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欠发达地区结核性腹膜炎40例
目的:总结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TBP)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TBP的认识水平.方法:收集40例TBP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诊疗经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本组TBP患者年龄以20-40岁为高发(57.5%),仅22.5%的病例既往有结核病史或慢性疾病史.发病以慢性起病多见(85.0%),症状以腹胀(85.0%)、食欲减退(67.5%)、发热(52.5%)、腹痛(47.5%)常见.体征以腹水(67.5%)、腹痛(65.0%)多见,腹壁柔韧感少见(35.0%).血清学检查特异性低,腹水多呈渗出液的特点,但腹水ADA>33 U/L,单核细胞占优势等有助于诊断TBP的特点较少见(16.0%-34.0%).腹水抗酸杆菌涂片和结核菌培养阳性率低(4.75%,0%).PPD实验和胸部X线的阳性率均为37.5%.CT和B超检查多数表现为腹水、腹膜增厚、粘连等(78%),女性患者子宫、附件受累常见(72.7%).本组TBP患者误诊5例,误诊率为12.5%,常见是误诊为妇科肿瘤(n=3).仅4例患者(10%)获病原学或病理确诊,其余90%依靠试验性抗结核治疗获得诊断.结论:在欠发达地区,目前依靠腹腔镜、B超引导下活检等手段获得病理标本,确诊TBP的比例仍很低.绝大部分TBP病例诊断主要依靠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及对疗效的动态观察.临床医生能够怀疑到TBP的可能并积极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是TBP诊断的关键.对2 wk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要动员患者接受更积极的腹腔镜检查,以免贻误病情.
-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和血清脂联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血清脂联素水平与汉族人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关系.方法:根据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odymass index,BMI)配对入选NAFLD患者和对照组,各106例.测定基因多态性和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其与人体测量参数、生化、激素和代谢的关系.结果:在NAFLD和对照者中,SNP+45位点T/T、T/G和G/G基因型分别为64.2%、54.7%和23.6%、38.7%和12.2%、6.6%,NAFLD组G/G基因型频率比对照组高(x22=6.47,P<0.05),但两组等位基因型频率(x2=0.64,P>0.05)差异无显著性;SNP+276位点中G/G、T/G和T/T基因型分别为4.2%、47.2%和27.3%、36.8%和8.5%、16.0%,NAFLD组T/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x2=6.68,P<0.05),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显著性(x2=7.86,P<0.05).NAFLD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75 mg/L±3.94 mg/L vs 6.18 mg/L±4.12 mg/L),而且有更高的胰岛素低抗(2.19±1.35 vs 1.33±0.9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WHR、HOMA-IR、脂联素是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SNP45G/G和SNP276T/T基因型可能是中国汉族人NAFLD的易感基因,高BMI、WHR、HOMA-IR、低脂联素血症是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
-
益生菌预防成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荟萃分析
目的:探讨益生菌的使用与成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关联,分析益生菌预防AA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INAHL,AMED,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the 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时间跨度从1966-01/2012-04.我们只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18周岁,研究内容为服用抗生素的同时服用益生菌预防AAD.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RR=0.45,95%CI:0.29-0.69,P<0.001,益生菌可以显著降低服用抗生素后发生腹泻的机率.基于益生菌种类的亚组分析的结果(RR=0.42,95%CI:0.20-0.85,P=0.003)同样证明了益生菌预防AAD的有效性.结论:益生菌可以显著降低服用抗生素后发生成人AAD的机率.
-
云南省首次爆发流行巨片形吸虫感染10例
目的:探讨云南省爆发的巨片形吸虫感染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该病的流行病学、影像学、生化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12/2012-02收治的10例感染巨片形吸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巨片形吸虫感染人体在国内外少见,主要以高热起病,均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症状,肝脏损伤等表现.感染的10例病例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影像学、生化特点,病程也相近.结论:巨片形吸虫感染人体少见,这给临床诊治带来较大的困难,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类似病例需要引起重视.
-
英夫利昔单抗-类克在激素抵抗及激素依赖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英夫利昔单抗(类克)对于激素抵抗及激素依赖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4/2011-11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因激素抵抗或激素依赖而接受类克治疗的中重度UC患者共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中10例达到临床缓解,其中2例达到黏膜愈合,7例治疗有效,治疗总有效率是89.47%,缓解率是52.63%;治疗有效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白蛋白(albumin,ALB)均明显上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CRP)明显下降.5例具有肠外表现者的肠外症状都得到改善.观察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类克对于激素抵抗及激素依赖的中重度UC国人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安全性较好,为难治性UC患者的治疗开拓了新途径.
-
鸟苷酸环化酶C基因沉默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种植瘤的影响
目的:探讨鸟苷酸环化酶C(GC-C)基因沉默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种植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SGC-7901细胞(SGC-7901组)、空质粒转染的细胞(PRNA组)、GC-C基因稳定沉默的细胞(GC-C-shRNA组)悬液先在裸鼠皮下接种成瘤,再取瘤组织块分别接种到裸鼠皮下,建立3种胃癌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观察裸鼠一般情况、肿瘤的成瘤率、生长速度,描绘肿瘤的生长曲线,计算肿瘤的抑瘤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F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C-C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各组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SGC-7901组和PRNA组比较,GC-C-shRNA组裸鼠移植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体积明显变小(抑制率分别为33.7%、33.2%),肿瘤异型性、坏死程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移植瘤组织中GC-C和CXCR4 mRNA和蛋白均明显下调(GC-C mRNA:7.47±1.70 vs 11.18±0.60,11.28±0.85; GC-C蛋白:0.52±0.15 vs 1.04±0.19,1.03±0.24; CXCR4蛋白:0.67±0.13 vs 1.02±0.21,1.03±0.23,均P<0.05).结论:GC-C基因稳定沉默在体内能保持稳定,且能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该过程可能与CXCR4下调有关.
-
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是一种已知的分子事件,他不仅在正常组织器官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疾病状态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人类大肠癌形成和肿瘤侵袭过程中发生了上皮间质转化,而且其也参与了慢性炎症相关性纤维化和黏膜的修复过程.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他下游的Smad信号传导、磷酸酰肌醇3’激酶/Akt/mTOR轴、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Snail/Slug/FOXC2途径、Hedgehog信号通路和microRNAs等介导的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将对这些途径在大肠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启动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对EMT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诱导和调控作用进行深入了解,将会促进对相关信号通路和潜在治疗靶点分子的认识.
-
肝细胞癌自发消退的机制
本文通过对Medline的搜索,获取自1982年以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自发消退病例85例,对所得病例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免疫是有可能导致HCC自发消退的原因,其中又以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解除更为关键.缺血、戒酒、输血等都有可能通过解除免疫抑制并激活抗肿瘤免疫而导致HCC的消退.
-
MRI评价肝脏铁过载的应用进展
许多研究表明,肝脏铁过载与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肿瘤具有密切关系.目前检测铁过载的方法,如血浆铁蛋白检测、肝脏穿刺活检以及无创检查超导量子干涉仪等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磁共振检查技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目前公认的,能够无创、安全、准确的检查肝脏铁含量的方法.本文对肝脏铁过载及MRI在肝脏铁过载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体质量指数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杀手,全球每年约有120万新发病例,其中中国约有13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变,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平均发病年龄低于西方国家约20岁,居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2位,在中国发达地区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CRC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四分之一的CRC患者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避免患病.目前全球有2/3的成年人正在与超重和肥胖做斗争.近期大量研究表明,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具有一定关系.本文就BMI与CRC相关性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趋化因子CXCL11及其受体CXCR3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害中的作用
目的:制作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rcreatitis,SAP)模型,检测不同时间点趋化因子CXCL11及其受体CXCR3在SAP肺组织中的动态变化,探讨他们在SAP肺功能损害过程中的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SAP组(P组),每组24只.4%牛黄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建立SAP大鼠模型,剂量为1 mL/kg,C组打开腹腔后仅仅翻动胰腺组织数次.每组随机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4个组分别在1、3、6、12 h抽血、处死,留取组织标本.分别检测各不同时间点组的血清淀粉酶、肺湿干重比,胰腺组织、肺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CXCL 11及CXCR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CXCL11的水平.结果:P组各亚组血清淀粉酶值明显升高(P<0.01 vs C组);肺湿干重比值:P组3、6、12h组较C组明显升高(P<0.05);胰腺组织、肺组织病理:3、6、12hP组肺组织损伤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组CXCL11与CXCR3蛋白表达较C组表达明显增强(P<0.05),ELISA显示:1、3、6、12hP组血清CXCL11蛋白较C组明显增高(P<0.01). .结论:CXCL11/CXCR3可能参与大鼠SAP急性肺功能损害的发病过程.
-
清热化瘀中药对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肝功能及生存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清热化瘀中药对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模型大鼠肝功能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1N)单次腹腔注射构建ALF大鼠模型,125只SD大鼠以是否接受造模和药物干预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和清热化瘀中药组;每组再以36、96 h两个时间点继续随机分为1、2两个亚组,共8组,其中亚组l用于造模后36 h取血及肝组织标本,亚组2用于观察96 h内大鼠的生存率.以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和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全自动血凝分析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常规HE染色作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及清热化瘀中药组估计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4.6、71.9、83.3 h;log-rank检验提示清热化瘀中药组累积生存率高于模型组(x2=4.428,P<0.05).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清热化瘀中药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血清ALT、AST、TBIL及血浆P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清热化瘀中药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清热化瘀中药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在血清ALB和CHE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清热化瘀中药组高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清热化瘀中药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肝组织损伤程度积分明显下降(1.84±0.13,2.85±0.20 vs 3.56±0.24,均P<0.01),清热化瘀中药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结论:清热化瘀中药可显著减轻D-Ga1N诱导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的损伤,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并降低ALF模型大鼠的病死率、延长生存期,对ALF患者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sICAM-1和GPC-3mRNA对对肝癌诊断与转移监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定量分析肝病患者血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和外周血单核细胞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mRNA,探讨对肝癌(HCC)诊断与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住院肝病患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制备总RNA,经逆转录合成GPC-3 cDNA,以荧光定量PCR扩增;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分析血ICAM-1水平.结果:肝病发展过程中血ICAM-1表达呈梯度增加,HCC患者血ICAM-1表达显著高于肝硬化(t=3.184,P=0.002)和慢性肝炎患者t=3.962,P<0.001),与伴门脉癌栓(t=2.941,P=0.005)及肝外转移(t=3.282,P=0.002)明显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HBsAg阳性与否、AFP浓度及肿瘤大小间未见明显相关.GPC-3mRNA阳性仅见肝癌患者(70.9%);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中未检出(x2=26.773,P<0.001).GPC-3 mRNA阳性表达与HBsAg阳性(x2=14.601,P<0.001)、肝癌TNM分期(x2=17.732,P<0.001)、伴门脉癌栓及肝外转移(x2=22.271,P<0.001)显著相关,与瘤体直径、数目、AFP浓度及分化程度未见明显相关;两者可互补诊断,提高诊断肝癌阳性率.结论:sICAM-1和GPC-3 mRNA检测是肝癌诊断和转移监测的良好标志物,且对AFP阴性肝癌具有互补诊断价值. .
-
microRNA与胰腺发育以及干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microRNA(miRNA)是一类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其在胚胎发育、细胞命运决定、生长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业已证实,一些特定的miRNA通过靶向调控某些胰腺发育相关的重要转录因子而参与胰腺胚胎发育过程.通过模拟体内胰岛发育过程,可将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定向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此外,miRNA在干细胞的维持和分化中也可能具有调控作用.因此,miRNA在胰腺发育和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值得深入研究,这将为胰岛功能重建治疗糖尿病策略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