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4招消灭小腿静脉曲张
王小丽在中学当英语教师二十多年了,兢兢业业,硕果累累.近一年来,王小丽发现原本修长光滑的双下肢小腿内侧皮下,出现了一些像蚯蚓一样的青紫色凸起物,扭曲成团,局部皮肤变成暗褐色,同时,双下肢的酸胀感越来越重.医生说,王小丽患的是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的形成,主要是下肢静脉压长期增高,损伤下肢静脉瓣膜,使静脉里的血液不能正常回流,而是拥堵在静脉中,导致静脉管腔扩张、迂曲.
-
糖尿病足患者静脉溃疡的治疗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是指由于静脉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出现下肢水肿、直立位下肢沉重、乏力及胀痛、小腿胫前皮肤色素沉着、静脉性溃疡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我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为8.89%,其中静脉性溃疡占1.5%[1].60% ~ 70%的下肢皮肤溃疡是由于静脉瓣膜病变或者既往深静脉血栓导致静脉功能不全、静脉回流障碍所致[2].
-
导管接触性溶栓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相关问题再探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临床常见病,病程短于14天者为急性DVT。急性期血栓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发展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
早期的DVT治疗共识过多的强调抗凝,但抗凝只能起到停止血栓增长和预防血栓复发的作用,无法实现血栓溶解。1994年,Semba等[1]首次报道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技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及循证资料的逐步积累,导管溶栓逐步成为治疗急性下肢DVT的首选方法。与单纯的抗凝及系统溶栓治疗相比,CDT在清除血栓方面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2]。Vedanthan等[3]在2006年回顾了以CDT治疗急性DVT的19个临床中心共计10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总的溶栓成功率为88%,其中在急性期行CDT的成功率为92%。此外,CDT还可以减轻肌肉泵功能损害,保护静脉瓣膜,降低PTS的发生率。2010年,Baekgaard等[4]报告了采用CDT技术治疗103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经过6年随访,82%的患者深静脉瓣膜功能维持良好。2012年,挪威的一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现CDT治疗组PTS发生率(41%)低于单纯抗凝组(55.6%)[5]。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及其疗程的探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其危害大,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例如常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有甚者,因并发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造成猝死。DVT的治疗目的是预防PE,恢复静脉通畅性,防止DVT的复发,大限度地保持静脉瓣膜的功能,以减少PTS的发生。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取栓等。本文主要就各种抗凝药物如何选择,以及抗凝治疗疗程如何确立做一简要探讨。
-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D-二聚体的检验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近年来,由于得到诊治的VTE患者越来越多,临床各科医师逐渐加强和深化对VTE的认知,也更加关注诊断、治疗和预防VTE的相关进展.1 下肢DVT的自然过程以血管外科常见的下肢DVT为例,在下肢DVT的急性期,由于静脉腔内的血栓形成和繁衍,堵塞静脉管腔,从而阻碍静脉回流,造成肢体严重水肿、肿胀和疼痛.如果静脉血栓脱落,进入循环系统就可能引发PE,甚至致命性PE,造成患者死亡.在DVT迁延进入慢性期后,机体自身的纤溶系统发挥作用而逐渐清除血栓,静脉血栓或者终趋于消融,或者历经机化、新生血管出现,使得被血栓堵塞的静脉管腔逐渐再管化而通畅,然而肢体静脉的瓣膜结构却在血栓机化过程中遭受毁损.在下肢DVT的后期,通常并存由近端静脉堵塞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以及由静脉瓣膜破坏导致的静脉逆流,出现下肢静脉高压和相应的临床表现,即血栓后综合征(post-thomhosis syndrome,PT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DVT发生后,治疗的首要目的是抑制血栓蔓延、清除血栓、恢复静脉的通畅性以及保护静脉瓣膜的结构和功能,预防和降低PE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血栓复发和PTS的发生率.
-
右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性,62岁.因"右下肢皮肤蚯蚓状隆起30余年,右下肢肿胀6月余"于2013年1月28日入院,入院诊断为"右下肢静脉曲张".查体:双下肢等长,站立时右下肢小腿及足背可见明显浅静脉曲张,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无溃疡,胫骨前区凹陷性水肿,右小腿中段周长较左侧长2厘米,皮温正常,无触痛,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可疑阳性,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Homans征阴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左下肢无异常.
-
颈部静脉瓣膜对显微血管游离皮瓣重建术的影响
-
经皮置人静脉瓣膜支架治疗深静脉反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置人生物双瓣静脉瓣膜(BVV)支架在治疗深静脉反流中的效果.方法 将冻干猪小肠黏膜下层(SIS)组织缝在不锈钢或记忆合金金属框架内制成BVV支架,根据支架和瓣膜的不同形状,共研制3种不同设计的支架,分别为BVV1、BVV2和BVV3支架.成年雌性羊31只,分为3组,每组分别为12、13和6只,将3种BVV支架分别置于3组羊颈静脉内并跨越其天然瓣膜,顺行和逆行造影以观察静脉通畅情况及其防反流功能,并对动物随访5周至6个月.对临床上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CVI)患者行BVV1支架(3例)和BVV3支架(15例)置入治疗,观察其防反流功能、疗效情况并随访1~3年.结果 实验研究中,在12只(24条)、13只(26条)、6只(12条)羊颈静脉内分别置入 BVV1、BVV2和BVV3支架25、26和12个,置入后观察期间瓣膜功能良好者分别为22个(88.0%)、24个(92.3%)和12个(100%).支架置人后病理检查,3个月内SIS组织由静脉内皮覆盖,3个月后逐渐被机体细胞取代.3例CVI患者置入BVV1支架,术后随访3年,其中2例症状明显缓解,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15例CVI患者置人BVV3支架,术后1和3个月静脉内超声显示所有瓣膜功能均良好,但术后12个月仅4例瓣膜功能良好,症状缓解,其余11例见瓣膜增厚、僵硬,出现不同程度反流,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 经皮置入BVV支架是治疗CVI的有效方法 ,但内膜过度增生仍是限制瓣膜长期柔软性与远期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可降解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带瓣静脉
背景:临床上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主要方法是静脉瓣膜修复及带瓣静脉段移植,但这些方法创伤较大,且带瓣静脉来源有限。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在修复病变血管方面取得的进步,而以自体来源的内皮细胞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带瓣静脉也见于了报道,但存在排出反应。
目的:构建一个有可自我更新、修复、类似天然瓣膜结构并具有功能的带瓣静脉。方法:麻醉取 Beagle 犬的骨髓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细胞的传代、冻存复苏、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定向诱导分化。采用热致相分离技术,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为基材,利用自制带瓣静脉模具制备三维组织工程带瓣静脉支架,制备组织工程带瓣静脉支架,并研究其形态结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在支架上构建可降解的带瓣静脉,在体外培养2周。 -
下肢倒流性静脉病的病因及分类
公元前1550年,文字记录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静脉曲张是一种疾病并开始寻求治疗方法。公元前400年左右,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采用切除加弹力包扎的方式治疗下肢溃疡。公元1世纪,罗马医生Celsus采用切除加腐蚀的方法治疗曲张静脉。15世纪意大利著名解剖学家Andreas Vesalius详细绘制了静脉系统的解剖图谱。1585年,Browse首先绘制了静脉瓣膜的图像。1953年,Linton得出:由于人类的直立以及下肢血液克服重力回流至心脏的功能紊乱导致了一系列下肢静脉疾病[1]。实际上,至今人们仍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下肢静脉病的病因并寻求佳治疗方法。
-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进展及其疗效评价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是一类由于瓣膜功能障碍引起血液反流、淤积所引起的下肢静脉系统持续性高压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由此所引发的下肢肿胀、色素沉着、皮炎和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等症状严重影响着病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英国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为25%,德国为20%,美国为19%,法国为14%,埃及为5.8%,我国在1993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其发病率为8.8%[1-6].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病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手术后容易复发等成为了该类疾病的治疗难点.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外科手术的方式治疗此类疾病,手术大都针对静脉瓣膜进行处理,纠正下肢静脉系统持续性高压,以达到促进血液回流的目的.
-
静脉曲张一定要手术吗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76岁的退休教师,两条腿有静脉曲张几十年了,但仍可自由行走,并无任何不适.请问我这种情况需要手术治疗吗?云南 岳xx岳读者:长时间处于站立状态的人,下肢的血液由于重力关系,不易回流到心脏,从而导致下肢静脉压升高,并损伤静脉瓣膜,从而发生静脉曲张,表现为静脉血管像蚯蚓一样突出在皮肤上,呈团状或结节状.
-
下肢股段主要静脉及其瓣膜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患者下肢股段主要静脉及其瓣膜,为临床治疗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解剖103侧成人尸体下肢股段,并观察其主要静脉瓣膜的数量和形状、静脉特别点的外径及其体表位置.结果:位于大隐股静脉股段的瓣膜均呈双瓣型,其隐股点的外径为(5.18±1.25)cm,隐股点距离腹股沟韧带(3.92±0.71)cm;股浅静脉当中的第一对瓣膜多呈双瓣型,其静脉外径为(1.06±0.17)cm,瓣膜的位置比较稳定,与股深静脉入口下端的距离为(1.16±0.66)cm,距离距离隐股点下端(6.16±1.69)cm;股深静脉注入点的下端距离隐股点下端(5.00±1.57)cm;而其距离腹股沟韧带(7.84±1.89)cm.结论:通过对下肢股段主要静脉及其瓣膜的观察发现此观测结果可为临床手术介入治疗血管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
穿睡眠袜能瘦腿吗
编辑同志:近的一则广告中说,"睡眠袜"具有燃烧脂肪、促进血液循环、瘦腿和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请问,睡眠袜真有这样的作用吗?张爽读者: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睡眠袜实际上就是医用的静脉曲张袜.静脉曲张袜由有弹性的布料制成,可对腿部不同的区域产生不同的压力,使血液产生回流,缓解下肢静脉和静脉瓣膜所承受的压力,从而起到防治静脉曲张的作用.但它没有促进血液循环、瘦腿和改善睡眠质量等作用.
-
静脉瓣膜的生物力学特性初探
本文通过不同部位静脉瓣膜的拉伸、滞后、压力松弛实验,表明静脉瓣膜的加载卸栽滞后现象和不同部位静脉瓣膜具有不同的抗张能力,作出对静脉瓣膜的生物力学性质的探索,为人造静脉瓣膜材料选择决定,提供参考指标.
-
静脉曲张患者手术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分析
静脉曲张是静脉疾病中常见的疾病,因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血液蓄积下肢,日积月累,破坏静脉瓣膜,回流不畅产生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腿部皮肤冒出红色或蓝色、似蜘蛛网、蚯蚓的扭曲血管,或似树瘤般的硬块结节.本研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变化.
-
如何防治静脉曲张
哪类人容易招上“蚯蚓腿”?老人、从事久站久坐职业的人容易患上“蚯蚓腿”.老人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的降低、血管壁张力下降,静脉瓣膜会出现由轻到重的功能不全,从而导致静脉曲张;长期久站久坐的人,如教师、司机、医务人员、公司职员、体力劳动者等,血流受到重力的持续作用导致返流,返流的血液长期对静脉瓣膜造成压力,慢慢也会出现瓣膜功能不全,静脉高压导致曲张.
-
超声对80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的检查分析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FI)判断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深静脉瓣膜功能.方法检查80例患者的髂外、股总、股浅和腘静脉,股静脉瓣膜功能做Valsalva试验,胭静脉瓣膜功能行挤压远端小腿放松后,以CDFI观察血流颜色及频谱有无返向,并测量返流的持续时间.结果32例返流者管腔内径明显增宽,大流速加快,与无返流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经大隐静脉穿刺顺行性静脉造影对照,超声诊断符合率87%.结论CDFI诊断股静脉返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并能判断返流程度.
-
东菱迪芙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评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性疾病,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若并发肺动脉栓塞,则可危及生命;病变后期静脉瓣膜被破坏,形成后遗症[1].东菱迪芙(Batroxobin,DF-521)即巴曲酶注射液,是一种由蝮蛇毒液提纯、精制的类凝血酶生化药品.我们自2002年9月~2003年5月,用东菱迪芙治疗DVT3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隐静脉腹腔吻合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1 方法11例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病人接受了隐静脉腹腔吻合术.术前经利尿剂治疗、低盐饮食3个月不能控制腹水,必需经常住院反复腹腔穿刺.11例病人均无肝性脑病征象,其中,肝功能Ch ild A级5例,B级6例.有凝血功能不良者术前给以Vit K和新鲜冰冻血浆.11例病人未发现有深静脉血栓,止血带试验和多普勒超声显示隐股静脉瓣膜完好.10例病人在全麻下手术, 1例68岁男性在局麻下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