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13C-尿素呼气试验定量值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13C-尿素呼气试验定量检测值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74例患者于1 wk内分别测定13C-尿素呼气试验定量检测和行胃镜检查取胃黏膜,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黏膜按标准予以评分.将13C-尿素呼气试验定量值和胃黏膜病理病变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3C-尿素呼气试验定量值与胃窦黏膜慢性炎症(r=0.9958,P=0.0001)、萎缩(r=0.2498,P=0.0318)、肠化(r=0.2784,P=0.02)病变程度呈正相关,与其活动性炎症(r=0.1979,P=0.09)病变程度不相关;13C-尿素呼气试验定量值与胃角黏膜活动性炎症(r=0.6223,P=0.0001)、慢性炎症(r=0.5480,P=0.0001)、萎缩(r=0.6014,P=0.0001)病变程度呈正相关,与其肠化(r=0.1308,P=0.27)病变程度不相关;13C-尿素呼气试验定量值与胃体黏膜活动性炎症(r=0.2039,P=0.08)、慢性炎症(r=0.0966,P=0.41)、萎缩(r=0.1369,P=0.24)、肠化(r=0.1837,P=0.12)程度均不相关;13C-尿素呼气试验定量值与全胃黏膜活动性炎症(r=0.9958,P=0.0001)、慢性炎症(r=0.9843,P=0.0001)、萎缩(r=0.9921,P=0.0001)、肠化(r=0.9934,P=0.0001)病变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13C-尿素呼气试验定量值与胃黏膜病理病变程度呈正相关,临床上可以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定量值高低考虑黏膜病理病变程度,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用药及预后.
-
内镜辅助腹腔镜治疗胃肠道间质瘤20例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腹腔镜(双镜联合)下切除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2008-2012采用双镜联合、单纯腹腔镜及传统开腹手术治疗GISTs共95例,比较3组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日.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及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其中双镜联合组、腹腔镜组及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0 min±7.8 min、81.6 min±6.0 min、134.9 min±12.9 min,术中出血量为24.5 mL±4.6 mL、27.1 mL±7.1mL、112.4 mL±22.5 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3.4 h±2.7 h、34.6 h±5.2 h、36.9h±3.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7.1 h±4.8h、38.0h±3.7h、48.6 h±4.0h,术后住院日7.8 d±1.4 d、8.1d±1.2 d、9.4 d±1.8d.其中双镜联合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腹腔镜(P=0.000),双镜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日显著低于开腹组(均P<0.05).结论:内镜辅助腹腔镜下的双镜联合手术治疗GISTs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符合微创治疗思路.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IL-28B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白介素-28B(interleukin-28B,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8099917与中国丙型肝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TaqMan SNP基因分型的方法检测中国天津地区263名丙型肝炎患者和244名健康人IL-28B rs8099917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情况,并统计分析rs8099917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2组中分布的差异.结果:在263名丙型肝炎患者中,TT基因型223人(84.8%),TG基因型39人(14.8%),GG基因型1人(0.4%).T等位基因频率为92.2%.244名健康对照者中,TT基因型222人(91.0%),TG 21人(8.60%),GG 1人(0.40%),T等位基因频率为95.3%.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群TG/GG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810,95%CI:1.042-3.145;P=0.033).丙型肝炎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也高于健康人(OR=1.709,95%CI:1.010-2.893;P=0.044).结论:中国人群IL-28B rs8099917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易感性相关联.G为HCV感染的风险等位基因.
-
迷走传入神经功能异常在内脏高敏感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初步探讨迷走传入神经在醋酸诱导的结肠敏感鼠模型内脏高敏感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乳大鼠于出生第10天给予0.5%醋酸灌肠,建立慢性内脏高敏感动物模型,观察直肠内球囊扩张(colorectal distension,CRD)下腹壁撤离反射(withdrawal reflex,AWR)及腹外斜肌放电活动(electromyography,EMG)的变化,评估内脏敏感性.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大鼠颈部迷走传入神经自发放电,观察在CRD下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迷走神经放电活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孤束核及结肠中c-fos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WR评分及EMG幅值显著增高(P<0.05),HE染色及MPO水平显示两组大鼠结肠均无明显炎症表现,结果提示内脏高敏感模型鼠建立;给予直肠内球囊扩张后模型组迷走神经放电活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孤束核及结肠肌间神经丛中c-fos表达明显增加(孤束核15.00%±1.85% vs 47.30%±2.79%,近端结肠1.00%±0.12%% vs 1.90%±0.17%,中端结肠1.10%±0.17% vs 1.90%±0.18%,远端结肠1.10%±0.12% vs 2.10%±0.17%,均P<0.01).结论:乳鼠醋酸灌肠诱导形成的内脏高敏模型大鼠迷走神经活化存在异常.
-
培菲康对高脂饮食诱导脂肪肝病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培菲康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白介素(interleukin,IL)-17在回肠黏膜上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34只分为高脂饮食组(Ⅰ组,n=12),高脂饮食+培菲康干预组(Ⅱ组,n=12),普通饮食组(Ⅲ组,n=10).Ⅱ组予培菲康灌胃,余下两组分别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于喂养17 wk处死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表现提示NAFLD模型成功建立.采用16S RNA方法检测3组大鼠肠道3种主要细菌数量;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回肠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回肠黏膜occludin蛋白及IL-17量的表达变化.结果:(1)Ⅰ组、Ⅱ组较Ⅲ组:肠道3种细菌数量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Ⅰ组较Ⅱ组:乳酸杆菌数量、蛋白occludin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3)IL-17表达在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36.289±30.540 vs9.646±14.530 vs 2.609±5.850);此外,透射电镜下观察到Ⅰ组大鼠肠上皮细胞水肿,绒毛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疏松化明显,并出现坏死细胞,而经培菲康干预后的大鼠肠上皮损伤减轻.结论:培菲康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NAFLD有一定预防作用,其作用可能与保护高脂饮食引起的肠黏膜屏障损伤有关.
-
C57BL/6小鼠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病变的形态学改变
目的:了解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炎症改变.方法:采用100 μg/mL的4NQO通过饮水作用于C57BL/6小鼠,分别通过食管拉网脱落细胞法、碘染色法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第12、16、20、24周等时间段的C57BL/6小鼠食管鳞状细胞癌建模病理的改变.结果:食管拉网脱落细胞法、碘染色法均未观察到小鼠早期食管病变,在实验第12周,纵向解剖食管,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到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第16、20、24周分别观察到原位癌、浸润性鳞癌的发生,在整个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食管拉网脱落细胞法、碘染色法不适用于C57BL/6小鼠食管鳞癌建模形态学观察,只能通过病理组织学才能够在不同的时间段观察到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及其炎症改变过程.
-
胞质转导肽-HBcAg18-27-Tapasin体外诱导HBV转基因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在T淋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融合蛋白胞质转导肽(cytoplasmic transduction peptide,CTP)-HBcAg18-27-Tapasin 体外诱导HBV转基因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成熟和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BV转基因小鼠及近交系C57BL/6小鼠髓源性DC,加入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4培养5 d,再加入实验组10μg/mL CTP-HBcAg18-27-Tapasin、对照组10 μg/mLCTP-HBcAg18-27、10 μg/mL HBcAg18-27-Tapasin 及空白组RPMI 1640完全培养液.流式细胞术测定DC表面分子CD80、CD83、MHC-1的表达,ELISA法测定DC培养上清液中的IL-12p70的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流式细胞仪检测增殖的T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结果:体外成功诱导小鼠髓源性DC;CTP-HBcAg18-27-Tapasin能明显上调DC表面分子CD80、CD83、MHC-1的表达;并且CTP-HBcAg18-27-Tapasin组诱导DC分泌的IL-12p70水平及诱导DC增殖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IL-12p70转基因小鼠(F=205.85,P=0.000); C57BL/6小鼠(F=406.20,P=0.000)];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融合蛋白诱导的CTL水平也高于对照组[转基因小鼠(F=155.45,P=0.000); C57BL/6小鼠(F=392.90,P=0.000)],同时HBV转基因小鼠DC表面分子及在T淋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要比C57BL/6小鼠低.结论:分子伴侣Tapasin修饰胞内化抗原肽能促进HBV转基因小鼠髓源性DC的分化、成熟,并能增强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诱导CTL的产生.
-
无线动力胶囊技术的应用
无线动力胶囊技术(wireless motility capsule,WMC)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项胃肠动力检测技术,通过胶囊在消化道内运行并实时记录pH、温度、压力信息间接计算出胃排空时间(gastric emptying time,GET)、小肠转运时间(small bowel transit time,SBTT)、结肠转运时间(colonic transit time,CTT)和全胃肠道转运时间(whole gut transit time,WGTT).特别适用于可疑多区域胃肠动力异常的患者.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批准WMC用于胃轻瘫患者胃排空时间的检测、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描述及慢性便秘患者结肠转运时间的检测.现对WMC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作一综述.
-
肝硬化腹水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
目前,世界范围内肝硬化发病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对人类生命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尤其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性肝硬化常见.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是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腹水的形成是肝硬化发展为肝功能失代偿期突出的临床表现.对腹水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更为准确的用药,以减轻患者的精神及经济压力.
-
壮药汗衣台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
目的:研究汗衣台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疗效.方法:不同浓度汗衣台与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共同孵育,以XTT方法检测其对2.2.15细胞的不良反应,以此决定汗衣台的安全浓度范围;3d更换一次含药培养液,9d后收集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上清液中HBV DNA的分泌.结果:各浓度汗衣台对HBsAg、HBeAg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500-800 μg/mL汗衣台对HBsAg的抑制明显高于同浓度的拉米夫定(P=0.002-0.000)及干扰素(P=0.006-0.003),100-800μg/mL浓度汗衣台对HBeAg的抑制明显高于同浓度拉米夫定(P=0.002-0.000)及干扰素(P=0.003-0.002),差异均有显著性.各浓度汗衣台对HBV DNA抑制亦呈剂量依赖性,500-800 μg/mL浓度汗衣台短期内抑制HBVDNA分泌的疗效优于同浓度干扰素(P=0.018-0.031),但不如拉米夫定.结论:壮药汗衣台具有一定的体外抗HBV作用.
-
蛋白组学分析胰腺癌干细胞相关差异蛋白的表达
目的:筛选与鉴定胰腺癌干细胞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方法:以M IA-PaCa2(TIChigh)与BxPc-3(TIClow)为研究胰腺癌干细胞的工具细胞,采用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并筛选上述细胞差异表达蛋白,反射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差异蛋白,免疫印迹验证差异表达的TRIM28.结果:获得了MIA-PaCa2(TIChigh)与BxPc-3(TIClow)荧光差异蛋白表达图谱,经DeCyder v6.5软件分析,共有23个差异在1.5倍以上的蛋白质点,经质谱鉴定得到19个蛋白质,相对于BxPc-3(TIClow),在M IA-PaCa2(TIChigh)细胞组中高表达者有8个,低表达者有11个,包括参与细胞通讯和信号传导蛋白、免疫反应蛋白、转录因子与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调节脂肪细胞分化和脂滴形成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细胞黏附分子、差向异构酶、转运活性蛋白及参与翻译调节相关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TRIM28在BxPc-3(TIClow)没有表达,在MIA-PaCa2(TIChigh)高表达.结论:筛选得到的TRIM28等胰腺癌干细胞相关差异表达蛋白可能与胰腺癌干细胞的发生、发展和调控机制相关,有望成为胰腺癌新的治疗靶点.
-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与多种代谢异常及其聚集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男性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ferase,GGT)与多种代谢异常及其聚集的相关性.方法:于2009-07/2010-07在延边地区安图县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30-70岁朝鲜族和汉族男性人群3 416例,收集一般特征、吸烟、饮酒等信息,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准确测定清晨空腹(禁食12 h)静脉血GGT、血脂及血糖.结果:(1)朝鲜族和汉族男性GGT升高者的检出率分别为26.1%和13.9%(x2=49.004,P<0.01),其年龄调整检出率分别为27.2%和13.8%(U=77.011,P<0.01); (2)单因素分析显示,朝鲜族男性的年龄、饮酒、高血压、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C血症、整体型肥胖、腹型肥胖及MS与GGT升高有关联,汉族男性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血压、高TC血症、高TG血症、腹型肥胖及MS与GGT升高有关联;(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本地区男性的年龄、饮酒、高血压、腹型肥胖、高TC血症、高TG血症、MS和民族(朝鲜族)与GGT升高呈正相关,其中年龄和饮酒频率对GGT升高的影响具有剂量反应关系;(4)朝鲜族与汉族男性GGT升高者检出率均随着多种代谢异常聚集程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其增加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本地区朝鲜族男性GGT升高检出率明显高于汉族;(2)本地区男性GGT升高与多种代谢异常及其聚集密切相关,且随着多种代谢异常聚集程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病率高,西方国家15%-30%,我国约l5%.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病情稳定,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病情恶化的拐点,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候选基因研究显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瘦素、脂联素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其发病易感性相关.近年全基因组扫描发现,染色体22上调节磷脂酶基因的SNP(adiponutrin或PNPLA3)更为重要.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miR-122表达下调参与NAFLD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学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实施困难,影像学检查(特别B超)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但无法鉴别NASH和NAFL.基础治疗包括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饮食、运动、减肥等,是治疗成功的基石.药物是辅助手段,包括减肥药、胰岛素增敏剂、调脂药、保肝抗炎药物等,尚没有循证医学验证的特效药物.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系统性硬化症1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系统性硬化症,临床少见.本例患者7年前诊为局限型系统性硬化症,现因腹胀、乏力入院后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现报道如下.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血友病2例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有效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治疗方案.对于合并血友病的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鲜见国内文献报道.本文报道2例丙型肝炎合并血友病患者,经给予HCV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