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癌纵隔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的临床探讨

    作者:王洲;殷洪年;张林;马传栋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89年1月~1999年1月,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转移(pN2)137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pN2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纵隔淋巴结CT扫描阴性时(cN0-1)pN2有意义的预测指标;总结不同位置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方式.结果:NSCLC无论病理类型和临床状态如何,均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纵隔淋巴结增大(cN2)和cT2或cT3腺癌患者转移的发生率较高(65.0%,75.0%).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为区域性(80.9%),跨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多数伴有隆凸下淋巴结受累.结论:对NSCLC应行纵隔淋巴结廓清,尤其对cN2和cT2、cT3腺癌.多数患者单独廓清区域纵隔淋巴结即可达到目的.建议手术中对肺门和隆凸下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无转移时可不必廓清非区域纵隔淋巴结.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的表达对N2期肺腺癌预后的影响

    作者:张真发;张连民;李跃;王长利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IGF2在N2期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未行新辅助化疗的N2期肺腺癌患者情况,利用石蜡标本组织制成组织芯片,行免疫组化检测,研究影响N2期肺腺癌的预后因素,以及IGF2的表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N2期肺腺癌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与隆突下淋巴结是否转移、T分期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站数有关.IGF2在N2期肺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是68.9%.IGF2阳性表达的N2期肺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8.0%,IGF2阴性表达的N2期肺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18.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34).结论:N2期肺腺癌的预后差,影响其预后的临床因素包括T分期、纵隔淋巴结转移站数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IGF2表达有预测N2期肺腺癌预后的作用.

  • 液基细胞学检测结合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凯;张春峰;王宝锋;吴正霞;张和平;蔡宇星;杨拴盈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测(LCT)结合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2月间在宝鸡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138例行常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经组织学确诊的肺癌病例,均行TBNA纵隔淋巴结分期,穿刺物分别行常规细胞学涂片(CS)法与LCT法处理,ⅢA期以内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癌根治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总结穿刺结果,评价LCT法检测结合TBNA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结果 138例患者经TBNA检查8个部位共352组淋巴结,TBNA穿刺成功704针(95.65%,704/736).LCT法阳性的329组(93.47%),CS法阳性的243组(6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96,P<0.01).48例手术的ⅢA期以内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行TBNA检查7个部位共118组淋巴结,以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为参考,LCT法与CS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7.96%、100.00%、88.98%、100.00%、43.48%和53.70%、100.00%、49.15%、100.00%、16.67%.LCT法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等方面均明显高于CS法(x2值分别为33.52、20.17、43.81,P值均<0.01).结论 LCT联合TBNA能提高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阳性率、敏感性、准确性,且安全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郭素敏;宗会迁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是否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对临床分期、判断预后及选择治疗措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术前评估肺癌纵隔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有多种诊断方法,综述如下.1 X线检查

  • 非小细胞肺癌161例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孙振;孙俊芳;王伟;李健;宋守明

    作者对我院自1985~1995年的161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分析,就这些患者的原发肿瘤所在肺叶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对预后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现报告如下.

  • 胡志敏中药治疗肺腺癌验案一则

    作者:李张艳;胡志敏

    导师胡志敏教授善用中药调治老年肺癌,治验颇多,现摘其治疗肺腺癌验案一则,以飨同道.王某,女,74岁,2003年5月22日初诊.50天前患者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发热,呼吸困难,于外院行肺CT示:右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右侧中等量胸腔积液,胸水查到腺癌细胞.因病情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

  • CT检查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秀云;洪彬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手术,术前正确评估淋巴结有无转移对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有帮助.本文通过对73例NSCLC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旨在评价CT检查对术前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 多靶区不同分割次数对肿瘤照射剂量的探讨

    作者:王涛

    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经常出现二个以上的临床靶区,如肺癌多灶性脑转移、肺癌伴远处纵隔淋巴结转移、胰腺癌腹膜后多发淋巴节转移等.在常规共面的二维放射治疗中,处理好两靶区的衔接问题,避免在靶区内出现高、低剂量区,是设计治疗计划的关键,也是二维计划实现剂量均匀分布所遇难点,而在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中可同时设计几个靶区的剂量分布,既要保证靶区内剂量均匀性、又能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和重要器官尽量接受较少照射,本文针对三维立体适形有放射治疗方案设计中多靶区不同分割次数对肿瘤照射剂量分布的影响进行探讨.

  • 非小细胞肺癌个案长期存活原因剖析

    作者:仝战旗;吴整军;郝爱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87岁.1980年12月因咳痰带血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胸片提示右肺上占位.当时患者体力基本正常,于是春节过后于1981年2月19日在我院行右肺上叶全切术.术后病理诊断右肺上叶腺癌,未见转移.术后患者接受了规律化疗,胃肠反应较大.同时由北京中医医院肺癌小组给予中药治疗,减轻化疗副作用,提高疗效,5年没有间断,直到1985年检查发现右下肺占位,大小约1cm,第二次手术行右肺下叶肺段切除,病理证实为支气管肺泡癌,同时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约半年,同时也服用中药治疗.1990年又发现右肺大约1cm占位,考虑已经两次手术,再次手术难度加大,于是自己选择进行放疗,同时中药治疗12年左右,以后定期检查未见复发转移,存活至今已26年.

  • 肺癌脑转移误诊为脑血管意外2例

    作者:彭艳玲;孙宏涛

    1病历摘要例1,男,76岁.因语言不清、右侧颜面轻度瘫痪而住院.既往患高血压病20年,诊断为脑血管意外.治疗第6天出现神志模糊,咳嗽、咯血丝痰、发热等,抗炎治疗无效,头颅CT:左侧脑干见类圆形高密度影,大小约1.2cm×1.8cm×1.0cm,左额叶见2.0cm×2.0cm圆形高1.2cm×1.8cm×1.0cm密度影,周围环以大片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两病灶略增强,考虑为颅内转移瘤.胸部CT:右肺上叶见一大约3.5cm×6.0cm×5.0cm软组织块影,边缘分叶,气管旁及气道前、腔静脉后可见肿大淋巴结,考虑为右肿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尔后痰中找到腺癌细胞,诊断为肺癌脑转移.

  • 纵隔淋巴结受累程度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作者:宋福杰;王洲;刘凡英;刘相燕

    目的:探讨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及转移的范围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关系及Ⅲ期NSCLC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1998年间,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转移(pN2)的136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的淋巴结分期、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及转移的范围分组.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绘出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生存差别.结果:不同的临床、病理因素中,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对预后的影响大.淋巴结结外转移组的五年生存率低于结内转移组,分别为9.8%和18.8%.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结外转移的N2患者预后不良.对手术中纵隔淋巴结活检冰冻病理证实转移灶局限在淋巴结内者,可采取根治性切除;对于淋巴结转移已突破外膜者,手术应该以姑息切除为主要目的.

  • 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与血行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洲;刘相燕;刘凡英;张林;陈景寒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N2)与血行转移的相关性,为对手术后的N2肺癌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96例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转移(pN2)的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无淋巴结转移(pN0)的NSCLC患者作为对照组,与pN2患者配对.术后两年内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一次,监测血行转移.计算两组患者血行转移的发生率,应用x2检验比较发生率的差别.结果pN2组患者手术后两年内血行转移的发生率为29.17%,多数为脑和肺转移(64.29%);pN0组患者血行转移的发生率为13.54%,两者的差别非常显著(P<0.01).pN2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血行转移的概率大约是pN0患者的3倍(OR=3.14).结论肺癌根治切除术后血行转移的发生与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行转移的发生率增高.

  • 肺癌介入性治疗致脊髓损害死亡一例

    作者:葛彪;杨树明;高永芝

    患者女,69岁,经CT及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左肺癌(病理诊断为小细胞未分化癌),病灶位于左肺中野脊柱旁沟内,纵隔淋巴结转移.灌注第7肋间动脉,造影剂为60%泛影葡胺6ml,患者感左胸后背部钝痛,但能忍受,尔后灌注表阿霉素20mg,无任何不适,当灌注顺铂60mg时感左胸、左季肋部及腹部疼痛加重,推注丝裂霉素16mg感上腹部疼痛难忍,改为缓慢推注足叶乙甙100mg,患者尚能忍受.

  •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测定密度比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思光;孙倩

    目的 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T)测定密度比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NSCLC患者18F-FDG-PET/CT检查结果,测量淋巴结短径、标准化摄取值(SUV)、CT密度及纵隔血池CT密度等,计算淋巴结与纵隔血池密度比.以手术和病理学结果为对照,分析PET/CT综合分析法和密度比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本研究68例NSCLC患者中,共有398枚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转移64枚.纵隔淋巴结转移者淋巴结短径、淋巴结SUVmax和病灶SUVmax高于未转移者,转移者淋巴结与纵隔血池密度比低于未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方面,PET/CT综合分析法为78.13%、80.24%、79.90%,淋巴结与纵隔血池密度比以<0.85为临界值时为75.00%、76.95%、76.63%,二者联合时为93.75%、86.23%、87.44%,二者联合时诊断效能显著高于二者单独时(P<0.01).结论 PET/CT综合分析法和密度比均可作为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方法,且二者联合时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 内镜治疗残胃胸腔瘘一例

    作者:施宏;黄贺

    患者男,78岁,以"进行性吞咽困难1个月余"为主诉入院.入院后行食管钡餐示:食管下段癌;胸片示:右肺占位性栽病变;CT示:右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右胸腔少量积液;胃镜病理示:食管下段鳞癌;支气管镜示:右肺中间段鳞癌.遂于我院外科行食管下段癌切除术和右肺癌根治术.术后第3天患者反复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右胸痛.

  • 左下肺癌切除术中肿瘤组织阻塞双腔管一例

    作者:

    患者,男,67岁,58 kg.因左下肺占位,拟行左下肺叶切除术.术前CT示左下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肺功能检查示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轻度弥散功能障碍.其余检查无明显异常.麻醉前常规用药,依次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咪唑安定3 mg、依托咪酯18 mg、维库溴铵8 mg、芬太尼0.2 mg.插入左侧双腔气管导管(35#),深度27 cm.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检查双腔管位置良好,纤维支气管镜下发现在气管隆突的位置有一个凸起的小肿块,性质不明,未予重视,行机械通气(f=10次/分,I:E=1:2,V_(T8)ml/kg).丙泊酚100 μg·kg~(-1)·min~(-1)、阿曲库铵8μg·kg~(-1)·min~(-1)、雷米芬太尼0.03μg·kg~(-1)·min~(-1)维持麻醉.

  • 肺透明细胞癌3例报告

    作者:解好群;金远林

    病例1.男,57岁,因胸痛1月入院.胸部X线片示右肺上叶叶尖后段结节状阴影,胸部CT扫描示右肺上叶尖后段5cm×5cm结节状边缘不规则阴影,有分叶,术中见右肺上叶6cm×5cm×5c m质硬肿块,粘连,活动度差,靠近肺门,纵膈奇静脉有肿大淋巴结,右肺中下叶、胸壁及膈肌表面有多个转移灶.病理回报"透明细胞癌”.术后给顺铂加VP-16全身化疗1疗程, 术后7个月死亡.病例2.男,62岁,因咳嗽咳痰伴胸痛气短2月余入院,胸部X线示左肺门下块状阴影,CT扫描示右叶占位性病变,并肺门肿大,纵隔淋巴结转移.纤维支气管镜要查见右左叶开口处菜花样新生物,病理报告"透明细胞癌”.自行出院,失访.病例3.女,47岁,因咳嗽胸闷气短一月余就医,胸部X线见右上肺块状影并胸水,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膜活检报告"透明细胞癌胸膜转移”.术后给予环磷酰胺、丝裂霉素加顺铂方案1疗程.9月后死亡.

  • 以副肿瘤性脑脊髓炎为首发症状的肺癌1例报告

    作者:刘丹;范颖;张海南;张长杰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以副肿瘤性脑脊髓炎为首发症状的肺癌如下。
      1病例患者,男,60岁。因“反复眼睑下垂、小便障碍、下肢乏力2年余”于2012年10月19日就诊我科。患者于2010年6月12日饮酒后出现嗜睡、双眼上睑轻度下垂、尿潴留、出汗增多及皮肤瘙痒,曾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治疗,行头部MRI平扫+DWI+增强示:脑内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头部+弓上大血管MRA未见异常。肺部CT示左肺上叶尖后端见大小约1 cm ×0.5 cm柱状灶,边缘清晰。 PET-CT示纵隔内肿大淋巴结,考虑淋巴结增生可能性大,不完全除外恶性病变的可能,左上肺尖后段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2010年12月患者小便障碍、头面部大汗及全身瘙痒加重,并出现讲话不清、吞咽困难、肢体乏力,至其他医院就诊,行头部MRI平扫+DWI+增强:脑内多发腔隙性灶、双侧上颌窦炎、筛窦炎;神经EMG:全身肌肉可见较多卫星电位发放(以胸锁乳突肌多见),双胫神经、双腓总神经、右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右尺神经感觉传导未引出,右胫神经F波未引出,H波潜伏期延长;全脊髓MRI:C4/5、C5/6椎间盘突出, L3/4、L4/5椎间盘膨出;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系统均明显活跃,中性晚幼粒细胞及晚幼红细胞比值增高。患者病情慢性进行性加重,并于2011年2月发现尿铅增高,遂于2011年3月5日就诊于我院我科。行肺部CT平扫+增强示:(1)左上肺结节,考虑周围型肺癌并肺内转移及纵隔内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转移瘤待排;(2)双下肺纤维灶;(3)双侧胸腔积液。四肢神经EMG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源性损害。骨髓组织活检:骨髓增生尚活跃;粒系增生尚活跃,以中晚幼及以下阶段为主;红系增生尚活跃,淋巴细胞一般;巨细胞减少,未见明显异常病理细胞。骨髓细胞检查:骨髓增生尚活跃,粒系占41%,红系占37%。建议患者行淋巴结活检,患者拒绝。当时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驱铅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后患者仍觉上胸部瘙痒,小便费力,讲话不清,双眼睑轻度下垂。本次入我科时,患者双眼睑轻度下垂,觉上胸部瘙痒,声音嘶哑,吐词欠清,二便正常。既往吸烟近40年,平均20支/d,饮酒近40年,平均100 g/d。查体:语言欠流利,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左侧Babinski征(+),右侧Babinski征(±)。感觉检查结果:C12未见异常。胸部CT:考虑左上纵隔旁肺癌可能性大并左肺阻塞性肺炎,左上肺部分肺不张,包埋左肺动脉主干,包绕主动脉弓左侧壁,并纵隔淋巴结转移。头部、胸椎MRI平扫+增强:(1)脑内多发囊肿块,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2) L7、L8椎体陈旧性压缩骨折;(3)左侧肺尖肿块,考虑肺部占位。纤支镜检查报告:左上叶上分支开口新生物累及左上尖后、前支开口:肺癌可能性大;左主支气管下段黏膜隆起。活检病理结果:符合小细胞癌。活检标本免疫组化:scle(+),CD56(+),Syn(+),Vim(-),CK(-),TTF-1(-)。诊断:(1)副肿瘤综合征(脑脊髓膜炎);(2)左肺小细胞肺癌伴颅内转移。治疗上予以营养神经、降颅压、普瑞巴林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改善瘙痒症状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为肺癌晚期,无手术条件,且肺小细胞癌较易扩散,预后不良,但肺小细胞癌对放疗及化疗较敏感,故转入肿瘤科行头部放疗及全身化疗。

  • FDG PE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检测

    作者:杨文锋;于金明;李道堂

    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确定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否对肿瘤的临床分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对全身情况较好,未发现远处脏器和肺门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可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对只有肺门淋巴结转移(N1)或有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者,可在外科手术治疗后给予放疗或化疗;对有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3)的患者,除少数可行手术治疗外,大部分不主张手术治疗,而行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在体内病变的组织器官出现结构变化之前,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可从分子水平检测和识别所发生的代谢改变.现将FDG PET显像在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检测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 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放疗的初步研究

    作者:许敏;秦丽娟;周嘉梁;高翔

    目的 探讨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食管癌治疗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中术后转移的有2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复发平均时间为19.2月;放疗后转移的有21例,复发平均时间为14.3月.食管癌术后的病例先采用常规放疗,DT:40~44 Gy/20~22次,然后采用适形放疗,总剂量达60~68 Gy.放疗后的病例均采用适形放疗,CTV为2~2.5 Gy/次,5次/周,每次3~5个照射野投照,总剂量60~68 Gy.结果 治疗后3个月复查,术后病灶的有效率达88.0%,放疗后的有效率达71.4%,比效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射性肺部症状,术后和放疗后分别为68.0%和71.4%,比效结果无差异(P>0.05).放射性食管症状,术后和放疗后分别为24.0%和66.6%,比效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食管癌治疗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且副作用小.

134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