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脑血管病,是临床医生熟知的事情.专家认为,肥胖型糖尿病、糖尿病性高血压、糖尿病性血脂异常、糖尿病所致血黏稠度增高,都是发生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临床特点是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缺血性病变多见,而脑出血较少.另外在糖尿病脑血管病变中,中小动脉梗死及多发性梗死多见,椎-基底动脉系统比颅内动脉系统多见.
-
1例脑干多发性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双侧脑桥、小脑、丘脑、脑干多发梗死临床并不多见,由于忽视早期或较早期的功能训练而导致永久性致残病人很多[1],而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枝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2].
-
老年性痴呆合并营养不良1例的护理
老年性痴呆分为四类:原发性痴呆(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引起)、血管性痴呆(主要是脑的多发性梗死引起)、混合型痴呆(包括前两种,即原发性和血管性痴呆)、假性痴呆型或沮丧所引起的痴呆(由全身性疾病引发),其中原发性痴呆所占比例大(50%左右),所以通常所说的"老年性痴呆"实质只是对原发性痴呆的的泛指.
-
脑蛋白水解物致高热、意识障碍1例
病例:患者,女,48岁.因"头痛头晕半月余"于2012年2月27日入住我院,入院查体:体温(T):36.7℃、心率(P):72次/min、呼吸(R):16次/min、血压(BP):130/78mmHg,头颅CT示多发性梗死灶,临床诊断为多发性脑梗死.
-
MRI在CADASIL中的应用价值
常染色体显件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非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疾病.1977年由欧洲学者首先以"遗传性多梗塞痴呆"报道,此后,在不同的名称下陆续有相关报道.到1993年法国Toumier-Lasserve将该病正式命名为CADASIL.CADASIL欧美人发病率较高,近年亚洲地区也有报道.MRI在CADASIL诊断及病情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综述如下.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1980年首先由Caplan发现并命名,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分叉部位(两条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闭塞所致其供血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多发性梗死[1].
-
补阳还五汤结合西药治疗重症脑梗死24例疗效观察
应用 补阳还五汤结合西药治疗重症脑梗死24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48例重症脑梗死患者诊断均符合 文献〔1〕标准,并经颅脑CT证实,均为首次发病3日内入院,神经功能缺损程 度评分〔2〕均≥31分。随机分为中西药组和西药组:中西药组24例中男16例,女8例 ;年龄48~76岁;梗死部位:基底节区15例,脑叶3例,脑干2例,多发性梗死4例。西 药组2 4例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5~77岁;梗死部位:基底节区14例,脑叶3例,脑干2例, 多发 性梗死5例。2组性别、年龄、既往史评分、伴发疾病评分、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 开始治疗时间比较,P均>0.05,有可比性。见表1。
-
巴曲酶与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对比
为了观察巴曲酶与降纤酶对脑梗死的疗效,我们选择96例在我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分别用巴曲酶与降纤酶治疗,作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组和降纤酶组.巴曲酶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37~80岁,平均61岁.其中颈内动脉系统梗死4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5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3例.单侧基底节区梗死20例,多发性梗死18例,大面积梗死4例,丘脑梗死2例,脑干梗死1例,小脑梗死1例,未见明确病灶4例.发病至用药时间:6小时内3例,6~12小时20例,13~24小时15例,25~72小时8例,>72小时4例.降纤酶组:46例,男34例,女12例,年龄43~79岁,平均63岁.其中颈动脉系统梗死3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6例,TIA 4例.单侧基底节区梗死21例,多发性梗死14例,大面积梗死3例,小脑梗死并脑干梗死2例,脑干梗死2例,脑叶梗死1例,未见明确病灶者3例.发病至用药时间:6小时内4例,6~12小时18例,13~24小时15例,25~72小时6例,>72小时3例.
-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
降纤酶是采用世界新生物工程技术,从白眉蝮蛇毒分离纯化得到的单组分酶制剂,具有特异性地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间接地促使组织型溶酶原激活剂(t-PA)由内皮细胞释放并增强其作用,同时可降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的活性,减少α2纤溶抑制酶(α2-PI),从而减少纤维蛋白溶酶原(plasminogen),增加活化的纤维蛋白溶酶(plasmin);促进蛋白C活化,激发机体自身的抗凝能力,可降低全血粘度,降低红细胞聚集率,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从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1]。为了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我们在1999年2月~1999年10月采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病人48例。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按全国第6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996年),并经详细询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颅脑CT及(或)MRI证实者。凡具有出血史、溃疡病史、意识障碍、近期做过手术、肝肾功能衰竭、使用过抗纤溶药者排除。共48例脑梗死病人,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67±S10a(42~83a)。其中颈内动脉系统梗死4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例,混合性梗死4例。 CT及(或)MRI显示基底节区单侧梗死21例,两侧多发性梗死4例;脑叶梗死10例,基底节合并脑叶梗死13例。 2. 用药方法:诊断明确后立即给予降纤酶10U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约40滴/min, qd,连用3d; d4开始改为5U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 qd,至d10。发病后6h内用药者3例, 6~12h内用药者5例, 12~24h内用药者22例, 24~48h内用药者15例, 48~72h内用药者3例。
-
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均较高.疏血通是一种新型的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中药制剂,我科于2000年5月-2000年10月应用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32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60例,均符合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且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将6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19 例,女13例,年龄32岁~76岁,平均56.5岁;其中基底节区梗死19例,脑叶梗死4例,丘脑梗死2例,脑干梗死2例,多发性梗死5例.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33岁~77 岁,平均57.2岁;其中基底节区梗死16例,脑叶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丘脑梗死1例,小脑梗死1例,多发性梗死6例.两组病人从发病至入院时间不超过24 h,开始治疗时间相同,病程经过相同,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年龄、性别比较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右侧肢体瘫痪进行性意识障碍血尿
男,73岁,1998-04-03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无头痛、呕吐、抽搐及意识障碍而入院,无发热史.头颅CT示:脑内多发性梗死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及肾病史.入院查体:体温、脉搏、呼吸正常,血压21.3/12 kPa(160/90 mmHg).一般内科查体无异常.
-
339例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成像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面积、数量及部位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339例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成像( DWI)结果,根据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组、中小面积梗死组及腔隙性梗死组;根据数量分为:单发性梗死组、多发性梗死组;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幕上梗死组、幕下梗死组、幕上幕下均梗死组。对每位患者治疗前后按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 NIH-SS)评分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估,分析不同分组患者NIHSS评分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大面积梗死组与中小面积及腔隙性梗死组相比,死亡率高,入院和出院时神经功能损害重;多发性梗死组与单发性梗死组相比死亡率高,入院和出院时神经功能障碍重;幕上梗死组与幕下梗死组相比,入院和出院时死亡率与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差异,但幕上与幕下同时有梗死者死亡率及神经功能障碍均明显增高。结论脑梗死患者预后与DWI所示梗死面积大小及数量多少有关,与发病部位关系不密切。
-
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66例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24h内)132例(均采集于2002-01~2004-12),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男34例,女32例;年龄47~76岁,平均58.26±10.01岁;病程6h~24h,平均17h.其中一侧基底节区梗死32例,多发性梗死26例,脑干梗死4例,小脑梗死4例;根据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分为轻型(0~15分)6例,中型(16~30分)30例,重型(31~45分)30例,既往有高血压病30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10例,脑梗死10例.对照组66例,男32例,女34例;年龄47~73岁,平均56.81±11.04岁;病程6h~24h,平均16h.一侧基底节区梗死34例,多发性梗死24例,脑干梗死4例,小脑梗死4例.轻型8例,中型32例,重型2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48例,糖尿病20例,冠心病10例,脑梗死10例.
-
Wallenberg和Millard-Gubler综合征同时出现1例报告
椎-基底动脉系统多发性梗死,可表现多种脑干综合征,但同时表现Wallenberg和Millard-Gubler综合征的患者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近期疗效观察
2006年7月~2007年10月,我们采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43例,女21例;年龄47~72岁;CT示出血灶位于左侧基底节23例,右侧基底节23例,脑叶16例,小脑2例,多发性梗死5例.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分叉部位(两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闭塞所致其供血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多发性梗死。1980年首先由Caplan报道〔1〕。近年随着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及影像学(特别是MRI)的进展,确诊的TOBS病例增多。自1998-01~2003-01,我院共收治急性脑血管病632例,可确诊为TOBS者30例,其发生率为4.7%,比国外报道发病率为7.6%〔1〕低,和国内报道的4.61%相近。
-
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现将我院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按照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血管病诊断标准>诊断,并经颅脑CT或MRI扫描确诊.病程在3d以内,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40~75岁,平均63岁,并有高血压病史1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5例,糖尿病史8例,基底节区梗死20例,多发性梗死8例,颞顶部梗死2例,枕叶梗死2例.
-
32例小脑多发性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I分析
本文将1999年3月~2000年3月经颅MRI确诊小脑多发性梗死32例,结合临床表现及MRI加以分析.1一般资料性别:32例病人中,男女各16例.年龄:40~49岁2例,50~59岁6例,60~69岁22例,70~79岁2例.病史:以下疾病在病史中出现一种或多种,脑梗死6例,脑出血2例,高血压24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6例.
-
高压氧与脑复康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患者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50~72岁,平均64岁;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血管性痴呆的诊断研究标准DCR-10(1993年),修订的长谷川简易痴呆量表(HDS)评分均<15分,Hachinski缺血性量表均>7分,其中血管性痴呆分型为急进型15例,多发性梗死型36例,皮质下和皮质下混合型11例.6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
-
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伴多发性梗死和血栓形成及反复消化道出血的诊治及文献复习
1临床资料患者,女,73岁.因"左上腹痛,发现左上腹包块2+个月"于2008年12月9日入院.人院前2+个月患者感左上腹疼痛,阵发性心悸不适,无其他伴随症状.外院CT检查发现"脾梗死"、左肺上叶尖后段小结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