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数字化手术室改造前需做哪些准备?
江苏久信医用净化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在进行数字化手术室改造时走了一些弯路,致使数字化手术室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医院在进行数字化手术室改造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要有前瞻性的准确定位很多医院都多多少少地进行了一些手术室数字化改造,但因为缺乏准确定位而显得随意,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发展.医院进行数字化手术室改造的前提是制作一份详细而明确的短期和长期规划,以及进行预算和收益之间的客观比较.
-
转化医学与循证医学及其与中医药疗效评价
转化医学意在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临床应用,该项工作至少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二是从临床研究到临床应用.转化医学提出的背景在于近20年来在医学领域投入的研究经费和项目对于临床治疗的进步影响不大,因而更加关注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转化.
-
对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认识
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部分或完全阻塞后,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增高,其周围迂曲扩张的小静脉形成类似“海绵状”丰富的侧支循环,是肝脏为保证血流量的一种代偿性病变.CTPV是少见的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容易误诊,约有10%的患儿死于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因而应提高临床医生对CTPV的认识,及早诊断干预.1 病例简介患儿,女,4岁,因“呕血15 h”至急诊室就诊.患儿15h前出现发热,体温39℃,伴咳嗽,在外院肌肉注射病毒唑后出现腹痛,呕吐暗红色液体共7次,外院诊断为“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给予抗休克治疗.输血补液后,患儿仍有呕血并解暗红色血便,以“消化道出血”收入我院.病程中患儿无鼻衄,无牙龈出血,无肉眼血尿,无皮疹.既往体健,出生史正常,生活环境良好,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传染病接触史,无毒物接触史,无外伤史,无特殊家族病史.体格检查:患儿体重12 kg,T 39.6℃,R 37次/min,P 180次/min,BP 102/55 mm Hg(1 nn H-g =0.133 kPa).
-
门脉海绵样变性的常见病因和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
门脉海绵样变性(cavem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是一种肝前性的门脉高压症,是由于不同病因所致门静脉系统完全或部分阻塞,造成门静脉入肝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内压力升高及栓塞后再通和侧支循环形成,在其周围形成大量的微小静脉,呈海绵状血管瘤样改变,是机体为保证肝脏血流量和肝功能正常的一种代偿性改变.
-
高压输变电设施的磁场限值及现状分析
为了尽快解决工频电场、磁场国家标准的长期空缺以及日益严重的电网建设困扰和电磁环境纠纷问题,国家正积极推进相关标准的制订进程,但是,在工频磁场暴露限值的确定上,是采取"合理降低至尽可能低(AIARA)"的原则,还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经科学评估推荐的国际标准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突然急变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大多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自然病程是起病于慢性期,其后病情逐步进展进入加速期,继之发生急性变,但约有20%~25%的患者可由慢性期直接进入急变期,其中部分患者是由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状态,甚至是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R)状态快速转变进入急变期,相对于大多数缓慢发生急性变(gradual blastic transformation,GBT)的患者而言,这部分患者称为突然急变(sudden blastic transformation,SBT)[1].SBT相对少见,我们报道1例,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复习.
-
Ets-1在肾脏纤维化中的双向作用及其机制
慢性肾脏病进展到终末期的共同病理特征即是肾脏的纤维化,其本质是细胞外基质(ECM)的异常沉积.以往的研究认为,ECM的过度沉积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等异常,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促纤维细胞因子的刺激,以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紧张素Ⅱ等在肾脏纤维化的过程中的作用密切相关.近的研究表明,Ets(E26 transformation specific )转录调节因子除与乳腺癌、胃癌、肠癌等肿瘤疾病相关外,其与肾脏的纤维化也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Ets-1在肾脏纤维化过程中起着双向作用.
-
彩色多普勒诊断肝病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vein,CTPV)亦称门静脉海绵样转化,指肝门部或肝内门静脉分支部分或完全闭塞后,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侧支循环形成引起的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多继发于肝脏疾病.本文就近年来检出的肝病性CTPV报告如下.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脑梗死是脑部常见的缺血性血管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脑梗死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脑梗死的发病率已占到脑血管疾病的75%.可分为栓塞性脑梗死和血栓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的30%~50%[1].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脑梗死后可以引起少量红细胞渗出,发生出血性改变,也可以大量出血,在梗死区内出现血肿[2].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约18%~42%[1].多见于栓塞性脑梗死[3,4]和大面积脑梗死[5,6],其发生率与梗死面积成正比,梗死面积越大,发生概率越高,梗死面积大于同侧半球1/2的大面积梗死几乎都会合并出血.心源性梗死时出血性转化达71%,95%的出血性梗死为心源性卒中.脑栓塞发病3 d内自发出血约占20%,1周内占46%,2周占38%,3周占15%,绝大多数发生在脑栓塞后2周内.有研究表明脑梗死出血性转变是脑梗死治疗后转归的一种表现,属于闭塞的脑血管再通后出现的一种现象.但是国外学者研究发现HT不一定由血管再通引起[7],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存在有关[8].HT大多无症状,仅有11%~25%的病例临床可出现症状.严重者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由于脑梗死溶栓治疗是临床治疗脑梗死比较常见的方法[9,10],而溶栓治疗危险的合并症就是继发性脑出血.因此HT的检查在脑梗死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转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临床特点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主干和(或)其分支阻塞,在其周围形成侧支静脉,是造成小儿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的主要原因,约有10%的患儿死于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导致的休克.
-
骨质疏松症诊治中应重视骨转换指标的检测
使用双能X线检测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但是骨转换生化指标的检测并未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临床医师对骨转换指标的价值没有足够认识;另一个原因是很多检测项目未被各地政府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畴,使其应用受到严重限制.为此,本文对临床检测骨转换指标的重要性及有关问题作一简述.
-
内镜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3例
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肝门部或肝内门静脉分支慢性部分性或完全性阻塞后,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为减轻门静脉高压,机体代偿性在门静脉周围形成侧枝循环或阻塞后的再通.CTPV患者可反复呕血和解柏油样便,伴有轻到中度的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我院2003年至2011年采用内镜套扎(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内镜下硬化(endoscopic variceal sclerotherapy,EVS)及胃底曲张静脉粘合剂注射对13例CTPV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进行了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临床病理分析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SANT),又名多结节性血管瘤[1],是近年才认识的一种脾脏反应性血管瘤样增生性病变,过去文献报道较少,且名称不一.由于该病变较为罕见,临床医师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现报道2例SANT病例,对其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进行观察及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病变的基本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疗进展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十和或其分支完全或部分阻塞后,其周嗣形成大量侧支静脉,或阻塞后再通,是肝脏为保证血流量和肝功能正常的一种代偿性病变,是一种肝外型门脉高压.
-
重视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
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颇令临床医生担心的脑梗死的合并症.据文献报道,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尸解资料为29%;系统回顾性荟萃资料显示脑梗死后任何类型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在0~85%之间;理论上来说.出血性转化町发生于任何脑梗死患者,可见于脑梗死自然演变病程的任何阶段.虽然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甚为常见,但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误识更需要正视和修正,譬如,有出血性转化的脑梗死患者是否都有不良的临床结局,神经科医生该如何应用已有的临床进展正确诊治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转化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应该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等等,本文将进行简要阐述.
-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根据脑CT表现将HT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和脑血肿形成(parenchymal hemorrhage,PH).HI又分为小点状出血的HI-1型和多个融合点状出血的HI-2型.
-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合并胆石症四例
1 临床资料病例1,女,29岁.因间断腹胀、腹痛1年,加重伴寒战、高热,全身皮肤、巩膜黄染1d,于2002年9月20日入院.患者既往无肝炎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9℃,急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上腹部压痛,肌紧张,胆囊未触及.B超检查:胆囊增大,胆囊壁水肿,胆总管内径为1.2cm,胆囊及胆总管内可见结石.术前诊断:重症胆管炎、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于全身麻醉下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肝脏质地正常,无肝硬化结节;胆囊轻度肿大,行胆囊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呈海绵状血管瘤样组织改变,证实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DV).术中B超探查确定胆总管位置,切开胆总管后出血明显,故以5-0 Prolene无损伤线缝合的同时切开胆总管.术中证实为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术.T管造影:胆管通畅,无狭窄、移位,未见明显异常.术中出血约1200ml.术后2周行T管造影检查:胆管通畅,无结石残留;胃镜检查: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中度曲张,无消化道出血.拔管出院.
-
转型成为疼痛科医师:我的心路历程
2007年卫生部第227号公文承认疼痛科为一医学专科并鼓励二级以上的医院开展疼痛科工作.这两年在全国各地疼痛科之建立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基于过去科室的特色,目前国内的疼痛科医师多来自麻醉科,但亦有不少的同仁对此转型感到困惑和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