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天津中医药杂志

天津中医药

天津中医药杂志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천진중의약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天津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天津市中医药大学,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中医药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1519
  • 国内刊号: 12-13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83
  • 曾用名: 天津中医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天津中医药》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张伯礼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头风饮治疗慢性头痛临床观察

    作者:边瑞宏;张闽华;张春华

    性头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易反复发作,治疗方法虽多,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不甚满意。自1996年3月至1998年3月,笔者以头风饮治疗60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西医诊断依据《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年第1版)和《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第10版)的有关标准。1)偏头痛:多在青春期前后发病,突然发作剧烈性头痛,痛处多为单侧,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应用麦角胺显效,惯于复发,并伴有无痛间歇期;2)丛集性头痛:表现为一连串密集发作,男性多见,常在夜间或熟睡后发作,痛处多在一侧的眼部周围或上方,一般可持续数10分钟;3)紧张性头痛:多发于青壮年,女性为多,有明显的情感障碍表现,呈持续痛,多为双侧,整个头痛有弥漫压迫感;4)神经官能性头痛:痛处不固定,痛性多样化,有明显的神经官能症状。全部病例均通过颅脑CT、经颅多普勒、鼻窦拍片或脑脊液检查等,排除颅内占位、脑血管畸形、脑炎、外伤后头痛、高血压性头痛以及副鼻窦炎或眼源性头痛等。

  •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肺心病高粘血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兰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并随着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危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该病在晚期多合并有血流变学的改变,可导致高粘血症。近两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在采用抗炎、平喘、祛痰、强心等中、西药常规治疗的同时,加以静滴刺五加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变学,降低血粘度,促使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1 一般资料  50例住院患者,全部符合1977年全国第2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肺心病诊断标准,经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查合并有高粘血症。其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5.8岁,病程5~8年36例,病程>9年12例,合并右心衰13例,合并肺性脑病7例。临床观察期间因死亡而剔除2例。

  • 自拟芳香芩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2例

    作者:邱朝森

    自1998年5月至1999年6月笔者运用自拟芳香芩连汤为基础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病62例,临床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62例病例均来源于笔者医院脾胃病专科门诊。男38例,女24例;年龄大74岁,小12岁,平均37岁;病程1年以内3例,1~5年10例,5~10年28例,11~15年19例,16年以上2例。临床以脘腹胀痛,神疲乏力,嗳气频频,纳谷不馨,舌苔白腻,脉象濡细为主要症状。经实验室检查、B超、内窥镜X线检查,排除胃、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无糖尿病、风湿病、神经性等全身性疾病。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自拟芳香芩连汤为基础。组方:藿香12g,佩兰12g,黄芩9g,黄连3g,党参15g,黄芪15g,茯苓15g,白术15g,陈皮6g,姜半夏9g,丹参15g,砂仁后下3g,甘草5g,随症加减:腹胀明显加佛手9g,莱菔子15g;腹部隐痛加白芍15g,当归12g;乏力明显加黄精15g;大便不畅加生大黄后下3g,薏苡仁15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以连续服药2个月为有效疗程。

  • 降脂祛瘀合剂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作者:冯育林

    高脂血症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笔者医院自1997年3月以来,自制降脂祛瘀合剂治疗该病症并设对照组对比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03例,男62例,女41例,年龄49~65岁,平均58岁。103例患者中血清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两项检验结果皆增高者44例,单项胆固醇增高者22例,单项甘油三酯增高者37例。伴发高血压42例,合伴陈旧性心肌梗塞7例,10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70例,对照组33例。

  • 豁痰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官世芳

    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可见到“痰证”证候,提出痰邪伏肝才是慢性乙型肝炎病的重要病机所在,采用中医豁痰疗法,选四方乙肝丹加减治疗本病,已获显效。

  • 双黄连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

    作者:李维军

    目的观察双黄连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已确诊的患儿随机分为双黄连雾化吸入组30例和病毒唑静滴组30例。结果双黄连治疗组在退热、止咳、肺部罗音吸收及住院天数方面均较病毒唑对照组显效快。结论双黄连雾化吸入疗效优于病毒唑静滴组,且无毒副作用。

  • 中药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观察

    作者:于清梅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眼底出血的疗效。方法:将37例眼底出血的患者分为4期,即出血期、出血后期、结瘢期和恢复期,分别使用相应方药治疗。结果:37例43只眼中眼底出血全部吸收者占51.2%,部分吸收者占39.5%,有效者占90.7%;治疗时间短30天,长240天,平均130天。结论:采用中药分4期论治的方法对眼底出血的病人有明显的疗效。

    关键词: 中药 眼底出血
  • 中药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

    作者:宫淑琴

    婴幼儿腹泻是危害小儿健康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婴幼儿迁延性与慢性腹泻,病情复杂、病程较长,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故此病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及营养不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严重的还可危及生命。笔者采用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迁延性腹泻病及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即除大便的性状及次数的改变以外,病程在2周至2个月以内的为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为慢性腹泻病[1]。1.2 一般资料  52例患儿,均系1998年10月至2000年5月儿科门诊收治的腹泻病患儿。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大2岁,小4个月,其中1岁以内37例,1岁以上15例;病程在2个月以内23例,病程在2个月以上29例;每天大便次数5至10次39例,10次以上13例;大便呈蛋花汤样34例,另外18例呈稀绿便或泡沫样大便;大便常规检查,除12例患儿镜检见脂肪滴外,其它为阴性,大便培养均无阳性发现。

  • 海瓦牡蛎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作者:胡艳丽;李宗秀

    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较常见。笔者于1995年至今用海瓦牡蛎散含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62例患者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小8岁,大72岁,平均34.4岁;病程短1个月,长15年。以上病例均于就诊1个月内做胃镜检查,诊断符合1982年10月重庆全国慢性胃炎会议确定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2 辨证分型  脾胃湿热型24例:症见胃脘痞满胀痛,饭后加重,胸闷纳少,或见嘈杂泛酸,或恶心呕吐,渴不思饮,舌质红,苔黄腻,脉缓滑。  肝胃不和型17例:症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饭后饱胀加重,嗳气频频,矢气后较舒,或有泛酸呕吐,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 中药治疗尿石症临床研究

    作者:吴哲

    尿石症是泌尿系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石。因尿石可直接损伤尿路粘膜,故临床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另外尿石也可导致尿路梗阻,损害肾组织及肾功能;也可导致尿路感染,重者可导致肾积脓和肾周围炎。因此它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需积极治疗,然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中西医治疗方法及药物虽多,但疗效却不尽人意。笔者自1987年7月~2000年7月运用纯中药治疗此病2926例,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2926例中217例来自住院部,2709例来自门诊部,男2473例,女453例,年龄9~76岁,平均年龄36.5岁,病程1个月~6年,以前均使用过排石冲剂、三金片、消石丸、消石素。按结石部位分肾结石692例,输尿管结石1928例,膀胱结石303例,尿道结石3例。根据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及肾分泌造影)结果分阳性结石2529例,阴性结石397例。临床多表现为腰部或腹部疼痛、血尿(包括肉眼及镜下血尿),部分表现为脓尿,极少数患者无任何症状,因其它疾病在查尿时发现镜下血尿然后通过B超或X线检查而确诊。绝大多数患者平时不爱饮水,少数患者平时爱饮浓茶。

    关键词: 尿石症 治疗 中药
  • 卵巢囊肿冲剂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

    作者:哈孝贤;王玲;刘永志;杨勇;董素琴

    应用中药卵巢囊肿冲剂对314例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并与大黄虫丸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卵巢囊肿冲剂组痊愈率为73.89%,总有效率为94.91%,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远期疗效也较为显著。卵巢囊肿属于“痰病”范畴,其病理基础为痰积夹瘀,治疗以涤痰通络,破瘀消为原则,卵巢囊肿冲剂配方独特,法度严谨,疗效显著。

  • 糖肾健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150例临床观察

    作者:任慧雅;任慧琴;米会平;赵彩霞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在美国每年约有4000糖尿病人死于糖尿病肾病;而中国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约有40%死于糖尿病肾病,非胰岛素依赖型中10%~20%死于糖尿病肾病。本病发病隐袭,进展缓慢,早期诊断较困难,发病时往往已处于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甚至已出现肾功能不全。目前在治疗方面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控制血糖,血压,肾功能不全者及早行透析治疗,但疗程长,效果不佳。笔者自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15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均为住院和门诊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男66例,女34例,年龄25~72岁,平均56.7岁;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3~78岁,平均54.3岁,两组病例中,有糖尿病史3~20年,平均5.4年。糖尿病肾病发病时间难以统计,从确诊为糖尿病肾病计算多为3个月~4年,平均2.3年。两组中合并高血压102例,合并视网膜病变131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6例,合并心脏病26例,合并脑梗塞9例。

  • 大黄酸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炎性介质活化的作用机理

    作者:倪弘;薛小平;杨秀竹;张艳萍

    目的:探讨大黄有效成分大黄酸抗炎作用机理。方法: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巨噬细胞内白三烯(LTs)、环-磷酸腺苷(cAMP)和细胞内游离钙水平。结果:大黄酸可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内白三烯B4、白三烯C4的生物合成,其IC50值分别为0.44和2.78μmol.L-1;大黄酸还可显著抑制内毒素激发的巨噬细胞内Ca2+升高,并促进细胞内cAMP水平提高。结论:大黄酸显著影响巨噬细胞脂类炎性介质活化过程,可能是大黄的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 活血化瘀注射液对急性重型胰腺炎大鼠胰腺、小肠白细胞聚集的影响

    作者:张艳军;赵连根;吴咸中

    目的:本实验对实验性SAP大鼠胰腺、小肠的白细胞聚集进行了定量研究,并观察了HHI-I的作用。方法:应用胆胰管内逆行注射牛磺酸钠的方法引起大鼠SAP,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AP模型组,SAP+HHI-I组,SAP+复方丹参注射液组,造模前经颈静脉注射99mTc标记白细胞,记录SAP后3、6、12、24小时胰腺、小肠放射量,测定各脏器MPO活性,进行各脏器白细胞聚集定量。并观察了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表明SAP大鼠3小时各脏器白细胞聚集即显著增加,而且逐渐增多,HHI-I能够明显抑制白细胞在胰腺和小肠的聚集。结论:提示HHI-I通过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减少白细胞在组织的聚集,从而对胰外脏器起保护作用。

  • 益肾健脾、活血利水方对含促肾因子血清作用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影响

    作者:郭利平;张军平;杨洪涛

    目的:揭示益肾健脾、活血利水方药拮抗肾小球硬化作用途径。方法:通过肾小球系膜细胞(Gmc)体外培养技术,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益肾健脾、活血利水方药对含促肾因子血清作用下Gmc增殖及其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并以雷公藤多甙片为阳性药物对照。结果:益肾健脾,活血利水方药在含促肾因子血清作用下同样可显著抑制Gmc增殖和Ⅳ型胶原的分泌,且一定程度上优于雷公藤多甙片。结论:在含促因子血清作用下,本法方药同样通过抑制Gmc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成分Ⅳ型胶原的生成,显示出良好的肾小球硬化拮抗效应。

  • 冠心病的针灸治疗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毛爱民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痉挛的统称。近20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医学工作者采用针灸治疗的手段对冠心病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就针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概况1.1 体针疗法  刘氏选用膻中,心俞,内关,厥阴俞治疗32例冠心病人,阴虚瘀滞配神门,阳虚瘀滞配足三里,施以平补平泻之法,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间隔10分钟1次。每日针1次,10次1疗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率为92.31%。治疗心律失常有效率为62.50%[1]。赵氏选用膻中、心俞、内关,并配合足三里、阳陵泉、丰隆、血海等穴位,得气后,留针15分钟,每天1次,1周为1疗程,治疗86例冠心病患者,有效率为72.12%[2]。李氏针刺背俞穴之心俞、肝俞、肾俞,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行针1分钟,留针25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1.18%[3]。

  • 醒脑开窍法在针灸临床的应用

    作者:吴奇方;张慧

    醒脑开窍法是我市著名的针灸专家石学敏教授研究发明的针刺方法,用于治疗“窍闭神匿”的各种心、脑神志病,尤其是中风及其后遗症,有其独特的疗效。现将其临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1 治疗方法  石氏[1]的醒脑开窍法,主穴取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取极泉、尺泽、委中、合谷。操作时,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1.5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术1分钟。继刺人中,向上斜刺鼻中隔,用雀啄法,使之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1~1.5寸,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循经离原穴1寸处进针0.5~1寸,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位抬腿取穴,进针1~1.5寸,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合谷针向三间穴处,提插泻法,以患侧食指抽动3次度。

  • 杨浩观对药经验拾贝

    作者:陈力;王存选

    杨浩观先生是卫生部确定的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今年90岁,蜚声津门数十年。先生临床经验丰富,使用对药很有心得,本文仅就其部分对药作一简介。1 金果榄与挂金灯金果榄苦寒,归肺经,能清热解毒,兼滋阴津,常用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口腔炎、腮腺炎、痈疽疔疮及肿毒初起等证。挂金灯酸寒,归肝脾肺经,能清热解毒,利尿,兼清虚热,常用于咽喉肿痛、骨蒸痨热等证。二药相配,寒凉清热,解毒利咽,久用而无伤阴之弊,先生常用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炎,常用量均为5~10g。

  • 戴锡孟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学术思想

    作者:于志峰

    戴锡孟教授为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血液病研究工作30余年,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自1991年起有幸拜读于戴锡孟教授门下,言传身教,使自己在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研究方面获益颇多。现总结导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些学术思想,介绍如下。1 肾虚血瘀为慢性再障的病理特征  祖国医学中虽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名,但根本其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腰酸乏力等证,可将其归属于“虚劳”、“血证”的范畴。“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主藏精”、“精血同源”,血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肾精化生。因此慢性再障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肾,一旦肾虚则髓无所生,血无所化,出现贫血的表现。肾虚可表现为肾阳虚,或肾阴虚,或病久不愈,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致阴阳俱虚。  出血是慢性再障的另一大主症。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势缠绵,脏腑虚衰日久,气虚无以帅血而致血瘀;或因寒凝而血行涩滞;或阴虚火旺,灼伤脉络,血溢络阻而成瘀;或虚火煎熬血中津液,血燥失濡,运行迟缓而成瘀。虚久必瘀,瘀久必虚,二者互为因果,形成病理上的恶性循环。故临床常见皮肤晦黯或瘀斑,衄血,舌紫暗或有瘀点等血瘀之证。现代医学认为再障的发病机理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和造血微环境障碍,这与肾虚血瘀的病理机制基本吻合。

  • 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50例

    作者:连明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冬春季约占儿科门诊的60%~80%。其病原微生物主要为病毒,所以早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无助于疾病的恢复,有时还会引起一系列药物副作用。笔者自1999年1月~2000年5月采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00例患者均为儿科门诊病人,其中男182例,女118例;年龄0.05,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符合1987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咳嗽、咯痰、流涕、咽部肿痛,部分患儿有纳差、恶心、腹痛、便秘及胃肠症状。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鱼腥草注射液8ml,加入10%葡萄糖50ml内,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用3天,对照组给予抗生素、病毒唑、西比灵,治疗3天。3 疗效标准  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为治愈。  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为显效。  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有新改善为有效。  体温仍未恢复正常,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异常理化指标无好转为无效。

  • 苍附导痰丸合并生化汤治疗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闭经

    作者:张美茹

    精神分裂症是原因未明的精神疾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治疗精神方面疾患同时,有部分女性病人产生闭经。闭经产生直接影响了病人的服药,一旦停药又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从而给病人和家属带来恐慌和不安,根据此类病人闭经特点,选用苍附导痰丸合并生化汤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闭经。1 临床资料1.1 病例的选择1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在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前未有停经现象,患者年龄在22~35岁之间,女性,闭经3~5个月,所选12例患者均有体胖,多卧少动、倦怠、乏力、舌淡、苔白,有2例舌边有齿痕,2例白腻苔,脉沉。1.2 服用抗精神药物情况舒必利2例,剂量0.3g,氯氟平75~125mg/d6例,冬眠灵300mg/d2例,奋乃静6~20mg/d2例。1.3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为痰湿阻滞型。症候表现为:体胖、神疲、倦怠、胸闷、舌淡苔白或白腻苔,脉沉。1.4治疗方法方剂:选用苍附导痰丸加生化汤加减。药物组成:陈皮、茯苓、半夏、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丹参、川芎、当归、桃仁、生姜。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先用水浸泡,后用小火煎20分钟,把煎好药液取汁盛入一碗中,再用原药加水少量,继煎20分钟,与先前煎好的药汁混合一起,然后分2次服下。

    关键词: 闭经 中药疗法
  • 丁香柿蒂汤加味治疗顽固性呃逆

    作者:牛海涛

    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中,年龄大70岁,小20岁,其中男18例,女5例,病程长5年,短2个月。2 处方用药  基本方:丁香6g,柿蒂15个,旋复花6g(包),代赭石12g,甘草6g。加减:胃寒者加高良姜6g,寒重者加吴茱萸6g,肉桂6g,附子6g;胃火盛者加石膏60g,淡竹叶12g,麦门冬3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g,枳实10g;脾胃阳虚者加人参6g,白术12g,干姜6g;胃阴不足者加枇杷叶15g,石斛30g,生地30g,太子参30g;气机郁滞者加木香9g,乌药9g,枳壳9g,郁金15g。3 治疗结果  23例患者中,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18例;症状明显减轻,但每遇情绪激动或紧张偶有复发者4例;无效1例。

    关键词: 丁香柿蒂汤 呃逆
  • 调肝导浊中药对脂蛋白代谢及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调控的影响

    作者:范英昌;陆一竹;张艳军;王学龄;张伯礼

    近年来,AS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有关AS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日益深入,成为心血管领域重大课题。AS在中医学中属于血瘀痰浊证候,张伯礼教授根据中基理论及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养血疏肝,化瘀泄浊”为大法的中药复方,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我们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对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的治则治法进行研究探讨,以期深入研究中医学基础理论内涵,为AS的防治开辟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治疗前景。  该项研究在多年临床治疗AS的调肝导浊大法经验的基础上,选用有关中药方剂,采用在体和离体,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相结合,采用现代技术,从C生物学水平观察调肝导浊中药对脂蛋白代谢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调控,该研究共分两个阶段,两个部分来进行。  首先,采用高胆固醇饮食饲喂SO大鼠2个月,造成高脂血症模型,并在饲喂过程中,依照分组进行不同处理,从以下两方面对模型及药物进行研究:第1,调肝导浊中药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血脂的影响;第2,调肝导浊中药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肝脏病理形态学及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瘙痒32例

    作者:章海娟

    外阴瘙痒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严重时奇痒难忍,坐卧不安,影响工作和休息。笔者于1998年2月至2000年4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外阴瘙痒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2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4岁,其中未婚4人,已婚28人,霉菌性阴道炎2人,滴虫性阴道炎3人,外阴白斑1人,原因不明者26人(白带检查阴性者);发病时间1~2个月30人,1年者1人,5年者1人,全部为女性,32例均门诊治疗。2 治疗方法2.1 中药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主。药用花椒12g,苦参30g,蛇床子30g,黄芩12g,枯矾9g,百部30g,黄柏30g,白鲜皮20g,败酱草15g,煎水约1000ml,坐浴,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坐浴后将带药液的纱布擦净阴道及外阴。月经期熏洗后外洗,不坐浴,防止上行性感染。2.2 炉甘石洗剂外涂,干燥后加用皮康霜软膏外敷。如为滴虫者,中药加炉甘石洗剂外用,灭滴灵栓1片,每晚塞阴道(经期除外),同时口服灭滴灵片,每次服0.2g,每日3次,已婚者丈夫同服3天。如为霉菌感染者,中药加炉甘石洗剂外用,米可定泡腾阴道片1片,每晚塞阴道(经期除外),再加用克霉唑软膏外敷。疗程分别为:瘙痒原因不明者,3天为1个疗程,滴虫性阴道炎7天为1个疗程,霉菌性阴道炎10天为1个疗程,外阴白斑10天为1个疗程。

  • 针刺四关、风池治疗颈性眩晕36例即时疗效观察

    作者:坑忠训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有低年龄增多趋势,由颈椎病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延迟性短暂脑缺血[1]而眩晕者,临床亦非少见。一般的治疗方法对缓解眩晕效果较慢。笔者于临床采用针刺四关、风池穴治疗该病,观察即时疗效,收到明显效果,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选择经X线颈椎片或CT确诊为颈椎病者。并经脑血流图或颈、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脑供血不足。临床症状以眩晕为主症,可为旋转性、摇摆性、浮动性眩晕,多在头颈转动或伸屈时加重。或见头痛、视觉障碍、感觉或运动障碍、内脏性障碍(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感、出汗等)、重则有短暂意识不清、猝倒等症状。符合以上条件的36例为观查对象。  36例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36~72岁,平均54岁;病程1~10年。均经颈椎X线片或CT确诊为颈椎病。脑血流图异常28例,颈、颅多普勒超声诊断10例。36例均为突发性眩晕,并反复发作,发作间隔1~6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7天。伴头痛22例,视觉障碍14例,感觉或运动障碍24例,内脏性障碍28例,伴有短暂意识不清2例,猝倒1例。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尿激酶加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观察

    作者:郭家奎;王立存;王满利;周智梁;张玉莲;张连成;韩建华;杨国荣

    自1996年以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各期脑梗塞,按不同的标准将病人分为3组进行治疗,即尿激酶加针刺组、降纤酶加针刺组、单纯针刺组(均配合活血化瘀中药制剂输入),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将对尿激酶(太原生物化学制药厂)静脉输入,配合针刺治疗情况进行小结及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123例均为住院病人,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塞诊断标准[1]。其中男74例,女49例。1.1.1 入选标准年龄小于75岁;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无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灶;无意识障碍(昏睡或昏迷),但对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由于预后差,昏迷也可考虑;发病在6小时以内,但若进展性卒中,可延长至48小时;治疗前收缩压小于24kPa,舒张压小于14.6kPa,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意(要求在本科用药交待书上签字)。1.1.2 除外标准活动性内出血和已知出血倾向(包括月经期);CT提示可疑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脑出血史,近半年内有脑梗塞史及颅内、脊柱手术外伤史;近半年内有活动性消化溃疡或胃出血,近3个月AMI史、感染性心内膜炎,近6周外科手术、分娩、器官活检及严重创伤;严重心功能不全、房颤、败血症性血栓脉管炎、糖尿病性出血性视网膜炎、空洞性肺结核及已知严重肾功能不全;妊娠者。

  • 天灸疗法刍议

    作者:韩毳;刘震

    天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外治疗法,它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发泡,甚至化脓,有如灸疮。天灸的分类按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直接发泡法和间接发泡法。直接发泡法对皮肤的刺激作用较强,发泡程度较重,间接发泡法次之。临床多用于治疗哮喘,关节疼痛,过敏性鼻炎等难治疾病。有学者开展了天灸防治骨质疏松大鼠的实验研究和天灸抗肿瘤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此外还讨论了天灸可能的作用机理,一方面是对穴位皮肤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是药物有效成份经皮吸收至体内而发挥药理作用。并且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刺络疗法对中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韩宝杰

    以往的血液流变学实验证明:中风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高粘滞血症居多。笔者通过对45例中风病患者刺络疗法治疗前血液流变学观察,发现刺络放血可明显改善中风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性,提示刺络疗法对中风病的预防及治疗均有积极作用。1 临床资料  45例患者,均为住院的中风病病人。男32例,女13例;年龄小45岁,大74岁;疗程短1个月,长3个月。均为脑梗塞患者,疗程15天。2 治疗方法2.1 局部刺络拔罐均取中风病人之患肢穴位,取肩前、曲池、合谷、阳陵泉等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5滴,然后闪火拔罐,出血量至2~5ml。2.2 整体取穴:取膈俞、肝俞,放血方法同上。2.3 十宣放血: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出血量1~2ml。

  •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分析

    作者:李雅玲;刘俊田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而治疗乳腺癌失败的关键是复发和转移。现将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46例的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均为女性,且经手术病理证实。均为单侧发病,年龄36~56岁,共46例。全部行乳腺仿根治或根治术后,其中局部复发18例,肝、肺、骨等转移28例。全部病例中术后I期患者1例,Ⅱ期10例,Ⅲ期35例。病理类型以单纯癌和浸润性导管癌居多(40/46,86.9%),腺癌4例,大汗腺癌2例。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时间为1年~8年零6个月,中位时间为4年2个月。2 治疗方法  46例患者中,只有局部复发患者8例行局部广泛切除术加植皮术。其余患者均应用化疗加内分泌治疗(ER阳性患者),加中药治疗。化疗方案均采用CAF或CAP方案。内分泌治疗以三苯氧胺为主,复发或转移前应用三苯氧胺者可用兰他隆治疗。中药治疗主要采用扶正祛邪,辨病与辨症相结合的方法。由于本病多为手术后复发和转移,病程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而邪气留连,正不胜邪,故临床扶正需顾及气血阴阳,脾肾二脏,祛邪又不可伤及正气。临床上习用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等以健脾益气;又以天门冬、天花粉、元参、枸杞子、女贞子等滋阴润燥;当归、川芎、白芍、何首乌等养血生血;仙灵脾、山萸肉等温肾壮阳,固摄先天,同时又加入白花蛇舌草、蛇六谷、龙葵、苦参等清热解毒作为抗癌之用。

  • 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286例疗效观察

    作者:肖蕾

    笔者近年在部队医院从事临床工作3年,发现许多部队官兵及一些体力劳动者患腰椎后关节紊乱症而引发腰痛,但常被误诊为腰肌劳损,延误了治疗,病情缠绵难愈。笔者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286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将其疗效观察情况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52例患者,男254例,女198例,年龄小16岁,大48岁。病程短半月,长12年。临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6例,对照组166例。1.2 诊断标准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为依据。  1)有腰部扭伤或劳累史。  2)单侧或双侧腰肌酸困、痛感,时有向臀部、骶尾部放散感。  3)多数患者晨起晨腰痛加重,轻微活动后减轻。  4)相应棘突或棘突旁有压痛,重者脊柱活动功能受限。  5)X线检查关节突关节错位或棘突偏歪,关节突骨质密度增加变尖。

  • 针刺结合超光治疗头痛50例

    作者:纪靖;魏德发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除治疗脑血管意外所致头痛以外,利用超光结合针刺治疗其他几种类型的头痛,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小16岁,大55岁,病程短3天,长18年。其中精神源性头痛24例,丛集性头痛15例;继发性头痛11例。患者均为接受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才改用针刺结合超光治疗的。2 治疗方法2.1 超光治疗  用HA-550SUPER1800MW采用颈中神经节(第6、7颈椎之间)照射(双侧各5分钟)和风池穴照射(双侧各5分钟)。2.2 针刺治疗  1)按其部位配穴前额部头痛配印堂、合谷、上星;两侧部头痛配太阳、率谷;后枕部头痛配风府、头柱;巅顶部头痛配百会、四神聪。

  • 扶正祛邪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作者:孟庆余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皮肤病。近年来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尚不满意。笔者自1989年~1999年6月对106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获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06例病人中,治疗组56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男21例,女35例,年龄10~45岁,30岁以下46例,占82%,平均年龄25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对照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13~42岁,32岁以下32例占64%,平均年龄21岁,病程6个月到10年。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分布基本一致。  两组病人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上均具备突然发病,皮肤出现淡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等的风团,大部分泛发全身,少数局限;有剧烈的瘙痒及灼热感;部分病人累及内脏、粘膜,伴恶心呕吐、腹痛、便血、尿血等,少数病人皮肤出现水泡、血泡、病程长、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多数原因不明等。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自拟方扶正散风祛湿汤加减:党参15g,荆芥10g,羌活、独活各9g,当归12g,川芎10g,全蝎10g,蝉衣10g,僵蚕10g,薄荷10g,柴胡10g,胡麻12g,乌梢蛇10g,防风10g,甘草6g,风热盛者去羌活、独活、川芎、加丹皮、银花、连翘、栀子、黄芩;气血两虚者重加黄芪和生地、白芍。水煎服。每日1剂。

  • 养肝利胆法防治胆石症56例

    作者:刘建国

    目前医学对胆石症易患体质尚缺乏有效控制,笔者自1995年至1999年底,采用养肝利胆之法,对56例患者治疗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龄34~66岁;其中已手术39例,未手术17例;病程9个月~14年。全部病例均经B超检查,分别确诊肝内胆管、胆总管、胆囊结石,采用“养肝利胆”法治疗后,39例术后患者和17例未手术泥沙样或多发性结石患者,结石消失或明显减少。2 治疗方法2.1 方剂组成  黄芪15g,党参15g,熟地30g,山萸肉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当归12g,柴胡12g,白芍12g,金钱草30g,海金沙12g。2.2 辨证标准  胁肋胀痛或满闷,腹胀纳呆,心烦郁郁不乐,不耐疲劳,四肢乏力,懒言,善太息,易惊善恐,视力减退,筋脉挛缩,妇女月经不调,小腹疼痛,苔白滑,脉虚无力。B超检查证实肝内胆管、胆总管、胆囊结石者。

    关键词: 胆石症 养肝利胆法
  • 下病上治验案二则

    作者:张胜

    1 习惯性便秘  赵某,女,47岁,职员,患习惯性便秘4年,近1年来口服、外用导泻西药皆已罔效,唯以灌肠为法,服中药润肠或攻下均难如意。其人形体丰腴,纳欠而渴饮,脉滑,舌苔薄腻色黄,已5日大便未行,肛坠而虚坐努责,详询病史,悉其平素久坐少动,多感冒而常忧思。笔者思忖:此阳明实证无疑,通腑法既不效,何不反其道而行之,施变法一治?遂拟出宣肃肺气法,上溯肺脏,以开其壶盖,处方:炙紫菀12g,桔梗15g,炙升麻12g,杏仁泥12g,前胡10g,瓜蒌皮12g,瓜蒌仁15g,2帖。药后,病瘥。  按:肺与大肠互为表里,现大肠传导失司,与肺主气之功能失职有关,肺气闭塞,不能下降,致使津液失于输布而不能下行润达,肺气通降失常则大肠传导失常,以致糟粕内停,欲便不得。投宣肺法以开肺之气窒,方中以紫菀宣通壅滞;瓜蒌皮宽胸,开肺气闭郁;升麻升发肺气;桔梗升胸中肺气,载诸药上行,在本方起舟楫作用;杏仁、前胡宣肺肃肺;瓜蒌仁寒润生津、化燥开结、化痰润肠,对多痰之肥胖之人尤其适宜,瓜蒌仁、杏仁油润滑腻,可润燥滑肠通便。全方具有调节肺气升降开阖之功能,窒开气畅,肺气得以肃降,津液亦可顺利下达。清升而浊降,故大肠传导如常。

  • 老年病治疗中调理脾胃法应用体会

    作者:左澄章

    老年病一般病程较长,症情复杂、多变,恢复较慢。笔者体会在中医治疗上一定要注意调理脾胃功能,使臻健旺,则易康复。1 临证举隅  病例1:韩某,男,64岁,干部。1997年10月6日,因心胸刺痛,心慌气促时作月余入院。病者同年4月因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时有震颤,口角流涎而去某院诊治,诊为“脑血栓形成”住院治疗月余,症情稳定出院。近月来觉心胸闷窒,兼有刺痛。查体:体温36℃,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21.3/14.7kPa,神志模糊,精神倦怠,面色潮红,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颈部稍有抵抗,两肺呼吸音粗糙,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分,律齐,主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舒张期有返流音,腹部平坦,肝剑突下3.5cm,肋下2cm,质Ⅱ0,压痛(±),脾肋下未及。右侧肢体瘫痪,肌力下降,右侧膝反射亢进,巴氏征(+)。

  • 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泄泻三则

    作者:邵家佑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篇中,原方由16味中药组成。寓有“六君子汤”和“痛泄要方”之意。具有健脾益胃,升清降浊之功,适应于中气不足,不得升降,或胸腹胀闷,或二便失化,下利遗溺等症。近年来,笔者将此方加减化裁治疗脾虚型泄泻,疗效满意,兹举例如下。  例1:刘某,女,42岁。泄泻1年余,每日3~4次,以上午7~10时为甚,时溏时稀,夹有完谷不化,面色萎黄,肢倦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处方:党参20g,白术15g,黄芪20g,茯苓15g,半夏6g,羌活3g,防风3g,陈皮6g,白芍6g,炙甘草6g,山药15g,生姜2片,大枣5枚,6剂。2诊:大便溏薄,每日1~2次,纳食增多,仍服前方调治半月。3诊:大便已成形,日行1次,面色红润,纳佳,病愈。  按:患者病因为饮食不调,劳倦伤脾,日久不愈。导致慢性泄泻,考虑其泄泻多在早晨7~10时,根据地支应脏腑,辰时为7~9时,已时为脾经开合,证属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所致泄泻。方中以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胃之虚;加入小量风药,羌活、防风,以鼓旋升发脾气,云苓渗湿;山药补脾阴,生姜、大枣,和中,陈皮、半夏健脾燥湿,白芍以柔肝益脾。

  • 疑难病经方治验举隅

    作者:周德荣

    经方理法严谨,药专力宏,笔者常研摩其义,试用于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往往收效良好。现择部分临床案例介绍如下。1 久年癫痫  顾某,女,32岁。患原发性癫痫13年之久,因中、西药久治无功时常复发而怠于求医,自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舒乐安定等轮流服用维持。近两个月发作频繁,三、五日一作,乃复于1995年4月就诊。自诉发作时周身挛强,上肢抽动而以上肢为重。询之情怀多郁、心烦易怒,睡中每每不自觉以手自抚胸胁。饮食、二便、月经皆如常。查其面色泛红,双目有神。舌质稍红、苔黄略腻,脉沉弦滑。此病虽久,然虚象不著,乃阳气郁勃不得发越,郁气化热。厥气化风,内热风痰为患,仍属阳痫,但与初病者亦有别。习用之方遍尝,无庸再试,思经旨“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风引汤与此病机颇合,拟阳明厥阴同治,遂以之与柴胡加龙牡汤合方化裁:生石膏45g,寒水石、滑石各20g,赤石脂、紫石英各30g,干姜、桂枝、大黄各10g,柴胡15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黄芩、半夏、黛蛤散各15g,甘草10g,熊胆粉1.2g,上方服用20剂,发作明显减轻,加减服至两月余,大势已平,仅左上肢偶有抽动。略小其制,嘱可根据病情变化酌用;同时另拟丸方配合巩固治疗。1年后访之,除情志不适或过劳后,仍偶有左上肢轻度而短暂抽动外,未大发作,病情稳定。  按:风引汤一方,原书曰:“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疒疒,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信然。其方义非四气五味泛泛可解,冉雪峰《八法效方举隅》有论可参。愚意苟悟该方深意,非仅施于癫痫而已。

  • 心理疾病——抑郁症的诊断与中医分型

    作者:武成;李慧吉

    “精神卫生学”(即心理卫生学)是国际上近20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它是一门集医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它以心身相关理论为基础,指出现代有关心理疾病的概念已明显扩大,人类共有神经症(神经衰弱、抑郁性神经症、焦虑症、疑难症等)、重性精神症(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心身疾病(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以及心理社会适应不良、人格障碍五大类心理疾病[1]。  中医学中情志疾病包括范围亦较广,既包括癫、狂、痫,又包括郁证、梅核气、不寐、惊悸等心理疾病,还包括眩晕、哮喘、消渴、胃脘痛等心身疾病。心理疾病、情志疾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但中医药学认为基病因均与情志不遂密切相关。中医药学认为情志致病的病机包括:气机紊乱、脏腑损伤、耗伤精血、神志异常等,其中基本、核心病机为气机紊乱。它贯穿于情志疾病的全过程,在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2]。同时中医药学当前对证的概念有以下认识:“证是心身相关的人体自稳调节在抗病过程中的具体反应状态”、“证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基本反应状态”、“证反映了整体病情及疾病本质性的规律”[3]。结合以上论述,可以认为心理疾病虽异病但可以同证。我们暂将其称为心理疾病“气机紊乱证”。气机紊乱的表现可概括为虚、实两个类型。一般说来,情志致病早期多属气滞、气逆等实证。中晚期属虚实挟杂。由于气机遏阻,导致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合而致病亦是心理疾病、情志疾病病机特点之一。

  • 浅谈补肾益肝健脾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作者:王玲;仲强惟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的细微结构退化为特征,其结果引起骨脆性及骨折率的增加。临床表现有骨骼疼痛、身高降低,以致体态变形甚至发生骨折,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老年疾病。由于妇女特殊的生理现象,妇女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矿物质的丢失明显加快,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较男性明显增加,严重危害了中老年妇女的健康。  骨质疏松症当属中医“骨痿”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素问》中有“肾之合骨也”,“肾主身之骨髓”的记载,说明骨与髓均为肾之所主,肾之精气的盛衰关系到骨髓的盈亏及骨功能的状态。肾中精气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化生有源而强键有力;肾中精气虚衰则骨髓空虚,骨骼失其滋养而脆弱无力。《内经》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指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同时也说明了肾精的盛衰与骨骼的生长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肾气未充之前,骨的发育也未成熟,如11岁左右尚未行经的女性儿童的骨密度约为成年女性骨峰值的75%左右,而女子49岁以后骨密度随年龄增长又明显下降,此时妇女肾中精气趋向衰退,天癸耗竭,冲任虚衰,性腺亦逐渐衰退,生殖能力下降以至消失,血海空虚月经断绝。由于肾精虚衰而使骨髓失充,骨骼失养,故出现以伎巧不灵,腰膝酸软,腰胯疼痛为主的见症,严重者“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痿论》)

  • 嚼食新鲜西洋参中毒3例分析

    作者:叶海宁;王彤

    嚼食新鲜西洋参引起中毒,临床上未见有报道。现将1999年1月28日因嚼食新鲜西洋参引起中毒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24、28、45岁。均为嚼食自家所种植的新鲜西洋参根茎而同时发病。嚼食量约0.5~1g。嚼食后约5~10分钟起病,半小时内来诊。3人既往均体健,无疾病史。1.2 临床表现均表现为突发性胸闷、心悸、腹胀、恶心、轻度头晕,其中两例因嚼食量较多而伴有明显呕吐、出冷汗。体格检查发现3人均血压偏低,心率偏快,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全身皮肤未见有潮红、皮疹。1.3 治疗及转归患者入院后立即予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并推注50%葡萄糖30ml加地塞米松10mg,5%葡萄糖加VitC及VitB6滴注。其中1例症状较重,呕吐较剧予以洗胃。经上述处理后约1小时,3人均症状消失而出院。

  • 关于正确使用统计学符号的说明

    作者:

    根据国家标准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请作者书写统计符号时注意以下规格: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斜体x表示,不用正体x,也不用M;标准差用英文小写斜体s,不用SD;标准误用英文小写斜体sx,不用SE;t检验用英文小写斜体t;F检验用英文大写斜体F;卡方检验用希腊文小写斜体χ2;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斜体r;样本数用英文小写斜体n;概率用英文大写斜体P。

  • 敬告作者

    作者: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 《天津中医》2001年征订启事

    作者:

    《天津中医》是由天津市卫生局主管,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学会、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职工医学院联合主办的综合性中医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设有名医精粹、临床报道、学术探讨、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针灸经络、短篇报道、临床治验、文献综述、基层医生园地等栏目。本刊注重实用,编排规范,适宜各级中西医疗单位及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人员订阅珍藏。  《天津中医》系双月刊,16国际开本,56页,每期定价3.00元,全年6期共计18.00元。邮发代号:6-83,国外代号:1040-BM。请速到当地邮局订阅。

天津中医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6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6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