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生长抑素治疗胃肠道非内分泌恶性肿瘤

    作者:李小毅;陈原稼;唐伟松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是一个对外分泌、内分泌、旁分泌及自分泌均起作用的调节肽.它在人体内有两种存在形式: 14肽和28肽,分布广泛,作用复杂、多样,消化道作为人体内大一个内分泌器官是生长抑素主要作用的部位之一.随着生长抑素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及很多肿瘤的生长受激素调节现象的发现,除了胃肠道内分泌肿瘤外,也发现胃肠道非内分泌肿瘤的生长亦与激素的调节有关.因而利用生长抑素来治疗胃肠道非内分泌肿瘤的研究在近10年来愈来愈受到重视.1992年及1993年人、鼠生长抑素受体5个亚型的基因被成功地克隆,因而对不同SSTR受体亚型的分布、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研究,这对于阐明SST与肿瘤的关系问题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对生长抑素在治疗胃肠道非内分泌恶性肿瘤方面的研究情况及新进展作一较全面的综述.

  • 截短型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在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

    作者:刘伟;蔡泽浩;商庆新;钱云良;曹谊林

    目的研究截短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Ⅱ型受体在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对TGF-β1自分泌的抑制作用. 方法组织块法体外培养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加入重组人(rh)TGF-β1(5 ng/ml)或含截短型TGF-βⅡ型受体基因的重组腺病毒(50 pfu/cell),并用Northern印迹观察其对TGF-β1的基因调控. 结果 rhTGF-β1能上调TGF-β1和I型前胶原的基因表达.截短型TGF-βⅡ型受体的过度表达能减少细胞TGF-β1的基因表达. 结论截短型TGF-βⅡ型受体的过度表达可以通过阻断TGF-β1的信号转导来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1的自分泌.为研究瘢痕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 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自分泌规律的研究

    作者:张洁;林苹;黄鲁刚;陆燕蓉;周宏远;黄孝忠;宁其志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自分泌规律. 方法应用健康人包皮环切术所得包皮,通过体外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共12代,运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不同代次成纤维细胞TGF-β1浓度,并测定第6代成纤维细胞在不同时间培养上清液中TGF-β1的浓度. 结果自第3代开始,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液可检测到TGF-β1,并逐渐升高,至第6代达分泌高峰(450 ng/L),第11、12代不能测到;而第6代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含量以第5天的检测值高(680 ng/L),是第1天检测值(280 ng/L)的2.5倍. 结论成纤维细胞TGF-β1自分泌能力,是由弱到强再逐渐减弱的过程,有自我调节能力.

  • 肾上腺髓质素与细胞凋亡

    作者:郑舒展;李家富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1993年由日本学者Kitamura等从人的嗜铬细胞瘤组织提取液中分离提纯的一种血管活性肽,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器官,以自分泌/旁分泌的方式发挥其血管活性作用,如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及排钠利尿、抑制醛固酮的分泌、调节水盐代谢等.近年一系列研究发现肾上腺髓质素还具有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功能,影响细胞的生长相凋亡.现就对ADM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及机制作一综述.

  • 抑制素、激活素、卵泡抑素与卵泡发育

    作者:熊冬梅;李蓉;许良智

    近年研究表明,在卵巢中存在一类亲水性的非类固醇物质,即抑制素(inhibin,INH)、激活素(activin,ACT)和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简称为INH-ACT-FS系统.它们通过内分泌机制调节垂体卵泡刺激素(FSH)的分泌,并且通过旁分泌与自分泌的机制调节卵泡的发育、闭锁和黄体化过程.本文就INH/ACT/FS系统与正常卵泡发育的关系,以及INH-ACT-FS系统与卵泡发育异常的妇科常见病PCOS的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生长因子对精液参数的影响

    作者:曾政光;于军桥;邵继春

    生长因子是由体内多种细胞分泌的多肽类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一般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调节靶细胞的功能.

  • 高浓度瘦素自分泌诱导脂肪细胞瘦素抵抗的研究

    作者:李小林;赵锋;巫国辉;袁铿

    目的:观察高浓度瘦素对人脂肪细胞分解代谢及脂肪蓄积的直接影响,探讨瘦素自分泌调节在肥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成人皮下脂肪组织,常规提取和培养前脂肪细胞,待细胞融合后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后分为二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分别培养于瘦素终浓度为100ng/ml、1000ng/ml的培养液a中.于培养48h、72h收集培养液检测游离脂肪酸和甘油的浓度,取脂肪细胞行油红0染色并图像分析计算脂肪细胞中脂肪颗粒的积分光密度.结果:与低浓度组相比,瘦素作用48h、72h后,高浓度组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均下降[(0.16711±0.011900)mmol/L VS(0.20589±0.008738)mmol/L,(0.17544±0.013920)mmol/L VS(0.2 3567±0.026220)mmol/L,甘油含量均减少(28.1733±0.91377)μmol/L VS(30.2456±0.30084)μmol/L,(28.9367±0.79530)μmol/L VS(31.8567±0.79024)μmol/L],而脂肪颗粒积分光密度则升高(461136.89±12049.947 VS418570.33±5668.129,441566.56±5921.602 VS 390133.67±7001.304).结论:高浓度瘦素长时程作用脂肪细胞,可延缓脂肪分解代谢,增加脂肪蓄积.高浓度瘦素经自分泌诱导脂肪细胞产生瘦素抵抗,可能对肥胖发生有重要影响.

  • 瘦素对脂肪细胞的直接调节作用

    作者:巫国辉;赵锋;袁铿;李小林

    目的:观察瘦素对人脂肪细胞分解代谢及脂肪蓄积的直接影响,探讨脂肪细胞的自分泌调节作用.方法:取正常成人皮下脂肪组织,常规提取和培养前脂肪细胞,待细胞融合后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并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分别培养于含瘦素浓度为0ng/ml、10ng/ml、100ng/ml、1000ng/ml的培养液a中.培养4h后收集培养液检测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浓度,取脂肪细胞经油红○染色后图像分析计算脂肪颗粒的积分光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浓度分别增加87%(P<0.01)和5%(P<0.01),脂肪颗粒积分光密度减少12%(P<0.01);中浓度组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浓度分别增加181%(P<0.01)和8%(P<0.01),脂肪颗粒光密度减少21%(P<0.01);高浓度组培养液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的浓度分别增加312%(P<0.01)和17%(P<0.01),脂肪颗粒的积分光密度减少35%(P<0.01).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浓度与瘦素浓度呈正相关,脂肪颗粒积分光密度与瘦素浓度呈负相关.结论:瘦素瞬时作用脂肪细胞,可促进脂肪分解代谢、减少脂肪蓄积;且随着瘦素浓度增加,作用更强,呈剂量依赖性.瘦素对脂肪细胞存在自分泌调节作用,可能在肥胖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BMPs在皮肤伤口愈合和瘢痕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黄欣

    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属于转移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BMP-1除外),目前已知的有20多种亚型,是分泌型糖蛋白,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控制多项细胞进程,如:细胞周期和分化、成熟、发育、运动、粘附、神经元生长、骨形态发生和伤口愈合[1].在20世纪70年代末,BMPs被发现是一种有效的骨形成诱导物[2],近10年来,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作为是骨再生的可能关键因素之一,BMPs受到极度重视,随后,BMPs在其他组织和生物过程的重要性很快被证实.

  • 皮肤色素沉着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慧军;赵广

    人体皮肤的颜色主要受色素沉着过程的影响,该过程包括:①黑素细胞内黑素小体的装配与黑素合成;②黑素小体由核周向树突远端转移;③黑素小体传递至邻近角质形成细胞;④黑素小体在角质形成细胞内再分布、降解.通常我们将黑素小体从核周向树突远端转移并传递至邻近角质形成细胞的过程统称为黑素小体的转运.研究发现,皮肤的颜色除取决于黑素细胞产生黑素的种类和数量之外,更为重要的还要受黑素小体转运、再分布和降解的能力影响.目前认为,在多种外界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如紫外线辐射、炎症反应、皮肤老化的影响下,表皮细胞会产生自分泌和旁分泌激素或细胞因子,在局部形成自分泌、旁分泌网络而起到重要的调节皮肤色素沉着的作用[1].不同个体黑素小体生成、转运、再分布和降解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临床上就形成了个体间肤色的差异.

  • 白细胞介素-6与糖尿病

    作者:刘萍;何岚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它可由多种细胞产生,特别是近年来发现基础状态下血浆中IL-6水平主要来自脂肪组织分泌,IL-6作为一种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激素刺激肝细胞生成多种急性时相的蛋白质调节机体免疫,参与体内的脂肪、葡萄糖等能量代谢,诱导胰岛素抵抗,破坏胰岛β细胞,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糖尿病临床胰岛β细胞功能的评估

    作者:蔡明江;张南雁

    狭义的胰岛β细胞功能是指β细胞对外界刺激作出适当反应,维持葡萄糖自稳态(glucose homeostasis)平衡的能力,广义上还包括自身因素的居中调节如自分泌、自身对损伤的修复能力等.

  • 外源性P物质诱导的表皮干细胞P物质自分泌现象研究

    作者:黄晖;赖西南;王正国;蒋伟;刘育杰;王丽丽

    目的 研究表皮干细胞P物质(substance P,SP)自分泌特点.方法 体外培养表皮干细胞,给予外源性SP刺激,采用免疫荧光、ELISA、Western blot、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刺激后细胞的SP基因、蛋白以及外周环境中SP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外源性SP刺激后,表皮干细胞及其培养液中SP蛋白表达上调,24 h达到峰值,浓度明显高于外加的SP浓度;SP基因在6 h即已达到峰值;封闭自然杀伤(NK)细胞受体后给予刺激,则SP表达不上调.结论 给予外源性SP能诱导表皮干细胞自身的SP自分泌.

  • 反义脱氧寡核苷酸阻断IGF-Ⅰ R通路可增强T24膀胱癌细胞对丝裂霉素的敏感性

    作者:孙宏志;武淑芳;屠曾宏

    目的:探讨IGF-Ⅰ R信号旁路是否参与膀胱癌细胞的耐药性.方法:RT-PCR法检测T24膀胱癌细胞和正常尿路上皮细胞IGF-Ⅰ,IGF-Ⅱ及IGF-Ⅰ R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技术和MTT试验检测反义脱氧寡核苷酸能否增强T24细胞对丝裂霉素药物敏感性及凋亡易感性;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对T24膀胱癌细胞IGF-Ⅰ R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IGF-工,IGF-Ⅱ及IGF-工R mRNA在无血清培养的T24细胞中高度表达,而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不表达或仅痕量表达这些生长因子或受体;反义脱氧寡核苷酸阻断IGF-Ⅰ R通路可以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并可增强T24细胞对丝裂霉素的敏感性及凋亡易感性.结论:阻断IGF-Ⅰ R信号通路可有望治疗对化疗不敏感的膀胱癌.

  • 自分泌IGF-1/IGF-1R环路促进NK/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迁移和侵袭

    作者:黄方;丁浩;常君;张文皓;陶荣

    目的 探讨IGF-1/IGF-1R信号通路对NK/T细胞淋巴瘤(NK/TCL)细胞株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IGF-1和IGF-1R的表达,Transwell技术观察NK/TCL细胞迁移和侵袭.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MMP-2、MMP-9及TIMP1水平.结果 NK/TCL细胞株SNK-1和SNK-6均表达IGF-1与IGF-1R,而健康人NK细胞不表达IGF-1R.IGF-1R抑制剂显著抑制SNK-1和SNK-6的迁移和侵袭.外源性IGF-1则促进细胞迁移及侵袭,而IGF-1R抑制剂能阻断该效应.IGF-1R下游相关激酶p38、PI3K及JNK的抑制剂均可降低细胞迁移能力.外源性IGF-1可上调MMP-2、MMP-9的分泌水平,IGF-1R抑制剂则抑制MMP-2、MMP-9的分泌.结论 NK/TCL细胞株中存在IGF-1/IGF-1R自分泌环路,并通过IGF-1/IGF-1R通路促进MMP-2、MMP-9分泌及IGF-1R下游p38、PI3K及JNK等激酶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脂肪细胞产生醛固酮通过钙调磷酸酶依赖信号途径:在糖尿病相关肥胖和血管功能障碍中的影响

    作者:李伍娥

    我们报道一种新的可以调节血管功能的脂肪细胞衍生因子。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分子机制、信号途径和脂肪细胞源性醛固酮的功能意义,检测导致血管功能障碍的脂肪细胞源性醛固酮在糖尿病相关肥胖中是否升高。研究是应用从人类和小鼠(C57BL/6J)脂肪组织中分离的3T3-L1脂肪细胞和成熟的脂肪细胞。从肥胖型糖尿病db/db和控制db/+小鼠中获取有或无周围脂肪和成熟脂肪的肠系膜血管。醛固酮合成酶在3T3-L1和成熟脂肪细胞中检测到,这种酶分泌基础醛固酮和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在3T3-L1脂肪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Ⅱ的刺激导致醛固酮分泌的增加和CYP11B2的表达。血管紧张素Ⅱ的效应被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和FK506)和活化T细胞的核因子减弱。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FAD286减低脂肪细胞的分化。坎地沙坦治疗的db/db小鼠中(每天1 mg/kg,4星期),血浆醛固酮、CYP11B2的表达和醛固酮的分泌都有所减低。在包含有周围脂肪db/db肠系膜动脉中,乙酰胆碱诱导的松弛通过依普利酮(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有所增加。脂肪细胞含有醛固酮合成酶,并且产生醛固酮以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钙调磷酸酶/核因子(依赖活化T细胞)的方式。有功能的脂肪细胞源性醛固酮调节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血管功能分别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这些新的发现认为脂肪细胞在醛固酮和血管功能障碍之间有可能存在潜在的联系在糖尿病相关肥胖者中。

  • TNF-α重组慢病毒对胃癌细胞自分泌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同运;刘春林;李谦;战淑慧;马贵亮;毛伟征

    目的:探讨TNF-α重组慢病毒对胃癌细胞自分泌杀伤作用。方法 TNF-α重组慢病毒感染SGC-7901胃癌细胞为实验组,并设立阴性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3组细胞中TNF-αmRNA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3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蛋白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PCR实验观察到TNF-αmRNA荧光条带24h后稳定表达。测得三组培养液中TNF-α含量,实验组[(2.6926±0.7563) ng/ml]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0.9326±0.3091) ng/ml]和空白对照组[(0.8552±0.2768) ng/m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流式细胞实验中,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重组慢病毒可以感染SGC-7901胃癌细胞,并在胃癌细胞中稳定表达并自分泌TNF-α,诱导杀伤胃癌细胞。

  • 内皮素-1和癌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拓超;黄东;阎雪彬

    疼痛作为癌症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但导致癌痛出现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其原因可能涉及到与肿瘤相关的介质及其受体的作用.近年来,在癌痛的病理生理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化学介质被证实参与了癌痛过程.其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初被证明是一种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能够有效收缩血管的多肽.之后的研究发现,ET-1是由内皮细胞产生的ET族成员之一,它们在可以作为自分泌和或旁分泌的生长因子.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表明,ET族可能会给肿瘤的研究提供意想不到的进展.此外,有证据表明,ET-1可能会引发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疼痛状态.ET-1的在激发感受器的同时还增加对痛觉的敏感程度.内皮素受体的能够选择性刺激相关炎性介质,从而导致神经性疼痛或癌痛.ET-1引起的疼痛相关的反应可由内皮素A受体(ETAR)和内皮素B受体(ETBR)所介导.本文将描述ET-1在疼痛中所充当不同类型的角色,特别强调其在癌症疼痛的病理生理作用.另外,通过了解ET-1在癌痛中所起到的作用,讨论了癌痛治疗的新方案.

218 条记录 1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