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CRP及AHSG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的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胎球蛋白A(fetuin-A/AHSG)浓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02/2016-02 37例45眼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组),同期选取21例25眼无并发全身疾病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和空腹糖耐量正常/无糖尿病家族史/双眼眼底检查正常的健康体检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CRP及AHSG浓度.结果:A组(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发作期患者)、B组(无并发全身疾病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及C组(同期空腹糖耐量正常,无糖尿病家族史,双眼眼底检查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三组间血清中CRP及AHSG浓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CRP(9.51mg/L±3.21 mg/L vs 5.93 mg/L±0.87 mg/L)及AHSG浓度(376.33 μg/mL±9.17 μtg/mL vs315.59 μg/mL±10.75 μg/mL)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高于C组,同时,A组高于B组.结论:本研究首次提示CRP及AHSG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评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
-
硫酸镁不同给药方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疗效
目的:观察硫酸镁不同给药方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中应用的疗效观察.方法:将56例诊断明确的SAP患者进行随机配对后分为口服硫酸镁治疗组和静脉滴注硫酸镁治疗组.动态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尿淀粉酶、血糖;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腹腔压力水平,血气分析以及复查腹部B超或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并进行动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Evaluation Ⅱ,APACHE-Ⅱ);记录患者排便首次时间、腹痛腹胀明显缓解时间、及两组患者中需要进行血液滤过及转手术等治疗的发生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总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排便后血尿淀粉酶、腹腔压力值均明显降低,CRP值渐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比较硫酸镁口服治疗组较静滴硫酸镁组血尿淀粉酶、腹腔压力、CRP值、动态APACHE-Ⅱ评分各时点降低更快,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比较其排便时间及腹痛腹胀缓解时间、需要进行血液滤过及转手术治疗的发生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总住院时间等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硫酸镁口服较静脉滴注硫酸镁在SAP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腹腔压力、减轻炎症应急反应,阻断炎症级联反应,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应该早期足量并长期应用,提高治愈率.
-
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改善肝癌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作用
目的:针对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改善肝癌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2-12/2015-02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确诊并治疗的肝癌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情况、睡眠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PSQI量表对睡眠质量评价,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比较(7.23分±1.25分vs 10.37分±3.5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并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为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
珍珠固肠散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左半结肠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珍珠固肠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40例轻、中度初发或复发型左半结肠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湿热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珍珠固肠散保留灌肠,疗程为45 d;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疗程45 d.疗程结束后对主要临床症状、中医症候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评价其显效率为80%,临床症状缓解率、中医症候疗效、诱导缓解率分别为52.5%,85.0%,75.0%.对照组总体疗效评价其显效率为55%,临床症状缓解率、中医症候疗效、诱导缓解率分别为40.0%,60.0%,50.0%.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珍珠固肠散保留灌肠散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中医症候、提高缓解率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安全性良好.
-
病毒性乙型慢性肝炎并发低钾血症的原因及护理
目的:探讨病毒性乙型慢性肝炎并发低钾血症的原因,并总结其护理方法.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人民医院内科2012-01/2013-12的60例病毒性乙型慢性肝炎并发低钾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分析其护理方法.结果:60例病毒性乙型慢性肝炎并发低钾血症发病原因主要体现在药物导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慢性丢失过多两个方面,比例分别为70.0%、30.0%.护理前血钾含量为3.1 mmol/L±0.5 mmol/L,护理后血钾含量为4.3 mmol/L±1.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患者对病毒性乙型慢性肝炎、低钾血症的健康知识评分分别为63.6分±4.8分、55.3分±7.4分;护理后患者对病毒性乙型慢性肝炎、低钾血症的健康知识评分分别为84.6分±5.1分、80.4分±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55.3分±6.3分、54.8分±6.5分;护理后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23.3分±2.7分、24.3分±2.3分;护理前与护理后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乙型慢性肝炎并发低钾血症的发生是由于原发疾病和药物引起以及慢性丢失多过等情况所引起的,临床中应加强对原发疾病的观察,并积极治疗,操作针对性的护理控制措施,从而降低该病的发生.
-
CA199水平在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对于血糖控制的评估价值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与血糖控制的相关性.方法:测定77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A199水平,分别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低糖化组、高糖化组、空腹血糖达标组、高空腹血糖组、餐后血糖达标组及餐后高血糖组.比较各组CA199水平;分别计算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时血糖、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CA199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各变量与CA199的相关程度.结果:高HbA1c患者的CA199水平为15.77U/mL(10.15-26.34 U/mL)显著高于低HbA1c的10.23 U/mL(6.34-15.34 U/mL)(Z=-3.455,P<0.05),高空腹血糖组血清CA199水平14.34U/mL(9.35-26.38 U/mL)也高于正常空腹血糖组的13.17 U/mL(9.38-24.58 U/mL)(Z=-2.348,P<0.05).高餐后血糖组血清和正常餐后血糖组血清CA199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183,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A199与糖化血红蛋白(r=0.234,P=0.001)、空腹血糖(r=0.245,P<0.001)呈正相关(r=0.534,p=0.001),与餐后2h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细胞功能无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成正相关,与餐后2小时血糖无明显相关性.
-
分级诊疗模式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分级诊疗模式对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53例糖化血红蛋白Alc(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7.0%的18-70岁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分级诊疗组(HDT组,123例)和对照组(130例).分级诊疗组于居住地就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常规降糖诊疗,对照组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门诊接受常规降糖诊疗,共12 wk.治疗前后观察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测定并比较两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抽取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 h PPG)、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水平.结果:治疗前后两组HDL-C和LDL-C无明显变化.12 wk后对照组运动情况有所改善,FPG、2 h PPG、HbA1c、BMI、WC、SBP、DBP、TG均有所降低,分别为6.65mmol/L±0.79 mmol/L、10.74 mmol/L±1.14mmol/L、6.27%±0.47%、25.57 kg/m2±2.39kg/m2、85.50 cm±5.14 cm、136.32 mmHg±10.92 mmHg、82.55 mmHg±10.04 mmHg、1.79 mmol/L±0.43 mmol/L.而HDT组略有升高,分别为6.76 mmol/L±0.88 mmol/L、10.77 mmol/L±1.04 mmol/L、6.40%±0.43%、25.78 kg/m2±2.47 kg/m2、85.60 cm±5.40 cm、137.01 mmHg±11.22 mmHg、83.21 mmHg±9.90 mmHg、1.81 mmol/L±0.43 mmol/L.血糖控制达标(HbA1 c<7.0%)率分别为98.46%和95.93%,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2wk后对照组FPG、2 h PPG、HbA1c、BMI、WC、SBP、DBP、TG均有所降低,而分级诊疗组略有升高,血糖控制达标(HbA1c<7.0%)率分别为98.46%和95.93%,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级诊疗模式可以应用于在三级医院就诊的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序就医格局.
-
阿司匹林导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诊断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导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01/2016-05华中科技大学医院诊治的住院患者150例,根据阿司匹林药物剂量不同分为3组,即:50 mg组、150mg组及300 mg组,每组50例.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记录患者的使用阿司匹林的原因、治疗过程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50例阿司匹林服用患者疾病类型相对较多,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23.3%、21.3%及20.0%;50 mg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显著低于150 mg组的16.0%及300 mg组的26.0%(P<0.05).结论:阿司匹林临床上使用较多,导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根据患者需要调整药物剂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对母乳性黄疸的影响.方法:选择丽水市妇幼保健院2013-01/2015-10收治的308例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54例,两组新生儿均予以新生儿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每日摄奶量、哭闹时间、睡眠时间、胎便排空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治疗5d后,观察组治愈118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94.81%;对照组治愈66例,有效67例,总有效率为86.36%,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6.445,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总胆红素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5d时观察组总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胎便初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综合护理在母乳性黄疸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机体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以及胎便的初排时间,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
SMO基因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胰腺癌细胞SMO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Hegdehog信号通路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将对胰腺癌发病机制的阐明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构建携带SMO靶向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证实其对胰腺癌细胞中SMO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3条SMO基因靶向siRNA片段,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携带此3条片段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测定其滴度,构建好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后,采用RT-PCR法检测SMO基因的表达以筛选出效果佳的干扰表达载体,并以此载体转染SW1990细胞后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SMO蛋白表达.结果:基因测序与酶切电泳结果提示成功合成SMO靶向siRNA片段且其正确插入慢病毒表达载体,无碱基缺失错排与突变,测定病毒滴度分别为5.31×108 TU/mL,1.49×109TU/mL及8.50×108 TU/mL,经转染SW1990细胞后,测定对SMO基因表达的抑制率分别为86,00%、74.85%及19.22%,效果优的干扰表达载体转染SW1990细胞后对SMO蛋白表达的抑制率>80%.结论:成功构建携带SMO基因靶向siRNA的慢病毒表达载体,且该载体可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中SMO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工具.
-
PI3K信号通路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病症之一,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性极大.调查显示约1/5的病例会发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阶段,伴随高死亡率.早期学者们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仅限于胰酶在胰腺内被异常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该病重视程度的增高,研究逐渐深入,方向集中于其发病过程中的免疫炎症反应,以下对其中研究比较热门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与AP免疫炎症之间的关系作一阐述.
-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一种常见的功能紊乱性肠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目前治疗以改善症状为主.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一些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被研发,如改善肠道微生态(抗生素、粪便移植)、美沙拉嗪、新型的改善肠道分泌、动力和敏感性药物、植物药,有些已正式应用于临床,有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其作一综述.
-
反流性食管炎临床常用药物的研究进展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率较高,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常规治疗虽然能短暂改善患者症状,但长期预后较差,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且患者症状反复.本文将以RE为起点,分析常用治疗药物的药理作用、治疗效果及药物联合应用等,为RE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
-
血清胃泌素17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血清胃泌素17(gastrin 17,G17)是由胃肠道G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其与胆囊收缩素受体(cholecystokinin receptor,CCKR)结合后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而发挥生物学效应,主要参与刺激胃酸分泌及营养胃肠道黏膜,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血清G17还有促进增殖和抑制凋亡的作用.血清G17可以提示患者胃黏膜的功能状态,用于胃癌及癌前疾病的筛查,因此在胃肠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血清G17不仅受病变部位、萎缩程度、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H.pylori)感染等胃内因素的影响,胃外因素和药物因素也是结果判定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就血清G17的生物特性、影响因素及其与胃肠疾病的关系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
植物发酵液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调节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植物发酵液(plant fermented extract,PFE)对肠易激综合-(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分别收集PFE作用0d和30 d的人体粪便样本,采用Illumima系统MiSeq平台对PFE作用前后的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结果:PFE作用后,IBS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变化.在门水平上,硬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显著降低(P<0.0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s)的丰度以及Bacteroidetes/Firmicutes的比值增加.在佳分类水平(科水平)上,PFE作用后的粪便肠道菌群中检测到弯曲菌科(Campylobacteraceae)、蟑螂杆状体科(Cryomorphaceae)、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和纤维杆菌科(Fibrobacteraceae),且丰度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FE能够改善IBS患者肠道菌群丰度,调节肠道菌群,可能在IBS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防治:新的细胞与分子靶点
肝窦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赖氨酸氧化酶-2表达减少、新生血管形成及病理性肝窦重建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新机制,黑巧克力、咖啡及绿茶可改善肝窦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是延缓、逆转肝硬化门脉高压及其并发症的新方法.
-
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进展与风险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疾病,其治疗一直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随着对IBD发病机制的研究,针对其发病过程中不同靶点的生物制剂被不断开发应用于临床治疗,给IBD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这些新的药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介绍了现今生物制剂治疗IBD的一些进展和与之相关的风险,为未来IBD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新方向.
-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功能失调/紊乱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发展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近年中药单体、单味药及中药复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其具体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功能恢复、调节NK/NKT功能、调节肝脏巨噬细胞功能、通过双向调节免疫功能调节T细胞功能等四个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
-
新时代下的微创胆道外科技术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外科技术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胆道外科微创技术纷纷出现,其中包括腹腔镜技术、多镜联合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经皮肝穿刺技术等.对于胆道疾病,各类微创技术均具有不同的优势.本文就新时代下的各类微创胆道外科技术进行概述.
-
脂肪性肝病患者炎症、免疫改变及治疗的研究现状及瞻望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目前研究认为其与多种临床代谢性疾病相关,但其病因较为复杂,确切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发现,炎症和免疫在FLD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其机制涉及炎症介质或炎症因子、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炎性体、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肠道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反应、免疫细胞、Toll样受体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上的分子改变、肠道微生物引起的免疫反应、氧化应激和其他新的免疫反应标志物等,因此临床应该高度重视,应加强对FLD预防、早期诊断和前瞻性干预治疗的相关研究,以便为FLD精确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应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理,从而降低FLD及其相关性疾病发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