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床旁临时起搏抢救心脏骤停及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
目的 探讨并分析普通电极床旁临时起博抢救心脏骤停和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其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3年1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60例因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而实施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60例患者在床旁非X线条件下,均以改良的Seldinger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留置血管鞘.将普通起搏电极导管经鞘管送入到达右心室或肺动脉根部(右室流出道),进行临时起搏,观察患者的治疗起搏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全部成功植入,起搏信号正常、有效.患者未出现血胸、气胸、血栓形成、心肌穿孔、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多数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1例患者植入术中发生心室颤动,有1例患者出现电极脱位,1例患者死于非起搏原因.结论 在床旁进行临时心脏起搏是抢救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有效措施.在没有X线引导下,普通电极即可达到有效起搏,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痛苦少.
-
甲状腺伴有胸腺分化的梭形上皮肿瘤
患者男,8岁.于1年多前无意中发现右颈前一肿块如龙眼核大小,无伴疼痛,随吞咽上下活动,无多食易饥、消瘦,无吞咽困难、声嘶、咳嗽;无口干、多汗、手抖、无心慌气促、易激动;肿块渐增大,2004年2月4日以"甲状腺腺瘤"收住入院.体检:右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可触及一肿块约3 cm×2 cm,质地硬,边缘清、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彩超:右侧甲状腺内实性肿块,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功能检查无异常.术中见右甲状腺中下极一肿块约3 cm×2 cm×2 cm,包膜完整,质地中等,余腺体内无明显肿块,右颈内静脉旁淋巴结肿大,约2 cm×1 cm×1 cm.
-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急救应用体会(附207例报告)
中心静脉(或称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项基本临床操作技术;近年来新型配套穿刺置管器械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我科1997年2月~2000年4月实施的207例作一分析总结。一、资料和方法1.材料和方法:配套穿刺置管器械为Arrow(美国)和Ohmeda牌(英国),分别有单腔、双腔及12、14、16号等多种型号。穿刺操作方法为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1],穿刺置管路径为左右锁骨下静脉、左右颈内静脉、左右股静脉。2.临床资料及结果:全组均在急诊情况下实施,患者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外,均不同程度配有外周浅静脉套管留置针或普遍针头输液通道。本组男116例,女91例;其中儿童8例,成人199例;年龄范围9~89岁,平均39.5岁。
-
应用普通电极导管经右颈内静脉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50例
2002年7月至2004年4月,笔者对50例因病情紧急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不宜搬动的患者,采用普通临时起搏电极导管(以下简称导管)经右颈内静脉行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术.现报道如下.
-
球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应用
经静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是救治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心搏骤停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球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有着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而在X线下经静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因需搬动患者、费时等原因,容易延误抢救时机.本研究旨在床旁非X线下使用球囊漂浮电极,经右颈内静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探讨其应用价值.
-
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分析超声引导穿刺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预防.方法 对29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按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技术要点进行操作.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得穿刺置管成功,其中244例1次穿刺成功(244/297,82.15%),30例第2次穿刺成功(30/297,10.10%),23例第3次穿刺成功(23/297,7.74%).并发症发生率为15.15%(45/297),31例因导管贴壁导致引血不畅流量不足.结论实时超声引导在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可极大提高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应用普通电极导管床旁临时起搏51例治疗与护理体会
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是临床急症,临时心脏起博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我院自1998年3月以来应用普通电极导管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51例,现报道如下.1 病历资料 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51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22 ~83岁,其中外科手术中因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保护性起搏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1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例.普通电极导管为Drag公司生产的,脉冲发生器为美敦力公司的产品.2操作方法在床旁应用Seldinger法穿刺法,51例患者首次静脉入路均选择左锁骨下静脉,48例成功,3例失败而选择右颈内静脉成功.调整临时起搏器参数,感知灵敏度2~3 mv,起搏电压4~5v,起搏频率设定60次/min.植入6F动脉鞘管.
-
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慢性肾衰竭,以端端吻合式行右前臂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内瘘成熟前患者通过右颈内静脉临时导管进行透析治疗.1月后首次使用内瘘进行透析,距吻合口约2.5cm处行动脉端穿刺,进针有回血,距动脉穿刺点约8cm处对贵要静脉行静脉端穿刺,根据医嘱常规推入普通肝素首剂20mg,不追加肝素,上机引出血液时动脉穿刺点及周围约3cm处发生血肿,患者穿刺处疼痛剧烈,立即停血流泵,拔出动脉针并按压穿刺点,局部冰敷,改用右颈内静脉导管继续透析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无其他不适,治疗结束患者回家后肿胀逐渐增大并出现右前臂张力性水泡,感觉麻木,力求进一步治疗,遂急诊转入骨科.
-
颈外静脉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位置异常l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1岁,入院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肾性贫血、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后闭塞.患者4年前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曾多次行双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2年前因外周血管耗竭开始以长期置管为透析通路,先后因"右颈内静脉长期管cuff脱出、左侧颈内静脉导管功能不良"予拔出导管,外院曾再次行双侧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穿刺置管未成功,右股静脉临时导管置入,因流量不佳拔除.入院后行造影检查后提示右侧颈内静脉闭塞,右侧锁骨下静脉中重度狭窄,左头臂静脉闭塞,右髂总静脉及下腔静脉下段狭窄,右侧颈外静脉通畅.次日查双上肢血管彩超,提示双上肢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于超声引导下行经右侧颈外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术,导管类型为美国Tyco公司Permcath血液透析导管,长度45cm,置管过程顺利,术后胸片提示导管末端位于腋静脉.因此在X线引导下行调管手术,经导管动脉端注入造影剂12ml,可见造影剂经导管末端流入腋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入右头臂静脉处轻度狭窄,右侧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中重度狭窄.将导管末端回撤至颈外静脉内,沿导管静脉端送入0.035"超滑导丝,调整导丝"J端"置入下腔静脉,沿导丝将导管末端置入右心房,拔除导丝,5ml注射器回抽动静脉端均通畅.透析泵控血流量300ml/min.
-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置入双腔长期血液透析留置管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4岁,因"纳差、尿少2年余"入院.患者既往于外院确诊"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5期",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曾行左、右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均堵塞半年前行右颈内静脉置管为血液透析通路,入院前3d留置管血栓形成,予反复尿激酶封管,效果欠佳.为建立新的血液透析通路转入我院.入院后,B超引导下行颈内静脉临时血液透析管置管术,术前常规B超探查右颈内静脉未见异常,术中穿刺右颈内静脉送入导引钢丝约10cm时受阻,考虑静脉远端狭窄;予退出钢丝,改行左颈内静脉置管术,术程顺利.术后3日予行左颈内静脉更换长期留置管.使用美国Quinton公司生产的Permacath双腔带涤纶套导管,型号为13.5Fr,术程顺利,患者无不适.术后行胸片检查了解导管位置,结果示血液透析管远端约在左纵隔第7胸椎水平.行彩色超声多普勒示:冠状静脉窦(内径约0.9cm)增宽,左永存上腔静脉内径约0.8cm.患者置管后第2d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局部出血、血肿等,血流量200~300ml/min,血液透析过程患者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无心悸、胸闷等不适主诉.
-
血液透析后肝素钠封管致过敏1例
患者女性,78岁,确诊为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6年,先后2次行动静脉血管内瘘手术,一直应用血管内瘘为血液透析通路,每周透析3次,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患者于2010年9月6日改为右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作为血液透析通路,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后予以肝素钠原液封管.2010年9月8日及9月25日患者血液透析结束,并用肝素钠原液封管后,患者均出现头晕、大汗,呕吐,血压下降至80~65/30~40mmHg(1mmHg=0.133KPa),予以高渗糖及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后,患者不适症状逐渐消失,血压回升至115~125/60~70mmHg.当时考虑为与超滤相关的低血压反应.
-
左侧颈内静脉长期导管10例置入操作体会
目前动静脉内瘘是常见的血透通路,然而对于因血管自身问题无法建立内瘘或反复内瘘失败等患者,长期导管是目前比较公认的选择.右颈内静脉是长期留置导管的首选部位,而左侧颈内静脉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较少作为置管部位,但是,在右颈内静脉、无名静脉出现狭窄或闭塞时,仍可选用左侧颈内静脉长期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现将10例行左侧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操作的体会进行交流.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误入锁骨下静脉一例
患者女,35岁,因"乏力、发现肾功能损害1个月"入院.查肾功能:肌酐1778 ixmol/L,尿素氮48.7 mmol/L.泌尿系超声:双肾缩小,双肾弥漫性病变.诊断:慢性肾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需建立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替代治疗.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冈上肢血管条件差,且不能耐受动静脉直接穿刺要求留置导管,行右颈内静脉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置管术.
-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介入诊治一例
患者男性,33岁,胸部刀伤后发现心脏杂音半年余,为进一步行介入治疗而于2010年6月2日入院.患者半年前因意外而致胸部刀伤,经右心室壁修补而康复,出院检查时发现心脏杂音,被诊断为创伤性室间隔缺损( traumatic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TVSD).患者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左胸部第五肋间见约15 cm前外侧切口瘢痕一条.心前区扪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分,律齐,胸骨左缘4、5肋间闻及5/6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未见异常.心脏超声室间隔近心尖部回声中断0.9 ~1.1 cm,收缩期室间隔回声中断处有左向右五彩色血流束,峰值流速5.3 m/s(图1).入院后按照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1],经术前准备及谈话后于2010年6月17日行首次介入术.由于TVSD位于近心尖区,故于右颈内静脉及股动脉置入鞘管.左心室造影见室间隔肌部有明显左向右分流束,宽约0.9 cm.用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经左心室穿过TVSD至右心室.从导管内送交换导丝经右心室至肺动脉;用鹅颈圈套导管套住交换导丝并从静脉端退出静脉鞘和导丝,建立经TVSD动静脉轨道.沿导丝插入8F输送长鞘(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公司)与造影导管对吻并前进至主动脉瓣远心侧.由于导管扭曲明显,虽经各种努力,仍无法将输送长鞘送至升主动脉,就退出造影导管.固定长鞘,再退出交换导丝和扩张器,但在此过程中,输送长鞘回脱入右心室.再次重复以上步骤仍出现相似结果,由于时间较长而暂停手术.
-
体外循环手术肝素误入胸腔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6岁.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心室间隔缺损合并双腔右心室.于1997年11月行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麻醉前常规右颈内静脉插管[中心静脉导管(ARROW)],穿刺数针后抽回血良好,认为穿刺成功.按顺序送入导管后固定.在全麻、开胸完成后建立体外循环前往右颈内静脉导管注入肝素3 mg/kg,患者血压由术前110/60 mmHg (1 mmHg=0.133 kPa),降至80/50 mmHg,考虑麻醉所致即加快静脉滴注液体速度.
-
高压氧治疗致圆窗膜破裂三例
我科于1996年2月~1999年8月,收治3例因高压氧治疗引起圆窗膜破裂,报告如下。 例1 男,56岁。因患脑血栓由神经内科予以降纤溶栓及高压氧治疗。行高压氧疗法第3天时突发旋转性眩晕、右耳聋、耳阻塞感,伴恶心、呕吐。当天从外院转我科治疗。检查:血压21/14 kPa(1 kPa=7.5 mm Hg),神志清楚,左侧肢体呈Ⅱ度偏瘫,自发性水平性眼球震颤快相向左。右耳瘘管试验阳性。纯音测听以语言频率均值计算,右耳气导听阈61 dB,声导抗检查右耳鼓室曲线呈 C型,声反射消失。行鼓膜穿刺,抽出清液0.2 ml,清液化验糖阳性。右侧内耳道CT扫描无异常。临床诊断:右耳圆窗膜破裂。在局部麻醉下行右鼓室探查术,可见圆窗窝处有清液,压迫右颈内静脉,清液增多,吸除后见圆窗膜上有清液外溢。电钻磨去圆窗龛上缘后见圆窗膜破裂,取耳垂脂肪修补,3 d后眩晕逐渐消失,术后7 d查气导听力提高25 dB。 例2 男,58岁。患高血压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配合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高压氧治疗第5天时患者自觉左耳闷痛,“轰”地一声响,倾而发生眩晕、左耳聋、耳鸣,伴恶心、呕吐。住院体检:神志清楚,闭目静卧,自发性水平性眼震快相向右,血压19/12 kPa。心电图提示:左心室高电压、心肌劳累。左耳瘘管试验阳性。纯音测听左耳气导语言频率听阈 65 dB。颅脑CT扫描正常。诊断:左耳圆窗膜破裂。取耳垂脂肪手术修补破裂的圆窗膜,次日起眩晕、耳聋症状逐渐好转,术后7 d查听力提高 15 dB。
-
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目前,深静脉置管术在临床各学科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在危重、疑难和复杂手术病人的应用中,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优越性.现就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相关问题作一介绍.
-
血管内氧合器装置的研究进展
呼吸衰竭是危及人们生命的常见病因之一,病情危重,发病急剧,病死率高,其主要原因即氧合和/或二氧化碳(CO2)排除障碍。近年来,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呼吸衰竭的方法,其中血管内氧合器的研制和应用为临床治疗呼吸衰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2]。 一、血管内氧合器的概念和特点 血管内氧合器(intravascular oxygenator,IVOX)的设计思路是于1989年由Mortensen等[3]先提出,其全称应为血管内氧合和CO2排除装置(intravascular oxygenation and carbon dioxide transfer device),作者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体内气体交换装置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完成体内代谢所需气体交换的28%,且与体外膜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or,ECMO)比较具有简便、易用、对血液成分损伤小、病人热量损失少等特点,形成了IVOX的雏形。目前该装置多采用丙聚烯中空的多孔纤维制成一细长的装置,长度在10~50 cm,直径为2~18 mm,置入腔静脉中。静脉血流经该装置,一根同轴双腔管导引气体进出IVOX,采用负压控制氧流量1~3 L/min,气体通过双腔管的内腔流向多孔纤维管,纤维壁外层覆盖一层1μm厚的硅橡胶膜或硅树脂,硅膜内含有肝素,具有良好的抗凝能力,O2、CO2可以自由通过该膜,水、血浆及血液等有形成分不能通过该膜,从而进行气体交换,然后经负压吸引出体外。这种纤维是应用特殊压缩方式聚合形成卷曲形状,使环绕纤维的血流产生湍流,从而增加血液与膜的接触与交换时间。一般选择经右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切开置入,应在X线透视下进行,将IVOX放入腔静脉中,若经股静脉插入,尖端可达第一肋骨水平(上腔静脉内),经颈静脉插入时,尖端可达第三腰椎水平(下腔静脉分叉处)。插入前全身肝素化,保持ACT 200~300 s,以防血栓形成。该装置可在体内维持10~20天,对气体的交换能力可达体内代谢的50%以上。IVOX对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如果正确选择适应症,规范操作,不易导致大出血、血栓形成、血液形成泡沫、导管植入或血管内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4~7]。
-
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初步探讨
目的:讨论并分析关于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82例CV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定位,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盲穿,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定位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管术,能够对置管的过程进行监视,穿刺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小,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我院自 1970年 12月至 1998年 9月共收治肺部肿瘤 828例及纵隔肿瘤 252例,对其中7例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晚期患者进行了转流手术治疗。 1980年以前对SVCS患者施行了颈内(外)静脉-大隐静脉转流手术。 对1980年以后病例施行了左或右颈内静脉-右心房(耳)的胸内人造大血管转流术,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