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于关节软骨愈合和再生研究的现代进展(四)
3.2.3 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transplantation of allogenicchondrocytes)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在一些实验研究(特别是兔)中,获得成功[1].但是,那些成功的动物实验,并不包括马的实验在内[2,3].Freed等[1]在观察研究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时发现,将取自一个兔膝的关节软骨细胞经术后多羟基乙酸(polyglycollicacid)培养1个月,植于另一兔膝关节的关节软骨缺损上时,仅产生很轻微的免疫反应.实验研究者们指出培养可使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产生的细胞表面抗原消除(seguestering).
-
细胞表面抗原的定量测定方法
介绍了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细胞表面抗原的方法, 测定了淋巴细胞表面CD4分子的数量. 该法操作简单, 结果可靠.
-
放射免疫检测室间质控分析
标记免疫分析是一门广泛应用的学科, 随着研究手段的深入和发展, 几乎一切具备抗原性和半抗原性的物质均可用标记物或示踪物质标记,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以测定内分泌激素、蛋白质、多肽、核酸或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和肿瘤标记物以及血药浓度等各种生物物质,对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 p50的表达及柴胡皂苷a的影响
目的 观察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 p50(NF-κB p50)的表达以及柴胡皂苷a对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方法 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获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含粒单细胞刺激因子(GM-CSF)、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柴胡皂苷a的RPMI-1640培养液分别对细胞因子组、柴胡皂苷组、联合培养组的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瑞氏染色和CD14、CD83、HLA-DR、S-100的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单核细胞和DC;动态观察单核细胞分化为DC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NF-κB p50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CD14、CD83、HLA-DR、S-100免疫细胞化学法证实所获单核细胞和DC符合各自的形态和表型特征.在含GM-CSF和IL-4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7d时,单核细胞分化成未成熟DC(imDC);在含GM-CSF、IL-4和TNF-a的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3d时,imDC分化为成熟DC(mDC),两者的细胞核内NF-κB p50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用只含柴胡皂苷a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单核细胞至7d时,可见其细胞核呈NF-κB p50阳性,但未见其分化为DC.若用含GM-CSF、IL-4和柴胡皂苷a的RPMI-1640培养液联合培养7d时,则该单核细胞分化为imDC;加入TNF-α后继续培养3d,imDC的细胞核呈NF-κB p50强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法证实imDC已经分化为mDC.联合培养组细胞的表型表达均强于只加细胞因子组(P<0.05).结论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imDC和mDC过程中,细胞核内NF-κB p50表达逐渐增强.单纯用低浓度柴胡皂苷a不能刺激单核细胞分化为DC,但联合细胞因子GM-CSF、IL-4和TNF-α培养时,可使其分化为imDC和mDC.
-
前列腺六次跨膜蛋白2功能的研究进展
人类的前列腺六次跨膜蛋白2 (six transmembrane protein of prostate2,STAMP2)同属于4个啮齿类蛋白家族中的一员,近几年来对它的命名各有说法,包括STAMP2、STEAP2 (six transmembrane epithelial antigen of prostate 2)、TIARP(TNF-induced adipose related protein)、STEAP4、STEAP和STEAP3[1],因与STAMP1基因序列相似而命名.在前列腺癌的研究中STAMP2首次被发现,是前列腺细胞表面抗原,参与前列腺癌的发生过程[2].在动物脂肪组织和胰岛素抵抗的研究中发现,TNF-α可以诱导STAMP2高表达,激活炎性反应通路,参与炎性反应,并在代谢平衡中发挥调节作用[3],提示STAMP2可能在人体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肥胖、体质量增加、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均与STAMP2的功能可能有关[4],但在高血压的研究中尚未检索到相关报道.目前对STAMP2功能的研究较少,本文就STAMP2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弓形虫表面抗原P22蛋白的研究进展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专性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组织有核细胞内的原虫,呈世界性分布.近年来关于弓形虫细胞表面抗原作为诊断试剂及免疫疫苗的双重潜在价值得到广泛研究,主要发现有5种表面抗原:P22、P23、P30、P35、P43.其中P22基因依据克隆的顺序也被称为SAG2.本文就弓形虫重要抗原P22的基因和蛋白结构,及该抗原在弓形虫虫株的分型、血清诊断、疫苗方面的研究作简要介绍.
-
人源化CD25单克隆抗体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人源化重组CD25单克隆抗体(rhCD25MAb)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应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不加或同时加rhCD25MAb或环孢菌素A(CsA)进行体外培养,或先用PHA刺激T细胞活化后再加入rhCD25MAb继续进行培养.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25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IL-2R(sIL-2R)水平.结果显示:rhCD25MAb和CsA均能有效抑制PHA活化的T细胞的增殖,且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总体比较,CsA对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强.虽然CsA和rhCD25MAb均能降低细胞培养上清中的sIL-2R的水平及CD25+/CD3+的比例,但rhCD25MAb的作用明显强于CsA.rhCD25MAb无论是在T细胞活化前还是活化后均能抑制T细胞表达CD25抗原和分泌sIL-2R.结论:rhCD25MAb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它能抑制T细胞活化及抑制活化的T细胞增殖,临床上它不仅可用于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还可用于预防aGVHD.
-
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治疗
淋巴瘤的抗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单抗)靶向治疗是近年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中进展较快并取得较大成功的一个领域.其中抗B淋巴细胞(B细胞)表面CD20抗原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用于人类治疗已有10年之久,是治疗各种B细胞淋巴瘤的关键药物之一.单抗对淋巴瘤有高度敏感性且毒副作用较小,现正用于成千上万的淋巴瘤患者.它对免疫系统的调理作用使得它也被应用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冷球蛋白血症)以及非血液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自身免疫病).但关于其使用的佳治疗方案,以及是否要与其肆品椒鲜褂还没有定论.本文对单抗治疗淋巴瘤的原理和临床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
1985年Burns等以活化T细胞为免疫原制备了抗活化T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并将其中1株单克隆抗体Leo-A1识别的抗原命名为人T细胞系特异性活化抗原1(T lineage-specific activation antigen1, TLiSA1),实验证实TLiSA1参与了CTL细胞的活化与分化[1-3].随后的实验发现TLiSA1也高表达于血小板表面,并与血小板的活化和凝集功能有关,遂将此抗原重新命名为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platelet and T cell activation antigen 1, PTA1)[4].1997年我实验室与澳大利亚Newcastle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合作成功克隆了人PTA1 cDNA[5].随后,我室又成功克隆了长臂猿和猴PTA1全长cDNA.PTA1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深入探讨PTA1的功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孕母血中抗胎儿细胞IgG类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法的建立
人绒毛滋养细胞表面存在特异性胎儿细胞抗原位点,针对这些抗原位点的免疫应答,有可能诱发原因不明性流产等病理性妊娠的出现.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国内外尚无有效、特异的免疫性流产诊断方法.因此,我们利用纯化的滋养细胞表面抗原,建立了孕母血中抗胎儿细胞IgG类抗体的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用于免疫性流产的特异性诊断.
-
心肌炎
问:感染性心肌炎时,心肌细胞受损的机制?答:1.感染细菌,病毒直接侵入;2.心肌毒素;3.免疫反应介导的损害;心肌炎主要原因是病毒,可能机制是免疫反应,如病毒产生新的细胞表面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有关的细胞损害.
-
IFN-γ基因转染抗大肠癌细胞的作用机制
目的:通过检测IFN-γ基因转染对大肠癌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周期的影响情况,初步探讨IFN-γ基因治疗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制备含人IFN-γ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IFN-γ,利用阳离子脂质体将其转染进入人大肠癌细胞株LOVO、SW62O、HCTll6BG及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检测基因转染后IFN-γ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基因转染对大肠癌细胞CEA、HLA-DR抗原表达的诱导作用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基因转染后,原来高表达CEA的细胞株(LOVO、HCTll6BG)其上清中CEA含量增加明显(从21.25±6.76 M增加到34.96±7.07 μg/l P<0.05),而原来低表达甚至不表达CEA的细胞株(Hela、SW620)其上清CEA含量则无明显增加(P>0.05).各细胞株表面的HLA-DR的表达量在导入IFN-γ基因后明显增强(平均表达率从3.91±3.61%增加到11.67±7.20%P<0.01).通过对细胞的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的变化显示:转染IFN-γ基因后促进了LOVO细胞的凋亡(各时段平均凋亡率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为8.27±5.62%与15.32±11.41%P<0.05),细胞的S期比例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呈逐渐降低趋势,显示了基因转染后DNA的合成代谢受到抑制.结论:IFN-γ基因转染后可有效增强大肠癌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可能通过抑制细胞DNA的合成,促进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生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
丹参注射液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肺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
急性胰腺炎( AP)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常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器官功能衰竭[[1]],病死率极高。 SAP合并的其他脏器损伤中尤以肺损伤为主,主要的致病因子之一是细胞间黏附因子(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1)及其配体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1,LFA-1)[[2]]。有研究结果表明,丹参注射液中的水溶性酚酸类有活血化瘀的良好药效[[3]],不仅在心闭胸闷的疾病中应用,还对多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损伤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4]]。本研究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大鼠,观察其对ANP引起的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心肌梗死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初步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在大鼠心肌梗死周边区的定位、存活及分化情况.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分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具有心肌特异性结构蛋白的心肌样细胞,同时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鉴定.
-
美罗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过敏反应1例护理
美罗华又名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是一种人鼠嵌合性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地与跨膜抗原CD20结合,启动介导B细胞溶解的免疫反应,适用于治疗复发或化疗耐药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中的常见类型,通常对化疗敏感,但也易抗拒药物。2300020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美罗华(Rituximab)是淋巴瘤细胞表面抗原CD20的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与之结合、抑制转录活化蛋白3(STAT3)活性、诱发凋亡[2]国内、外多报道美罗华联合化疗可提高初治NHL的疗效、延长生存。2012年4月本科应用美罗华治疗1例确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第1疗程使用美罗华无出现不良反应。同年5月第2疗程R-CHOP方案化疗,在应用美罗华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SARS发病期与恢复期血浆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总结2003年5月6日至5月30日转入我院,并于6月27日前康复出院的65例SARS患者的血浆球蛋白及T细胞表面抗原检查的资料,报告如下.
-
分子靶药物的新发现
肿瘤是由基因异常引起的:包括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功能失活,直接纠正这些异常是肿瘤治疗的关键.然而,我们还没有发展出任何有效适合这些基因组的技术.分子生物学研究分析论证了异常基因产物、激活的信号转导途径和肿瘤特异的细胞表面抗原在肿瘤中的作用.分子靶药物被用于在mRNA和蛋白水平抑制肿瘤的发展,一些靶药物甚至在主细胞内对肿瘤进行控制.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分子靶药物对肿瘤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稳定性.这些药物的作用取决于其相应靶位点的功能,而对药物的疗效预测需要依靠合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比如DNA微点阵技术.
-
干细胞移植离临床治疗应用还有多远
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疾病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利用骨髓细胞治疗白血病,后来随着外周血细胞分离纯化技术逐渐成熟和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物的发现不断增多,人们开始注意到早期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本质细胞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即骨髓细胞移植实际上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移植.
-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进展(三)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应用
目前用于血液系统肿瘤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是针对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Gemtuzumab Ozogamicin(GO)、阿伦珠单抗(Alemtuzumab)等.几种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或与放、化疗等结合应用,有助于克服耐药性,提高疗效.
-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B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约占造血系统肿瘤的10%,欧美国家发病率约为1/10万~4/10万,发病中位年龄为63岁,国内报道为60.2岁,40岁以下发病者罕见.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亦趋于年轻化.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对大多数骨髓瘤病人的治疗目的,是延长生命,缓解骨痛,改善生活质量.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是当前MM治疗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有关MM的研究进展很快,从MM细胞表面抗原、黏附分子、生长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等方面开辟新的治疗途径.