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等量置换治疗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是基层医院常见的一种颅脑损伤,单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少见,而以脑挫伤、脑出血、硬膜下血肿合并TSAH更是多见.2007~2010年收治此类患者168例,其中以TSAH为第1诊断的78例,其余90例为合并TSAH采用早期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血府逐瘀汤加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出血42例
脑室出血,无论是原发性或者继发性,均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症类型,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采用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或外科开颅血肿清除等治疗措施,疗效均差[1].
-
粪类圆线虫病1例
患者,女,50岁, 农民. 因反复呕吐、腹泻3 月, 加重5 d伴畏寒、发热1 d,于2002年9月6日入我院. 患者无明显诱因于3月前开始呕吐、腹泻,每日呕吐4~5次,腹泻每日3~4次.2002年6 月14日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院住院诊治.胃镜示:1)胃窦炎;2)十二指肠降部粘膜炎症.肠镜示:直肠单发小息肉.骨髓像:增生性贫血.腰穿脑脊液正常.头颅CT、肺部CT、腹部CT均未见异常.肝、肾功能正常.诊断不明.经抗炎、抑酸、营养神经、对症及支持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于7月31日出院.出院后1周症状加重.
-
双侧脑室穿刺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型脑室出血
重型继发性脑出血临床表现严重,病死率高.为了探讨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取了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双侧脑室穿刺-UK溶解、引流术加腰穿脑脊液置换方法,治疗74例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
双侧脑室尿激酶灌洗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
脑室出血预后差,尤其是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病死率高达75%以上[1].笔者所在医院从1999年8月~2002年8月采用双侧脑室尿激酶灌洗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36例,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
双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注溶解-腰穿脑脊液等量置换治疗原发性脑室铸型出血26例疗效观察
我们于1998年5月-2004年3月应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注溶解、腰穿脑脊液等量置换治疗原发性脑室铸型出血2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化脓放线菌致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一例
患者,男,37岁,2003年8月15日因开放性颅脑损伤,失血性休克入我院治疗,入院后急诊行开颅手术及气管切开术,术后患者持续昏迷,体温一直正常,曾发生脑脊液鼻漏,9月22日在一次呛咳、呕吐后突然出现高热,体温达38~40.5℃.腰穿脑脊液呈乳白色、混浊、无凝块,潘氏试验++,蛋白定量958 mg/L,单核细胞0.16,多核细胞:0.84;血WBC11.2×109/L、N 0.80、L 0.13、M 0.05、E 0.02,脑脊液细菌培养两次(间隔2 d)均为化脓放线菌,经选择氯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联合用药,于第二天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第四天脑脊液清亮,细菌培养无菌生长,常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海绵窦综合征2例报告
例1,女,38岁。糖尿病8年,服消渴丸,降糖灵治疗。因发热20天,恶心,呕吐1天,尿酮体(++),于1993年12月25日入院,T 38℃,R 20次/分,P 100次/分,BP 0.65/6.62kPa,神清,呼吸深大,眼睑无浮肿,结膜无充血,眼球运动自如,颈软,两肺呼吸音粗,心率100次/分,律齐。化验:血WBC 16.1×109/L,S 91.5%,FBG20.8mmol/L,BUN 3.7mmol/L,CO2CP 14.4mmol/L,胸片提示右下肺炎。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右肺炎。予以小剂量胰岛素静滴,抗炎。住院第四天患者剧烈头痛,视物不清,双眼睑下垂,结膜充血水肿,眼球外突固定,光反射消失,头部CT正常,腰穿脑脊液常规及压力正常。诊断:海绵窦综合征。应用头孢噻肟钠等治疗,甘露醇静注降眼压治疗,眼球运动恢复,但双目失明。病后75天病情稳定出院,1年后随访视力无恢复。
-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误诊分析(附一例报告)
病例摘要男,12岁.因反复头痛伴发热半年入院.半年前突然头痛、喷射状呕吐、发热、嗜睡、脑膜刺激征阳性,在外院做腰穿诊断"病毒性脑炎",住院6天意识转清,13天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痊愈出院.20天后再次因头痛、发热入院,腰穿脑脊液细胞数增高、蛋白高、糖略低、氯化物正常,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阳性,用无环鸟苷治疗一周症状消失.
-
脊髓痨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58岁,因行走不稳、双下肢乏力2个月余,于1999年10月13日入院.1998年8月起,无明显诱因渐感左足趾发麻、低热,右足趾也渐感发麻,行走时如踩棉花样,乏力,左侧明显,行走不稳,前冲,不自主摔跤,夜间尤明显,外院查头颅CT、MRI、脑血管多普勒均无异常,考虑"病毒感染”,对症治疗无效,于某院就诊,诊断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予以VitB12、叶酸等药物治疗.稍好转,持续治疗无进展.入院前已无法单独行走,双手末端麻木,反复呃逆,饮水呛咳,双下肢阵发性抽痛,小便次数减少,每次尿量增多,大便无异常.否认糖尿病史.1987年曾有无防护不洁性交史.入院查体:一般体检无异常,神经系统:视力、视野正常,双瞳孔1.5 mm,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眼球向右侧注视时水平震颤,左面部触痛觉减退,下颌反射阳性,咽反射正常,吞咽稍呛,双上肢肌力Ⅴ级,左下肢Ⅳ+级,右下肢肌力Ⅴ级,Romberg征阳性,闭目时向右侧倾跌,肱二、三头肌腱反射迟钝,双侧膝、踝反射消失,左侧肩以下,膝以下痛温觉减退,四肢深感觉减退,病理征阴性,实验室三大常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检查均无异常,脑干诱发电位、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颈椎X线、胸片无异常,腰穿脑脊液常规潘氏试验(+),细胞数1×106/L,蛋白1.148 g/L,葡萄糖4.5 mmol/L,Cl-114 mmol/L,梅毒凝集试验弱阳性.未灭活血清反应素试验(unheated serum reagin test,简称USR)(+).复查USR仍(+).诊断为神经梅毒(脊髓痨),经大剂量青霉素640万单位, 2次/d静脉注射,共15 d,结合卡马西平、脊舒及维生素B族治疗,患者呃逆、双下肢闪电样抽痛、乏力明显好转.11月4日出院时仍有阿-罗瞳孔,双下肢深感觉未完全恢复,眼球震颤存在,足部仍有麻木感,行走较稳健,能单独行走.出院后半年随访,患者未进一步治疗,出现双下肢浮肿,小便失禁,下肢麻木及抽痛存在,但仍能单独行走.
-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影像表现一例
患者女,51岁,2011年1月21日因"反复发作头痛3d"入院.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整个头部阵发性、搏动样、胀样疼痛,严重时持续几十分钟,近3d反复发作,无恶心呕吐、发热,不伴意识丧失,无四肢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无肢体麻木无力,无语言障碍,不伴视物旋转、视物成双等.头痛与体位无关,用力时无头痛加重表现.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体征,病理征阴性.腰穿脑脊液生化常规正常,抗酸染色、结核杆菌、单纯疱疹病毒DNA检查正常,脑脊液压力正常.泌尿系彩超检查未见异常,常规头颅CT及MRI阴性,头颅CTA示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双侧大脑前动脉、中、后动脉多发节段狭窄(图1,2).经扩血管治疗病情好转,1个月后症状消失,复查CTA示颅内动脉多发狭窄已缓解(图3,4),诊断为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RCVS).
-
药物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分析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3岁,汉族,体重 60kg.于 2007年 3 月 8 日行右额开颅经胼胝体入路肿瘤全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腰穿脑脊液白细胞不高.切口I/甲愈合,已按期拆线.术后常规服卡马西平200mg,bid,预防癫痫.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 3年,高血压 160/120mmHg,平日口服卡托普利25mg,bid,硝苯地平缓释片 10mg,qd,血压控制尚可.
-
结核性脑膜炎所致精神障碍观察与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所致精神障碍在精神科临床少见,常由于初期得不到及时救治,发展呈躁动不安、谵妄昏迷状态,病程发展快,笔者十余年的工作经历共收治二例患者采取了有效护理措施,经过观察、诊断、及时抢救,病人转危为安,获得了康复.1 临床资料病例一:金××,男,46岁,朝鲜族,于2000年3月16日人院,103-03号,病人因剧烈头痛,恶心,一周未进食,营养差,睡眠差,在其他医院以中西结合治疗二周无效,由妻子背人病房,病人处于躁动不安,谵妄状态,经腰穿脑脊液化验检查,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所致精神障碍,病人人院第二天15时,病情突然急剧恶化,体温上升到39.2℃,脉搏126次/分,呼吸急促32/分,血压10/8 kPa,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进入昏迷临危状态,立即组织抢救,护理措施得当,经一周治疗病人转危为安,继续抗结核对症治疗,病人获得康复出院.
-
亚急性联合变性一例报告
患者女,58岁,因行走不稳2个月,于2003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于2003年10月3日出现行走不稳,伴反应迟钝和言语含糊,无头痛、呕吐、发热、抽搐,病情进行性加重,在当地医院查头颅和脊髓MRI未见异常.12月7日在外院检查维生素B12极低(22.14pmol/L),以共济失调原因待查收住院.既往史:长期素食,有慢性贫血史20年.2003年6月13日在当地医院行卵巢囊肿切除术同时发现克隆病并切除.入院查体:意识清楚,构音不清,智力检查不满意.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4~5-级;深感觉减退,有感觉性共济失调;腱反射亢进;双侧巴氏征(++);颈抵抗(-).辅助检查:血常规示轻度大细胞性贫血.腰穿脑脊液正常.脑电图示左颞慢波稍多.复查头颅MRI正常.入院后立即给予维生素B12肌肉注射治疗,但病情不断加重.入院第3天出现言语错乱和双手不自主摸索等精神症状,伴大小便失禁.入院第6天患者处于亚木僵状态.入院第7天出现双手不自主运动和肌阵挛.因病情进展迅速,家属要求出院.出院后随访:患者病情曾一度加重,但坚持服用维生素B12.出院2周后病情逐渐好转,出院2个月后完全康复,复查各项体征消失,生活恢复正常.
-
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出血17例
脑室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但都可因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使病情加重.选取2004~2006年我科收治的部分脑室出血患者(发病后查头颅CT可见第3、4脑室积血,脑室轻-中度扩张)17例,进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根据病情腰穿次数不等,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利弊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其它脑血管疾病相比,死亡率高,致残率低,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1],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研究,目前各级医院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SAH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我科自2002年开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SAH38例,现就其获益及出现的问题报道如下.
-
脑膜炎并发桥池反复出血1例
1 病历报告患者,男,17岁,学生.因枕部蛛网膜囊肿在本院行手术切除,术后颅脑CT示囊肿已切除,颅内无异常.出院后第5d出现发热、头痛、呕吐,体温达38.9℃.病情渐加重,突然出现全身抽搐急诊入院.查体:T 39℃,神志清,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膝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阴性,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ml后侧卧腰穿,脑脊液压力1.80kPa,为均匀血性,实验室检查:细胞总数1 600×106/L,S 0.57,潘氏实验(++),WBC15.8×109/L,颅脑CT示桥池内血肿.脑脊液细胞培养铜绿假单胞菌.诊断为脑膜炎并发桥池出血.入院2d后,腰穿,侧卧压力1.76kPa.脑脊液呈黄色、浑浊.细胞总数1 400×106/L,N 0.47,L 0.4.CT扫描示桥池内血肿量明显减少.第5d再次出现全身抽搐,腰穿脑脊液为均匀血性.CT示桥池内血肿明显增大.继续用抗生素培福新0.8g/d静滴,20%甘露醇250ml和速尿40mg每6h交替使用,镇静、止血、维持水电平衡.体温恢复正常,头痛、呕吐症状消失,颅脑CT示桥池内出血已吸收,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患者病情好转出院.2 讨论
-
甘露醇致变态反应1例报告
1 病历报告 患儿女,10岁。因头痛,呕吐10余d于1999年7月5日入院。查体:T 365 C,R 24/min,HR 84 min,BP 13/7kPa。腰穿脑脊液无异常。脑电图:广泛弥漫型异常。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给予20%甘露醇150ml静推,约5min后,患儿皮肤出现广泛荨麻疹,伴烦躁、寒战、呼吸急促、四肢厥冷,神志模糊。BP 10/bkPa,心音低,HR 140/min,律齐。考虑为输液反应所致。急于吸氧、苯海拉明肌注,静注氟美松、东莨菪碱、鲁米那钠等抢救。20min后,患儿皮疹逐渐消退。睡眠状态,呼吸平稳,四肢渐暖,BP 12/8kPa,HR 96/min。因治疗需要,次日,在重点监护下,应用同样剂量甘露醇,发生同样过敏反应。确定为甘露醇过敏所致。追问患儿既往未用过甘露醇,同种药品未引起他人过敏。2 讨论 甘露醇为常脱水剂,一般认为较安全,临床应用广泛。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水,电解质紊乱。近几年国内儿科杂志对甘露醇过敏罕有报道。因此,我们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要密切观察,以防意外。有关甘露醇的致敏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
以针刺反应阳性为线索诊断神经白塞病1例
患者,男性,27岁,农民,因反复右眼疼痛3年,头痛、发热、右侧肢体无力7天入院。3年前患者出现右眼疼痛,偶有畏光、流泪,曾至多家医院就医,均诊为“虹膜睫状体炎”,给药物治疗能暂时缓解,但经常复发,患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半年前已完全失明。1年半前不明原因出现右侧肢体瘫痪和吞咽困难,脑CT平扫正常,按“中风”治疗后完全缓解。7天前患者再感右眼疼痛,同时伴有头痛、呕吐及不规则发热,右半身麻木,右侧肢体无力。入院查体:体温39.0℃,意识清楚,表情呆滞,吐词不清。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口腔粘膜未见溃疡。右眼睫状充血,右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右眼无光感,左眼视力正常。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外阴皮肤粘膜无溃疡。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右半身痛觉减退,右侧中枢性面瘫,伸舌右偏,右上下肢肌力Ⅲ级,张力过高,右侧腱反射活跃,双侧巴彬斯基征(+),脑膜刺激征(-)。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均正常;血沉24mm /1h,OT试验(-),结核抗体(-);抗核抗体、抗Sm、抗SSA、抗SSB抗体(-)。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及脑脊液糖、氯化物、蛋白定量正常;细胞计数:白细胞96×106/L,分类中性0.80,淋巴0.20;涂片找抗酸杆菌(-)。胸透正常。脑CT扫描示左侧基底节区有3.0cm×3.0cm低密度灶,边缘模糊,CT值约20Hu。累及范围包括左侧丘脑、内囊后肢及苍白球。三脑室轻度受压,脑室系统不扩大。静脉增强扫描见左侧丘脑处有一斑片状高密度灶。住院期间发现患者双手背、肘部的静脉穿刺点,以及腰穿部位皮肤出现多个红色丘疹,顶端有一黄色脓点,追问病史,方知3年来患者口腔、阴囊、阴茎经常出现痛性溃疡,呈多发性,不治1~2周能自行愈合,不留瘢痕。其母及姊妹均易患“口腔溃疡”。结合病史,诊断为神经白塞病,给强的松等治疗病情迅速好转,1个月后复查CT正常。
-
误诊为脑积水的颅内动脉瘤
[病例] 女,42岁.因头痛、头晕、四肢无力1小时,伴呕吐数次于1998年12月入院.查体:血压160/100 mmHg.意识清晰,精神萎靡,视力正常,双视乳头水肿,面纹对称,伸舌居中,无颈强直,布氏征(-),双巴宾斯基征(-),四肢肌力Ⅲ级.腰穿脑脊液清亮无色,压力约280 mmH2O.头颅CT检查见三脑室轻度扩大,侧脑室、四脑室正常.经脱水后头痛、四肢无力明显改善,行MRI检查发现三脑室轻度扩大,考虑为脑积水,遂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2个月因突发剧烈头痛、意识不清,伴恶心、呕吐半小时,来我院就诊.查体:意识模糊,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颈强直,布氏征(+).腰穿见血性脑脊液.头颅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室系统与术前CT比较无任何变化,遂怀疑首次诊断治疗欠妥.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为:左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直径约0.8 cm.行动脉瘤包裹术.术后随访1年,恢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