其预后.结果 治疗后血清TNF-α、sIL-2R以及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生存期2年以上者与2年以内者之间存在差异;双灌注治疗后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1.1%、51.1%、24.4%、8.9%.结论 双灌注介入治疗后血清TNF-α、sIL-2R以及VEGF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相关.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VEGF、TGF-β1表达水平与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浸润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9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应用ELISA法检测受检者血清VEGF、TGF-β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VEGF与TGF-β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血清VEGF、TGF-β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转移密切相关(P<0.01).血清VEGF与TGF-β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18,P<0.01).结论 VEGF和TGF-β1与原发性肝癌的病情发展、浸润和转移有密切相关性,临床上,血清VEGF、TGF-β1的表达水平可作为了解原发性肝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
苦参碱联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对慢性乙肝纤维化及血清干扰素γ的影响
目的 观察苦参碱联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对慢性乙肝纤维化及血清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1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采用苦参碱联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肝纤四项及IFN-γ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ALT、AST、HA、PCⅢ、LN、CⅣ,提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升高血清IFN-γ含量(P<0.01);在降低ALT、AST、HA、PCⅢ、CⅣ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HBVDNA阴转率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HBeAg阴转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苦参碱联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可升高血清IFN-γ含量,抑制肝纤维化,同时还可抑制病毒复制,促进HBV复制标志物阴转,降低转氨酶,改善肝功能.
-
14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同血清钠水平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145例肝硬化腹水伴低钠血症患者,根据其入院时血清钠水平分为低钠血症轻、中、重度组,比较3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Child-Pugh评分、主要并发症、低钠纠正效果及病死率.结果 患者低钠血症程度与肝肾功能、凝血功能、Child-Pugh分级、主要并发症、低钠纠正效果及病死率均具有相关性(P<0.05,P<0.01),仅血清球蛋白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血清钠水平与其病重程度相关,监测血清钠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腹水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
先天性肝纤维化14例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 总结先天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描述先天性肝纤维化时产生门静脉高压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9年9月,北京友谊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先天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活检肝组织标本进行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先天性肝纤维化14例,男女比例1.33:1,平均年龄(14.78±8.5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症型占57.1%,胆管炎型占14.29%,混合型占7.14%.肝脾肿大为主要的体征占85.7%.常见的合并症为多囊肾和肝内胆管扩张,即Caroli's病各占14·28%.病理形态学观察提示先天性肝纤维化导致门脉高压的机制包括:门静脉发育不良,门脉数量减少,纤维间隔挤压门静脉.结论 先天性肝纤维化是导致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原因之一,掌握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治水平.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自2005年12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以来[1],国内外对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相关慢性肝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亚太肝脏学会(APASL)、欧洲肝脏学会(EASL)及美国肝脏病学会(AASLD)陆续发布了各自更新的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指南及共识[2~4].
-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不断进展,一般患者的治疗逐渐趋于规范,而特殊人群患者由于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不足、相关指南无统一的推荐意见等原因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这些特殊患者的治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临床肝胆病杂志>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并结合专家经验,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