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
虽然近年来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变异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HBV基因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和HBV聚合酶基因变异与核苷类似物耐药性的研究.根据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型分型法,目前已将前-S基因分为A,B,C,D,E,F,G,H八种基因型.现就HBV基因型分型方法,基因型与肝炎疾病的关系、预后以及与干扰素、拉米夫定等抗病毒疗效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
-
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联合序贯治疗
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一种致命性的肝脏疾病,系感染HBV所致,是世界上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在我国HBV感染率非常之高,因此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成为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热点,且其进展很快.但由于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抗乙肝病毒的联合/序贯治疗已得到了专家们的共识.目前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仍为干扰素以及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他们之间的联合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0引言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从抗病毒、改善肝功能、免疫调节及抗肝纤维化四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减轻肝组织的炎症坏死,防止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和(或)肝细胞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而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的措施.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下英文缩写HBV)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现简介如下.
-
替诺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核苷(酸)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使许多患者得到益处,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耐药变异的发生,使临床效果明显受限.因此,新的抗病毒药物不断出现.替诺福韦酯(tenofovirdisoproxil fumarate,TDF)是一种与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相似的单磷酸腺苷类似物,于2001年10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HIV感染的治疗.但近来TDF在HIV合并HBV感染或HBV单独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研究显示其有很强的抑制HBV作用,本文就相关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
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抗病毒治疗取得迅速进展:新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药物不断出现;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证据不断积累,如特殊人群患者的治疗、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患者管理等;而相关指南的不断更新更为规范与推广CHB的抗病毒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1-4].本文拟就CHB抗病毒治疗的多个热点问题回顾如下.
-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化策略
目前我国有4种核苷(酸)类似物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但由于患者的性别、年龄、遗传传背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s B virus,HB BV)的途径、病毒基因型、病程长短、肝脏病变程程度和对治疗药物敏感性等不同,即使有同样治疗疗适应证的患者按同样的规范方案治疗后,仍有相相当一部分患者早期应答欠佳,从而影响了抗病毒毒治疗的长期疗效.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治疗方方法以提高远期疗效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关注的热点点问题.
-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一例
尽管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能够有效抑制HBV 的药物可供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 )的治疗仍面临许多挑战,如长期使用可能出现病毒基因发生耐药突突变等[1] .对HBeAg 阳性CHB 患者而言,HBeAg 血清清学转换被认为是满意的治疗终点,也是病情得到到控制的重要指征[2] .但是经过1年核苷(酸)类药物物治疗的平均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仅为20% [3-7] .笔笔者尝试采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te infusion,DLI )联合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T)治疗1例CHB 患者,现报告如下.
-
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耐药、肾功能不全及周围神经炎1例
全球60多亿人口中,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1]。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例[2]。预防CHB-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主要措施是抗病毒治疗。只要有适应证,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2]。临床疗效明确且较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为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3]。庞大的抗病毒治疗人群、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掌握不佳、病毒的变异等因素导致耐药、不良反应发生,影响CHB的疗效。本文报告1例CHB患者,用药指征和换药指征准确,在6年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间内先后出现LAM耐药、ADV肾损害、LdT周围神经炎和骨质疏松症等,现报告如下。
-
《欧洲肝脏病学会慢性HBV感染临床管理指南》解读
2012 年2月,欧洲肝脏病学会发布了新版的<慢性HBV 感染临床管理指南>[1] .与2009 年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在抗病毒治疗应答评价、抗病毒治疗指征、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特殊人群尤其是妊娠相关患者的管理等方面有所更新,这是HBV 基础与临床的新研究进展,从中也体现出慢性HBV 管理观念的更新.现就该指南部分内容解读如下.
-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辅助和替代治疗"
抗病毒治疗兴起以前,治疗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经验用药以恢复患者的肝细胞功能.近10年来,随着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的蓬勃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研究进展,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几乎成为"抗病毒疗法"的一枝独秀.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国路线图
2007年欧美及亚太等地区的一些肝病学家依据相关的新临床医学证据,提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路线图概念(roadmapconcept).其核心内容是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根据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监测和评价治疗的应答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耐药发生率,提高长期疗效".
-
结核分枝杆菌MPT64蛋白适配子的筛选与鉴定
目的 利用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筛选能与结核分枝杆菌分泌蛋白MPT64特异性结合的寡核苷酸适配子,寻找早期诊断结核病的方法.方法 体外合成随机单链DNA(ssDNA)文库,以MPT64蛋白为靶物质,采取SELEX技术进行12轮筛选,将适配子库克隆、测序后,用DNAMAN软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经生物素-链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显色系统测定亲和力,并利用捕获适配子与检测适配子组成的"三明治"夹心法对获得的适配子进行初步验证.将13个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和BCG菌株作为阴性组计为0,将结核分枝杆菌和牛结核分枝杆菌组作为阳性组计为1,采用MedCalc软件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确定佳阳性判定值,并构建散点图.结果 经12轮筛选后,随机挑选15个适配子与MPT64蛋白的亲和性进行分析,吸光度值为0.492~1.243,73.3%的适配子的吸光度值在1.0以上;二级结构分析显示,适配子与MPT64蛋白亲和性的基础主要是大口袋茎环结构,口袋与环之间的茎桥含有不同数量的GC碱基对;"三明治"夹心法对阴性组[非结核分枝杆菌标准菌株及卡介苗(BCG)株]和阳性组(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H37Rv株及临床株、牛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共47个菌株培养上清的检测结果显示,在临界(cut-off)值为0.61时,H37Rv、牛结核分枝杆菌组为阳性,BCG株为阴性;阴性组标本的阴性检出率为85.7%,阳性组标本的阳性检出率为87.9%,表现出一定的检测价值.结论 已初步筛选到与MPT64蛋白具有高亲和性的DNA适配子.
-
依那普利和氯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环核苷酸水平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4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18只,相同周龄的雄性大鼠WKY6只.共分4组,WKY对照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SHR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SHR对照组3组,分别以依那普利(15mg@kg-1@d-1)、氯沙坦(37.5 mg@kg-1@d-1)、等量蒸馏水灌胃.
-
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相关性肌病
核苷(酸)类似物[ nucleos (t) ide analogue,NA]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重要选择,其通过直接抑制HBVDNA聚合酶发挥抗病毒作用.CHB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延缓肝脏疾病的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细胞癌或肝衰竭的发生.临床上由于NA的耐药性和停药后病毒反弹的风险,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有些患者甚至可能需要终身服药以达到持久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
-
关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几点思考
抗病毒治疗是根治乙型肝炎的关键.以前由于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所以乙型肝炎的治疗一直围绕着"保肝、降酶"进行.直到近年有了干扰素和抗病毒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才正式拉开了序幕[1].几年来抗病毒治疗的临床实践,确实让一些病人获得了长期或短期的缓解.但随着抗病毒药物的推广应用,临床上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我们有必要对抗病毒药物的临床价值、使用方法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
恩替卡韦治疗核苷类似物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研究进展
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自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来,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已经有所下降,但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仍然高达9.51%[1].因为HBV是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因素,所以,近年美国、欧洲、亚太地区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或共识均提出了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α干扰素类,另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前者包括常规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后者主要为拉米夫定(lamivudine,LVD)、阿德福韦和新近批准上市的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商品名博路定).ETV是环戊酰鸟苷类似物,具有显著的抗HBV作用,能够抑制HBV聚合酶全部3个作用环节:启动、逆转录和DNA依赖的DNA合成[2].关于ETV与LVD对照用于核苷(酸)类似物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两项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ETV的疗效均显著优于LVD[3-5].
-
尿核苷检测对结直肠癌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尿核苷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及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42例结直肠癌患者、10例结直肠绒毛状腺瘤患者及62例正常人的14种尿液核苷水平差异,主成份分析及其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结果结直肠癌患者Pseu、C、m1A、mU、m22G、I、m1G、ac4C和m6A 9种核苷含量分别为(42.67±21.89)、(0.44±0.51)、(2.72±0.83)、(0.13±0.08)、(1.79±0.55)、(0.50±0.36)、(1.44±0.52)、(0.82±0.30)、(0.07±0.08)nmol/(μmol creatinine),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其中Pseu、C、m1A、mU、m22G、I和m1G 7种核苷在癌前病变组中亦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主成份分析其对结直肠癌的识别率为81%;Pseu、m1G与肿瘤面积呈正相关(P<0.05);m1A、ac4C与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尿液核苷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敏感性高,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
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中的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病死率为70%~86%,抗病毒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且HBV DNA持续阴性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正常者的生存率较高[1].抗病毒治疗是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中重要部分,而干扰素属禁忌症[1].核苷(酸)类似物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中主要药物.
-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研究进展
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作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多聚酶活性部位YMDD基序(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抑制HBV DNA复制,抗病毒效果显著.但临床上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无应答或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HBV会发生突变并导致对拉米夫定耐药,影响拉米夫定的疗效,常见的突变位点在YMDD基序的第204位上,即蛋氨酸被缬氨酸或异亮氨酸取代(rtM204V或rtM204I),分别称为 YVDD和YIDD突变.目前对YMDD变异的研究是一个热点,本文就近年来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目前我国传染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功能衰竭(liver failure)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肝脏的合成、解毒、生物转化与排泄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黄疸、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以及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包括急性肝功能衰竭、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肝功能衰竭和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4种类型[1-3]。有报道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我国常见类型[4]。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在某些诱因或急性损伤等因素作用下,短期(4周)内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症候群[1-2]。该病是我国传染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引起ACLF的常见病因为HBV感染。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对ACLF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1-3]。本文就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报道做一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